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基本史实;
2、了解毛泽东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及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3、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2、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通过展示图片及数据材料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第54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南昌起义的相关信息。完成下表。
2、请同学们在南昌起义示意图中先找出几个相关地名:“南昌”“瑞
金”“三河坝”“汕头”“宜章”,然后运用南昌起义示意图为同学们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要求:①语言简洁。②讲述中要用到你刚才找出的南昌起义相关信息和你在图中找出的几个地名。)3、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又要南下广东?
(三)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第55——56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秋收起义的相关信息。完成下表。
2、毛泽东为什么要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呢?
3、结合下面材料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分析: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呢?
材料: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及农产品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十二课我也能当家
我也能当家——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十二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独自在家中待上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的第十二课里,我们将讨论这个话题,帮助孩子们了解家庭责任,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一、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小学生能够:
1.了解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2.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务技能;
3.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引导讨论
1.了解家庭责任的意义
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 家庭责任是什么?
- 家庭责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家庭责任是指每个家庭成员都需承担的义务和任务,在家庭中共同分担家务,共同维护家庭的良好环境。承担家庭责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在将来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情境。
2.探索家庭责任的内容
让学生们列举一些常见的家务活动,比如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照顾宠物等。通过讨论,帮助学生们了解到家庭责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能力承担一定的家务任务。
三、活动
1.培养家务技能
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务技能,如整理书桌、折叠衣物、帮忙洗碗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相应的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家务,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2.制定家庭责任表
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制定一份家庭责任表,列出每个人应承担的家务任务和负责的时间。通过制定家庭责任表,学生们意识到责任是需要有明确分工和执行计划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第十二课《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优秀5篇)
《用心灵去倾听》课文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2、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理解用心灵去倾听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还能让自己感受到幸福。
3、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好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难点
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书写“人”字,走进真情。
1、谈话导入:共同书写“人”字,感受人性真善美,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充满真情的西班牙故事《用心灵去倾听》
2、师生写课题。
3、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能锁定的关键词是什么?你认为倾听是一种怎样的听?
二、检查预习,梳理文意。
1、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并理解“问讯处”和“从未谋面”的词语意思。
2、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3、也就是声讯台,把谁和谁联系在了一起?
4、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感悟,体会真情。
(一)苏珊,一个普通的接线员,而我只是一个小孩子,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她已经在我心中有了很重要的地位。你能从文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亲近、最爱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二)出示句子: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
行》教案
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案的钻研。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钱塘湖春行》课文原文
【】白居易【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学问。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悟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同学观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力量。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尝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尝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观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日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会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亮,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原
文
《钱塘湖春行》课文原文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
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
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
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
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
初中历史第十二课教案
1.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科举制度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
1.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科举制度的优缺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科举制度”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
1.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包括起源、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三、讨论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5分钟)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相交流。
四、分析科举制度的优缺点(10分钟)
1.简要介绍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利弊。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科举制度的优缺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作业:让学生借助课本和其他资料,写一份关于科举制度的简要介绍,包括其起源、发展过程、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优缺点等内容。
2.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进行独立思考和阅读,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科举制度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能够分析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
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十二课我是桥梁建筑师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石拱桥是古代常见的桥梁建筑,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为一个简单的石拱桥建模。学生需要学习“草图绘制”中的“圆弧”“直线”命令和“草图编辑”中的“链状圆角”命令,以及在绘制草图状态下运用“镜像”命令。组合使用“草图绘制”中的各命令和“基本编辑”中的“镜像”命令,绘制石拱桥侧面的草图。石拱桥的侧面草图绘制完成后,使用“拉伸”命令完成石拱桥的建模。
(二)教学目标
1. 会使用“草图绘制”中的“圆弧”“直线”命令。
2. 会使用“草图编辑”中的“链状圆角”命令。
3. 会在绘制草图状态下运用“镜像”命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石拱桥侧面草图的绘制。
②绘制草图状态下“镜像”命令的运用。
2. 教学难点
绘制草图时各线段、图形的连接与对齐。
二、学情分析
前面几课已经学习了“草图绘制”中的多个命令,学生对“草图绘制”的使用已经比较熟练。本节课在绘制草图过程中,需要将各线段对齐,最后的连接处需要封闭,学生在操作时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准备一个与教材中图12-1 类似的石拱桥模型教具,或者从网上下载一些石拱桥的图片。
(二)过程设计
1.趣味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石拱桥的模型教具或者图片,让学生分析石拱桥的构造,思
考应该如何建模。
2.新课讲授
引入“草图绘制”中的“圆弧”“直线”命令,为学生演示绘制教材中图12-2 所示草图的过程,让学生注意绘制时的细节。然后使用“基本编辑”中的“镜像”命令绘制石拱桥剩余部分的草图,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绘制好的石拱桥草图必须是封闭的图形。
《第十二课我是中国小公民》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和老师搜集的图片资料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历史阶段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明白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的道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在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基础上,学生能将爱国情感落实到爱国行动中去。
、了解未成年人的含义,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所拥有的各种权利的含义、内容和存在形式。教学重点:
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未成年人的含义,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与权益相对的概念——义务,学会正确分析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各种权益侵害问题。初步培养权益意识,能够初步分析、归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要求:细心阅读课本第—页,勾画出重点语句,并用心体会其含义。
二、阅读有关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的人,都是。
、国家的命运时刻牵动着,拨动着。
、年月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我们唱着‘东方红’,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富起来。”
三、合作探究
点击一:读一读说一说
阅读课本页的材料,了解有关身份证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完成后面习题。先自学后小组交流,与大家分享。
点击二:说一说写一写
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页的内容,说说你观看过哪些反映国家命运的影视作品?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先小组交流,然后写一段话语与大家分享。
历史教案-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认识到每个人的力
量都可以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理解星星之火的意象,并能够分析这个意象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个人力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参与社
会活动的意愿。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理解星星之火的意象,并能够分析这个意象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录音设备
3. 历史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吗?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2:新课讲解(15分钟)
1. 通过PowerPoint展示星星之火的意象,并解释其含义。
2. 介绍星星之火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3. 通过彩色图片、录音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Step 3:学生讨论(15分钟)
1. 分组或整个班级讨论:你认为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举例说明。
2. 让每个小组或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4:学生分享(15分钟)
1.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对个人力量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5:小结(5分钟)
通过PowerPoint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个人力量的重要性和潜力。
第十二课美好人生我选择
第一节直面升学与择业
李艳春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成才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
理准备,立志成才,不懈追求,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2、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3、知识:了解、掌握克服考试焦虑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的有关知识和如何择业
三、教学难点:在考试中提高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温故知新]
1、我国的共同理想是什么?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
[情景创设,启动思维]
是的,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首先必须
经过考试,然后再经过择业。今天我们来共同来学习----直面升学与择业
直面升学与择业(教师出示板书)
1.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探究教材问题,明确教材提供了哪些知识点或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百
度搜索:“考试焦虑的现象”/xljt_view.asp?id=271)
(1)考试焦虑的现象是什么?
(2)如何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3)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4)当前,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和互相结合的、互相补充的新的就业方式
(百度搜索:新的就业方式:/20090914/n266712869.shtml
(5)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的选择职业?
2.同伴互助,合作释疑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参与指导、收集信息。
3.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由部分学生或小组代表上黑板向全体同学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教师给以鼓励。
第十二课依法维护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机电专业一年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2)劳动者的义务(板书)
(3)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板书)
(1)视频中劳动合同法有哪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具体规定?
(2)这对我们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有什么启示?
3.劳动者权利的维护(板书)
协商解决和调解都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但是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能越过仲裁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熟悉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形式(板书)
(4)寻求法律帮助(板书)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板书)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劳动者履行义务对单位和个人的重要意义。教师强调:劳动者享有权利,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利益的基础,履行义务有利于单位的发展,最终对劳动者个人有益,进一步强调在我国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我们应当知道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是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避免今后产生劳动纠纷。劳动合同签订以后,就意味着确立了劳动关系,那么作为劳动者应该
授课教师:文婕
十附件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教案
2015 年月日(第周星期)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签字):
实习班级A6班学生人数21
汉语水平初级班课程名称发展汉语-初级综合课型综合教法启发法全身反应法课题、章节第十二课《你要茶还是咖啡》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询问对方的爱好及对什么课感兴趣。
2.学会使用“呢”的使用。
3.学会用“还是”进行提问。
4.学会各类运动及爱好的名称。
重点与难点重点单词:兴趣对选还是下错儿杯位爱好踢最报名打
重点语法:我对书法太极拳很感兴趣,“对”的使用;我选书法还是太极拳呢,选择疑问句中“呢”的使用。你要茶还是咖啡,“还是”的使用;我喜欢….还喜欢…我最喜欢….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导入
(1)听写第十一课内容复习第十一课课文
(2)新课引入:询问大家喜欢茶还是咖啡,询问大家对什么兴趣课感兴趣,选了什么兴趣课。
(二)生词课文讲练
(1)讲练课文一
课文一重点生词:学期兴趣对太极拳感兴趣选还是下
示范(每个音至少示范3遍)——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老师纠正发音。生词练习进行提问
语音练习:示范(唱四声)——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纠正声调错误。要边读边写或边写边读。
课文一重点语句:这学期语言学院有六门兴趣课。我对书法、太极拳很感兴趣,可是这两门课上课时间一样,我选书法还是太极拳呢?
教学内容及过程(2)讲练课文二
课文二重点生词:运动跑步爱好踢最报名打
课文二重点语句:你早上跑步还是晚上跑步?
我喜欢踢足球也喜欢打篮球。
我最喜欢骑自行车,我还准备学习太极拳。
第十二课怎样理解画面的运动–推拉摇移跟-人美版
《摄影摄像》教案
一、背景介绍
在摄影和摄像领域中,画面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样化、更生动的画面效果。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画面运动却并不容易。推、拉、摇、移、跟是常用的画面运动手法,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来讲解如何理解和运用画面运动。
二、推
推是近景主体前进或远景背景后退运动的表现。通过推镜头,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中近景主体对于背景的运动。这种手法最常用于追逐场景、对白场景或者想要表现主角进入某个场景的情况。
三、拉
拉和推是相反的。拉是近景主体后退或者远景背景前进的表现。拉镜头可以表现出观众主体远离背景的视觉效果。这种手法常用于接近镜头的画面,比如想要表现人物惊慌失措或者疲惫萎靡的情境。
四、摇
摇是指镜头旋转或者晃动的表现。通过摇动镜头,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不稳定和运动感。这种手法在表现主角的心态变化、震惊等情况下非常常用。
五、移
移是指镜头平移运动的表现。平移镜头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场景的变化和移动。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平移镜头可以让故事更加流畅地展开。
六、跟
跟是指镜头随着近景主体的移动而跟随移动的表现。通过跟随移动,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画面中近景主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这种手法常用于表现追逐、激烈运动等场景。
七、总结
推、拉、摇、移、跟是表现画面运动的常用手法。通过运用这些手法,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具生动、有趣、富有情感的画面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手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巧非常重要。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画面运动,创造出更棒的画面效果。
一、教材内容:
《国学》第五册第十二课《坚贞刚毅》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准确理解课文关于“坚贞刚毅”的思想主题,培养“坚贞刚毅”的性格,坚定信念,坚强不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课文关于“坚贞刚毅”的思想主题,培养“坚贞刚毅”的性格,坚定信念,坚强不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认为,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才能出众,而且要德行高尚,可以委以军国大任,独挡一面,能担当道义,有兼济苍生、有为于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坚贞刚毅》。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慢速或中速)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引号外面的,女生读引号里面的,反之再读)
5.男生独立读一遍,女生评价。
6.女生独立读一遍,男生评价。
7.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吧。(至少 3 遍)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8.小组比赛读。
9.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一、教材内容:
《国学》第五册第十二课《坚贞刚毅》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