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谪职阳山的原因初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1卷第6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1No.6 2011年12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Dec.2011韩愈阳山之贬与德宗贞元末年中枢政局*段承校(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韩愈阳山之贬是其仕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将这一事件置于德宗贞元末年的中枢政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阳山之贬的直接原因是韩愈上疏论天旱人饥状;以王叔文为核心的太子集团与此事无关,在决定韩愈贬向何处的问题上,时任吏部郎中的韦执谊可能起了作用。
至于韩愈在相关诗文中对永贞党人的指斥和对自己无辜被贬的申述,则或是出于对仕宦前程的考虑。
【关键词】韩愈;阳山之贬;王韦集团;中枢政局【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1)06-0046-06在韩愈的仕宦历程中,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的阳山之贬无疑是其一生中的重大挫折,也是后世韩愈研究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然而,对这次贬谪的真正原因,就是韩愈本人都觉得莫名其妙。
同时,由于史料记载的不一致也给后世研究者在探询个中缘由时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至今都难以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本文试图将韩愈的阳山之贬放在德宗贞元末年的中枢政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庶几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些。
管窥之见,幸得赐教。
一、文献记载的抵牾和后人的论析贞元十九年(803)秋冬之际,韩愈始任监察御史。
此时,刘禹锡由渭南主簿任监察御史,柳宗元也由蓝田尉改任监察御史里行。
监察御史属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
考察中唐文坛巨子们的仕宦历程,可以看出,贞元八年、九年进士及第的他们,经过十年的地方任职历练,已渐次走向朝廷的权力核心,参与国家管理。
虽然监察御史的品级不高,属于正八品上的低级朝官,但其职掌分察百官,巡按州县,检视刑狱,肃整朝仪,很是威严,就连贵为京兆尹一样的官员,如路上相遇,也得避行让路,“故事,尹避台官”(卷164《王播传》)[1]4275。
闲话韩愈的屈原情结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至少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xiě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号称盛世的大唐王朝,承平日久,疆域辽阔,其驾驭臣下,恩威并施,对于犯法忤旨的官员,往往给以贬谪。
所贬之地,以岭南、湖南最为残酷。
岭南、湖南地区,远在天涯,习俗迥异,加以瘴疠蛮荒,故北方士人视为畏途。
唐代是士人南贬数量甚大的时代,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8中,曾举出历代流贬的士人多达80余人,其中唐代就有47人,占南贬士人之大多数。
而中唐元和前后,又是诗人贬谪较为集中的时代,著名者就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绅、吕温等。
他们多数是具有经世治国抱负的耿介之士,而因昏暗混浊的时代因素,或权力角逐的宦海风波,被疏离于权力中心,以至于逐出朝廷,贬谪蛮荒。
政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经历的巨大落差,极大地撼动其破碎的心灵,在对政治前途的幻灭中,他们把精力与心智转向了文学创作,以其文学的生命重塑,求得心理的平衡,补偿政治的失意。
这种与屈原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对屈原产生了特殊的情结。
韩愈的贬谪共有两次,一是由监察御史贬官阳山令,原因是论宫市事(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
后改江陵府法曹参军。
二是由刑部侍郎贬潮州刺史,原因是批评宪宗迎佛骨的错误(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sǐ,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一sǐ)。
不久量移袁州,很快又回朝任职(宦官shā宪宗,立穆宗)。
韩愈被贬时期的作品,仍然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屈原情结。
湖湘处处总关情——韩愈贬谪阳山湖湘之旅考述2007年第3期(复总第65期)船山学刊ChuamhanJournalNo.3,2007(rest.totNo.65)湖湘处处总关,I肯——韩愈贬谪阳山湖湘之旅考述周悦(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81)摘要:贞元十九年,韩愈因上《御史台上论干旱人饥状》,得罪权臣触怒德宗,被远贬阳山.一年之后遏赦北归.往返途经湖湘,在湖湘逗留时间颇长.期间游历了不少湖湘胜景,留下了诸多悲喜交加的诗篇.本文即是通过考述韩愈的湖湘之旅及诗歌创作,现照其盛年这一次短暂的生命体验.关键词:韩愈;贬谪;阳山;湖湘;情结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3—0047—03中唐南贬士子多有在湖湘的坎坷生活经历,刘,柳是最典型的代表Ⅱ】,似乎湖湘这块土地是滋生贬谪文学的独特场所,这里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特别让人生发出关于贬谪文化的浩叹.从屈原的泪罗怀石沉江到贾谊的长沙被贬,从范仲淹借岳阳楼心忧天下,到秦观苏仙岭上凄婉的叹息,莫不让人深感一种忧怨抑郁情怀.在这块土地上似乎留下了太多贬谪者幽怨哀愁与激愤的声音.韩愈一生五过湖湘闭,在他为数不少的湖湘之旅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贬谪阳山这一次的往返行程.追寻一下韩愈因贬谪阳山而往返二次穿越湖湘的行程经历,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其浓郁的湖湘情结.贞元十九年冬天,韩愈终于结束了沉于书斋向诸生侃侃而谈道德文章的I~f-I馆博士生涯,被举荐担任监察御史.适逢这一年春夏无雨,老百姓饱受饥荒,关中人死相枕藉.有感于这种民生疾苦,刚刚开始朝官生涯,期待着一展才干的韩愈动了体恤民情的恻隐之心,进而激发出补偏救弊的使命意识,于是以一介书生的惯有方式,向朝廷呈上了一份由他起草,与张署,李方叔联合署名的《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状文语言明白晓畅,陈述恳切委婉,合理合情,应该说是无懈可击.然而却为专权的幸臣李实所谗害,也触怒了专意聚敛的唐德宗.35岁,在这个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年龄,韩愈却遭遇到仕途突如其来的一大挫折,旋及被远贬阳山,他不得不携妻带小走进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中, 等待他的将是奔赴贬所的漫漫行程.一同遭贬的张署,目的地是郴州临武,两人正好结伴而行,一路上出秦岭,下襄汉,转眼第二年正月,过洞庭,溯湘江,抵长沙,南至九嶷山,一同到郴州,宜章话别后,终于在春暖花开的二月中旬抵达贬所.一年以后,贞元二十一年开春,顺宗即位,大赦天下.春夏之际,韩愈遇赦北归.由于朝中权臣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各派势力关系错综复杂,这一次北上归途路漫漫,期间郴州逗留待命时间颇长,直至八九月间,才与张署结伴离郴北上,游南岳,过长沙,抵岳阳.一路上观赏湖湘山水,与朋友诗酒酬唱,至初冬时节才到达江陵,开始为期不长的法曹参军生涯.大半年的时间,韩愈行走湖湘,这里留下了他流连驻足的身影,留下了他悲喜交加的诗篇,留下了他与至交亲朋的友情佳话.湖湘的山山水水也见证了这位文化伟人盛年那一段短暂而丰富独特的生命旅程.湖湘处处总关情,情洒湖湘山水中,让我们穿越历史隧道去追溯一下韩愈的湖湘之旅吧.在《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十二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六员外翰林三学士》的长篇叙事诗中,韩愈明确的回忆:"朝为青云士,暮作自首囚,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辅,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由此可知奔赴阳山的行程中,进入湖湘已是贞元二十年的春天.《祭河南张员外文》中,他对湖湘境内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南上湘水,屈氏所沉,二妃行迷,泪踪染林,山哀浦思,鸟兽叫音,余唱君和,百篇在吟".先是途经泪罗,很自然的发思古幽情,遥想贬谪流放至此的屈原.那个颜色憔悴,披发行吟泽畔的悲愤诗人,引发他多少关于迁客骚人的深重感慨.我们可以透过《湘中》一诗倾听到那一往情深又莫可奈何的声音:"猿愁鱼踊水翻收稿日期:2006—09—12作者简介:周悦(1965一),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47-—波,自古流传是泪罗,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31流放的路程总是那么漫长,在艰难的行走中,沿途奇异的湖湘山水,让久居中原的韩愈为之耳目一新,不禁激发起与好友的酬唱雅兴.行至湘南,与张署的一和一唱两首七律尤为后人关注,张署《赠韩退之》:"九嶷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直下共归田."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员当竟长纤纤笋,踟躇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从诗中景物的特征及"炎瘴"的气候,可推测此诗应该是作于到达郴州与张署话别之际.诗中描写的景致辽远开阔,既有与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又有对自身不幸际遇的感触叹息,情感表达顿挫有变而又内蕴深沉.王夫之以为:"寄悲正在兴比处",在他为数不多的七律中,这一首的确颇具杜律风神.一路继续南下,距离目的地愈来愈近,沿途的地貌特征亦越发诡异奇特,也让韩愈感到惊险而新奇,先到连州治所桂阳,然后乘舟顺湟水东南抵阳山.当行至桂阳以南十五里,有贞女峡. 山高峡深,水流湍急,《水经注?涯水》:《地理志》日:"涯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桂阳今属郴州.《贞女峡》一诗就是韩愈穿峡而过的真实感受的具体描写,也是对湖湘险要的地理环境的生动描绘: "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的确,曲曲折折的峡谷,高耸人云的峭壁,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泻百里的水势,都让韩愈感到惊异.而在激流巨浪中穿行,似乎咫尺之间就有可能丧人性命,这的确是让人诚惶诚恐心惊肉跳的深刻体验.随后轻舟直下近百里,进人岭南同冠峡,呈现在韩愈面前的则是一派春和景明的美丽画面了.而阳山也以游丝飘荡鸟语花香一派盎然春意,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朝中谪官.如果说一路南下的湖湘之旅有些步履匆匆,我们只能从存留的寥寥几首诗文中去了解韩愈的行踪和他对湖湘山水的粗粗勾勒,那么北归的路上逗留湖湘时间则相对漫长,与湖湘友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湖湘山水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在湖湘期间也对自身的仕宦生涯有所反思,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些揣度.大半年的湖湘游历途中,留下了韩愈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B大赦天下.大约是三四月间,韩愈终于结束了一年多的贬官生涯,遇赦北上.因为尚没有接到具体任命的诏书,所以只好郴州待命.郴州逗留历时四五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一向交好的刺史李伯康的诚挚款待.早在谪居阳山期间,这位忘年交送来过郴州特产纸与笔,韩愈则以当地的黄柑相赠,还作诗表谢:"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一48一余.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莫怪殷勤谢,虞卿正着书."(《李员外寄纸笔》)李伯康过世后,在《祭郴州李使君文》中,韩愈仍记得二年前:"苞黄柑而至贻,获纸笔之双贸"这样的交往细节.这时还结识了郴州着名的廖道士,《送廖道士序》中说:"廖师郴民,而学于衡山,气长而容寂,多艺而善游.""廖师善知人,昔不在其身,必在其所与游".可见对廖道士才艺学识通达世故长于知人多有赞赏,亦见其与廖道士交情不浅.在这期间与一同遭贬又一同遇赦的张署更是多有唱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诗,即是作于得到诏任江陵法曹参军消息之后.透过这首开合自如顿挫有致的七言歌行,我们可以解读出韩愈此时丰富复杂的心理世界.诗中说:"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方崧卿《韩集举正》卷一日:"以文意考之,盖言追还之人,皆得涤瑕垢而朝清班,惟己为使家所抑,故只量移江陵也".陈景云《韩集点勘》卷一日:"公自阳山遇赦,仅量移江陵法曹, 盖本道廉使杨凭故抑之,赠张功曹诗所谓'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是也.时韦,王之势方炽,凭之抑公,乃迎合权贵意耳."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补释则日:"杨凭为柳宗元妻父,自必仰承丕,文一党意旨.公与署之被抑,宜也."可见韩愈在政治上的升沉恰好和王叔文一党力量的消长成反比.诗中既有即将赴任江陵法曹参军的欣慰,然而自我宽解中亦难掩不尽人意的失落愤激之情.悲喜交加,跌宕起伏之情流泻于一唱三叹之中."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诗中正是借助于激荡的旋律传达出一种对于仕宦前途无可奈何安之若命的心绪意态.韩集中赠张署的诗歌随处可见,在逗留湖湘期间留下的尤其多.如《湘中酬张十一功曹》,《郴口又赠二首》皆是即时有感而作:"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在这样的诗里,我们似乎又看到那个悲去喜来的韩愈轻快的神情,舒心的笑意.毕竟这一次的遭贬没有后来远贬潮州那么伤心欲绝哀怨至极.与好友张署一同北上途中,一路上游山观水已颇有雅趣逸兴了.九月上旬,韩愈抵达衡州,先是得到刺史邹儒立的款待,游览合江亭,留下了《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一诗,对合江亭的远观近景有细致的描绘,对自己的游历良有感触.随后来到了南岳衡山,谒庙宇,访禹碑,登衡山,一边畅畅快快地登临游览,一边兴味盎然地赋诗言志.着名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即作于此时.诗中写到遥望祝融峰云遮雾罩,烟雨蒙蒙的奇特景观:."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随即写到了云收雨散,众峰撑空,彩虹高挂, 祝融接天的神奇景象,"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近观南岳庙赤帝火神威武肃穆,"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庙内壁画金碧辉煌,神奇怪异,"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衡山的雄伟奇丽尽现笔端.正所谓"正直能通神",诗中还饶有兴致的描写了在庙令老人的引导下抽签问卦的具体细节,那种虔诚地亲近道教姿态居然是政治舞台上致力于排佛老尊儒道的韩愈所为, 由此正可见南岳道观之魅力.同时言辞中似乎也透出轻快的谐谑之意.这种记游诗尤其显出韩诗雄健高古之风.离别之际,韩愈写了《别盈上人》:"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这个"盈上人"是诫盈,衡山中院大律师希操之弟子,唐人多以僧为上人.这个盈上人也可能就是《谒衡岳庙遂宿山寺题门楼》中那个善解人意的庙令老人.短暂的相处结下深厚的情意,多少依依惜别情,尽在祝融峰下一回首之中.秋风一起,愁绪纷繁.从衡州到潭州的路途中,"湘水清且急,凉风日修修".回想自己坎坷不平的仕宦遭遇,韩愈激荡之情难以自抑,这一次遇赦北上,原本期盼"涤瑕荡垢朝清班",然而结果却是"坎坷只得移荆蛮",失意郁闷之情可想而知.随即写下了长篇叙事诗《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学士》,诗中详尽回顾了自己此次遭贬的经过,揣测自己何以落冤仇的种种缘由,"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韩愈猜测自己遭遇与王叔文集团排斥有关.作此诗已是贞元二十一年九月,王叔文集团八月倾覆,韩愈将此诗投赠给王涯,李建,李程,因他们在朝中势力日益彰显,尤其李程与王叔文一派为敌形态显明.诗中借助于详尽的叙说以自明心迹,陈情乞援沉冤昭雪之意很是明显.而全诗驰骋笔力,描摹动情,叙写明密,字里行间愤激又不失高昂倔强气格.行至潭州,已是九月下旬.在这里韩愈受到了杜侍御接待,游历了湘西两寺,留下《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杜侍御何许人也不得而知,杨常侍即是杨凭,时任湖南观察使,潭州刺史.诗中写到了游寺,再叙独宿,华榻清簟,客堂空凉,夜风一起,疑是波涛,因波涛而引发情思,不由得"静思屈原沉,远忆贾谊贬",因屈贾而恨群小的谗陷妒忌.置身于这个失意先贤留连驻足的视域空间,联想到自身南贬几千里南下北上长途跋涉的境遇,似乎陡然问跨越浩渺时空与他们有了心灵的共鸣,于是情不自禁,悲从心起,泪流满面.这是韩愈身处特定的情境中触发的最为痛切的心灵体验.转眼已是十月,北上到达洞庭.十月的洞庭湖北风不休阴气盛,波涛雾雨,一片晦暗.韩愈一行不得不揽船鹿角以避风浪.与衡山轻松惬意的游乐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在这茫茫水乡风雨飘摇之中行走苦不堪言,从《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中,我们可以看到韩愈那满面的愁容,沉重的叹息."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就是北归之兴亦难抵这羁旅之愁.一场凄风苦雨的遭遇之后,历尽艰难终于到达了岳州,韩愈受到了好友窦庠岳阳楼设宴的热情款待.韩愈与窦氏兄弟五人皆有交情,与窦牟,窦庠尤其过从甚密.在这里留下了五言长诗《岳阳楼别窦司直》,诗中前半部分铺写洞庭景色,再现出洞庭湖风涛激荡与水波不兴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阳施见侉丽,阴闲感凄怆".后半部分叙写坎坷人生,感伤身世,以寄友人.全诗以长篇巨制穷极笔力大肆铺排,造语新奇,用韵险仄.尤其富于韩诗怪险新奇特色.窦庠亦有诗《和韩十八侍御登岳阳楼》,其时适逢刘禹锡被贬出京,到达岳州,杯盏间诗酒酬唱,刘禹锡也写下长诗《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那诗酒中究竟有多少是非恩怨微妙意蕴,则颇费后人思量.北上的风帆带韩愈继续起程,奔赴任职的目的地.这一路的湖湘之旅悄然划上句号.然而在韩愈的人生履历中,他盛年这一次的南贬遭遇,这一路的湖湘之旅给予了他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其实是赋予韩愈莫大的精神财富.一方面是激发他情思奔涌的创作激情,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这年冬天,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中说:"谨献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南行诗一卷,舒忧娱悲,杂以瑰怪之言,时俗之好,所以讽于口而听于耳也."由此可见这一路上创作丰赡.同时也收获了评诗论文的真知灼见,就在这年冬天,他应湖南,江陵两府从事之请,为湖南观察使杨凭,荆南节度使裴均等唱和写了《荆潭唱和诗序》,提出精辟而精彩的诗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正是他自身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亦产生莫大的影响.另外,韩愈诗歌险怪风格固然与他本人的个性追求有关,同时也可能与这一路的湖湘之旅中,湖湘山水诡怪湖湘风情特异给予他的视觉冲击与心灵感悟不无关系.观照韩愈这一段生命历程,又一次向我们印证,文学史上很多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在贬谪的过程中出现的,贬谪使作家在仕途受挫,心理失衡的时候,面对充满新鲜感陌生感的自然景观,风气习俗,置身于更为艰苦寂寞人情浇薄又颇有几分淳朴厚道的生活环境,特别容易激发丰富的沧桑感和诗文兴致,从而使贬谪文学成为文学大观园中一道尤为亮丽的风景.韩愈湖湘之情孕育的众多篇章无疑是韩集中精彩纷呈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旧唐书?刘禹锡传》:"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柳宗元亦被贬永州居十年之久.两人被贬湖湘期间皆有大量作品问世,是其一生创作成就卓着时期.[2]大历十二年(777年)兄韩会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行,往返两次过湖湘;贞元十九年(804年)贬为阳山令,第二年北上,亦往返两次过湖湘;元和十四年(819年)贬为潮州刺史,南下经过湖湘.【31屈原渔父》中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莞尔而笑,鼓牲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49-—。
韩愈第一次被贬阳山县令(韩愈官职系列3)韩愈第一次被贬阳山县令(韩愈官职系列 3)韩愈第4个官职—阳山县令在韩愈的仕宦历程中,仕宦前景的门刚刚打开,阳山之贬又被关上了,使得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当他踏上南去的路途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按时到达贬所,等待朝廷的赦宥或者考满的量移[德宗所允许量移的限度也就是“三五百里”]。
阳山县是下县,其县令为从七品下。
在阳山任职期间,韩愈明升暗降并未灰心,而是韬光养晦、修身养性,写出了著名的《燕喜亭记》,此文被制作成碑刻,成为中国现存不多的御史碑刻之一。
文中,韩愈称“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意思是他离开这里到朝廷中为人表率的时候不会太远了。
在阳山县贤令山,还有一块“鸢飞鱼跃”碑刻,据传是韩愈第一次被贬、任阳山县令时留下的手迹。
“鸢飞鱼跃”四个大字飘逸洒脱,表达了他像鱼一样在水中畅游、像雄鹰一样在蓝天飞翔的豁达心境。
韩愈第5个官职—江陵府法曹参军(县级法院院长)以唐德宗李适的刻薄寡恩,韩愈至少要在贬所多待不少时间。
但贞元21年正月23日(805年2月25日),64岁唐德宗李适驾崩,他的儿子顺宗李诵继位。
因新皇帝即位而颁发的大赦诏书,幸运的韩愈到任后仅一年多一点时间获赦免.有意思的是,韩愈在获得敕书前,不是待在任职地阳山县,而是提前至500里之外郴州待命。
8月,韩愈获授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法曹参军(县级法院院长)。
从岭南的阳山县量移至江陵府,就距离来说,至少内迁了一千三四百里。
韩愈第6个官职—国子监博士(部级教授官)贞元21年,永贞元年(805年)8月,在位仅186天的唐顺宗李诵在与韩愈有交往关系的大宦官俱文珍和裴均联合胁迫下禅位于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大赦天下.元和元年(806)6月,日日怀着召回长安的希望韩愈在江陵做了将近10个月的的法曹参军后,终于得到了长安新政府征他做国子监博士(正五品上)的诏命。
他重回国子监,却受到了人们的嫉妒,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韩愈谪职阳山的原因初析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然而,就是在韩愈准备施展人生抱负时刻,却遭贬官连州阳山令。
关于韩愈谪阳山的原因历来争论,至今不休。
本文就韩愈谪职阳山原因做简单的探析。
一曰:论宫市之弊,为权臣所恶,权臣杜佑也。
所谓“宫市”是皇宫派宦官到市场上强行购物(实为掠夺)。
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反映的就是宫市之事。
韩愈极论宫市之弊,希望皇帝下令废除。
但由于积习已久,废除谈何容易。
二曰:韩愈出言过激,柳、刘泄密,为韦执谊、王叔文忌恨,谗于上遭贬。
在《忆昨行和张十一》诗中韩愈说:“忽有飞诏从天来,伾文未翦崖州炽。
虽得赦宥恒愁猜,近者三奸悉破碎。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的王叔文、王伾、韦执谊。
德宗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年被贬往阳山的,那时顺宗尚未继位,韩愈最反对的二王由于棋、书技艺出众,正以翰林待诏的闲职身份,在陪伺还是太子的顺宗下棋、写字。
韩愈与连州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而韩愈被贬为阳山县令!他们都是在唐朝同朝文官,而且在被贬前(803)年十月,韩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是不惧权贵,为民请命上书被贬,刘禹锡是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罪责更大。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是仅有的两个唐朝文人之一,而且还是八大家之首。
仅仅这顶“桂冠”,刘禹锡就无法相持了。
再从佳句妙文上做个比较。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确实不错,刘禹锡的《陋室铭》、《乌衣巷》等名篇是广为传诵。
但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之学者必有师”同样流传千古,韩愈的《论佛骨表》、《师说》,特别是祭亲友的《祭十二郎文》,是血泪满纸做成的抒情美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要在这里评个高下太难,只能说个伯仲之间。
于是,不禁为韩愈被贬为阳山县令时所写的五言律诗《宿龙宫滩》抱不平!试想,如果他不是阳山县令,也不用到连州交割公务,也不用可怜兮兮地夜宿龙宫滩了。
《宿龙宫滩》把韩愈自己的情感抒发得相当凄苦:“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龙宫滩是在连州境内,距连州城三十华里。
据说韩愈在阳山任职期间,一次赴连州府商讨公事,归程夜宿于龙宫滩旁龙宫寺内,触景伤情,思念家乡,夜不能寐,挥毫题下此诗。
韩愈贬阳山,是他在仕途上遇到的第一次挫折,现在又夜宿龙宫滩,“宵残雨送凉”,其中悲凉凄切,只有他自己默默苦咽,默默地承受心底里的煎熬!此时,忽然想起韩愈留给连州人的另一篇珍贵的文章《燕喜亭记》!这《燕喜亭记》非常熟悉,自己在好几年前还为它写了一首诗歌《雨中看望燕喜亭》。
到底当时写了什么?马上去翻翻,看看还有没有一两句值得欣赏的?(该诗录入《连州旅游览胜》一书)。
幸亏,还有点安慰。
在这首24行的诗歌中,除了铺、陈、兴、张外,则赞扬韩愈是“从一个遥远的世界,传来了古代的洪钟”、“你用金子般的沉默,守着自己的凝重”、“那粗壮坚实的亭脚,要把亭子支持到无尽无穷”。
①韩愈贬潮诗文心境探析郭中华(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在韩愈的贬潮诗文中,清晰地展现着作者的心情与心境,其中有忠而遭黜的苦闷、远赴边地的恐惧、反省于内的懊悔、顺势独善的释然等。
这些既是作者对“朝奏夕贬”一事所激发的反映,也映射出他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与执着。
关键词:韩愈;贬潮诗文;心境探析中图分类号:K8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20)02-0033-04 韩愈一生入仕为官,经历了两次贬谪,一为贞元十九年(803)贬谪阳山,一为元和十四年(819)左迁潮州。
两次迁谪皆因疏陈治事,廷议不随而致。
在这两次贬官期间,韩愈皆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诗文,其中贬潮之作有六十余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贬谪文学研究的兴起,学者对韩愈贬潮诗文愈发关注,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析,比如从情感风格变化、贬潮诗风转变、贬潮心迹考论、贬潮人生体验等角度进行解析,都可谓理据充足、据实而论。
①除上述学者已有的论述视角外,还可以从心境分析的角度切入,对其诗文中的心情与心境进行梳理。
这就是本文所持有的论述视角。
与贬谪阳山有所不同,在贬潮的诗文中,韩愈不仅抒发了忠而遭黜的苦闷、远赴边地的恐惧,而且还吐露了反省于内的懊悔,以及顺势独善的释然。
此几端心境的生发,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自然为其主因,但佛道随缘顺势的生命哲理亦有着催化之功。
一、忠而遭黜的苦闷元和十四年(819)的春天,韩愈因抗颜力谏宪宗迎佛骨一事,而遭遇“朝奏夕贬”,贬所是距长安八千余里的潮州。
由刑部侍郎直贬为潮州刺史,这对于一直怀揣儒家济世理想的韩愈来说,寓意非常。
从韩愈一生的倡导与践行来看,他早已把儒家先贤所树立的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信念与理想确立为了人生的标杆与生命的向度,并为之孜孜以求。
韩愈在其《赠族侄》诗中说:“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
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
”[1]98皇浦湜在《韩文公墓铭》中说:“先生七岁好学,言出成文。
那些被贬的文人1.韩愈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公元813年(元和十四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2.白居易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
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收稿日期:2014-05-0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唐代贬谪湖湘地区诗人研究”(10C0192)。
作者简介:戴金波(1964-),男,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
韩愈湖湘贬谪诗略论戴金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414006)摘要:韩愈一生多次经过湖湘地区,在多次的湖湘之旅中,首贬阳山及其量移江陵,是其比较特殊的一段经历,这段时间其创作收获颇丰,光是往返湖湘期间就先后创作了三十多首诗歌。
这些湖湘贬谪诗描绘湖湘胜景,抒发含冤受屈的愤懑的怨恨,揭露中唐时代的政治黑暗,一些诗歌成为了韩愈诗作中的精品。
关键词:韩愈;湖湘;贬谪诗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4-0104-05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与柳宗元一起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在诗歌创作上,韩愈开始突破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宏诡谲的情绪,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形成了奔雷掣电的壮观之美。
他在诗歌艺术上还追求“以文为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韩愈生平事迹略考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
韩愈三岁而孤,童年时曾一度随长兄韩会谪居韶州。
兄卒,从嫂郑氏归河阳,并由嫂鞠养。
此后,他发奋苦读,尽通六经百家。
贞元八年(792)举进士及第,后三次应博学宏词科考均未中选。
贞元十二年(796),应宣武军节度使董晋之邀,以秘书省校书郎之名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十五年(799)董晋去世,他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邀,以太常寺协律郎身份出任节度推官。
贞元十六年(800),韩愈因与张建封意见不合辞职回到京师,十七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改任御史台监察御史。
韩愈湖湘贬谪诗略论作者:戴金波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4期戴金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摘要:韩愈一生多次经过湖湘地区,在多次的湖湘之旅中,首贬阳山及其量移江陵,是其比较特殊的一段经历,这段时间其创作收获颇丰,光是往返湖湘期间就先后创作了三十多首诗歌。
这些湖湘贬谪诗描绘湖湘胜景,抒发含冤受屈的愤懑的怨恨,揭露中唐时代的政治黑暗,一些诗歌成为了韩愈诗作中的精品。
关键词:韩愈;湖湘;贬谪诗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4-0104-05收稿日期:2014-05-0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唐代贬谪湖湘地区诗人研究”(10C0192)。
作者简介:戴金波(1964- ),男,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与柳宗元一起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在诗歌创作上,韩愈开始突破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宏诡谲的情绪,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形成了奔雷掣电的壮观之美。
他在诗歌艺术上还追求“以文为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韩愈生平事迹略考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
韩愈三岁而孤,童年时曾一度随长兄韩会谪居韶州。
兄卒,从嫂郑氏归河阳,并由嫂鞠养。
此后,他发奋苦读,尽通六经百家。
贞元八年(792)举进士及第,后三次应博学宏词科考均未中选。
贞元十二年(796),应宣武军节度使董晋之邀,以秘书省校书郎之名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十五年(799)董晋去世,他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邀,以太常寺协律郎身份出任节度推官。
也谈韩愈贬阳山的原因--兼论其谪阳后的自省心态
李玉燕
【期刊名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9)004
【摘要】韩愈阳山之贬,<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仅是导因,公"鲠言无所忌、拙于世务"的性格为人所恶、惹怒君王才是其遭贬的深层原因.两<唐书>云"德宗怒"、"贬阳山令"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皇甫湜、李翱所说之"专政者、幸臣"极可能不只一人,李实、韦王集团均有很大嫌疑.而贬后几年韩愈大量的反省性诗文则进一步揭露了其当年遭贬的真正原因--"戆而狂".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李玉燕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韩愈贬阳山原因考析 [J], 吴在庆;杨娟娟
2.五《原》的创作与道统的确立--兼论韩愈阳山之贬与文风之变 [J], 刘真伦
3.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谈苏轼由杭赴密词作及其谪贬心态 [J], 马百计
4.从谪阳、贬潮诗文看韩愈从政理念的变化 [J], 张介凡
5.韩愈谪阳、贬潮对中原文化在岭南传播的贡献 [J], 李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传奇人生(二):艰难求仕,直言被贬导语:"勿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不可拾。
"这是踏上功名之路的韩愈面对科举考试时踌躇满志的宣言,"不肖"是他的自谦之词,"青紫其可拾"是说摘取功名富贵如拾草芥般轻而易举。
然而,韩愈把现实想象得过于美好,他哪里知道通往仕途的路上是荆棘满布坎坷丛生的呢。
贞元四年,信心满满的韩愈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苦学多年,却是败阵而归。
然而韩愈并没有气馁,经过痛思与苦读,韩愈又接连参加了两次考试,直到公元792年韩愈第四次应试,终于如愿以偿,金榜题名。
四次科举考试让韩愈学到了忍耐与坚守,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
如今阴霾散去,曙光初现,似乎前方的仕途应该是一片光明,然而事实并非如人所愿。
根据唐朝的制度,中进士之后还需再考中吏部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才能在中央做官,对于吏部的考试,韩愈又是三试不中,铩羽而归。
此时的韩愈已经二十九岁,在长安苦读应考的十年光阴已经把初来长安,那个满腹经纶、桀骜不拘的翩翩少年变换成一个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落魄书生。
韩愈并不甘心就此放弃,既然科举求仕的阳关道行不通,那就只有另辟蹊径。
经过慎重思考,韩愈决定到节度使的幕府中做幕僚。
唐代的节度使就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军政首长,他们往往手握重权,管辖着一方的军政要务,需要吸收一部分读书人担任幕僚。
韩愈先后在汴州、徐州两地担任节度使幕府观察推官,负责协助节度使处理政务,掌管起草文书、文告,祭祀朝觐等事宜。
然而幕府幕僚的品级低,工作繁琐而平庸,对于像韩愈这样满怀抱负的人才实在是大材小用。
急切盼望能大展宏图的韩愈在贞元十六年五月中旬离开了徐州,结束了他的幕僚生涯,前往洛阳。
韩愈所追求的目标是"思死其官",他投入全部的精力与心血,就是盼望能够入仕而从政,用毕生所学来复兴大唐王朝,实现自己少年时期便立下的抱负。
贞元十七年,经过多方求告,韩愈终于得以上调回京,在国子监里获得了一个四门博士的位置。
韩愈被贬的原因韩愈被贬的原因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127]、教育家。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被贬的原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三十五岁的韩愈,出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可不知什么原因,贞元十九年去职了。
这期间他有《上李尚书书》,向工部侍郎京兆尹李实献文求助。
这一年京城附近大旱,李实欺瞒德宗,继往横征暴敛。
可韩愈却在上书里献献媚称颂李实说:“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
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余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贼,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宣布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
赞李实“忠于君,孝于亲”。
韩愈随书献文章两卷十五篇,以为谒见之资。
上书不久,韩愈做了监察御史。
这时他又一反前态,与张署、李方叔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疏,揭示旱灾实情说:“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
请求“特敕京兆府”当年“税钱及草粟等”。
韩愈因此事得罪李实被贬为阳山令。
宋代洪兴祖《韩子年谱》据韩愈近人李翱所作的行状和皇甫湜所作神道碑,对此事记述说:“是时有诏以旱饥蠲(juān免除)租之半,有司征愈急,愈与张署、李方叔上疏言,请宽民徭而免田租。
卒为幸臣所谗,贬连州阳山令。
”这里说的幸臣就是李实。
新旧《唐书》对此也有记载。
《韩集》中也收有此状。
这样的结果是韩愈没想到的,本为求进的奏疏不但没让他获益,反因得罪李实被贬到偏远的阳山做县令。
韩愈的`诗词《早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远望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尽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回,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谁收春色将回往,慢绿妖红半不存。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解读——阳山心结揭秘篇
刘真伦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22(43)4
【摘要】贞元十九年,韩愈被流放阳山。
但对流放的原因,官方没有任何解释。
社会上有一些猜测,但韩愈本人并不认同。
韩愈也有自己的猜测,他怀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刘禹锡、柳宗元泄露了他们的私人谈话导致了这次流放,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来证实这一怀疑。
在流放阳山期间以及此后几年时间内,韩愈一直在自己的诗作中反复重申这一怀疑,整天纠缠在阳山之贬得罪因由的猜疑中不能自拔,由此郁结为沉重的心理阴影,成为韩愈一生扭曲抑郁最为严重的一场重大心理危机,这就是本文所说的“阳山心结”。
到贞元二十一年朝廷大赦,韩愈量移为荆州参军。
在赴荆州上任途经岳阳时,韩愈和他的朋友窦庠(窦司直)会面长谈,谈话的内容证实了他此前的怀疑,由此解开了他郁积两年的阳山心结。
综上所述,记录上述过程的《岳阳楼别窦司直》,成为阳山心结的揭秘篇。
【总页数】19页(P100-118)
【作者】刘真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宏观篇——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高云虎副司长
2.悲歌当哭响穷唐宋陨涕成文传彻古今——解读韩愈、欧阳修两篇祭文
3.风物与人文:韩愈、窦庠、刘禹锡岳阳楼唱和诗抒情结构试析
4.韩愈、李翱“幽怀”唱和解读(上)——兼论韩愈阳山心结的郁积
5.韩愈、李翱“幽怀”唱和解读(下)——兼论韩愈阳山心结的郁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OOC唐宋诗词人文解读部分答案MOOC 唐宋诗词人文解读部分答案(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化老师)HIT 一剪寒梅1.1唐宋的精神精神气度不同的地方在于:唐朝开放、主动外向;宋朝内敛,含蓄内向。
唐朝国力强盛,推崇对外开放的理念和政策。
国力的强盛是唐朝人们自信自尊的重要根基,而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得唐代人很容易包容和接纳。
这样的精神气度,才有李白的狂傲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才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有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大气凌然的绝句。
而宋朝“积贫积弱”,宋人普遍心理为“守旧、求静与懦弱”,他们少有唐人开拓性的思维观点,与唐人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宋人较少关注外部世界,他们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宋人的词的创作方面会更加地婉约,有一种柔美的风味。
宋词比唐诗更有一种“女性化”的倾向。
1.2盛唐诗歌“风骨声律兼备”,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唐诗达到全盛的重要标志。
盛唐诗歌时期与“盛唐社会”时期并不完全相对应。
虽然盛唐诗歌也有描写盛唐社会的恢宏繁荣局面,但也有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的抒发。
提到盛唐诗歌,就联想到“盛唐气象”一词,若以“盛唐气象”论诗,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诗歌的韵度风貌,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共同体现的盛唐文化气度。
而不是单纯的以社会时期、诗歌内容等进行划分研读。
关于盛唐诗歌的特点,严羽曾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可见,“雄壮”与“浑厚”,是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征。
“宏大壮美”更多在诗人文豪李白中得到体现,而盛唐诗人的另一代表杜甫,更多的是“雄浑悲怆”。
正如大家所言,李白与杜甫风格迥异,其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关注点并不同一,但他们与许多盛唐诗人一样,虽然诗中有悲,有愁,有愤懑,但他们并不消极。
他们心态乐观,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并没有被击垮,而是积极通过披露、批判等方式,希望大唐能够再次恢复它的繁荣昌盛,心中的“大唐梦”并未褪色。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鉴赏及译文答案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鉴赏及译文答案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鉴赏及译文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李花赠张十一署》唐代:韩愈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译文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⑴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
十一,行第。
⑵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二月尾:二月末。
⑶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
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
⑷波涛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涛在空中翻动。
杳无涘(sì):无边无际。
⑸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
⑹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
韩愈谪职阳山的原因初析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然而,就是在韩愈准备施展人生抱负时刻,却遭贬官连州阳山令。
关于韩愈谪阳山的原因历来争论,至今不休。
本文就韩愈谪职阳山原因做简单的探析。
一曰:论宫市之弊,为权臣所恶,权臣杜佑也。
所谓“宫市”是皇宫派宦官到市场上强行购物(实为掠夺)。
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反映的就是宫市之事。
韩愈极论宫市之弊,希望皇帝下令废除。
但由于积习已久,废除谈何容易。
二曰:韩愈出言过激,柳、刘泄密,为韦执谊、王叔文忌恨,谗于上遭贬。
在《忆昨行和张十一》诗中韩愈说:“忽有飞诏从天来,伾文未翦崖州炽。
虽得赦宥恒愁猜,近者三奸悉破碎。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的王叔文、王伾、韦执谊。
德宗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年被贬往阳山的,那时顺宗尚未继位,韩愈最反对的二王由于棋、书技艺出众,正以翰林待诏的闲职身份,在陪伺还是太子的顺宗下棋、写字。
因为是政见的不同,“为韦执谊、王叔文忌恨,谗于上遭贬”。
三曰:为以上两事。
分则无有,合则何谓?(综合上述两个原因)
四曰:论天旱人饥,遭权幸嫉恨。
据韩氏的侄女婿李翱说是“为幸臣所恶”。
幸臣指李实,时任京兆府尹,他不止一次地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因而不顾一切地严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纷纷出逃,饿殍曝露沟壑,无人掩埋。
韩愈在《御史台
上论天旱人饥状》中说:“今年(贞元十九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
……至闻有(百姓)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伏乞特敕京北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腹内,当时俗语,意思与后来的‘名下’相同),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蚕丝上市,麦子收割的时候),庶得少有存立(勉强可以过活)。
这篇奏状上呈之后,德宗皇帝李适(kuò),不仅没有采纳韩愈的建议,反而在贞元十九年十二月将其贬至阳山行县令。
韩愈敢于把百姓遭受的痛苦全盘揭露出来,自然要触怒幸臣了。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清华对于韩愈谪阳山的原因曾有这样评论:韩愈虽为四门馆博士,说穿了不过是个教书匠,完全可以坐在书斋里茶酒相伴,与三代两汉的夫子们共陶古今之乐,站在书馆里侃侃而谈地教训生徒。
可他闲坐无事愁旱饥,若遇机缘更关情。
事虽不关己,只要是国计民生的事他都关心。
这年夏秋借送一位名许仲舆的朋友去襄阳郢州任刺史,一位朋友去复州任刺史。
又都是韩公曾与交往的工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于由页的属下,韩公深知于由页务求聚敛,以求肥己奉上,使属地百姓苦不堪言。
便借他们赴任之机,以论刺史难为,而诉民疾苦。
韩愈对崔复州说:官家派征赋税有规定数量,可农民种田收获多少却不一样,水旱疠疫等自然灾害,随时都可降临百姓头上,所以说百姓生活富裕、困苦就关系到一州的长官。
县令不以实情向刺史报告,节度使又不以诚信刺史,于是,百姓愈穷横征愈急。
由此观之:处于中间地位的刺史是很难当的。
他诚恳地希望崔复州能以仁德使复州百姓休养生息。
对许仲舆说:当刺史的“恒私”于本州百姓,不把实情报告节度使;节度使恒急其赋,不相信其州的民情。
由此,刺史不安其官,节度使不能取得好的政绩,财源枯竭聚敛不休,百姓愈穷而赋敛愈急,如果这样百姓不聚众为盗就算大幸了。
我希望你们当刺史的不要偏私自己的百姓,节度使不要急敛赋税。
如果这样,哪会有政不均而令不行的呢?话讲得巧妙诙谐:虽意在衷告和讥刺于由页、许仲舆、崔复州等,却似乎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而言其美。
总之,韩公是从国计民生的大计出发,劝于由页等官吏们不要急功近利,苛敛百姓。
真是两篇绝妙的讽刺小品,当为鲁迅杂文之滥觞。
韩公亦急,他急于为民着想;韩公更直,直在有话非说出不可,不能窝在心里。
送行不过几句吉利话,可他偏要“以规代颂”。
说:“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赠行,不以颂而以规。
”这思想与他到监察御史任上的《论天旱人饥状》正一脉相承。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韩愈谪阳山的原因主要是其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从以下的诗句中我们或许能感受韩愈因直谏遭贬谪阳山的心情: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作者: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解】:属:倾注,此指劝酒;九疑:即苍梧山;、嗣皇:指唐宪宗;、天路:指进身朝庭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