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8.14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板书设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阐述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产生的深远影响。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及其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新主义革命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也需要加强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史料教学法:运用历史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提前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
2.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二、能力目标1.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去采访从旧中国走新中国的老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2. 加深对国旗、国歌的认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新学期好!我们上学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史,探索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讲授新课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就积极筹备建立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和著名爱国人士空前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谋划策。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正式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做了哪些准备呢?思考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的纲领、作出的决定等)。
③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是:一个文件:《共同纲领》;一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个主席:毛泽东;一面国旗:五星红旗;一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个首都:北京;一座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2.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3.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4.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观看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
2.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难点: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发出了响彻云霄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
70年风雨同舟,70年砥砺奋进。
国家的面貌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成立的?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对世界又产生了哪些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自主学习】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学生自学课文2-3页,标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职能、作用。
组内交流,相互对照,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注。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拨)1.为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因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建国的总政策和总原则,集中体现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毛泽东在会议上被选举为国家主席吗?不是。
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是不是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不是。
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它定为国歌。
3.说说会议确定的国旗及图案的象征意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材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抗争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掌握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包括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通过向学生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作品或纪实片,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解放军进藏,有力地维护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开国大典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新学期好。
上学期我们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挨打史……老师加以肯定。
)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探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的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史的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合作探究: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料研读: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率中共中央机关就要离开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离开中共中央所在地。
临行前,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
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会意地笑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标内容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讲述开国大典,认识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初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并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阶段的影视作品较多,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习目标1.了解和认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从而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2.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情感体验法、材料解析法、对比研究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歌曲引入,再现灾难岁月。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旋律优美的老歌,让我们看着歌词,认真听,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许多画面。
(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2)指名交流你还联想到了什么呢?旧社会穷人们吃不饱、穿不暖。
你们肯定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过那个年代的生活,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3)小结,揭示课题一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似乎把我们带到了苦难的旧中国。
那你们知道这苦难的岁月在哪一天划上了句号?(1949年10月1日)就是在那一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板书)[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见课前预习部分。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在开国大典上,我们听到了国歌、看到了国旗。
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有662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团体和民族,许多代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北平参加政协会议的,这些都说明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因此会议能最大限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类似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教材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切入,通过介绍新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的重要途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7.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合作破裂,国民统治腐化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站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以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在 previous learning 中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这个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3.准备好合作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展示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等史实。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概况和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同学们,新学期好!我们上学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血泪史,抗争史,探索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生:回顾民主革命历程,思考问题,回答展示,阅读“导入框”内容,明确学习内容。
自主探究指导学生做学案自主探究部分,标划知识点。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问题1】观察《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图片,结合教材,口述政协一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了解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问题2】出席会议代表的有哪些党派和团体?说明了什么?【问题3】本次会议有何内容?《共同纲领》的作用是什么?【问题4】国旗上有很多寓意,你能从国旗上看出哪些寓意?【问题5】假如你当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请你向全国人民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概况(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教材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成立仪式,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教材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和建设成就,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成立仪式等细节内容可能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和建设成就可能存在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成立仪式,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成立仪式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成立仪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4.史料分析: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加深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理解。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通过向学生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作品或纪实片,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解放军进藏,有力地维护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国旗。
教师: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揭开了中国现代史崭新的篇章。
(二)合作探究: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料研读: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率中共中央机关就要离开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离开中共中央所在地。
临行前,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
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会意地笑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凝视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教师: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战略远见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所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所以他把进入北平城称作“进京赶考”。
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做是“进京赶考”,是说明进京对共产党人来说至关重要。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本课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感悟新中国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
2.教学素材: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图片,如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形势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初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
2.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提高历史分析能力;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提高研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想象。
3.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4.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精彩片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学习《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来历)。
2.地点:天安门城楼。
3.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地点:北平)
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生:结合教材得到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 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 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 以及海外华侨等。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认识到:这次会
议的代表具有代表性和广 泛性,能够代表和反应全国人民的意愿, 这是全国人民空前的盛会。
【问题3】
本次会议有何内容?《共同纲领》的 作用是什么?
【问题4】
国旗上有很多寓意,你能从国旗上看 出哪些寓意?
【问题5】
假如你当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记者,请你向全国人民报道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概 况(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意义等。
要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过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 件, 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开国大典 【问题1:重温盛典】
插播《开国大典》视频片断出示 问题:当我们看到毛泽东升起新中国 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你的心情是 怎样的? 54门大炮齐鸣28响,有何 寓意?
师:指导学生活动,明确本次会议的内容: ①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了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③确定国旗、国歌;纪 年法,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共同纲领》
作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生:分组介绍会议内容和《共同纲领》的 作用。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国旗的 寓意。
生:小组讨论国旗的寓意,展示交流。
师:点评学
生的展示活动,据情况适当补 充:国旗上的红色象征革命, 黄色代表光 明,五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做好模拟报道的 准备。
生:结合教材和老师的问题,模拟报道中 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的概况。
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
师: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断 生:观看视频,了解开国大典盛况, 交流心情,重温盛典,讨论54门礼炮齐鸣 28响的寓意。
师:给予鼓励性评价,总结得出:“开国 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54
门礼炮【问题2】
出席会议代表的有哪些党派和团 体?说明了什么?
【问题2:共享盛典】
假如你是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北京市民,请你向远方的亲友讲述开国大典盛况[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大典盛况(①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② 毛泽东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③54门大炮齐鸣28响;④朱德检阅三军:⑤ 广场上万众欢腾,欢呼新中国诞生。
)和激动的心情。
]
【问题3:追思盛典】
1.自鸦片战争开始,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列强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情形不复存在。
新中国的成立引领了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由此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结合上述问题,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过渡】出示《布达拉宫》图片,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引出西藏和平解放一目。
三、西藏和平解放
【问题1】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什么?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
【问题2】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3】
中央解决西藏问题为什么要一面向的寓意是代表了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54个民族,因为1949年西藏还没有和平解放,台湾至今也未回归,所以藏族和高山族没有参加,(另一说:纪念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还有的认为是: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政治团体)。
28响的寓意是共产党诞生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斗了二十八年,建立了新中国。
生:讲述开国大典盛况
师:给予鼓励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心情表述!
师:出示问题,补充史料,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小组思考讨论,展示交流,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并理解记忆。
师:出示问题
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点拨点评
师提示:中央解决西藏问题时,一面向西藏进
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中央这样做的主
要是考虑到维护民族团结问题,而对一些西藏
上层反对势力给以坚决的打击,决不手软,最
终促使西藏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