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课后作业(二)
- 格式:docx
- 大小:20.81 KB
- 文档页数:5
卜算子·咏梅陆游【课题名称】《卜算子·咏梅》【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授课学时】1课时(课时45分钟)【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一的学生。
他们还带有小学生所具有的调皮好动的特性。
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都带有很强的好奇心。
他们一般喜欢记忆短小的文章,对长篇文章,尤其是文言文会感到比较腻味,烦躁。
由于还比较贪玩,所以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2.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小学时接触了唐诗宋词的学习,但由于在小学阶段时受到条件限制,对宋词的知识知道的很少,知识只是处于记忆和初步赏析的阶段。
【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领域目标(1)阅读并能背诵这首宋词。
(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代表作。
(3)了解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分析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4)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赏析词文。
2.情感领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宋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学习本词的同时,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知道作者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的社会背景,也了解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词文的赏析。
难点: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演示法作为辅助,中间加以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语文课本、教案和投影。
【教学内容分析】1.词的内容。
2.作者的生平与代表作。
3.词的大意。
4.词文的赏析。
5.作者在词中所赋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课以梅的特性和世人对它赋予的情感等知识导入新课。
二、词的内容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作者的生平与代表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三十岁,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因为言语触怒了秦桧,进士落地。
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及答案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学习理论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形式的结构形式。
2、形成性练习是指按照(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练习的形式)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要求的掌握程度。
3、教学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4、教学系统设计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5、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ABCD法则的英文全写:A是(对象)、B是(行为)、C(是条件)、D是(标准)。
6、在教学内容分析方法中,(归类分析法)适用于具有分类学特征的内容分析;(程序分析法)适用于分析操作过程或问题求解过程有关的教学了;(图解分析法)法适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7、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交互界面人性化,信息传输的()。
8、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9、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教与学的结合);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重视(可操作性)。
10、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
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的设计子范畴包含四个主要方面(ABCD)A、教学系统设计B、学习者特征C、教学策略D、讯息设计E、教学目标设计2、“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BD)A、组织策略B、传递策略C、评价策略D、管理策略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ABC)A、记忆B、运用C、发现D、知识4、影响教学系经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ABD)A、教学条件变量B、教育方法变量C、教学模式变量D、教学结果变量5、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ABC)A、社会的需要B、学生的特征C、学科的特点D、媒体的选择6、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是(BCD)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7、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有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BD)A、理论依附性B、动态性C、可扩充性D、系统性8、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ABCD)A、情境性B、建构性C、操作性D、动态性9、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D)A、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B、体现学科教学的规律C、体现知识教学的策略D、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10、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有:(ABCD)A、以小组活动为主体B、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C、强调目标导向D、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8分,对的打“√”,错的打“×”)1、教育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第一章1 名词解释(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目标的关系,找到既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么做,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关注的对象不同,前者关心的是设计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具体教学问题。
答: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和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者从学习理论的视角提出教学设计的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方式,以学习理论的措辞方式建构教学设计的措辞方式,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研究方式的转变;教学理论则在理性与创造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具有简单而新颖的设计特色,提出基于核心概念、生成性话题及综合主题设计的任务分析法;系统方法为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基础及系统方法论的取向的反思;人们对传播理论的研究由早期的“枪弹论”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交互模式”,使得教学设计由先前的“单向灌输”的理念逐渐转变为现在“多向交互”设计理念。
答: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及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当做产品来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有时还吸收媒体专家和媒体技术人员参加,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评价;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资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完成目标,这个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一般由教师自己来完成,必要时,也可由教学设计人员辅助进行。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答案仅供参考以下为陶江伟一、概念题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编写学习目标ABCD模式:为了便于记忆,研究者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4、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的符号成分。
具体包括:画面资料、画面组合序列、教师的活动、语言的运用、刺激的强度等内容。
5、随即进入教学策略: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6、认知结构:奥苏贝尔的定义,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广义)何克抗的定义,指个体关于特殊只是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侠义)7、学习需要分析: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9、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1011007课程名称: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34学时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平行课程:教育传播学、多媒体技术基础、摄影基础后续课程: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学与教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教学实践、企业培训与教学资源设计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学生恰当地设计、开发及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能力。
推荐教材: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2]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课程总目标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本课程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课件设计的能力、软件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一、名词解释1、技术的含义(第一章)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
2、教育技术的本质(第一章)是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时间。
3、AECT94定义(第二章)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4、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第二章)是与AECT94定义相比的特点分析,以及对新...真正的教育技术不是一种教育的处方,5、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章)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6、信息设计(第二章)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巧和实践,通过信息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应用信息的效能。
7、教学策略(第二章)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8、学习者特征(第二章)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9、开发(第二章)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10、印刷技术(第二章)指的是视觉信息印刷复制的全部过程,包括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和发送等。
11、视听技术(第二章)是一本为音响(视听)音乐爱好者精心创办的杂志12、整合技术(第二章)把相关的技术或知识结合才能产生对人类发展有益的事物。
13、标准参照测量(第二章)一种精心编制的,在一定的行为领域上按照具体的行为标准水平对被试的测验结果14、形成性评价(第二章)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15、总结性评价(第二章)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分)ID1的代表性模式是()。
A.狄克·凯瑞模式B.加涅模式C.肯普模式D.斯金纳模式2【多选题】(2分)根据现代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哪三个层面()。
A.单元教学设计B.活动教学设计C.课堂教学设计D.学科课程教学设计3【多选题】(2分)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
A.运用B.记忆C.发现D.知识4【单选题】(2分)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这便是教学系统设计的萌芽。
A.奥苏贝尔B.布鲁纳C.杜威D.加涅5【判断题】(1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加涅。
A.对B.错6【判断题】(1分)古代教育思想家认为学习过程是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是“知”、“智”、“能”等因素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促使学习进步发展的过程;是德业并行,德、才、学、识全面发展的过程。
A.对B.错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2分)在马杰的ABCD表述法中,教学目标最基本的部分是()。
A.标准B.对象C.行为D.条件2【多选题】(2分)以下学习结果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实验规则B.圆的面积计算C.化学元素名称D.欧姆定律3【单选题】(2分)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称为()。
A.层级分析法B.信息加工分析法C.归类分析法D.解释模型分析法4【多选题】(2分)在以外部表述法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是()。
A.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B.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C.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5【多选题】(2分)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学习者的特征B.社会的需要C.学科的特点D.媒体的选择6【判断题】(1分)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没有任何的相同点,是相互独立的。
单元(十二)主观题作业(二)一、结合《教师数字素养》,先明确一下:对“数字化教学设计”所属的三级维度中4个维度的描述,分别是“1.开展学习情况分析:能够运用数字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例如:应用智能阅卷系统、题库系统、测评系统,对学生知识准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进行分析”、“2.获取、管理与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能够多渠道收集,并依据教学需要选择、管理、制作数字教育资源”、“3.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能够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融合数字技术资源的教学活动”、“4.创设混合学习环境: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创设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融合的学习环境”。
二、以下是对小A老师借助哪些数字技术资源去开展备授课、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的一一点评。
“在《邓稼先》的课程讲授中,1.小A老师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文章,2.并在线上平台写下自己对邓稼先的认识3.或是绘制手抄报、绘画等上传至云空间。
”这是小A老师借助了数字技术资源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去开展备授课,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的伊始,为最终呈现出一堂精彩数字化教学活动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而“《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原文件对【数字化教学设计】所属的三级维度中4个维度的具体描述,一一对应小A老师的数字化教学设计,则分别是“1.开展学习情况分析:能够运用数字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例如:应用智能阅卷系统、题库系统、测评系统,对学生知识准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如“8.进行教师评价和生生评价”。
“2.获取、管理与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能够多渠道收集,并依据教学需要选择、管理、制作数字教育资源”。
如:“小A老师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文章,2.并在线上平台写下自己对邓稼先的认识3.或是绘制手抄报、绘画等上传至云空间。
4.老师收集数据后,5.利用数字工具提取词云图,6.并设计了参观邓稼先纪念馆的情境”。
“3.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能够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融合数字技术资源的教学活动”。
一、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课程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2)学生能够了解【课程名称】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课程名称】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程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预习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PPT、实物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课程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2)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后拓展:(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课程名称】的最新发展动态。
(2)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或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主题。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程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2)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5. 课后拓展(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课程名称】的最新发展动态。
(2)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或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评价学生的专注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1.试谈谈你对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理解。
答: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主要还是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设计活动的一个子集合,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后理性认识活动,是理论的应用活动。
它与一般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丰富的个体差异性。
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几种不同观点:(1)“计划”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界定为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
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
(2)“技术”说——“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经验和环境应该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3)“方法”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看做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4)“过程”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2.查阅近几年我国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分析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设想。
答: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
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1)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在我国,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系统回顾和整理5 以内数的认识、几和第几、大于小于等于、5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5 以内数的认读、书写、比较大小、计算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知识梳理、练习巩固、问题解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掌握复习的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复习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对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的系统整理。
熟练掌握5 以内数的比较大小和计算。
(二)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内容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旨在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和系统整理,通过练习和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数学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对 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掌握可能还不够扎实,容易出现混淆和遗忘。
同时,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法与学法(一)教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练习巩固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问题解决法: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二)学法自主复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复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应用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海市初中数学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最新版】目录一、引言1.上海市初中数学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的背景和意义2.上海市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二、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的原则和目标1.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2.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三、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的内容和方法1.内容: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综合测试2.方法:问题导向、情景设置、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四、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的实施和评价1.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家长参与2.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五、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的成效和展望1.成效:学生数学成绩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提升2.展望:持续优化作业体系、推广成功经验、提升上海市初中数学教育整体水平正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海市作为我国教育发达地区之一,初中数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面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挑战,如何设计一套高质量的校本作业体系,提高上海市初中数学教育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的原则和目标1.原则在设计上海市初中数学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作业设计应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规律,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系统性:作业设计应涵盖初中数学各个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用性:作业设计应注重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4)创新性: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目标上海市初中数学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的设计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通过系统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师范计算机与交互技术作业二
1. 背景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师范计算机与交互技术作业二的内容和要求。
2. 内容和要求
作业二的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 模块A:计算机网络
- 研究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网络协议和常用网络技术
- 理解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 模块B:交互技术
- 研究人机交互原理和方法
- 掌握常见的交互技术和工具
-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交互系统
作业要求如下:
- 按时完成作业,提交所要求的文档和代码文件
- 文档须包含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和思考,展示研究成果
- 代码文件须符合编码规范,具备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 提示和建议
为顺利完成作业,请注意以下几点:
- 提前安排时间进行研究和实践,避免拖延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技术
- 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帮助
- 在实现交互系统时,注重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的简洁性
4. 总结
本文档介绍了2023师范计算机与交互技术作业二的背景、内容和要求,给出了完成作业的提示和建议。
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并有所收获。
以上为完成作业二的文档内容,共计800字。
---(未计入字数)。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一、概念题(共28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2、系统方法:3、认知结构:4、学习需要:5、认知发展:6、学习需要分析目的:7、认知策略:8、教学媒体作用:9、媒体内容:10、生成型教学策略:11、替代型教学策略:12、先行组织者:1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14、学习策略:15、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16、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17、支架式教学策略:18、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19、认知工具:2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21、信息化学习环境及特征:22、有意义学习:23、“整合协调”策略:24、发现学习的特点:25、引导性材料:26、绩效技术:27、学习绩效:28、教学绩效:二、填空题(共51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和)。
5、ID 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三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三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6、教学系统包含了(、、和)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结构。
7、ID1的代表性模式应推肯普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需着重解决(),要适当安排()。
8、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和();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与()。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 )和( )的综合。
10、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
1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和(),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教学系统设计课后作业
(二)
阅读材料及参考书的相关内容,试诉你认为重要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及其给教学设计带来的启示。
答:(一)我认为重要的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主义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人与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土义者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知识也是一种个体社会建构的产物,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证白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
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四)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也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
学习过程中,要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千差万别。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它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也就是教师的影响作用。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把教学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了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
把教学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教学设计的启示
因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
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
应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
同时也应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课堂教学中应做到:(1)课题引入——设置悬念情景,(2)概念形成——设置判断情景,(3)难点化解——设置阶梯情景,(4)规律获得——设置探究情景,(5)知识深化——设置应用情景。
这样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
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