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报告(精)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对灰色收入看法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目前关于居民收入的统计调查数据有可能明显失真,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统计远低于实际水平。
调查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收入居民进行调查并取得真实数据面临种种困难,特别是高收入居民有相当大量的“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主要的来源一是公共资金的流失,包括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拨款;二是金融腐败,主要是官方贷款和民间贷款巨大的利差为金融机构提供的寻租机会;此外还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的寻租行为以及土地收益的流失;最后是垄断行业的收入。
)我个人比较认同王小鲁看法,但是综合目前国内学者对灰色收入的讨论结果,我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问卷设计问题各位学者总结认为,王小鲁先生的调查问卷中一些意向问题的设置缺乏中立性。
在该项调查中,研究者设计了“如果一个不认识的统计局调查员来找您进行家庭收入和消费调查,您愿意把您的家庭年收入全都如实告诉他/她吗?如果不愿意,您愿意告诉他/她的收入是多少?”的问题,这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由此得出调查者收入水平越高,隐瞒收入的倾向和隐瞒的程度就越高。
其中,最高收入组中有高达7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报告真实收入,他们表示愿意报告的收入只相当于他们真实收入的34%。
显然,这样的问卷设计具有较为明显的诱导性,也不符合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应保持中立和不作价值判断的原则。
二、关于抽样方式问题1.样本量太小,代表性不足。
该项调查共包括家庭样本4909个,约为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样本量的7.6%,样本量明显偏小,无论是直接推算还是间接推算,以此为基础的计算结果都是不可靠的。
2.没有按随机抽样原理来选取样本。
为了保证根据样本资料推算总体的可靠性,抽样调查要求按照随机抽样原理来选取样本。
该项调查由调查员主观选取调查户,利用这些样本点来推算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很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3.样本调查方法不规范。
该调查的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是由受访者根据记忆提供的,没有规范的统计台账,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无从检验。
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王小鲁来源:/Article/single/%CD%F5%D0%A1%C2%B3%A3%BA%B9 %FA%C3%F1%CA%D5%C8%EB%B7%D6%C5%E4%D1%D0%BE%BF%B1%A 8%B8%E6.htm长时期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分配不公现象趋于严重,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普遍不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意在有效缓解当前的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
这些措施对于缓解低收入居民的困难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种种迹象也说明,仅仅依靠扩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转移支付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问题。
导致目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缺乏监督,导致了严重的腐败和凭借垄断权力寻租现象,造成公共资源大量流失、灰色收入大量存在,因此造成分配不公。
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主要是市场化转轨过程中制度建设滞后所导致的。
验证上述判断,首先要对我国收入分配的真实状况以及导致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项研究正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并从家用汽车及商品住宅拥有量、居民出境旅游以及银行存款分布状况等方面,对目前的居民收入差距实际状况进行粗略的定量判断,并进一步对导致收入分配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灰色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流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占*本项研究由国民经济研究所资助。
本研究报告的简短摘要已发表于《财经》杂志2007年第11期,但报告中的个别数据在摘要发表之后又进行了订正。
石小敏、鲁利玲、杨冠三、杨启先、樊纲、周天勇、李路路、杨宜勇、赵人伟、张曙光、高辉清、施发启、冯楚军等先后参加过对报告的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刘鹏承担了部分数据资料的整理工作。
作者在此对所有对该项研究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
但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和所有可能的错误均由作者负责。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报告前言当今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报告将从收入来源、教育水平、社会保障、职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收入来源城乡居民收入的来源存在差异。
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工资和薪金,而农村居民则依赖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工务工收入。
由于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来源的不平衡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不同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城市居民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工资待遇。
而农村居民受限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工作,收入水平较低。
三、社会保障城市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保障,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居民一旦遇到意外,往往需要承担更高的费用,加剧了他们的贫困状况。
四、职业结构城乡居民的职业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现代工业、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城市就业机会更多,而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
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同时,城市居民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可以从事各种高薪职业。
职业结构的不平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农村地区,土地仍然是农民的主要财富和收入来源。
然而农村土地集体化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流转、抵押等权益,导致农民的土地资产无法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六、政府政策支持由于长期以来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支持,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政府在城市基础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
而对于农村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
收入“灰灰”,疏而不漏——我国灰色收入现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渐渐出现了“灰色收入”。
如今这一现象备受人们关注,但究竟哪些是“灰色收入”,它的界定是怎样的,又具有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灰色收入”的界定、特点、渠道、影响等方面对“灰色收入”的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灰色收入界定渠道影响政策一、引言近年来,伴随着基尼系数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灰色收入现象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灰色收入”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它时时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走在热门话题的前端,引起人们长期的关注,只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人们的利益问题和社会公平。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收入才算“灰色收入”呢?二、“灰色收入”的界定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提及“灰色收入”一词,但其实这一词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灰色收入”的解释是:灰色收入是指职工获得的工资、津贴以外的经济收入,如稿酬、兼职收入、专利转让费等。
(2)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得收入报酬的渠道变多了,像炒股的收入、投资房地产的收入等等。
因此,以前的界定显然是不妥当的。
但“灰色收入”一词仅是人们的口头用语,并非法律用语,有一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并不存在“灰色收入”这一说法,因此很难去界定其内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王小鲁博士在他200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中,将“灰色收入”界定为: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他来源不明的收入。
三、“灰色收入”的现象及特点纵观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到处都透露着“灰色收入”的气息。
比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流行的字眼:“星期日工程师”、“教师赚外快”、“导游拿回扣”、“医生有红包”等,还有各种官场官司中曝出来的关于官员利用权力赚取金钱和福利等事件。
“灰色收入”除了普遍性、多样性等一般特征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隐蔽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既影响着社会公平与稳定,也影响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因此,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解决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城市的发展优势使得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而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其次,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再次,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的差异亦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与技能差距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而农村居民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相对而言教育水平较低。
这也造成了城市居民在就业市场中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
四、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的差异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的差异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由于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而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同时,城市就业提供了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相对而言农村的就业条件较差。
这也导致了城市居民在经济上的稳定和发展优势。
五、福利保障的差异福利保障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居民在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享受到较多的福利保障,而农村居民则有较多的福利缺失。
这也导致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较高,收入水平较稳定,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水平较为困难。
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可以更加自主地经营土地,获取更好的收益。
这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可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七、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应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灰色收入及其最优规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灰色收入指的是一些非正常的收支、交易行为,常常是以现金为主的隐性交易,不会被纳入官方经济数据中。
这种收入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经济数据的真实性,而且
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洗钱等。
因此,对灰色收入的规制和
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灰色收入的产生原因、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最优的规制策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2.1 灰色收入的概念和特征
本部分主要介绍灰色收入的概念和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
2.2 灰色收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本部分着重分析灰色收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如影响宏观经济数据的真实性、不公平竞争、不合法经营、贪污腐败和洗钱等问题,以及灰色收入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如心理负担等。
2.3 相关国家或地区的规制措施
此处可选择一些国家或地区在规制灰色收入方面采取的措施,如征收高额的税费、设立奖励机制、开放合法渠道等。
2.4 最优的灰色收入规制策略
基于前文所述的灰色收入的概念、特征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本部分提出适合我国的灰色收入最优规制策略。
三、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规制灰色收入的策略,将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对灰色收入的规制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其次,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确定一些有效的对策,避免灰色收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最后,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农村居民收入研究中图分类号:U442.1文献标识码:A摘要:为了充分了解农村居民收入中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定影响居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本文引用了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至2005年河北省农民居民收入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出农村居民总收入的影响因素,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为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出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引言:长期以来,农民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农民阶级在为我们提供基本的衣食保障的同时,却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解决农民问题,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农民收入的构成进行关联性分析,确定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可以参考的量化数据。
1.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灰色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灰色关联分析法是运用关联度来量化这个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
其数学思想是因子之间参数序列构成的空间几何曲线越接近,其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过程如下1.1. 归一化处理对各数列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的目的有二:其一,使数列数据无量纲化;其二,使各序列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
本文采用初值化的方法: 设有n个原始数列:对进行初值化处理,得为:1.2.求差值序列1.3.计算关联系数设参考数列 ,比较数列 ,则关联系数为:为分辨系数,为了消除最大值过大而最小值过小而失真的影响,提高关联系数的差异显著性,本文取。
1.4.计算关联度所谓关联分析,实际上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几何关系的比较。
若两序列在各个时刻点均重合在一起,则关联系数为1,那么两序列的关联度也等于1。
同时,两比较序列任何时刻也不可能垂直,所以两序列的关联系数大于0,关联度也大于0。
因此,两序列的关联度可用两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反应。
高考加分政策改革须回应时代【摘要】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必须直面现实、回应时代,与时俱进。
高考加分政策对社会转型期两极分化加剧的铁定事实要有清醒认识,为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和权益,高考加分政策要有意倾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考加分政策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无缝对接,高考加分政策中的鼓励性加分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高考加分政策为推进素质教育应有限扩大鼓励性加分,并增加其高考权重;加快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时代要求,也是基本国策,高考加分政策改革要为“民主与法制”建设增光添彩,加快自身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优越条件,电子政府建设已是世界性趋势,高考加分政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加分政策管理创新。
【关键词】高考加分政策改革与时俱进【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01-03高考加分政策,在进入新世纪后,加快了整顿调整的步伐,然而,总是在既定的思维模式引导下回翻烙饼,高考加分政策的良好价值初衷却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悬崖鲜花。
随着高考加分丑闻的频频爆光,负面影响的不断攀升,社会争议与质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考加分政策的自身存在面临严重威胁。
要解除高考加分政策的现实危机,改革是唯一出路,要告别战术性调整,走上战略性转换。
改革必须直面现实、回应时代,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高考加分政策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完善高考完善教育的庄严使命。
1 正视社会两极分化的严峻现实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两极分化也进入了快车道。
2007年7月,海归教授王小鲁在《比较》杂志31期发表《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章,此研究报告分析结果指出:“主要由腐败现象导致的灰色收入还在继续增加,社会深层矛盾产生的基础并来消除。
”2005年,“推算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达到4.8万亿元。
灰色收入陷阱作者:米格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第15期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富人,可能比想象中更有钱:2005年中国的灰色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高达13%,2008年更上升到15%。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博士的这一研究结果,虽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较大差距,却可能更符合民众长久以来并未量化的经验与观感。
王小鲁以全国数千户家庭收支情况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恩格尔系数、分组比较和模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实际收入进行了推算和检验。
他的研究发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遗漏了4.8万亿元主要归于高收入阶层的隐性收入。
3年后即2008年,问题似乎更严重了。
王小鲁推算出当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数额,比国家统计局按城乡住户收入统计的数据多出9.3万亿元,更比国家统计局基于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住户可支配收入总额多出5.4万亿元。
两者与2005年相比约翻了一番,增速明显快于同期名义GDP及正常收入的增长。
隐性收入的存在显著地扩大了收入差距。
10%位于收入金字塔顶端的人,拿走了隐性收入的三分之二。
校正后的数据,让当年全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的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俱增。
如果考虑到隐性收入因素,中国的基尼系数很可能“显著高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计算的0.47~0.50的水平”。
王小鲁认为,统计部门的城镇住户样本中遗漏了不少人均收入4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居民。
也就是说,前述的那些惊人数据极有可能仍被低估了。
国家统计局对王小鲁的研究结论存有异议的。
多位官员以专家个人身份,从样本、调查、数据、计算、系数等多个角度对王小鲁的研究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对收入遗漏的推算结果“明显偏高”。
但王小鲁在理论性、技术性的回应之外,还使用官方公布的2008年家用汽车增加560万辆、商品住宅销售超2万亿元、因私出国出境4013万人次等数据,验证和支持了自己的测算: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实际消费和投资能力不相称”甚至严重不符,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庞大的隐性收入的存在。
关于个税流失的思考摘要:个税是国家组织税收收入的重要税种,也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我国个税因为征收税制、公民纳税意识及征管水平等原因,税收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本文分析了个税流失的原因,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对我国有效控制个税的流失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个税流失国外有效控制个税是一种直接税收,它不仅是国家组织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税种,也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所得在国民经济分配中所占据的比例迅速的提高,个人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70%,这为我国个税的征收提供了非常牢固的税源基础。
然而,相比较我国的个人所得,我国个税的征收却远远落后于现有水平。
据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个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大约为40%-50%,而我国的个税2012年,实现收入4837.17亿元,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6%;2011年个税实现收入6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
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个税流失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笔者从个税流失的原因入手,借鉴国外有效控制个税征管的举措,提出了应对个税流失的几点思考。
一、个税流失的原因分析(一)个人纳税意识淡薄,缺乏依法纳税的主动性我国直到1980年才出台了个税征管方法,宣传力度不够,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总认为纳税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到,偷漏税无所谓,缺乏依法纳税的主动性。
人们诚实信用、依法纳税的意识十分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税收流失日益严重就不足为奇了。
(二)居民收入隐性化比较严重,灰色收入是税收征收中最难监控的流失源个人隐性化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或财产的相当部分不是由正常渠道取得,或个人收入并非在其名下反映出来,使得个人收入难以确定。
在我国目前居民个人的收入中,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占较大一部分。
著名学者王小鲁在他2010年撰写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报告中提到,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3.2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中的住户可支配收入计算高出5.4万亿元,这5.4亿元的缺口就是一部分人的一部分收入不透明、不公开、来源不清楚的收入。
《调查报告节选我国城镇居民真实收入和收入差距(图) 收入差距》文章摘要:为将讨论引向深入,《财经》网络版将分四次连续刊登《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报告全文,敬请关注.《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之二:收入差距真相调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真实收入和收入差距 1.……官方统计显著低估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全国居民收入总额(xx年)应为约13.5万亿元,而不是8.7万亿.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21倍.(选自《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该报告全文将分五次连载)【编者的话】中国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又意味着什么。
《财经》杂志xx年第11期“观点评述”栏目发表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文章“剖析灰色收入”(《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报告摘要),对此进行了分析.王小鲁认为,目前关于居民收入的统计调查数据明显失真,高收入居民有相当大量的灰色收入未被统计在内.王小鲁通过调查取得了较真实的收入消费数据,证实了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报告称,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要远大于统计显示的水平.报告认为,脱离管理程序的财政资金、金融腐败、行政寻租、土地收益流失、企业行贿支出、垄断行业灰色收入等,构成了4.4万亿元统计遗漏收入的主体.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在王小鲁看来,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非正当途径向少数人集中,引发了越来越明显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广泛的不满,需要决策层以力挽狂澜的决心进行应对.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改革步伐,从体制上消除腐败滋生的根源.而从长期来看,只有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进程,才能形成公众对政府管理的有效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和公共部门管理的合理化.“剖析灰色收入”一文发表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广泛关注.为将讨论引向深入,《财经》网络版将分四次连续刊登《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报告全文,敬请关注.《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之二:收入差距真相调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真实收入和收入差距1.对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估计过低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信息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迄今为止,这两项调查是国内样本量最大、跟踪历史最久、权威度最高的调查.但是有迹象说明,目前国内各类收支调查,包括上述调查在内,都在不同程度上低估了高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低估了收入差距.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高收入户调查特别困难,拒访率高,导致样本中真正的高收入户大量遗漏、覆盖率过低;二是高收入户对其收入的记载和陈述失真程度大,低报收入的情况相当普遍.特别是当涉及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收入时,通过常规方法的收入调查几乎无法获得真实信息.所谓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收入,指的是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他来源不明的收入.在本文中这些收入将统称为灰色收入.(注3)对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估计过低的一个证据,是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直观感觉差距很大.根据统计数据,xx年城镇10%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2.9万元,这与目前家用汽车、商品住宅等高值商品的普及率、房地产市场上的强劲购买力以及其他方面高收入居民表现出来的消费、投资能力不相称.对高居民收入水平估计过低的另一个证据,是根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推算的收入总额占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过低.根据国家统计局xx年城乡居民收支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9元(注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乡人口分别按5.62亿和7.45亿人计算,城乡居民收入总额为8.66万亿元,仅占当年gni的47%.这个比例不仅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且也低于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以《中国统计年鉴xx》公布的xx年资金流量表数据为根据,xx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为7.41万亿元,占xx年国民总收入的55%.这两个比重相差8个百分点.此外,根据作者对世界上56个国家数据的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ni的比重都在50%-70%之间(例如,印度、英国、德国都是65%,巴西59%,智利69%,美国73%).少数比重低于50%的国家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数欧洲福利国家,有大量国民收入进入社会保障账户,不计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另一类是像沙特阿拉伯这样有丰厚石油收入但未转化为普通居民收入的国家.中国不属于两者中任一种情况,说明很可能是低估了居民收入.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数据相比,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可能更真实.但可惜,后者没有分收入等级的数据.对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估计过低的第三个证据,是根据收入调查计算的居民储蓄不足以解释储蓄存款和各项投资的实际增长.按照xx 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统计数据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差额是25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差额是700元.推算城乡居民xx年储蓄总额为1.95万亿元.而事实上,xx年仅城乡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就增长了2.15万亿元.同年全国新发行各种债券1.6万亿,其中个人认购部分占相当比重.在直接投资中,仅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就接近4000亿元,城镇居民的直接投资肯定超过农村.如果再加上居民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在海外的储蓄和投资以及手存现金的增加,居民实际储蓄会大幅度超过统计推算得到的储蓄.上述情况说明居民收入可能被大幅度低估了.而这会严重影响对国民收入分配实际状况的判断.但是,仅仅根据以上粗略的推算,我们还不能得出具体结论.因此对居民收入分配的真实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关于居民真实收入的调查:方法和样本分布要对居民真实收入进行调查和推算难度很大.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取得一系列居民消费特征参数,并用以对现有的居民收入数据进行校正,从而对各收入阶层的真实人均收入进行初步的推断.经验证明,关于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通过正规渠道收集信息有很多困难并产生较大的失真,但通过非正式的个人渠道常常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这是社会学调查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费孝通著名的《乡土中国》就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家乡亲朋友好的调查形成的.基于这个想法,本项研究通过一批专业调查员,于xx年和xx年分两次对他们各自居住地属于不同职业、不同收入阶层的亲属、朋友、关系密切的同事和邻里进行个别访问,总共在全国范围获得2147份城镇居民家庭实际收入和消费情况的问卷.问卷中包括不同来源的全部家庭收入基本情况,以及各方面生活消费支出的情况.由于调查员熟悉调查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并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基于对原始数据严格保密的承诺,所收集的数据应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实际收入和消费状况.需要说明,这项调查的目的并不是要用调查样本家庭的收入状况推算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分布状况,而是采集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特征参数,用以检验和校正现有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而言,这项调查样本数量有限,而且调查所采用的特定社会学方法不同于常规的统计抽样方式,因此不能用来直接推断全国总体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这项调查的目的只是取得被调查者真实可信的收入和消费数据,分别计算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其他若干消费特征参数,并参照统计局住户调查各样本组别的消费特征参数分别组成参照组,使用这些参数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现有的统计局各组别居民收入数据进行检验和校正.经济学已有的大量研究证明,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与他们的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相当确定的关系,收入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因此在满足一定样本量的情况下,一定的恩格尔系数能够反映一定的真实收入水平.在参照组的消费特征参数及其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真实可信的情况下,如果参照组与对象组具有相同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但两者的平均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则说明对象组的平均收入可能偏离了真实水平.据此,我们可以就对象组数据失真的程度进行推断和校正.按照这一方法,本项研究并不要求调查样本的收入分布对全国总体收入分布状况具有代表性,而只要求不同收入水平各样本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真实可信,因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消费特征参数与收入水平之间可信的对应关系.本项调查样本取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包括27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2个地级市、以及14个县级市、区和县.考虑到我们重点关注的高收入居民在大城市的分布比较集中,因此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同时适当兼顾了中小城市和县镇.调查总共取得问卷2147份.经过多项检验,剔除了可信度不足的问卷93份,获得有效问卷2054份.调查样本的地域分布情况见表1.调查对象的职业、工作单位和学历分布见表2.表1调查样本的地域分布省份样本数省份样本数省份样本数省份样本数北京黑龙江河南贵州天津上海湖北云南河北江苏湖南陕西山西浙江广东甘肃内蒙古福建广西宁夏辽宁江西重庆xx吉林山东四川合计注:本项调查主要由上海勺海市场调查公司执行.调查地点包括如下城市和县:北京、上海、太原、济南、西宁、银川、xx、南昌、西安、长沙、沈阳、武汉、石家庄、长春、天津、重庆、郑州、哈尔滨、兰州、广州、南宁、杭州、呼和浩特、福州、成都、南京、贵阳、昆明、贺兰县、松江县、上饶市、武宁县、定陶县、聊城市、泰安市、盐城东台、徐州郊区、惠州市、湛江市、广州郊区、舞钢市、大城县、保定市、阳新县、万盛县、双桥县、丰都县、攀枝花市、青白江县、蓟县、白山市、海拉尔市、乌盟市、平湖市、嘉兴市、兰溪市、余姚市、宁海市、奉化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诏安市、福清市.表2调查对象的职业、工作单位和学历分布工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其他专业人员文教卫生科研文艺团体党政干部/军人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办事及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工人/服务人员股份/私营/合伙企业硕士/博士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资企业企业所有者/合伙人/股东个体/自由职业其他职业退休/无业注:各项分布均按家庭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成员计算.3.取得消费特征参数和校正数据作者对xx年和xx两个年份的调查数据(分别为xx年全年和xx 年全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进行了合并.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对xx年样本的收入和消费数据根据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转换为xx年不变价格数据.对合并后的调查样本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恩格尔系数进行分组匹配,形成了7个参照组,分别对应于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样本的最高收入组(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数的10%)、高收入组(占10%)、中上收入组(20%)、中等收入组(20%)、中下收入组(20%)、低收入组(10%)和最低收入组(10%).‘通过匹配,使每个参照组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与统计局各样本组(以下称之为“对象组”)的恩格尔系数两两相等.根据“在相同经济背景下具有相同恩格尔系数的两组居民,应当具有大体相同的收入水平”这一判断,将具有同等恩格尔系数的参照组和对象组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数据进行比较,取得了如下初步结果(见表3):表3调查样本和统计局住户样本的xx年人均收入比较(元)最高收入组高收中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下收入组低收最低收入组合计(平均)样本分布a恩格尔系数b参照组收入水平(1)对象组收入水平(2)注:a.“样本分布”是指按照统计局样本,各收入组居民家庭数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数的比例.b.由于采用由低到高递推的方法,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0.291,略高于统计局样本;其他各收入组的平均恩格尔系数均与统计局样本一致.资料国家统计局(xx)、课题调查样本数据.根据恩格尔系数进行匹配,将参照组和对象组的人均收入相比较,可以发现,尽管各对应收入组别的恩格尔系数都一致,但只有两个对应的最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水平非常接近,只相差8%.其他各组别两样本的差异都非常显著,统计局样本收入无例外地低于调查样本.而且,这些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随收入水平而呈阶梯形上升趋势.两个最高收入组的差距最大,最高收入组参照组的人均收入水平是14万元,对象组则不到2.9万元;两者相差4.9倍.人均消费水平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调查样本与统计局样本的差异呈阶梯形上升,只是差额的幅度较小.两个最高收入样本组的人均消费水平分别为5.3万元和1.9万元,两者相差2.8倍.以上规律性在其他消费支出方面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以最低收入组来看,两个样本的各项支出相差不多,有些项目前者高一些,有些项目后者高一些.但其他各收入组相比较,基本上都是调查样本高于统计局样本,而且收入越高的组别,差别越大(见表4).表4调查样本和统计局样本xx年各项消费比较(调查样本数据与统计局样本数据之比)最高收入组高收中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下收入组低收最低收入组人均消费比例人均食品支出比例人均外出就餐支出比例人均服装支出比例人均医疗支出比例人均交通通信支出比例人均教育支出比例人均旅游支出比例人均自有住房面积比例x人均家用汽车比例注:x人均自有住房面积的两组数据口径有所不同.统计局样本为xx年建筑面积数据(但其他各项均为xx年数据),调查样本为xx年使用面积数据.因此如果转换为同一口径数据,两个样本之间的差异会更大.资料同表3.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
相当长时期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分配不公现象趋于严重,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
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改善收入分配的措施深得人心,有效缓解了当前的社会矛盾。
但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逆转,主要由腐败导致的灰色收入还在继续增加,社会深层矛盾产生的基础并未消除。
调查显示高收入群体有大量隐性收入许多迹象说明,目前关于居民收入的统计调查数据有明显失真,主要是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统计远低于实际水平。
这是因为对高收入户进行收入调查并取得真实数据面临种种困难;特别是由于高收入居民中有相当大量的灰色收入。
这里,作者将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他来源不明的收入,统称为灰色收入。
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统计数据过低的一个证据是,他们的收入水平与其实际消费和投资能力不相称。
据统计,2005年城镇10%最高收入家庭(约1900万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9万元,这与当年家用汽车的普及程度(约1300万辆、商品住宅普及程度(十年累计销售超1800万套,合2005价每套逾30万元、银行存款的数额和分布(居民存款14万亿,大额存款数量巨大等情况严重不符。
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估计过低的另一个证据,是居民收入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过低。
据国家统计局的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口数推算,城乡居民收入总额为8.7万亿元,仅占当年国民总收入47%。
而根据对世界56个国家情况的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都在50%-70%之间;美国该比重为73%。
只有少数国家低于50%,都有其特殊情况,而中国不属于这些情况。
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估计过低的第三个证据,是按收入调查算的居民储蓄不足以解释实际居民储蓄和投资的增长。
按2005年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推算,居民储蓄总额1.95万亿元。
而事实上仅当年居民储蓄存款就增长2.15万亿元、新发行各种债券1.6万亿(其中个人认购占相当部分、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近4000亿,再加上城镇居民直接投资、居民在股市上的投资、在海外的储蓄和投资、手存现金增加等等,实际储蓄大幅度超过统计推算。
《关于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居民收入调查报告》根据最新的居民收入调查结果,我将向大家汇报有关居民收入情况的详细报告。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居民的收入状况以及收入分布的不平等问题。
首先,我们对不同地区的居民进行了调查。
根据结果显示,大城市的居民平均收入要高于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居民。
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发展更为繁荣,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职位。
与此同时,小城市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这或许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相对不足所导致的。
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也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农业收入受制于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农民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我们对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金融从业人员等高薪职位的收入较高。
这些职业要求较高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他们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
与此相反,普通劳动者、农民工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
这些职业所需的技能相对较低,因此薪资待遇也相对较低。
调查还发现,收入分布的不平等问题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富裕城区,少数人拥有过高的收入,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居民收入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如何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针对收入不平等问题,我们建议政府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以提高他们获得高薪职位的机会。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调节贫富差距,减少高收入者的税收优惠,增加低收入者的税收减免。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出一系列扶贫政策,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居民改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收入存在地区差距和职业差距,并且收入分布的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作者通过对城镇居民分组收入数据进行校正,发现在包括了隐性收入后,城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9倍扩大到了31倍;全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21倍扩大到了55倍。
这意味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失衡比过去所普遍了解的情况更加严重。
该报告还根据家用汽车拥有量、商品住宅销售量、私人出境旅游的人次数、以及银行存款的分布数据,从不同角度对居民收入(主要是高收入居民的收入)进行了估计,从而对上述推算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
在数据的取得上,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首先作者借鉴社会学调查方法,由各地的专业调查人员对他们熟悉的亲属、朋友、同事、邻里的家庭收支状况进行了调查。
由于调查员熟悉调查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并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基于对原始数据严格保密的承诺,所收集的数据应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实际收入和消费状况。
其次,尽可能地扩大了调查样本:调查样本取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包括27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2个地级市、以及14个县级市、区和县。
考虑到重点关注的高收入居民在大城市的分布比较集中,因此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同时适当兼顾了中小城市和县镇。
然后在调查方法上,也采取了若干降低调查敏感度和有利于获得真实数据的辅助措施。
最后,对问卷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查,对部分问卷做了剔除。
我觉得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除了对信息完整性和调查地点正确性进行核对外,还可以对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项收入和消费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合理性检查,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卷(例如:包括信息遗漏、涂改、数据反常、不同信息之间存在逻辑错误而又无法鉴别正确信息等等问题的数量超过标准,以及调查对象不属于城镇居民)和信息真实性值得怀疑的问卷进行剔除,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灰色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和其他公共资金的流失,金融腐败导致的信贷资金收益转移,由行政审批、许可、监管权力产生的钱权交易,土地收益的流失,以及垄断性行业的垄断收入等等。
其中有不少内容还无法从全局角度进行数量分析。
但根据一部分有数量依据的项目粗略推算,包括金融腐败、企业用于行贿的旅行和娱乐支出、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灰色收入等,已经接近3万亿元的规模,占了4.8万亿遗漏收入的一多半。
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特别是行政管理体系存在巨大的漏洞和严重的制度缺陷。
上述情况说明,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和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由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巨大的制度漏洞,进而导致公共资源的巨大漏失和收入分配的混乱无序状态,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对权力的侵蚀。
权力一旦与资本相结合,就将逐步取代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演变为垄断性的权贵资本主义,导致越来越不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越来越低的经济效率、越来越尖锐的社会冲突。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那种平等竞争、积极进取、全社会奋发向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这种与资本结合的权力结构,最终会将社会引向发展停滞和严重的危机。
靠行政权力本身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清理,即使在理想的情况下也只能延缓这种腐化趋势,而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一趋势。
要制止这种趋势,唯一的出路是靠健全制度、靠社会公众的监督保持政权的自身健康。
这就需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严格、合理、公开、透明的制度及管理方式,形成一个在阳光下运作的政府,也才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公平、公正、持续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