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22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案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加热与冷却》这三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二、三课,这三课,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这三课涉及到的《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
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
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
导才停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像。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从内容上看,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
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
通过“认识热传导现象以及学习使用酒精灯”、“认识热对流现象”、“认识热辐射现象”这三部分帮助学生认识“热的传递”;
通过“研究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研究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认识加热与冷却的用途”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加
热与冷却”。
从结构上看,这三课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基本上可看作并列关系。同时,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又是后两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
1.给动物分类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分类、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模型、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在科学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教材分析】
《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实验,观察并描述物质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发生的变化现象。
2、能依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出实验结论。
3、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烧瓶、空心管、胶塞、红色水、记号笔、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铜球、铁环、酒精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你掌握了吗?请你读一读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
(请学生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2.师:同学们真棒,都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与液柱顶端平齐所对应的刻度就是温度计的读数。现在,分别把这个温度计放进冷水和热水中,请观察:它的液柱发生什么变化?
3.播放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温度计放入冷水中,液面下降,放入热水中,液面上升。
师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液体变多了或者变少了吗?
生猜测:液柱中的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大;受冷时,体积变小了。
7. 教师结合学生的猜测,提出本课的探究活动:液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创设简单的情境,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现象的分析,探求其中奥秘。]
二、研究液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1. 师:水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师播放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实验视频,总结实验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出实验结论。)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
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可是对摩擦力并不了解,也并不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摩擦力的存在,如,用手拿起物品,走路,都要有摩擦力才行。因此,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摩擦力,最好能通过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明白,运动物体要收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大多能联想到越光滑的地方摩擦力越小,但不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具体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做搓手游戏。提问:搓手时会产生一
种什么声音?
小结: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
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摩擦现象。回答:摩擦声
从游戏中感受摩
擦的存在。
讲授新课一、摩擦力
1、下面这些运动中,哪里存在摩擦现象?
归纳:
身体与滑梯的接触部分存在摩擦。
箱子与地面存在摩擦。
鞋底与地面存在摩擦。
人体与水接触产生摩擦。
伞面与空气产生摩擦。
2、小结:知识卡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摩擦力。
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3、摩擦力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①必须要有两个物体
②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
二、测量摩擦力
1、用什么工具测量摩擦力?引导学生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讲解测量摩擦力方法
①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处讨论交流
分析
回顾交流
认真听,看老
明确摩擦力的科
学内涵和产生的
条件。
②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性质: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2、空气是会流动的吗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空气是流动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
热气球孔明灯
3、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五篇]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从知识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各领域的知识或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或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个,教师要抓住好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第二单元《冷和热》,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这个单元探究的问题比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让孩子先学会订计划,学会与他人合作,讲究操作的严密性。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教学注重活动性和趣味性。第四单元《吃的学问》,教学时要从价值观上入手,让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是专门的探究技能练习单元。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具体措施:
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段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
中年段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浮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是《力》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最难的一课。在地位上,本课和前面三节课是并列状态,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根据测力计的变化发现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这一部分是认知层面。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先预测他们的沉浮状况,在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一些可能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在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发现质量大的往下沉,质量小的往上浮,从而得出相同大小下,质量影响物体沉浮这一结论。第三部分,先让学生综合应用。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为实践层面。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
到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影响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前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要点,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地记录,为高年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做好准备。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对一些问题有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推理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力与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第二部分是给常见的交通工具、动物等运动速度排序;第三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四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整节课用运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给运动速度排序等,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
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4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二、摸脊椎活动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教案
单元: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课题: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课时: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总结课,通过列举人们利用矿物制作日品、利用矿物资源进展工业生产的例子,复原一小局部工业生产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矿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激发他们保护矿物资源、合理开采利用矿物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将几种常见日用品和使用的矿物配对,初步生疏矿物是重要的生产原料。活动二,通过阅读教材上的图片和说明,了解从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为生疏金属制品来自金属矿石翻开一扇窗户。活动三,体验石膏的固定作用。学生调制石膏糊后,将同一根手指反复插入取出,能体验凝固后的石膏具有固定作用,进一步生疏石膏这种非金属矿物更多的应用。活动四,阅读了解矿业生产的根本状况。通过阅读人类采矿活动及矿物资源日益枯竭的状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生疏到矿物资源举足轻重,应合理开采利用,并乐观加以保护。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上玩过石头,观看过石头,依据外部特征给石头做过简洁分类,也知道石头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缺乏生产阅历,所以不能把各种日用品的成分和岩石、矿物建立联系,难以理解岩石和矿物是重要资源。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缺少接
触不同岩石和矿物的时机,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准确识别、细致描述常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科学观看与描述岩石、矿物的特征,能满足学生生疏身边事物的愿望,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地球内部隐秘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配对、阅读活动,举例说明人类生活、工业生产离不开矿
《运动与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运动,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用小诗和图片引入了解学生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前概念;第二通过寻找运动物体的共同点来寻找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是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第三运动物体的位置,通过学习学会准确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第四通过对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加深理解来思考到底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将学生的思路向前推进。
二、学习目标
●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
●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
没有发生变化。
●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来描述。
●学会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
置。
●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
难点: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动物体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运动
1、展示一首小诗
风儿起了,
穿过柳林,
枝条轻轻摇曳。
鸟儿飞了,
掠过湖面,
水面泛起涟漪。
船儿起锚,
驶离港湾,
留下片片浪花。
提问:这首小诗描写了哪些物体?他们都在干什么?
(这首小诗描写了风儿、鸟儿和小船三个物体。风儿穿过柳林,鸟儿掠过湖面,小船驶离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