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人口的迁移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解读1.结合图表材料说明分析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2.通过最新案例分析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通过资料总结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2012年加拿大“三大”技术移民政策的推行,阻止了中国移民加拿大的高潮,以此新材料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1~1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4的设问由国际到国内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2图1-2-3的解读,讲解研析“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探究主线]中的1、2、3、4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P13~14[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思考解答)讲解研析探究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总结[特别提醒]。
→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2的掌握情况。
最后教师讲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步骤9: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3.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
但在其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人口在不同地区间流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本节教材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说明按不同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接着又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两种人口迁移方式,尤其是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本节重在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背景资料背景材料: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人数之多,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据1992年统计,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库区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当时属四川省管辖)21个县(市、区),需要移民84万。
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是非常艰巨的。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上述情况说明,三峡移民不仅规模大、难度大,而且关系重大,甚至可以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认识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们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人口迁移的现象?你们对人口迁移有什么了解?二、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 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和转移。
2. 分类: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内部迁移又分为农村迁徙和城市迁徙。
三、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城市吸引力、农村就业困难等。
2. 生活水平: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3. 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地震、洪水等灾害迫使人口迁移。
4. 政治原因:战争、政治迫害等。
四、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可能会影响原地和迁移地的经济发展。
2. 社会影响:迁移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传播和融合等。
3. 生态影响:人口迁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一个实际的人口迁移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 汇报讨论结果,分享不同组的分析和见解。
六、总结与评价1. 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原因和影响。
2. 评价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启示和挑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培养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投影】深圳市前后照片对比以及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2009年和2010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2010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学生思考:(1)请计算2010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原因。
答案:(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2)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教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地方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1.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学生:思考人口的迁移就是人口的空间移动吗?教师总结: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如下:教师总结:学生思考:学生练习: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答案 C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人口迁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运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原理,说明某区域人口迁移的现象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春运与人口迁移”师: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生:(可能的答案)属于因为人们离开了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不属于因为很快就会回来)【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出示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师:给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后大家再想想刚才说的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吗?生:(可能的答案)不属于。
师:从概念出发你觉得人口迁移需要哪些条件呢?生:长期永久的改变居住地。
师:判断人口迁移需要三个条件板书: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师: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而是人口流动,下面请同学们对比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完成表格。
生:(可能的答案)完成表格师:人口迁移可以按照迁移原因、迁移形式、迁移范围等分成不同的类型,大家能不能尝试写出图中对应的类型呢?生:完成框图板书:2、分类出示图片:2018年春节十大“空城”师:这些城市为什么在春节期间成为所谓的“空城”?生:因为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了。
师:以北京为例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在春节期间离开北京?生:因为北京有很多人老家在外地。
师:刚才我们说了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那北京的“空城”和人口迁移有什么关系吗?生:(可能的答案)有关系,很多人由于打工经商或是工作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大城市,这种行为属于人口迁移。
在春节期间这些人会集中返乡过春节,造成了春运的现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迁移》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人口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树立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迁移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准备】白板、地理教室数字立体地形图、学生小组调查、视频、PPT、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春运》的视频。
春运,一场迁徙,一路归途,家是他们共同的抵达。
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数字2017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将近30亿人次,多么庞大的数字。
这么庞大数字的背后是因为有很多人离开了家乡,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人在过年的时候都选择了回家,那么他们离开家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量的人口移动呢?了解这些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口迁移。
课下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学案通过小组合作已经完成了,并且课下同学们对身边的迁移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相信这些准备都会为本节课的学习带来帮助。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学生从概念里找出关键词。
归纳人口迁移的要素: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定居地。
练习:判断是否发生了人口迁移。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既然人口迁移都是带有一定目的的,那么目的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迁移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我们将会从国际人口迁移的案例中、国内人口迁移的案例中、再到我们身边的人口迁移的现象来寻找答案。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这句话仿佛在说迁移是带着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期望,是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其实未必所有的迁移一定是美好的,这其中也许还夹杂着一种无奈,也许也带着一种心酸,我们从两段视频中感受一下。
(一)国际人口迁移学生观看视频《非洲奴隶》。
视频中人口的迁移发生在不同的国家,这是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主要划分为19世纪前和二战以后两个时间段,小组课下已经完成表格。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考点直击14、15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测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诵读复习锦囊“考点直击14、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知识点。
二、考点回顾1.当堂默写2.核心考图三、思维导图1 / 3【当堂检测】(2016南通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年各省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为正值的省区主要分布在( )A. 东部经济地带B. 中部经济地带C. 西部经济地带D. 东北经济地带2. 形成该年我国人口迁移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净迁入地区就业机会多B. 净迁入地区优惠政策多C. 净迁出地区矿产资源少D. 净迁出地区人口数量多(2016苏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读右图回答3~4题。
3. “移民”大量涌入东部主要从事的产业是( )A. ①B. ②C. ③D. ④4. 大量移民迁入,不可能改变东部城市( )①人口年龄结构②人口性别结构③人口再生产类型④环境人口容量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016宿迁模拟)下图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5. 由图中数据可知( )A. 该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衡B. 外来移民人口数量超过本国人口数量C. 该国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 移民缓解了该国人口老龄化趋势6. 导致外来人口迁入该国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B. 经济C. 政治D. 家庭(2016南京模拟)7. 目前影响叙利亚大量人口向欧洲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016苏州模拟)8.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共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口的迁移,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结合课程标准在教学时应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对于我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结合我市基本情况及学生认知,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前面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并结合案例让学生能够分辨人口迁移。
培养学生判断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及图表,使其能够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乡人口迁移的现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并整理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案例。
2.利用电脑软件,编制有关于调查本市人口迁移的问卷。
二、教学活动三、板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教案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划分小组,将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做好分工:发言人、组织者、纪律监督者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1.2人口的迁徙导教案(上)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虑问题)一、人口迁徙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徙的观点: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以外,改变其2、人口迁徙的种类:永远性迁徙、迁徙;自觉迁徙、迁徙、集体迁徙;自觉迁徙、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行为。
迁徙迁徙3、国际人口迁徙⑴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
⑵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活动。
⑶二战后国际人口迁徙的特色:①(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数目增添,连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徙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徙⑴不一样期间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唐朝由向迁徙。
②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援、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徙规模地域迁徙。
⑵重要形式:的人口迁徙。
从、北宋靖康之难,是人口大规模的一带的人口迁往一带的人口迁往、等地迁徙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主要表现为从地域向向的迁徙是目前生界各国特别发展中国家广泛人口迁徙现象。
第二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对于人口迁徙观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域之间的空间挪动,均为人口迁徙B.参加国际旅行活动属于人口迁徙的范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徙D.属人口迁徙范围的迁徙人口,其空间挪动距离一定达到1000千米以上★★2、以下人口的空间挪动现象,属于人口迁徙的是()A.某老人去外处旅行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三峡移民★★3、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是()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4、二战前后都是人口主要迁出地的是()D.城市到城市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5、以下地域在国际人口迁徙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6、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我国迁徙的特色有()A.从城市迁往乡村B、规模小、频次低C、由内陆迁往边疆D、流感人口大量增添★★7、读以下图,联合国情剖析,当时我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和年纪组成是()①城市迁往乡村②乡村迁往城市③人口浓密地域迁往人口稀少地域④人口稀少地域迁往人口浓密地域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②③⑤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8、左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徙表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