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十二课《故宫博物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宫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描述故宫博物馆空间布局和建筑物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培养其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故宫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物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2. 难点:能够准确描述故宫博物馆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馆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故宫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介绍其空间布局和建筑物的基本知识。
3. 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互动,亲身体验故宫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互相学习和交流。
5. 知识点回顾: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故宫博物馆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和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2. 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故宫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2. 作业:回家后继续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故宫博物馆信息,并写一篇小论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3. 评价方式: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故宫博物馆的认识和理解。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课件:展示故宫博物馆的图片和视频,提高教学效率。
2. 实物展示:展示故宫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其历史文化价值。
第十二课《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优秀5篇)《用心灵去倾听》课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2、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理解用心灵去倾听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还能让自己感受到幸福。
3、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好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难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书写“人”字,走进真情。
1、谈话导入:共同书写“人”字,感受人性真善美,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充满真情的西班牙故事《用心灵去倾听》2、师生写课题。
3、齐读课题。
说说你从课题中能锁定的关键词是什么?你认为倾听是一种怎样的听?二、检查预习,梳理文意。
1、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并理解“问讯处”和“从未谋面”的词语意思。
2、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3、也就是声讯台,把谁和谁联系在了一起?4、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研读感悟,体会真情。
(一)苏珊,一个普通的接线员,而我只是一个小孩子,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她已经在我心中有了很重要的地位。
你能从文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亲近、最爱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二)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亲近、最爱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三)【合作探究】:速读文章5——11自然段,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那些帮助?这些帮助重要吗?独学: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苏珊为“我”所做的事;对学: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用笔圈画关键词(人物言行,心理描写),与同桌交流呀。
第十二课《团包纸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团包纸工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团包纸工的制作过程和材料。
3.能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掌握制作团包纸工的技巧。
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手工技能和耐心。
3.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制作团包纸工的技巧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团包纸工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手工技能和耐心。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1.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团包纸工的制作过程和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制作过什么手工作品,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手工作品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和探究手工艺品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团包纸工在哪些方面体现着民间文化的特点。
2.制作活动(60分钟)1.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制作团包纸工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了解团包纸工的定义、性质、历史和文化内涵。
2.让学生使用体验和观察方法,提高认知能力。
3.分组合作制作团包纸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锻炼手工技能和耐心。
4.观察、交流和讨论,逐渐掌握制作技巧和方法。
3.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团包纸工作品,鼓励学生讲述制作过程和遇到的困难。
2.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感受,重点让学生了解团包纸工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3.提醒学生注意环境保护,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制作效果,评价手工制作技巧和创造力。
2.与学生交流、提问和评价,了解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情况。
3.定期组织学生集体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延伸拓展1.团包纸工的历史演变和传承。
第十二课《我们小点儿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十二课《我们小点儿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们小点儿声》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第一课。
教材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室里面有点吵”入手,通过图片及文字介绍,让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通过图文故事“做个‘小小调音师’”,启发学生自觉减少噪声;“这里也要小点儿声”这一活动主题通过减少噪声的标志以及出示应该小点儿声的场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通过情景创设、故事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在公共场合说话小声,不影响其他人。
【教学重点】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教学难点】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课件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大家看,他叫聪聪。
和他打个招呼吧!生:(兴奋地)聪聪,你好!师:聪聪和我们一样,也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他最近遇到了点问题,特别苦恼。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生:愿意!师:有一天,聪聪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学,于是聪聪就大声地喊:“你好,我们一起去玩吧!”恰好老师经过这里,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说话!”聪聪记住了。
上课了,老师叫聪聪回答问题,聪聪想起了老师的话——不要大声说话,于是就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又说:“请你大声一点。
”聪聪有些糊涂了,到底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谁来告诉他?生(纷纷举手):我来,我知道!师:呀,你们都知道啊!快来说一说吧!生1:我觉得在走廊里要小声说话,或者不说话。
生2:上课回答问题时要大声说话。
师:看来,说话时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那到底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什么时候需要小声说话”?揭示课题《我们小点儿声》。
第十二课端正人生态度第1框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1.领会不同人生态度对个人的影响,感知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2.懂得积极人生态度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热爱学习、乐于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健全人格)【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人生态度?不同人生态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名人名言,学生感悟总结后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语录》想一想:这些名人名言都体现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人应该怎么活着?教师总结:人生的旅途,鲜花与荆棘同在,坦途与坎坷交替,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复杂的人生境遇,关系着我们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只能活一辈子,这一辈子,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一)走进人生态度活动一:阅读教材P90的“生活观察”找不同:阅读PPT上的图片内容,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请学生回答自己观察到的区别。
小组合作探讨:(1)对待同一件事情,他们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你更赞同谁的态度?(2)不同态度会对各自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提示:一个很开心还有半杯水,一个很难过只剩半杯水;一个下次还想参加,一个不想参加。
说明前者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后者抱有消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教材内容,明确什么是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消极的人生态度。
教师总结:人生态度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看待生活、对待人生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积极的人生态度,会令人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从而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十二课《请你唱个歌吧》湘艺版(1)一. 教材分析《请你唱个歌吧》是湘艺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的第十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
歌曲旋律简洁,节奏明快,易于学生学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请你唱个歌吧》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使他们能够自信地演唱歌曲。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请你唱个歌吧》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3.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为学生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歌曲的学习。
3.情境教学法: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含有歌曲《请你唱个歌吧》的歌词和旋律的课件。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3.教学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4.学生教材:湘艺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请你唱个歌吧》,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在歌曲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歌曲《请你唱个歌吧》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
教师可以逐句教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在此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可以分组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演唱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和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理解《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3.熟悉本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巧妙运用于写作中。
2. 教学内容1.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2.《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3.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李白的诗歌创作概况,让学生对李白和《渡荆门送别》有一个大致认识,并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正文1.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情境、背景和文学价值;2.解析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夕阳、春风、念奴娇、泪湿罗巾、芳草、行舟等;3.通过在班级中分发李白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4.通过挑选几个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3)总结通过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4.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评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表现,以及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1. 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广泛、风格独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写于公元759年,描绘了李白离别家乡陕西长安的心情,以及他漫游川西和巴蜀的行程。
2. 《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自己的离别和旅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豁达之心和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暗示,如“夕阳”、“泪湿罗巾”,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和艺术感。
3. 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例如“夕阳”、“春风”、“惟见长江天际流”、“飞花狂暴”和“悠悠生死别离,情怀犹系天地”。
十附件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教案2015 年月日(第周星期)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签字):实习班级A6班学生人数21汉语水平初级班课程名称发展汉语-初级综合课型综合教法启发法全身反应法课题、章节第十二课《你要茶还是咖啡》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询问对方的爱好及对什么课感兴趣。
2.学会使用“呢”的使用。
3.学会用“还是”进行提问。
4.学会各类运动及爱好的名称。
重点与难点重点单词:兴趣对选还是下错儿杯位爱好踢最报名打重点语法:我对书法太极拳很感兴趣,“对”的使用;我选书法还是太极拳呢,选择疑问句中“呢”的使用。
你要茶还是咖啡,“还是”的使用;我喜欢….还喜欢…我最喜欢….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导入(1)听写第十一课内容复习第十一课课文(2)新课引入:询问大家喜欢茶还是咖啡,询问大家对什么兴趣课感兴趣,选了什么兴趣课。
(二)生词课文讲练(1)讲练课文一课文一重点生词:学期兴趣对太极拳感兴趣选还是下示范(每个音至少示范3遍)——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老师纠正发音。
生词练习进行提问语音练习:示范(唱四声)——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纠正声调错误。
要边读边写或边写边读。
课文一重点语句:这学期语言学院有六门兴趣课。
我对书法、太极拳很感兴趣,可是这两门课上课时间一样,我选书法还是太极拳呢?教学内容及过程(2)讲练课文二课文二重点生词:运动跑步爱好踢最报名打课文二重点语句:你早上跑步还是晚上跑步?我喜欢踢足球也喜欢打篮球。
我最喜欢骑自行车,我还准备学习太极拳。
领说——演示——组织学生操练——学生朗读或背说、表演。
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课文,并让学生上台表演。
就课文内容及表演内容提出问题第二课时(3)讲练课文三重点讲解生词:咖啡红茶没错儿杯位重点讲解语句:我有咖啡和茶,两位喝点什么?你也喜欢喝咖啡吗?我听说你也喜欢喝咖啡,对吗?领说——演示——组织学生操练——学生朗读或背说、表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想象力,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2.能够读、背《黄鹤楼》这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掌握文言虚实之说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文言语言,模仿《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表达风格。
二、教学重点1.分析《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2.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3.把握写作中虚实相间的技巧和文言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虚实之说的概念,并了解其具体表现形式。
2.理解《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表达手法,深入探究其中的情感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黄鹤楼的历史氛围。
2.听一段古琴曲《黄鹤楼》并请学生观察古琴的样式及其演奏过程,引导他们进入绘声绘色的感官体验。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朗读《黄鹤楼》,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
2.分析《黄鹤楼》这首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隐含意义。
3.向学生介绍文言虚实之说的概念,并讨论在《黄鹤楼》中体现出来的虚实手法。
4.向学生介绍《黄鹤楼》的词牌和韵律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外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有关黄鹤楼的历史资料,探究其重要性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自行去发现文学作品或生活中的虚实之说,并简单讲解。
4. 课堂练习(25分钟)1.请学生模仿《黄鹤楼》的写作风格,写一篇有关自然风光的文章。
2.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及互相评价,分享经验和感想。
5. 总结(5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理解《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的文章评选和分享。
2.学生自己写的仿写作品,以及个人总结的心得感悟。
六、教学反思与调整1.对于学生对于文言素材的理解能力和对于虚实之说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强化。
2.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原著、做些阅读练习、大量的写作训练,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文化话题的理解与应用。
第十二课认识数字作品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列举出多种常见的数字作品形式,如电子文档、演示文稿、图片、音频、视频等,并能描述它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不同用途。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理解数字作品的构成要素,包括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创作数字作品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主题、收集素材、选择工具、制作编辑、完善优化和展示分享等环节。
4.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学习或生活情境,尝试提出数字作品的创作构思,并能与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
5.学生通过对数字作品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对创作数字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介绍数字作品的多样性和用途,让学生对数字作品有全面的认识。
2.讲解创作数字作品的基本流程,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创作思路。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字作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创作中综合考虑。
2.帮助学生在给定情境中,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数字作品创作构思。
三、教学准备1.收集并整理各类数字作品的实例,包括优秀的学生作品、网络上的精彩作品等,涵盖电子文档、演示文稿、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数字作品实例和教学课件。
3.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创作工具和素材,如绘图软件、图片库、音频片段等,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
4.制作教学课件,内容包括数字作品的介绍、创作流程的讲解、案例分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8分钟)1.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几个精彩的数字作品,如一段精美的动画视频、一份设计独特的电子海报、一首动听的原创音乐等。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精彩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它们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什么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数字作品。
(二)复习旧知(5分钟)1.教师提问:“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比如如何使用电脑查找资料、保存文件等。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小学科学第12课《动物的四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掌握区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 能够根据不同动物的四肢特点进行分类;- 学会通过观察和探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动物的四肢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观察、提问、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借助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不同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
2.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和分类不同动物的四肢特点;-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四肢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图示不同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样本: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标本;- 小组练习册,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引导他们说出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四肢的形态。
2. 导入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的四肢像手,有的却像脚?”3.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Step 2 知识讲解1. 呈现不同动物的图片,解释每种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让学生观察,辨认不同的特征。
2. 利用幻灯片或实物样本,讲解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四肢结构。
3. 学生提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回答。
Step 3 分组合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讨论,并在练习册上填写相关信息。
2. 相同动物的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动物的四肢特点,并绘制相应的图示。
3. 学生展示各自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4 实践探究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比较人类手、鸟的翅膀和猫的爪子的形状和功能,了解不同动物的四肢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发现动物四肢的适应性和特殊用途。
Step 5 拓展应用1.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探究其四肢的结构和用途,并写一篇小短文进行介绍。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十二课期待与挑战迎接新生活期待与挑战——迎接新生活的心理健康教案导语:生活中总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和变化,新的阶段和环境对每个人都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课旨在帮助小学生学会通过合理的期待和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新的生活,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情境引入现在,小学同学们已经进入了新的学期,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迎接它们,并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那么,在新的学期中,你们期待什么?又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目标导向1. 了解新的学期代表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掌握合理的期待和积极的心态对于适应新生活的重要性。
3. 培养积极应对挑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三、知识传递1. 什么是期待?期待是指对未来事物的预期和向往,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期待的心情和正能量。
2. 期待的种类有哪些?-对自己的期待:预期在新环境和挑战中取得成功。
-对他人的期待: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学习的期待:期待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对自己生活的期待:希望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
3. 如何培养合理的期待?-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合理衡量自己的能力。
-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寻找共同点。
-面对挑战时,注重成长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果。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 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在新的学期中期待的事情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2. 你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可以分享吗?五、实践活动1.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并整理你们在新学期中的期待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2. 学习笔记: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期待和心态来实现它们。
3. 专家分享:请学校心理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与同学们探讨如何调整心态、健康面对挑战的经验和技巧。
十附件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教案2015 年月日(第周星期)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签字):实习班级A6班学生人数21汉语水平初级班课程名称发展汉语-初级综合课型综合教法启发法全身反应法课题、章节第十二课《你要茶还是咖啡》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询问对方的爱好及对什么课感兴趣。
2.学会使用“呢”的使用。
3.学会用“还是”进行提问。
4.学会各类运动及爱好的名称。
重点与难点重点单词:兴趣对选还是下错儿杯位爱好踢最报名打重点语法:我对书法太极拳很感兴趣,“对”的使用;我选书法还是太极拳呢,选择疑问句中“呢”的使用。
你要茶还是咖啡,“还是”的使用;我喜欢….还喜欢…我最喜欢….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导入(1)听写第十一课内容复习第十一课课文(2)新课引入:询问大家喜欢茶还是咖啡,询问大家对什么兴趣课感兴趣,选了什么兴趣课。
(二)生词课文讲练(1)讲练课文一课文一重点生词:学期兴趣对太极拳感兴趣选还是下示范(每个音至少示范3遍)——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老师纠正发音。
生词练习进行提问语音练习:示范(唱四声)——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纠正声调错误。
要边读边写或边写边读。
课文一重点语句:这学期语言学院有六门兴趣课。
我对书法、太极拳很感兴趣,可是这两门课上课时间一样,我选书法还是太极拳呢?教学内容及过程(2)讲练课文二课文二重点生词:运动跑步爱好踢最报名打课文二重点语句:你早上跑步还是晚上跑步?我喜欢踢足球也喜欢打篮球。
我最喜欢骑自行车,我还准备学习太极拳。
领说——演示——组织学生操练——学生朗读或背说、表演。
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课文,并让学生上台表演。
就课文内容及表演内容提出问题第二课时(3)讲练课文三重点讲解生词:咖啡红茶没错儿杯位重点讲解语句:我有咖啡和茶,两位喝点什么?你也喜欢喝咖啡吗?我听说你也喜欢喝咖啡,对吗?领说——演示——组织学生操练——学生朗读或背说、表演。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案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 《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诗中传达出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人临终之际,心情复杂而又坚定,他以遗嘱的形式,向儿子们表明自己一生的心愿。
诗的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时,觉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已与自己无关。
然而,“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急转直下,他唯一悲痛的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人叮嘱儿子们,当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整首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2. 《题临安邸》- 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临安(今杭州),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虚假的繁荣景象。
“西湖歌舞几时休”则以质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不思进取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表面上是指一般游客,实际上是指那些达官贵人。
他们在这种风气下纸醉金迷。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说他们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进一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黑暗,人才被压抑。
诗的开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九州”指中国,诗人认为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变革,而当时的社会现状却是万马齐喑,毫无生气,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呼唤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更多有用的人才,表达了诗人对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结合这三首诗进行分析,例如在阅读时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等。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旧课程和新课程✧三代教育对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教育事记:义务教育的普及等(3)第三小组——家乡医疗事业的变化✧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建成✧网上预约挂号、农村医保普及、建成数字化120指挥中心……8、看谁知道的更多:除了上述了解到的三个方面以外,家乡还有哪些变化呢?9、形容一下:通过这些调查活动,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此,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家乡的发展呢?10、总结:家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
11、找一找:课本第94页12、小组合作:你的家乡在发展中是否也遇到了问题?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13、试一试:我为家乡建言献策(1)全班交流一下小组分享的“家乡发展建议”,看看大家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
(2)请把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和相应的可行性意见收集起来,选派代表尝试给政府写写信,为家乡建言献策吧!知道家乡的发展市看得见,感受得到的。
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措施,学会向政府提建议。
课堂小结家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问题,不能回避。
我们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总结提升第十二课 家乡的喜与忧1.家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2.家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3.学校开展“家乡发展建设"的调查活动,请你做出一份简单可行的调查方案。
方案1:以收集、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的变化。
①方便人们休闲的设施建设(公园、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②方便人们购物的商业设施建设(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
方案2:以采访家人的方式,了解家乡教育方面(可以改为其他方面,如城市建设方面,出行方式方面)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