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吴晓求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人大金融考研吴晓求老师简况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吴晓求教授教育背景: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7.7-1994.1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1997.5-2002.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2002.8-2006.8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证券投资理论、投资银行学术和社会兼职:现任职务: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1996.12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5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6.8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秘书长( 2006.12至今);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南开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代表性学术成果著作:1992,《紧运行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集:1998,《经济学的沉思——我的社会经济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资本市场解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梦想之路——吴晓求资本市场研究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演讲集:2002,《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吴晓求演讲访谈录》中国金融出版社;教材(主编):1998,《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证券投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世纪证券系列教材》(13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证券投资学》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主笔,起始于 1997年,除2000年报告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外,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当年4月出版)1997:《’97中国证券市场展望》1998:《’98中国证券市场展望》1999:《投资者利益保护与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2000:《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2001:《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002:《银证合作:中国金融大趋势》2003:《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2004:《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2005:《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2006:《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2007:《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学术奖励:1998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0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2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4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6中国金融业杰出贡献专家;2007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吴晓求教授解答金融硕士未来发展趋势[摘要]2016考研金融硕士的同学有福利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在吴晓求教授解答金融硕士未来发展趋势,预祝2016考研顺利进入理想院校!顺应金融变革发展趋势金融硕士重在知行合一吴晓求教授认为,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中国的金融硕士专业人才应该知行合一、中西融合,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在东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的能力顺应金融变革发展趋势加快现代金融人才培养。
吴晓求全国金融教指委第一副主任委员、著名金融证券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5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研究的学术专著和文章。
根据“一行三会”制定的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未来10年,中国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按照年均3.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达到448万人,2020年达到515万人。
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金融从业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比重,到2015年要增加15万人,2020年要再多增加20万人,基本上每年以3万到4万人的速度增加……这是日前在京举行的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教指委”)工作会议带给我们的最新信息。
我们在为其中传递出来的中国金融人才需求旺盛的信号而高兴的同时,也有新的疑虑产生:当前,中国的金融教育能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顺应未来金融变革和发展趋势的合格人才吗?针对这一问题,《理论周刊》今天专门采访了全国金融教指委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教育部长江学者(金融)特聘教授吴晓求。
他认为:无论从国际经济金融背景看,还是从金融自身演变趋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角度看,加快培养现代金融人才都具有战略意义。
而在这一过程中,探索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促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着力打造中国“金融硕士”的学位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晓求:三任证监会主席的参谋王燕青【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3页(P40-42)【作者】王燕青【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国证监会三任主席周小川、尚福林、郭树清构筑起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脉络。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简称“FSI”)所长吴晓求是改革的见证者。
作为三任证监会主席的重要智囊之一,他是如何给他们当参谋的,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又是如何看的?与郭树清相识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交易证券公司成立。
这一年,吴晓求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
硕士毕业后,吴晓求留校任教。
当时的他思想活跃,跟着老师辗转全国各大经济改革论坛,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观点。
吴晓求与郭树清的相识相交也起于这些经济改革论坛。
当时郭树清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比吴晓求高两届。
他们经常在一些重要论坛上碰面。
论坛之外,吴晓求经常在人民大学组织一些研讨会。
他常去社科院邀请郭树清当演讲嘉宾。
吴晓求本有机会与郭树清成为同事,但他放弃了。
比起机关,他更喜欢留在学校做研究。
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一个月,吴晓求被提拔为副教授。
这一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误成证券专家现在,吴晓求被业内人士冠以“中国证券理论奠基人”的头衔,学术地位让他在资本市场改革中有话语权,但其实他是半路出家的。
1992年,深圳爆出“8·10”舞弊事件,沪深股指暴跌。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随即成立(两者于1998年合并)。
刘鸿儒被任命为证监会首任主席。
吴晓求此时虽然在学界小有名气,但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还没沾上证券研究的边儿。
这一年,吴晓求将要被破格提拔为教授,但存款只有1000元。
这让新婚的他生活异常窘迫。
同行们给他出了主意——出书。
有个熟门熟路的同学甚至帮他承担起了销售的工作。
吴晓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尝试。
半年后,奠定吴晓求在证券市场理论研究地位的著作——300万字的《股票债券全书》面世。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金融学院——金融硕士考研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是金融硕士考研十大重点院校之一,跨考网小编告知整理其师资、考试特点和就业前景对院校进行深度解析,为准备2016年考研的同学们择校提供参考。
金融硕士考研院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师资人大在中国的金融界历来被视为老大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土鳖和海龟。
是全国金融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货币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是人大前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前会长,也是中国金融学会历任会长中唯一一位学者会长(其余都是由在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
周XXXXX业教授也是中国金融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
在中青年一代学者中,也有像陈雨露教授(人大副校长兼任财长金融学院院长,主要研究国际金融和现代金融理论),吴晓求教授(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资本市场和证券投资),张杰教授(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金融制度学),赵锡军教授(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瞿强教授(院长助理,原应用金融系系主任,主要研究货币金融理论)这样的在国内金融界声名显赫的。
国内很多金融界著名学者都是在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攻读的学位。
2)考试特点人民大学的金融理论自成体系,照自己的体系来出题。
从专业课试题上来看,比联考难度要大得多。
分数线至少是90分,但是高分很少。
110分以上的很少,所以拉不开差距,除非是专业课很强的。
所以,如果要考上,主要是两个障碍:一个是专业课,可以分数不高,但是一定要过线,这个还是很有难度的。
特别是有些年份老师改卷子的分寸很紧,比如2004年。
还有一个是数学,由于其他三门课分数拉不开差距,所以数学成绩就成了重中之重。
每年数学成绩都是高分如云。
不过人大金融的复试线不是很高,所以如果数学能拿到120分(这个不是很难的),是完全可以通过初试分数线的。
18人大金融学考研导师全面名录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财政金融学院师资雄厚,汇集我国财政学、金融学和投资经济领域的著名学者,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培养和交流,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梯次合理的师资队伍。
财政学科在陈共、王传纶、安体富等学界元老的指导、带领下,涌现出郭庆旺、朱青、岳树民等一批成绩突出的中青年学者。
金融学学科既有黄达、周升业等老一代著名学者,也有吴晓求、陈雨露、张杰、庄毓敏、任淮秀、林清泉、汪昌云、瞿强等年轻一代学科带头人。
学院现有教师61 人,其中教授21 人,副教授33 人,讲师7 人。
财政金融学院师资队伍中,长江学者3 人,荣誉教授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 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 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 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 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名师奖”获得者4 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7 人,“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十大标兵/ 教师优秀奖”获得者14 人(次)。
此外学院还聘请国际一流学者、实业界知名人士作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自主培养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相结合,学界元老、学术中坚力量、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海外归来学者齐头并进,整体实力在全国出于领先水平。
财政系吕冰洋吕冰洋财政系主任教授刘晓路刘晓路财政系副主任副教授薛涧坡薛涧坡财政系副主任副教授陈共陈共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教授安体富安体富教授郭庆旺郭庆旺院长教授岳树民岳树民副院长教授谭荣华谭荣华教授朱青朱青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王小龙王小龙教授岳希明岳希明教授贾俊雪贾俊雪院长助理教授张文春张文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张中秀张中秀副教授王秀芝王秀芝副教授荆霞荆霞副教授谢波峰谢波峰副教授禹奎禹奎副教授张鹤张鹤副教授张静张静副教授李时宇李时宇副教授陈晓光陈晓光讲师刘勇政刘勇政讲师马光荣马光荣讲师李戎李戎讲师雷敬华雷敬华讲师货币金融系张成思张成思院长助理兼货币金融系主任教授何青何青货币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刚健华刚健华货币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黄达黄达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授周升业周升业教授陈雨露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吴晓求吴晓求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朱毅峰朱毅峰教授沈伟基沈伟基教授庄毓敏庄毓敏教授赵锡军赵锡军副院长教授张杰张杰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何平何平副院长教授林清泉林清泉教授刘曼红刘曼红教授涂永红涂永红教授庞红庞红教授季冬生季冬生副教授尹继红尹继红副教授李向科李向科副教授李世银李世银副教授宋玮宋玮副教授王芳王芳院长助理兼财政金融学院案例中心主任副教授马勇马勇副教授钱宗鑫钱宗鑫讲师罗煜罗煜讲师应用金融系郑志刚郑志刚应用金融系主任教授李凤云李凤云应用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谭松涛谭松涛应用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汪昌云汪昌云教授任淮秀任淮秀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席教授吴晶妹吴晶妹教授瞿强瞿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关伟关伟校产业管理处处长、人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教授陈忠阳陈忠阳教授刘振亚教授张顺明张顺明教授类承曜类承曜党委副书记教授和宏明和宏明副教授路君平路君平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周游周游副教授洪玫洪玫副教授向东向东副教授周虹周虹副教授周炜周炜副教授郭彪郭彪讲师黄继承黄继承讲师黄勃黄勃讲师保险系魏丽魏丽保险系主任教授胡波胡波保险系副主任副教授张洪涛张洪涛教授石晓军石晓军教授王颖王颖副教授戴稳胜戴稳胜副教授许荣教授张俊岩张俊岩党支部书记副教授李朝锋李朝锋副教授何林何林讲师。
证券投资学名词解释吴晓求证券投资学(英文缩写SIP)是研究证券的投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投资证券来获得超额收益。
这门学科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投资策略,是研究如何选择投资证券,构建投资组合,以获得超额收益;二是资产定价,是研究如何以正确的价格来买卖证券,在市场价格低估价值的情况下,买入和持有低估证券,以实现超额收益。
吴晓求(Wu Xiaqiu)是中国国际投资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分析师(CFA)及中国期货市场流通操作员。
他持有美国股票投资策略师(SIP)资格,是《中国期货》杂志首席编辑,并曾担任中国著名的证券分析师和投资顾问。
在《证券投资学》中,吴晓求提出了诸多实用投资理论,其中涉及到证券投资学中的多个概念和术语。
例如:资产配置,资产分类,资本市场理论,效率市场理论,价值投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管理,投资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优化,衍生性金融工具,资产定价,量化投资等。
第二部分: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是投资组合的基本构成部分,本质上是决定投资者将资金分配到不同资产类别中的过程。
一般来说,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配到权益、债券、外汇、商品等不同资产中,并经过研究后做出决策,以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
资产配置的一项重要原则是风险/收益权衡,即建立一个投资组合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是基于投资者担心的风险和投资者期望获得的收益的完美平衡。
资产配置也可以根据投资者的客观,考虑不同的时期的特征,形成多年的投资策略,从而提高投资收益率。
吴晓求在《证券投资学》中提出了诸多实用的投资策略,其中涉及到投资组合分类、资产配置、决策制定、目标管理、风险管理、(定价、投资)等多个概念。
第三部分:资本市场理论资本市场理论是证券投资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股票市场的结构和功能,并依据市场行为和市场情况来预测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
资本市场理论认为,股市的公司股价最终会接近公司的基本价值,基本价值是基于公司未来经营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和股息收益所计算出的价值。
I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课程班招生简章【主办单位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建立于1950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八大院系之一。
财政金融学院的财政学、金融学于1988年、2001年、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连续三次蝉联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教育部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就设在财政金融学院里。
目前财政学、金融学两个全国重点学科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头雁,为我国的财政金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财政金融学院汇集了我国财政和金融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
其中既有黄达、陈共、王传纶、周升业等国内外知名的我国财政金融学界元老,又有陈雨露、吴晓求、郭庆旺、赵锡军、张杰、任淮秀、汪昌云、朱青、庄毓敏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海外学成归来的学者。
另外,还有数十位财政金融界著名经济学家及政府官员,如:成思危、项怀诚、吴晓灵、卢昕、李剑阁、贝多广、米建国、郝硕博等长期担任我院博士生导师,学院现有专职教授23人,副教授3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
现任院长为著名财政学家郭庆旺教授。
【项目背景】为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培养并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举办金融学专业博士生课程研修班,欢迎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报读博士课程班。
此次博士生课程研修班将打破传统的研究型博士培养方式,采用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以培养专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博士研究生为目标,通过学术探讨和课题研究的方式,丰富自身在相应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学术高度,提高应用型研究能力,旨在提高中国企业家、政府领导者的决策水平,拓展视野,丰富管理技巧为了保证此项目的顺利进行,财政金融学院特建立博士课程培训项目小组进行指导,主要由以下著名资深教授组成:黄达、周升业、朱毅峰、沈伟基、张洪涛、刘曼红等教授。
吴晓求:中国不会出现全面性金融危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2019年第15期吴晓求,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融学一级教授。
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之一,是我国证券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金融危机启示录》《变革与崛起:探寻中国金融崛起之路》《证券投资学》《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股市危机:历史与逻辑》等。
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尝试。
1977年当吴晓求得知恢复高考消息时,已经错过了当年的考试时间,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复习,197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财经学院(现江西财经大学)。
在选择专业时,喜欢哲学的吴晓求原本填写了江西大学哲学系,但在教育系统任职的父亲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经济建设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征求吴晓求的意见后,将志愿改为江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本科毕业后,吴晓求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完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并留校任教。
由于学术水平出众,两次破格晋升之后,1993年6月,吴晓求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之一。
1994年因工作需要,吴晓求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原财政金融系(后更名为财政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也由之前的宏观经济转向金融和资本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最早培养证券专门化本科生的高校,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资本市场还缺乏系统研究,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成为人民大学首要解决的难题。
吴晓求临危受命,在参考国外有关资料和我国证券法规的基础上,从改制、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并购重组、退市等最基础概念入手,编写完成了一套七卷本的证券系列教材,后又浓缩成现在众所周知的《证券投资学》,他也因此成为我国证券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开拓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部分老师介绍、学术论著介绍吴晓求男教授、博导现代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方向: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学术论著:著作:《紧运行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文集:《经济学的沉思——我的社会经济观》(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资本市场解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演讲集:《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吴晓求演讲访谈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教材:《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证券投资学》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证券投资分析》(1-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002) 《21世纪证券系列教材》(13分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陈雨露男教授、博导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研究方向: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
学术论著:著作:《投资学精要》(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货币经济学手册》(上、下卷)(译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货币理论与政策》(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现代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兼并与收购:交易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现代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8月;《风险管理实务》(译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2月;《货币与金融经济学前沿》(译著),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国际金融》(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译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4月;《国际金融市场》(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国际收支均衡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6月;《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9月。
吴晓求教授和赵锡军教授为学生党支部作理论学习讲座11月19日下午,2013级本科党支部和2014级专硕三班党支部共同举办的“财金党员先锋行”之理论导师学习活动在明主509顺利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分别围绕互联网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作了讲座。
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何平、货币金融系的教师代表与2013级本科党支部、2014级专硕三班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支部理论学习导师、货币金融系党支书涂永红教授主持。
涂永红教授首先肯定了学院的理论导师学习制度,并表示很高兴成为两个学生支部的理论导师。
涂教授介绍到,吴教授与赵教授都是货币金融系教师党员的优秀代表,同时也是知名的金融学教授,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同学们肯定会在讲座中获得最前沿的金融学理论成果。
她希望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积极开展讨论,在此次理论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
吴晓求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互联网金融现状的分析和对其发展前景的看法。
吴晓求教授自称为“互联网金融坚定的拥护者”,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第一金融业态的商业银行和第二金融业态的资本市场,是一种独立的新兴的金融业态,其重要特征——“二次脱媒”不仅是推动金融变革的战略性力量,也是金融业的巨大进步。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这种特点成就了其区别于传统金融的完全不同的创新动力。
在讲座中,吴教授还提到自己曾应邀前往阿里巴巴参观的经历,通过对知名电商的深入了解,他对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并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新兴事物不能一味采取打压的方式,而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吸纳精华。
赵锡军教授介绍了今年国际货币研究所首赴伦敦和法兰克福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情况。
赵锡军教授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团队的欧洲路演获得了当地金融理论界与实业界人士的肯定与欢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成果亦得到广泛认可。
. All Rights Reserved.对资本市场情有独钟的经济学家——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文/本刊记者 陈 颖 邢章萍34 | ECONOMYECONOMY | 35他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人生的两次转折将他推向了对资本市场的研究:高考志愿从自己填写的哲学专业转成被父亲改写的经济学专业,工作后从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转向对资本市场的研究。
在金融界他被称之为“中国证券理论奠基人”,他就是吴晓求,本期《走近经济学家》的主人公。
宏观经济学向证券投资学的转变吴晓求可以说是我国内地最早从事证券市场研究的学者,也是最早教授证券课程的教师。
1991年,因为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突出成绩,吴晓求被破格提升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并且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如果他继续在宏观经济学做研究,也会有所建树。
但是这一次他却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
1992年,我国内地的证券投资市场刚刚起步,还未成形。
与之相配套的证券投资理论也没有完整地规整出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投资经验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时,吴晓求开始与另一个老师一起研究中国的资本投资市场,并主笔写出了300万字的、我国内地最早的证券投资理论书籍《股票债券全书》,上下两册。
在此基础上吴晓求又主笔写出了我国内地最早的有关证券投资学的教材《证券投资学》,现在这本书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通用教材,并且已经被再版了15次。
1993年,我国内地开始策划第一场有关证券市场投资的资格考试。
这时对于证券投资市场和理论还不完善的考生来说,专业的考试用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得知这一消息的吴晓求开始紧张地忙碌了。
用了一年的时间,由他主笔编写的一套六本的完整的证券投资从业资格考试用书与广大的考生见面了。
也就是从这时起,吴晓求彻底地完成了从宏观经济学到证券投资和资本市场研究的转变。
这一研究就是16年。
28 |吴晓求的那十五年文/本刊记者 刘 夷商业银行如何、互联网金融如何、体制弊端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很“敢说”。
就相关话题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他种种直接、深刻的表达让记者听得透彻,也写得痛快。
成为一名经济学家要付出多少努力,又要经历多少选择?吴晓求向记者讲述了一些自己的老故事。
上大学是信念1959年,吴晓求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
青少年时代经历的事情并不少,但他对记者的描述却极其淡然:“那个年代发生了许多事情,但回忆起来,我的童年、少年时光真的很快乐。
”父母都是教师,吴晓求在学习上从未感到吃力,也从未体验过“死读书”的感觉。
直到现在,吴晓求仍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上。
初中读完,和许多同时代的孩子一样,吴晓求去“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读了一年书,15岁便参加工作了。
而这第一份工作,就是当木匠学徒。
尽管每天跟桌椅板凳、屋瓦房顶打交道,起早贪黑地挑工具,吃苦耐劳从无怨言,但吴晓求仍被师傅评价为“手上功夫笨,嘴也不甜”。
本刊实习记者 乔宠如/摄. All Rights Reserved.29|那时候,能成为手艺人,也算半个“工人阶级”,做木匠学徒在外人看来是很不错的出路。
但在那满满的两年时间里,吴晓求心里再明白不过,自己不是那块料,更“志不在此”。
1976年5月,吴晓求找到新工作,成为县商业局的一名销售员。
离开桌椅板凳投入油盐糖布的世界,吴晓求勤学苦练,用一年多的时间练就了一手打算盘的好本领。
此外,他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来看书、练字、写文章。
凭兴趣爱好与良好功底,吴晓求经常参加县商业局宣传画报、墙报的制作。
不成想,他的字与文章被局长一眼看中,他被“钦点”为局长秘书,跟着局长参加活动、写材料、写报告,深得重用。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吴晓求得知消息时已错过了报名时间。
第二年,常在外出差的他仍然无暇备考,但还是在考前买了几本教科书自学一番,硬着头皮上了。
吴晓求现在仍记得很清楚:“1978年的本科分数线是330分,我考了325分。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晓求教师档案:吴晓求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电子邮件wuxq@工作时间1976年5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考金融,选凯程”!凯程人大金融硕士考研保录班战绩辉煌,在2014年考研中,10人被人大金融硕士录取,6人为人大金融硕士北京录取,4人被人大金融硕士苏州校区录取, 经过凯程保录班初试和复试的全程培训,顺利考入人大. 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保录班开始报名了,同学可以咨询凯程老师.工作经历200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学术和社会兼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讲授课程教学成果和荣誉科研方向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代表性学术成果著作:2009,《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梦想之路——吴晓求资本市场研究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证券法篇.海外证券市场案例(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五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四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证券投资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金融:理论、政策、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金融:市场、机构、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公司并购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资本市场解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吴晓求演讲访谈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海外证券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证券业务规范文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公司设立与改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证券市场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证券市场操作性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市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投资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市场法律与法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市场部门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投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上市与交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证券发行与承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公司购并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公司的设立与改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财政金融与证券(修订)》,群众出版社2000,《海外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经济学的沉思——我的社会经济观》,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紧运行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材:2012,《中国证券公司:现状与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资本市场:2011-2020——关于未来10年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世纪证券系列教材》(13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2002,《证券投资分析》1-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论文:2012,《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政策重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新华文摘》第15期转载2012,《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1期2012,《经济成长、金融结构改革与证券公司的未来发展》,《财贸经济》第3期2011,《中国创业板市场:现状与未来》,《财贸经济》第4期2010,《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美、日经验与中国模式之选择》,《人大学报》2010-03-01刊2010,《曲折向前二十年扬帆已过万重山》,《光明日报》,2010-11-09刊.2010,《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金融研究》,2010-08-01刊2010,《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人大学报》,2010-06-01刊.2009,HowtheFinancialCrisisIsChangingtheWorld:TenIssuesSurroundingtheFinancialCrisis,《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第8期2009,《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第7期2009,《金融高杠杆何去何从》,《现代审计与经济》第2期2009,《关于金融危机的几个问题》,《金融与经济》第2期2009,《金融危机使宏观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但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某种结构性问题》,《新金融》第1期2009,《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资本市场》第1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2008,《资本市场,在困难和曲折中前行——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同胞》,《资本市场》第6期200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与政策转型》,《财贸经济》第4期2008,《资本市场的战略价值》,《新经济导刊》第2期2008,《如何认识当前的资本市场》,《中国财政》第2期200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当代财经》第2期2007,《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2007,《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转型》,《财贸经济》第1期2006,《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2006,《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金融研究》第6期2006,《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中国金融》第4期2006,《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兼谈股权分置改革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2006,《股权分置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财贸经济》第2期2006,《股权分置改革催生全新资本市场》,《中国证券报》第1期2005,《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9期2005,《股权分置改革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经济分析报告》第8期2005,《商业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新金融》第8期2005,《短期融资券市场推进金融体系的宽度和厚度》,《中国货币市场》第7期2005,《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变迁的金融契约理论考查(B)》,《财贸经济》第6期2005,《我有一个梦想》,《金融与经济》第4期2005,《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证券报》,2005-01-15刊2005,《现代金融:天堂和地狱的交汇口》《武汉金融》第1期2004,《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2004,《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上海证券报》,2004-07-28刊2004,《"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的治本之策》,《金融时报》,2004-06-29刊2004,《股权流动性分裂的八大危害(B)》,《财贸经济》第5期2004,《两地资本市场互动对汇率压力有限》,《中国证券报》,2004-04-07刊2004,《渐进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良性互动》,《中国证券报》,2004-04-06刊2004,《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并购重组的途径与风险》,《并购重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04,《中国券商的未来之路》,《经济导刊》第4期200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逻辑》,《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第3期2004,《中国证券业:现状与未来之路》,《中国证券业研究》第3期200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证券报》,2004-02-16刊2004,《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需走全流通之路》,《证券日报》,2004-02-01刊2004,《构建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B)》,《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2004,《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B)》,《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2004,《中国上市公司投机性重组行为及解决对策(C)》,《中国金融》第1期2003,《走出混沌:中国资本市场谋变之路》,《证券日报》,2003-10-14刊2003,《关于重新设立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B)》,《财贸经济》第10期2003,《中国证券业盈利模式路在何方》,《中国证券报》,2003-09-29刊2003,《资本市场的六个混沌》,《证券市场周刊》第8期2003,《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关联性分析(B)》,《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2003,《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理论框架与现实分析》,《中国证券业研究》第6期2003,《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经济经纬》第6期2003,《激励机制与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国实证(B)》,《管理世界》第6期2003,《中国需要金融文化》,《国际融资》第5期2003,《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杂志》第4期2003,《现代金融要建立转移风险的机制》,《中国审计》第4期2003,《发展资本市场促进银证合作》,《湘财证券研究》第3期2003,《资本市场理论认识》,《科学时报》第2期2003,《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C)》,《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第2期2003,《优化股权完善法律》,《中国证券报》,2003-01-10刊2003,《金融的过去、今天和未来(B)》,《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2003,《中国资本市场在危难中找出路》,《财经窗》第1期2002,《美国资本市场的波动说明了什么(上、下)》,《证券导刊》第11期2002,《寻找流动性与效率的平衡点》,《证券时报》,2002-09-22刊2002,《民企香港上市:利多?弊多?》,《中国经济快讯》第9期2002,《不要让社会公众投资者一家输》,《券市场周刊》第9期2002,《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着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财贸经济》第9期2002,《银行资金对接资本市场》,《证券日报》,2002-08-26刊2002,《银证合作对银行至关重要》,《经济日报》,2002-08-24刊2002,《银证合作:中国金融大趋势》,《金融研究》第8期2002,《四大银行上市可增加资本市场厚度》,《现代商业银行》第8期2002,《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新的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2002,《现代金融体系核心的选择》,《上海证券报》第4期2002,《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资本市场(香港)》第1期2002,《现代金融是21世纪经济运行的轴心》,《中国审计》第1期2001,《国有股减持的思路与原则》,《求实》第7期2001,《我国金融体系面临革命性变化》,《中国证券报》,2001-06-01刊2001,《谁来发现蓝筹股》,《新经济导刊》第6期2001,《资本市场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2001,《新金融体系向我们走来》,《人民日报》,2001-04-14刊2001,《金融的变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2001,《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市场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2001,《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上海证券报》,2001-04-01刊2001,《B股市场对内开放的政策效应分析》,《中国外汇管理》第4期2001,《改革公司董事会》,《证券日报》,2001-04-01刊2001,《关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争论的若干问题》,《经济导报》,2001-03-01刊2001,《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人民日报》,2001-02-24刊2001,《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研究》,《金融研究》第2期2001,《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怎么看怎么管》,《法制日报》,2001-01-01刊2001,《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证券报》,2001-01-01刊2000,《现代金融与新经济时代》,《金融时报》,2000-05-20刊2000,《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时报》,2000-04-29刊2000,《中国资本市场若干发展战略问题》,《香港商报》,2000-04-29刊2000,《中国资本市场十大政策评析》,《资本市场评论》第4期2000,《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金融研究》第3期2000,《处于21世纪经济运行轴心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期2000,《现代金融:21世纪经济运行的轴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2000,《现代金融体系与新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金融时报》,2000-01-13刊1999,《中国居民收入资本化趋势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第11期1999,《建立公正的证券市场秩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下)》,《教学与研究》第6期1999,《建立公正的证券市场秩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上)》,《教学与研究》第5期1998,《金融市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财贸经济》第12期1995,《中国股票市场及其宏观调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1995,《货币必要量研究:分析与计量》,《财贸经济》第1期1994,《对我国当前股票市场的若干思考》,《财贸经济》第10期1994,《混合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及经济效应分析》,《经济研究》第9期科研项目:2009,资本市场要义研究2009,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事业单位项目京外2009,医药卫生系统公共管理核心课程案例建设,事业单位项目京外2008,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2008,国际合作2006,“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问题研究”之子课题2006,新时期我国发展资本市场战略研究2006,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与资本市场发2005,湖南高速公路广告合作2005,三星证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战略研究2004,金融顾问服务2001,中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预警、监管与防范机制研究2001,现代证券投资理论2000,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资本市场2000,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2000,证券投资学1994,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规范化问题研究学术奖励2002,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1,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0,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8,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