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导师制与大学生_三全_教育的实践_田茂军
- 格式:pdf
- 大小:158.80 KB
- 文档页数:3
三全育人工作实践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以下是该实践的800字总结: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三全育人工作实践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力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公民,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措施1. 全员参与:我们注重全员参与,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 全方位教育:我们注重全方位的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注重学生的品德、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3. 全过程关注:我们注重全过程关注,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 丰富活动: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讲座、比赛、实践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 家校合作:我们积极推动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实践成果通过三全育人工作实践,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提高,更在品德、能力和心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其次,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
最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校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四、反思与改进在三全育人工作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家对三全育人工作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三全育人工作实践是一种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实行步骤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实施步骤概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德育和体育等全面素质。
本文将介绍实施该教育理念的步骤。
步骤一:明确教育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全育人教育的目标。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道德品质、体育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明确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教育计划和策略。
步骤二:制定整体教育方案在制定整体教育方案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教育方案应该包括学科教育、德育教育、体育教育以及其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课程。
步骤三:改进教学方法为了实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我们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解决式教学、合作研究和实践教学等,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和创新思维。
步骤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方法可能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整体素质。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包括考试成绩、项目作品、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步骤五:强化教师培训和发展实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资源,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步骤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为了更好地实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我们需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步骤七:持续改进和评估实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我们需要不断评估教育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持续改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结论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推进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实施。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概述“三全育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回应,又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倡导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
这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要求各类课程、活动、服务均蕴含育人功能,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全过程育人:主张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周期,关注其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显性教育阶段实施育人,还要在新生引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隐性教育环节下功夫,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得到有机融入和深度融合。
全员育人:倡导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校友、企业导师等也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
具体举措可能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路径和评价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确保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下全员育人导师制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人格魅力。
全员育人是指全校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中,共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随着“三全育人”大德育观的提出,全员育人导师制也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关注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精神等,以及传统教育模式下导师资源的浪费和分散。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思考如何通过全员育人导师制来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培养和引导。
背景介绍还可以介绍一些成功案例,探讨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也可以分享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为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全员育人导师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续的研究和讨论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全员育人导师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员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分析导师制在全员育人中的具体作用与影响,可以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探讨导师制在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症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对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促进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正文2.1 全员育人概念解读全员育人是一种整体性的育人理念,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能力、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素养。
全员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将育人责任扩展至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共同育人。
这种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在全员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严格落实报告要求,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
特别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更是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放在重要方面[1]。
目前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整体向好,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全育人”思想内涵及其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要想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全过程,首先要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科学解读,并进一步明晰“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
全员育人强调每个人都是育人的对象和主体。
全员育人认为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是社会各个层面的责任,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等。
全员育人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强调了教育责任的共同性和社会的参与性,使得育人工作能够全面展开。
全程育人强调教育过程应贯穿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全程育人认为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要全面关注学生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全程育人注重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要全面覆盖学生的各个方面。
全方位育人认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还包括品德、情感、艺术、体育等方面。
全方位育人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
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三全育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在人才需求角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与“三全育人”理念相结合,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三全”育人的探索作者:彭鸿杨军伟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07期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间践行者,作为地方新建本科学院,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应用型人才。
但前提是学生得先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就得要先就业,得先有工作。
因此就业工作在学院形成了以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书记主管,辅导员组织、牵头、具体负责,各系老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的全员参与就业模式,在全校得到广泛推广。
将就业纳入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就业”应该起于学生进校的入学教育,还要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后继续为他们服务。
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68-002一、内容简介2016年9月我第一次做毕业班的辅导员。
但是开学之初我发现,作为毕业班的学生,90%的同学居然没有就业的意识,甚至有近50%的同学认为就业是拿到毕业证之后的事情,就连应届毕业生这个身份都没有意识到。
在我和学院领导、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2017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初次就业率排在全校所有专业就业率中的第五名。
接着我带的2018届、2019届初次平均就业率排在全学校的第四名和第一名。
学院形成了以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书记主管,辅导员组织、牵头、具体负责,各系老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的就业模式,在全校得到广泛推广。
将就业纳入2018级的新生入学教育之中。
2021年1月,我又创建了全校第一个二级学院辅导员工作室——导航工作室,工作室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工作,继续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为已经毕业的学生服务。
就业工作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最好证明。
二、案例分析处理就业工作应该始于学生进校的新生入学教育,贯穿全程,乃至毕业离校之后。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吉首大学文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上进行的一种创新性教育管理模式。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导师,每一个教师都承担具体的指导任务。
关键词导师制三全教育全面成才实施目标研究内容On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ractice on"Three-Quality"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Tian Maojun,Luo HuijinAbstract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which Jishou University adopts based 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s in other colleges.From freshman time in University,students receive all-round education and guidance,and each student has his own mentor,while every teacher assumes a specific guiding task.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Three-Quality"educati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goal;research contentsAuthor's address Jishou University,416000,Jishou,Hu'nan, China目前,国内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模式,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大学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制的基本模式,即在大学生入学以后,配备班主任,由班主任对以班为单位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理念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概述,包括其提出的背景、核心内涵以及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包括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文章将总结“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成效,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解析“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全新育人模式。
这一理念强调,高校的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而是全校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事情,而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连续过程;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员育人意味着高校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都应当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等,形成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全程育人强调育人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高校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甚至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应当对学生进行持续不断的育人工作。
这包括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都能接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
全方位育人则是指高校应当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高校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探究作者:闫婷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7期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022 — 03高校在长时间发展中,始终将“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学宗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健全的育人体系,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众所周知,学生是教育主体,想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需要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三全育人”作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既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基本需求,又能体现高校立德树人教学宗旨,所以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发展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对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三全育人”理念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机制,已经在多年实践和创新中逐渐在高校教育阵地站稳脚跟〔1〕。
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满足了高校立德树人教学宗旨。
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观念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使得思政教育要素发生巨大改变,导致“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中呈现多元化面貌。
结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多围绕“三全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但在实施中普遍存在育人模式与思政工作割裂现象,没有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和作用。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需要采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看待育人过程,以此来突出高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一、引言“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
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三全育人”以来,我国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有幸参与到“三全育人”的实践中,现将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全员育人1. 全员育人的内涵全员育人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承担起育人责任,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在全员育人实践中,我们要树立“人人都是育人者,处处都是育人场,时时都是育人时”的理念。
2. 全员育人的实践(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发挥专业教师育人作用。
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要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4)发挥后勤保障人员育人作用。
后勤保障人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全过程育人1. 全过程育人的内涵全过程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在全过程育人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教育、管理、服务、实践等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
2. 全过程育人的实践(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全方位育人1. 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全方位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科研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
2. 全方位育人的实践(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三全育人的工作总结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三全育人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努力实现了三全育人的目标。
以下是我们工作的总结和反思。
首先,我们注重学生的学术培养。
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我们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还建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我们还建立了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学生自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我们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比如,学术培养中存在功利化倾向,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身心健康工作中,心理健康服务不够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长期的持续性计划。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全育人工作。
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术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
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建立长期的持续性计划,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探索董春阳;刘铄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2
【摘要】“三全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发展和新任务,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新要求。
“三全育人”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从身心健康到知识能力再到理想信念的全方位教育。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和投入是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基础和关键,本科生导师制则为教师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平台。
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探讨了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这既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效举措,更是提升“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
【总页数】7页(P49-55)
【作者】董春阳;刘铄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青海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青海省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改革创新实践
2.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
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3.“三全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4.“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工交叉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5.“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探索——以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智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全育人”理念下书院制与导师制协同育人的 实践研究——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文/杨军(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摘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政治教育的基础,作为高校的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重视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传统的高校育人思想难以培养出适应当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时代下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书院制与导师制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冲破高校传统育人的桎梏,为培育新时期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三全育人 书院制 导师制 协同育人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导师制与书院制的改革,使得高校在育人方面有了突破与进展。
该育人模式的优化与改革不仅是在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改革,更是对新时期人才发展战略的创新,是以新时代教学思想为目标,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高校协同育人模式[1]。
“三全育人”理念是涵盖多种教育理念为一体的新型育人体系,其所涉及的主体较为广泛,包括学生及家长、社会各方力量组成,培育周期较长,跨度范围广,贯彻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时期,从空间角度来看,该理念主要围绕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进行开展。
因此高校应重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使得该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书院制与导师制协同育人的必要性高校育人工程是一项长久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导师作为高校教育的实施者,是育人工程的主体[2]。
而书院制作为推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体制变革的重要举措,会引领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向。
现代书院制在高校的实践中在沿袭我国古代传统书院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住宿学院育人模式与高校管理制度基础上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书院制模式。
1.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管理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这一观点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理清了思路,同时也为三全育人理念下书院制与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3]。
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是指高校在学生教育、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种机制。
随着教育理念和制
度的不断进步,高校在育人工作上越来越注重全面发展学生。
下面将从探索和实践两个方
面来探讨高校“三全育人”机制。
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是高校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的结果。
高校需
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注重知识传授,而现在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校需要扩大学生的教育范围,让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组织
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高
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他们
的学习效果。
还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
能力。
高校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其更好地
适应“三全育人”的要求。
三全导师制指导内容300字
“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下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种全面加强担任导
师的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之下,不仅教育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有效加强,而且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同步提高。
在现代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成为学生所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价值观念,并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用自身的良好品德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
此外,教师还应当在日常工作期间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在生活方面,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方面,以鼓励和关心学生为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突破自我,只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实感,才能在保证教师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上,将素质教育深入融合到教学当中。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吉首大学文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上进行的一种创新性教育管理模式。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导师,每一个教师都承担具体的指导任务。
关键词导师制三全教育全面成才实施目标研究内容On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ractice on"Three-Quality"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Tian Maojun,Luo HuijinAbstract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which Jishou University adopts based 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s in other colleges.From freshman time in University,students receive all-round education and guidance,and each student has his own mentor,while every teacher assumes a specific guiding task.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Three-Quality"educati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goal;research contentsAuthor's address Jishou University,416000,Jishou,Hu'nan, China目前,国内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模式,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大学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制的基本模式,即在大学生入学以后,配备班主任,由班主任对以班为单位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国内一些大学近年来也在探索新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即实施本科学生导师制,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等等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从各高校的经验来看,导师制是大学扩招形势下的学生培养与管理的一种新形式,也是高校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
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心理指导与思想、行为指导。
有论者指出,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实现“大众化”与“高质量”的统一,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1本科生导师制与“三全”教育理念的确立所谓“三全”即教师全员参与,对学生全面辅导,促使学生全面成才。
我们文学院从2008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是措施,“三全”教育是理念,只有措施到位,理念才能变成实践与成果。
导师制的目标与运行主要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
“全员参与”就是调动全院所有教职员工积极性,除了任课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外,教辅人员也承担学生辅导任务,全院近80人,人人都是学生的导师,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
“全面辅导”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情感心理、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引导与辅导。
“全面成才”是导师制实施的最终旨归,也是“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
导师制从2008年实施三年来,文学院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8级、2009级、2010级三个年级近1200名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学风踏实,学习目标明确,整体精神风貌良好;健康阳光,积极向上,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学习生活氛围好,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2010年以来,获得湖南省红旗团总支称号,在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立项近10项,在文科院系中排名第一。
2011年5月,在湖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数位于吉首大学文科院系第一名。
在吉首大学社团活动部组织的系列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文学院的学生均有上佳的表现,成为学校争分拿奖的大户。
三年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成效明显,促进了教育管理,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得到了全面辅导,学生全面成长。
作为在扩招新形势下的一种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新理念,导师制实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1建构新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模式。
班主任管理模式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也显示其局限性,就是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具体指导。
班主任一般只关注到两方面的学生,即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和表现特别差的学生,而占50%以上的所谓“中间生”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情形之中。
导师制就是打破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实施师生“一对一”的具体辅导。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全部教师参与,每个教师分配4-5个学生,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实行全面具体的辅导。
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导师,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
我们已经实施三年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全面成才,有利于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1.2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是根据扩招形势下学生的新情况提出并组织实施的,2008年开始在吉首大学文学院实施。
实施三年来,与原来的班主任管理模式比较,成效明显。
近年来入学的新生多为“90后”学生,具有新的价值观与心理特征。
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各大高校关注与热议的重要问题。
复旦大学夏中义教授等倡导的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试图通过选编一系列大学人文读本,来建构当代大学生新的价值系统,从而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成熟、稳重且负责任的人。
这种试图建构大学生精神价值系统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停留在知识论的层面,但管理上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实施方案。
因此,在大学生中实施导师制,可以加强管理与(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9-0025-0325术人才。
但是传统的人才观对于人才的理解主要停留于知识论与技术学的层面,而对人才的道德思想素质重视不够。
大学生醉驾事件和恶性杀人事件的连续发生,促使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为关注与重视,也在探寻新的对策与办法。
社会上,民众对大学的想象也仅仅将大学当成获得某种职业身份的跳板与手段,社会用人单位的急功近利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也增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从我们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看,要求所有新任教师必须要有承担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否则在职称的评定和优秀的推荐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为文学院这样的教学单位,近80人中,青年教师占近50%,而每年招生不到300人,只有5-6个自然班,不可能让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
因此导师制的实施,也是弥补了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使得青年教师的工作机会与责任意识得到统一和加强。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不仅关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四年里全程跟踪。
所以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深化和促进学院层面的教学改革及学校层面的人事制度改革。
2导师制与学生全面成才的目标制定导师制最初起源于国外的大学,发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
由创立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威廉·威克汉姆(William Wykeham,1324—1404)于1379年创建。
威廉·威克汉姆创立的导师制目标对象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其“导师”对应的英文单词是“Tutor”,同研究生的导师“SuperVisor”区别开来,“Tutor”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大学生如何选课、如何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等。
与此同时,还负责学生的具体品行、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的指导与引导。
导师制通过导师对学生的引导,使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单位时间里成为既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又有一定的道德操守和审美情趣的人。
本科生导师制创立之后,很快被欧美他国的大学借鉴和模仿,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国内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引进始于1949年前的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和费巩训导长的领导下,他们借鉴英美模式的导师制,在大学本科生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后来因种种原因而中断。
真正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大规模研究和实施的是在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导师制成为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所推出的一种教学管理新制度。
根据查询与检索,目前关于导师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导师制的渊源与历史、导师制的内涵、导师制的作用与价值、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导师制的管理与评估等方面,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何训练学生相应的技能方面进行讨论。
让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与评介将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即导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成为一个精神上健康、独立、对社会、家庭、自己负责的人的人格教育方面注重不够。
所有导师制的讨论基本上以塑造一个知识学和技术学层面的人才的角度来展开相关的方式和手段的研究,忘却了大学教育首先是塑造一个合将大学看成一个获取知识的理想城堡,此做法可以追溯到英国教育学家纽曼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博雅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品性熏陶,认为大学四年是个人灵魂的发育期,因此,与功利性的专业成才相比,以精神成人为旨归的博雅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后者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纽曼的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博雅教育使大学生心智得到拓展、品性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全面成长。
1930年,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论》,可以说是继承了纽曼的思想,他继续探讨大学的精神。
弗莱克斯纳把纽曼博雅教育中的“自由、独立”诠释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精神,认为批判性地训练大学生的行为价值观比保存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大学要注重对社会的批判性与警惕性,而不是去迎合社会,不应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大学必须用自己的独立性来培育学生的独立性。
如何将这些普世价值的优质思想资源贯彻到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教育中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年轻的校长赫钦斯认为,“名著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名著阅读让大学生在精神上日趋成熟,进而具有独立的甄别力、抉择力与自控力。
在国内,首先擎起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是复旦大学的夏中义先生,如前所述,他反思当下形势,就大学生如何回应无边的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如何思考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等核心问题来开展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讨论,还组织主编了系列教材和读本,这些教材使用后受到普遍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