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音乐课件-音乐中的动和静花城版
- 格式:ppt
- 大小:4.57 MB
- 文档页数:25
《感知音乐中的旋律(三)》教学设计【课型】欣赏综合课【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走进音乐世界》四年级下册第9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旋律进行的方式:级进、跳进、同音反复的知识。
本节课通过复习级进、跳进、同音反复,引出旋律进行方式以及“旋律线”的概念。
体验和感受旋律不同的进行方式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学生在一到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尝试用律动来体验和感受音乐中的变化。
在乐器的掌握上能用竖笛作为课堂辅助学具并能参与到课堂各个环节中。
【教学理念】《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二条就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因此,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聆听、表现旋律,感受旋律的变化;我在教学中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能够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到旋律变化中的美。
2.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分辨出旋律进行中的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3.技能目标:能够结合节奏游戏、律动游戏、即兴表演、演奏等音乐手段,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掌握旋律进行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旋律进行的方式: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教学难点】1.能够在欣赏乐曲时,准确分辨出旋律的级进、跳进、同音反复2.能够在掌握旋律进行的方式:级进、跳进、同音反复基础上进行编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PPT 3、口风琴4、钢琴5、卡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吹奏口风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音乐小助手回答问题迅速调动上课气氛感知音乐中的旋律一、动一动:1、示范律动体态2、吹奏三条旋律。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1_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音乐中的动与静》是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的第三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比和体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赏和分析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第二部分是创作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能够分辨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等活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带来的不同感受,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实践活动,将动态和静态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音乐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创作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教材、乐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欣赏和分析:学生欣赏和分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和感受动态和静态元素。
3.创作和表现: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和实践活动,将动态和静态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音乐的美。
4.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方法等,通过板书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是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静结合,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形式,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
教材中包含了歌曲《小河淌水》、乐曲《彼得与狼》等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聆听和鉴赏能力。
他们在课堂上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学习。
但部分学生对音乐中的动静结合概念尚不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静结合,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聆听、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动静结合,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聆听、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演唱法: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演奏法: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乐趣。
4.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歌曲、乐曲等教学素材。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作品。
3.打击乐器:供学生演奏使用。
4.教学用具:如乐谱、歌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歌曲《小河淌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动静结合。
2.呈现(10分钟)呈现乐曲《彼得与狼》,让学生聆听并分析乐曲中的动静结合部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歌曲《小河淌水》的学唱,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动静结合的表现。
同时,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乐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喜欢的音乐作品,分析其中的动静结合,并与同学分享。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是四年级音乐上册的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3课时和第4课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辨识简单的节奏、旋律,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概念较为模糊,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理解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概念。
2.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的敏感度。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聆听实践,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
2.演唱法:让学生通过演唱实践,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
3.演奏法:让学生通过演奏实践,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音乐作品、图片、文字等资料。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4.练习册、乐谱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作品,一首动态强烈,一首静态柔和,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
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并说出自己对这两首音乐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两首音乐作品,让学生再次聆听,并注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两首音乐的感受,以及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的表现。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练习这两首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
小学音乐花城粤教版(简谱)四年级下册《乐中的动与静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片段》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
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音乐中的动与静
欣赏《春江花月夜》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天月夜和江边水乡夜色的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
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
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百鸟朝凤》是一首民族传统的唢呐独奏曲,它通过唢呐音色的不同变化和小乐队的伴奏来模拟各种鸟鸣和虫叫声,形象生动而风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旋律优美动听,情绪欢快热烈。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感受乐曲中“动”与“静”的情绪变化,从听觉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速度的变化。
2、通过以声势和肢体动作的参与,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本课内容。
3、引导学生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体会音乐速度、力度对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中体会音乐的“动”与“静”。
2、了解乐曲的速度、力度的特点,感受乐曲各自表达的气氛。
教学难点:
分辨不同乐曲给人的“动”与“静”的体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律动导入,活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