贵州省雪凝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操作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64
贵州省凝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
实施细则
贵州省林业厅
二〇〇八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目的与任务 (1)
二、调查评估内容 (2)
第二章技术标准 (4)
一、受损类型 (4)
二、损失程度等级 (5)
三、受灾面积 (6)
四、调查地块受损类型 (6)
五、可及度 (6)
六、清理建议 (6)
七、因灾害地类发生变化的面积 (7)
八、经济林减产比例 (7)
九、其他调查因子 (7)
第三章调查方法 (7)
一、前期准备 (7)
二、调查方法 (9)
三、评估方法 (15)
第四章质量检查 (37)
第五章成果提交 (37)
附件: (41)
调查指标与方法 (41)
表1 林分调查小(细)班调查地块因子记录表 (正面) (42)
表2 竹林调查小(细)班调查地块因子记录表 (44)
表3 灌木林调查小(细)班调查地块因子记录表 (45)
表4 经济林调查小(细)班调查地块因子记录表 (46)
表5 未成林造林地调查小(细)班调查地块因子记录表 (47)
表6 苗圃地调查地块因子记录表 (48)
表7 调查类型小(细)班抽样结果表 (49)
表8 调查类型抽样小(细)班因子一览表 (50)
表9 标准地调查情况一览表 (51)
第一章总则
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8〕38号)安排,我省将于2008年3月10日到5月30日开展全省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的调查评估工作。
为统一、规范开展全省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工作,确保调查评估成果准确、客观、翔实,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目的与任务
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凝冻受灾损失情况,客观评估灾害损失及影响,为科学指导灾害木的清理与利用,加快森林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主要任务:
(一)全面调查受灾区域内的森林、苗圃和未成林造林地的受灾面积,重点调查分析凝冻灾害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情况。
(二)调查评估林木蓄积、竹子株数、灌木覆盖度、苗木数量和经济林产量等灾害损失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三)分析评价凝冻灾害对森林质量、森林结构、林木长势和引发次生灾害的影响。
(四)深入研究受灾区域森林类型和不同经营措施的林(竹、苗)木受灾害影响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森林资源恢复重建和科学经营建议。
(五)结合典型区域调查和剖析,对区域森林资源及其生长状况,以及灾害对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二、调查评估内容
(一)调查内容
1、灾区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凝冻灾害对森林资源受损情况,确定本省森林资源受灾县作为调查县。
以调查县为单位,调查收集灾区灾前森林资源、林产品价格和营造林成本等有关资料。
(1)受灾范围情况。
根据各调查县掌握的森林资源受灾情况划定受灾范围作为调查范围,并编制受灾范围(调查范围)分布图。
(2)森林资源数据。
按调查县和各县受灾区域分别提供。
包括:分起源、权属、龄组、林种各树种森林面积、蓄积,经济林分经济树种的面积,竹林面积和株数,不同造林年度分重点工程的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3)林果和苗木产量。
以县为单位提供。
包括:分经济林树种(品种)的林果产量,分树种的育苗面积和株数。
(4)林(副)产品价格。
分县按上年度平均价格提供。
包括:各树种规格(原条、原木)木林(竹)材价格,各品种林果价格,不同规格苗木价格。
(5)林业生产成本。
包括:营造林和木材生产、销售等定额资料。
2、灾情与损失情况调查。
以县为单位,在受灾范围内抽取调查小(细)班、区划受灾地块、设置标准地,调查受灾区域内马尾松、华山松、云南松、国外松、杉木、柳杉、桉树、杨树、其他阔叶树、针阔混等树种以及竹林、经济林、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和
苗圃地的受灾面积,林(竹、苗)木的受损类型、程度、损失量(蓄积、株数),以及不同权属、起源、林种和海拔、坡向、坡度的受灾情况。
分类型拍摄能反映该类型受损情况的现地照片。
(1)按龄组分别马尾松、华山松、云南松、国外松、杉木、柳杉、桉树、杨树、其他阔叶树、针阔混等树种的林木受灾面积、蓄积,分别受损类型、程度的面积、蓄积和损失蓄积,因受灾郁闭度下降至0.2以下而损失的面积。
分别树种、径阶组损失蓄积。
(2)竹林受灾面积、株数,分别受损类型、程度的面积、株数和损失株数,因受灾株数密度下降而损失的竹林面积。
(3)灌木林(不含灌木经济林)受灾面积、比例,分别受损类型、受损面积比例,因受灾灌木覆盖度下降的灌木林面积。
(4)经济林分别油茶、茶树、常绿果木、落叶果木和其它经济树的受灾面积,分别受损类型、程度的面积、株数,损失面积和受灾害影响的减产比例。
(5)未成林造林地分别重点工程、造林树种、造林年度的受灾面积,分受损类型、程度的面积和苗木冻死率,因受灾林(苗)木保存株数下降而损失的造林地面积。
(6)苗圃地苗木各受损类型、程度的面积、株数以及苗木损失株数。
(7)调查郁闭度、蓄积量、胸径和树种等内容,记载权属、起源、林种和海拔、坡向、坡度等因子。
(8)恢复措施类型。
包括清理的轻重缓急和清理条件,以及对包括重造、补植和封育等植被恢复措施的建议。
3、灾害影响典型类型调查及综合分析评价。
各调查县选取3个以上最具典型性的类型(如不同树种、经营措施、经营水平、林分结构、自然条件等等情况)开展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技术和对策措施。
如调查县存在马尾松割脂等经营活动的,应将此作为一个典型类型进行调查。
(二)评估内容
1、灾害损失实物量与价值量评估。
利用抽样调查成果,结合地方调查统计资料,对森林和未成林造林地损失面积以及森林蓄积、竹林株数、经济林产量、苗木损失的实物量及其相应的价值量损失进行评估。
2、灾害对森林资源影响评价。
利用抽样调查成果,结合典型调查资料,对受灾前后的森林质量(郁闭度、单位蓄积量和平均胸径等)、森林结构(龄组、树种结构和起源等)、林木长势(森林生长量和植被指数等)的变化和引发灾害(火灾和病虫害)可能性,以及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深入评价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省依据各调查县典型类型调查结果,汇总编制专题报告。
第二章技术标准
一、受损类型
1、林木受损类型:Ⅰ冻死;Ⅱ腰折(树冠以下折断)、翻蔸;Ⅲ断梢(主梢折断);Ⅳ折枝1(折枝比例≥50%);Ⅴ折枝2(20%≤折枝比例<50%)。
折枝的不计算损失株数(蓄积); 断梢的4株折算1株损失株数(蓄积)。
损失株数(蓄积)=Ⅰ类株数(蓄积)+Ⅱ类株数(蓄积)+Ⅲ类株数(蓄积)×1/4。
2、竹子受损类型:Ⅰ冻死;Ⅱ爆裂;Ⅲ翻蔸。
损失株数=Ⅰ类株数+Ⅱ类株数+Ⅲ类株数。
3、灌木林(不含灌木经济林)受损类型:Ⅰ冻死;Ⅱ翻蔸;Ⅲ劈裂;Ⅳ折枝(40%以上枝条折断)。
按面积比例计算损失量,折技的损失量按1/3折算。
损失面积比例=Ⅰ类面积比例+Ⅱ类面积比例+Ⅲ类面积比例+Ⅳ类面积比例×1/3。
3、经济林木受损类型:Ⅰ冻死;Ⅱ翻蔸;Ⅲ劈裂;Ⅳ折枝(20%以上枝条折断);Ⅴ冻伤。
冻伤的不计入损失株数;折枝的3株折算1株损失株数。
损失株数=Ⅰ类株数+Ⅱ类株数+Ⅲ类株数+Ⅳ类株数×1/3。
4、未成林造林地林(苗)木受损类型:Ⅰ冻死(苗木冻死);Ⅱ冻伤(主梢受损)。
冻伤的2株折算1株损失株数。
损失株数=Ⅰ类株数+Ⅱ类株数×1/2。
5、苗木受损类型:Ⅰ冻死(苗木冻死);Ⅱ冻伤(主梢受损)。
损失株数=Ⅰ类株数+Ⅱ类株数。
二、损失程度等级
林木损失程度等级根据林木损失株数或蓄积比例确定,竹林、经济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的损失程度等级根据损失株数比例确定,灌木林的损失程度等级根据损失面积比例确定。
等级划分标准
如下:
损失比例≥60%时,损失程度等级为“重”;
30%≤损失比例<60%时,为“中”;
10%≤损失比例<30%时,为“轻”;
损失比例<10%时,为“微”。
损失比例=损失株数(蓄积、面积)/总株数(蓄积、面积)。
三、受灾面积
受灾面积是指损失程度等级为重、中、轻的面积之和。
四、调查地块受损类型
以受损类型株数(蓄积、面积)比例最大的类型作为该调查地块的受损类型。
五、可及度
根据雨雪冰冻受灾小(细)班所在位置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采集运条件分为可及、不可及。
可及指具备采、集、运条件;不可及指因客观原因不具备采、集、运条件。
六、清理建议
根据调查地块损失程度、可及度,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近后远、先松后杉、先人工林后天然林、先中龄林后成熟林”的原则,对清理提出建议,按“急”、“缓”、“不清理”记载。
“急”指需要立即清理;“缓”指可暂缓清理;“不清理”指不清理。
对已清理的,记载“已清理”。
七、因灾害地类发生变化的面积
指因凝冻灾害导致的地类面积变化。
以调查地块为单位,根据调查地块受灾前后郁闭度变化和造林苗木保存情况确定。
包括地类由有林地转变为疏林地或无林地、灌木林地转变为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转变为无林地。
八、经济林减产比例
指经济林小(细)班产品产量损失比例,用调查地块株数损失比例作为经济林减产比例。
九、其他调查因子
地类、森林类别、起源、权属、林种、龄组、优势树种(组)、胸径、地貌、坡度、坡向、坡位等因子的标准,执行《贵州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
第三章调查方法
一、前期准备
1、资料收集
(1)省级收集以下资料数据:
①全省灾期和常年同期气温和降水数据等资料。
②全省最新森林资源统计表。
③全省2007年林果产量。
④全省2007年育苗面积和苗木产量。
(2)各调查县收集以下资料数据:
①气象资料。
灾期和常年同期气温和降水数据等资料。
②最新森林资源统计表。
③二类调查基本图。
④2006年底完成的最新二类调查小(细)班综合因子数据。
⑤《贵州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
⑥全县2007年林果产量、育苗面积和苗木产量。
⑦调查县当地适用的一元立木材积表、林木生长率表、材种出材率表。
⑧调查县当地2007年营造林和木材生产、销售等定额成本费用资料。
⑨调查县当地2007年度各种规格的木材、林副产品市场价格,及其销售过程中税、费征收标准。
⑩其他与调查评估有关的资料。
2、调查县仪器工具准备
以工组为单位配备罗盘仪1台, GPS1台,标杆1根,皮尺1卷(50米),测树围尺2个,记录夹1个,计算器、求积仪、工具包、砍刀等工具。
二、调查方法
根据各地(州、市)初步调查森林资源凝冻灾害的损失上报情况,确定我省森林资源受灾县作为调查县。
在调查县内利用现有二类调查、资源档案、造林设计和检查验收等资料,根据地类、树种、龄组等因子确定调查类型,按照调查类型抽取调查小(细)班。
在调查小(细)班内,经全面踏查,区划调查小(细)班内的受灾地块,作为调查地块。
在调查地块内,典型选取代表调查地块受灾情况和程度的地方,设置标准地或样方进行林(竹、苗)木受损类型和损失情况调查。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评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竹林株数、经济林产量、灌木林面积、苗木株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等受灾情况以及实物量和价值量损失。
同时,根据树种、经营措施、经营水平、林分结构、自然条件等情况,选取灾害影响典型类型开展深入调查,分析灾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应对技术措施和建议。
1、调查县的确定
根据事先踏查、调查以及各地上报的森林资源凝冻灾害的灾情,确定我省黎平、雷山等83个县为凝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县。
2、调查类型确定
根据全省二类调查、资源档案和造林设计等最新资料划分出马尾松、华山松、云南松、国外松、杉木、柳杉、桉树、杨树、其他
阔叶树、针阔混等树种
,并区分龄组(幼、中、成);经济林分别油茶、茶树、常绿果木经济林、落叶果木经济林、其它经济林;竹林;灌木林(不含灌木经济林);人工造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等39个调查类型。
各调查县根据最新的二类调查资源数据对符合以上调查类型的调查对象开展调查,对数量极少的树种按照二类调查的规定合并到相近的调查类型内。
3、小(细)班抽取
根据各调查类型统计数据,以调查县为单位按调查类型抽取调查小(细)班。
(1)调查小(细)班数量的确定
以调查县为单位,按调查类型抽取调查小(细)班,每个调查类型原则上抽取20-25个。
某个调查类型的小(细)班总数不足20个的,则抽取50%的小(细)班作为调查小(细)班。
调查县未成林造林地调查小(细)班面积不少于该县调查范围内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5%。
调查县苗圃地调查数不小于该县调查范围内苗圃地数量的50%。
抽取的调查小班没有覆盖各个调查类型的全部受损程度等级的,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补充抽取所缺的受损程度等级,每个受损程度等级抽取3个小(细)班。
(2)调查小(细)班抽取方法
以调查县为单位,以二类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将二类调查数据库按幼龄马尾松、中龄马尾松
、成龄(包含近成过)马尾松……等39个调查类型分解为调查类型分库,在调查类型分库中按照机械抽样方法分别抽取调查小(细)班。
具体方法如下:
①乔木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等分别将各个调查类型的所有小(细)班按照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以该调查类型的全部小(细)班总数除以20作为间隔数,以面积达到1公顷以上(含1公顷)的第一个小(细)班作为起始小(细)班进行抽样,直到抽足20个小(细)班。
②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将全部小(细)班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以全部小(细)班总数除以60或100作为间隔数,以第5号小(细)班为起始号间隔抽取,直到抽取小(细)班的面积累计不低于全部人工造林未成林地的5%,小(细)班个数不低于20个。
③苗圃面积抽取不低于50%,有2个以上小(细)班的,抽取不低于2个不高于20个小(细)班进行调查,同时抽取苗圃地应了解该苗圃地的育苗情况。
④第二轮循环抽取的小(细)班如果与第一轮抽取的小(细)班重复的,依次顺延抽取下一个小(细)班。
⑤调查小(细)班在按类型进行抽取的过程中,适当兼顾海拔、坡度、坡向、森林类别、工程类别、造林年度等因子。
⑥调查小(细)班抽取结束后,应填记《调查类型小(细)班抽取结果表》(电子版),并保留抽样原始数据库、过渡表、调查类型抽样小(细)班因子一览表等备查。
对本区域内有厅属国有林场、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将
其小
(细)班合并到该调查县内统一抽样,如将省龙里林场归并到龙里县。
4、小(细)班调查
在全面踏查调查小(细)班森林资源受灾情况的基础上,区划出调查小(细)班内的受灾地块作为调查地块。
调查小(细)班局部受灾的,区划出的受灾地块作为调查地块,并计算其面积;小(细)班普遍受灾的,以整个调查小(细)班作为调查地块。
在调查地块调查记载相关立地、林分因子,并在调查地块内设置标准地进行林木损失调查。
调查小(细)班未受灾的,只记载小(细)班相关立地、林分因子,不作标准地调查。
调查小(细)班因子记录表中的“灾前基本情况”部分,可转抄二调对应小(细)班卡片中的相应内容。
抽取的调查小(细)班现地与确定的调查类型不符的,就近抽取相同调查类型相同数量的小(细)班进行调查。
(1)调查地块的调查
调查记载调查地块海拔、坡度、坡向、坡位,以及原地类、权属、林种、起源、工程类别、优势树种(组)、龄组、灾前灾后郁闭度、可及度、经营措施等各项因子,并在调查地块内设置标准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根据标准地调查结果,确定调查地块林木受损类型、损失程度等级;计算调查地块林木蓄积、损失蓄积(株数)以及因灾害地类发生变化的面积等;在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基础上提出植被恢复措施和清理建议,估算调查小(细)班经济林减产比例、可
燃物增加比例、
现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等。
(2)标准地设置
①按照调查地块面积确定设置标准地的数量,调查地块面积小于50亩的不少于1块、50亩至100亩的不少于2块、大于100亩的不少于3块。
综合调查地块内林木受损情况,选取代表调查地块受灾状况的地方设置标准地(或样方)。
②林分、竹林、经济林标准地面积为1亩(666.67平方米),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方形样地边长为25.82米,长方形样地边长为20×33.33米或30×22.22米。
③灌木林设10×10米样方进行调查。
④苗圃地调查依据苗木类型设置大小不同的样方,一年生左右苗木样方为1×1米,多年生或灌木型苗木样方为2×2米,绿化大苗样方为10×10米。
圃地坡度0°-10°随机设置样方,圃地坡度10°以上按坡面上、中、下随机设置样方。
设置样方数量为:圃地面积1-15亩设样方3个;15-50亩设样方5个;50-100亩设样方7个;100亩以上设样方10个。
样方调查结束后,将标准地面积推算为1亩再另行填记表6《苗圃地调查地块因子记录表》。
⑤未成林造林地标准地设置统一采用样带法,标准地面积为行距×带长,每个标准地面积为1亩,带长根据坡度进行改平。
⑥采集并记载调查小(细)班(未作标准地或样方调查)、标准地或样方的地理坐标,记载调查地块任何一块标准地靠近中心点坐标即可,有GPS的记载GPS坐标;没有GPS的查地形图获取。
坐标记载到“米”,采用北京54坐标系,地理坐标值保留带号。
标准地(或样方)在起测点钉桩作标记备查。
(3)标准地调查
①林分
在标准地内进行每木检尺,调查记载优势树种(组)以及林木径阶、受损类型、林木质量等因子。
对已清理的林木,测量记录地径并根据伐根地径推算胸径,确定径阶,受损类型按冻死、林木质量按半商品用材树记载。
②竹林
调查记载标准地内竹子的竹种和各受损类型的株数。
③经济林
调查记载标准地内树种、果期、受损类型等因子,结合经济林林木受损类型和结果枝受损比例确定经济林减产比例。
④灌木林(不含灌木经济林)
调查记载标准地内灌木的树种和各受损类型的面积比例。
⑤未成林造林地
调查记载样方内林(苗)木的树种、受损类型。
⑥苗圃
调查记载样方内各类苗木的树种、苗龄、株数和各受损类型苗木比例。
5、典型调查
灾害影响典型类型调查。
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经营措施、不同经营水平、不同林分结构、不同自然条件等情况,每个调查县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少于3个灾害影响典型类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灾
害产生的主客
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应对技术措施和建议。
三、评估方法
以调查县为单位,在受灾范围内,利用现有二类调查、资源档案和造林设计等资料,根据地类、树种、龄组等因子确定n 个调查类型,每个调查类型抽取m 个调查小(细)班,在调查小(细)班内区划受灾地块,以该小(细)班内全部受灾地块做为一个调查地块,在调查地块内设置k 个标准地进行林(竹、苗)木受损类型和损失情况调查。
根据标准地调查数据,将各调查小(细)班划分为重、中、轻、微4个损失程度等级,u 个受损类型,重造、补植、封育3个植被恢复措施,急、缓、不3个清理建议。
根据标准地和小(细)班调查地块调查结果,由下往上逐级推算汇总到县。
损失量中,面积以S 表示,蓄积以M 表示,株数以N 表示,比例以P 表示。
1、灾情与损失实物量评估
(1)调查县全县受灾面积、蓄积(株数)
受灾面积是指各调查类型损失程度等级为重、中、轻的小(细)班面积之和,受灾蓄积和株数指受灾面积范围内的林木蓄积和株数。
受灾面积
(1)
其中:受灾S -受灾面积
ij S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面积
i -某调查类型,i =1.2.3…n
∑∑===n i j ij
S 131S 受灾
j -该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只取重、中、轻3个等级 n -调查类型个数
● 受灾蓄积
(2)
其中:受灾M -受灾蓄积 ij M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蓄积
i -某调查类型,i =1.2.3…n
j -该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只取重、中、轻3个等级 n -调查类型个数
● 受灾株数
(3)
其中:受灾N -受灾株数 ij N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株数
i -某调查类型,i =1.2.3…n
j -该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只取重、中、轻3个等级 n -调查类型个数
(2)损失程度等级受灾面积、蓄积(株数)
● 某程度等级面积
➢ 某程度等级面积
∑∑===n i j ij
M 131M 受灾∑∑===n i j ij
N 131N 受灾
其中:程受S -某程度等级受灾面积
i 调程受S -某调查类型该程度等级面积
i -某调查类型,i =1.2.3…n
n -调查类型个数
➢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面积
(5) 其中:调程受S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面积
l 程受地S -该调查类型该程度调查地块面积
L S -该调查类型某小(细)班面积
l s -该调查类型某调查小(细)班面积
l -该调查类型某调查小(细)班, l =1.2.3…m
m -该调查类型调查小(细)班个数
L -该调查类型某小(细)班, L =1.2.3…H
H -该调查类型所有小(细)班个数
● 某程度等级蓄积
➢ 某程度等级蓄积
∑∑∑===•=m
l l
L
m l l s S 1
H
1
L 1
S S 程受地调程受=i 1
其中:程受M -某程度等级受灾蓄积
i 调程受M -某调查类型该受灾程度等级蓄积
i -某调查类型,i =1.2.3…n
n -调查类型个数
➢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蓄积
(7) 其中:调程受M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蓄积
l 程受地M -该调查类型该程度调查地块蓄积
L S -该调查类型各小(细)班面积
l s -该调查类型调查小(细)班面积
l -该调查类型某调查小(细)班, l =1.2.3…m
m -该调查类型调查小(细)班个数
L -该调查类型某小(细)班, L =1.2.3…H
H -该调查类型所有小(细)班个数
● 某程度等级株数
➢ 某受灾程度等级株数
=i 1
∑∑∑===•=m
l l
L
m l l s M 1
H
1
L 1
S M 程受地调程受
其中:程受N -某程度等级受灾株数
i 调程受N -某调查类型该受灾程度等级株数
i -某调查类型,i =1.2.3…n
n -调查类型个数
➢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株数
(9) 其中:调程受N -某调查类型某程度等级株数
l 程受地N -该调查类型该程度调查地块株数
L S -该调查类型某小(细)班面积
l s -该调查类型调查小(细)班面积
l -该调查类型某调查小(细)班, l =1.2.3…m
m -该调查类型调查小(细)班个数
L -该调查类型某小(细)班, L =1.2.3…H
H -该调查类型所有小(细)班个数
(3)受损类型面积、蓄积(株数)
● 某受损类型面积
➢ 某受损类型面积
=i 1
∑∑∑===•=m
l l
L
m l l s N 1
H
1
L 1S N 程受地调程受
其中:程受S -某受损类型受灾面积
i 调程受S -某调查类型该受损类型面积
i -某调查类型,i =1.2.3…n
n -调查类型个数
➢ 某调查类型某受损类型面积
(11) 其中:调损受S -某调查类型某受损类型面积
l 损受地S -该调查类型该受损类型调查地块面积
L S -该调查类型某小(细)班面积
l s -该调查类型调查小(细)班面积
l -该调查类型某调查小(细)班, l =1.2.3…m
m -该调查类型调查小(细)班个数
L -该调查类型某小(细)班, L =1.2.3…H
H -该调查类型所有小(细)班个数
● 某受损类型受灾蓄积
➢ 某受损类型受灾蓄积
∑∑∑===•=m
l l
L
m l l s S 1
H
1
L 1
S S 损受地调损受=i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