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的应用(情境3-1-7)
- 格式:pdf
- 大小:315.13 KB
- 文档页数:18
领导者-追随者-情境”三方互动框架1. 对“领导者-追随者-情境”三方互动框架的理解“领导者-追随者-情境”三方互动框架,是指在一个特定情境下,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领导者在特定情境下发挥领导作用,而追随者则根据情境和领导者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追随行为。
这一框架理论上可以适用于各种组织和团队,反映了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情境对其影响的重要性。
2. 领导者的角色和影响领导者作为“领头羊”,在领导者-追随者-情境框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领导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决策和价值观,对组织或团队的方向、目标、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领导者的魅力、影响力和信任度,决定了其在情境中的领导地位和对追随者的影响程度。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激励追随者,引领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 追随者的选择和反馈在“领导者-追随者-情境”框架中,追随者通常被认为是领导者的“盲从者”。
然而,追随者也并非没有选择权和反馈机制。
在特定情境下,追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情感和对领导者的信任,选择是否愿意追随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
追随者的反馈也可以影响领导者的行为和决策,构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4. 情境的重要性和影响情境在“领导者-追随者-情境”框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情境可能导致领导者和追随者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巨大差异。
在紧急情况下,领导者的指挥和追随者的服从程度可能会显著增加;而在和谐、积极的氛围中,领导者和追随者的互动更可能是基于协商和共识的。
了解和适应不同情境的特点,对领导者和追随者都至关重要。
5. "领导者-追随者-情境"的启示对于个人而言,可以从"领导者-追随者-情境"三方互动框架中汲取许多深刻启示。
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担任领导者或追随者的角色,需要灵活应对。
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也会受到情境和领导者的影响,需要具备自我认知和抉择的能力。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追随能力,以适应不同情境的挑战。
框架语义学Charles J. Fillmore 原著詹卫东 译一 引 言“框架语义学”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研究计划,同时也是一个用来呈现这类研究的结果的一个描述框架。
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刻画一种语言产生新词和新短语,以及向已有的词语里增加新的意义,或将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义组装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全部意义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通过“框架”这个术语,我在脑海中建立起了全部的概念系统。
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
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我在这里使用“框架”这个词作为一个覆盖面很广的术语,来涵盖那些讨论自然语言理解问题的文献中提到过的一系列概念,诸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等1。
框架语义学出自经验主义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
它更像是民族学意义上的语义学。
有点像人类学家的工作。
一个人类学学者进入一种异族的文化,会问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当这个言语社团的成员用语言交谈时,哪些经验范畴会通过他们所选用的语言形式来编码?”框架语义学的大纲跟形式语义学的工作和结果是不矛盾的(或没有必要是矛盾的),但它跟形式语义学仍有重要的不同,差别主要在于,前者强调语言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continuities),而不是非连续性。
我在这篇论文中要表达的观点与其说是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真正理论,倒不如说是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必须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我宁愿把本文所讨论的内容称为“先于形式化的”(pre-formal),而不是“非形式化的”(non-formalist)。
情境创设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情境创设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定义和概念。
情境创设是一种通过描述特定的情境来引发读者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或理论观点的方法。
情境创设能够为读者创造出多样而生动的情景,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故事或概念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具体的例子、详细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情境创设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参与度,让他们更加投入和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三个具体的情境创设例子,探讨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影响。
每个例子将涵盖描写情境、情境中的角色和动作以及情境的影响和结果等要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情境创设的技巧和方法。
对于写作者来说,了解和运用情境创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情境创设能够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此外,情境创设还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读者更加乐于阅读和参与。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通过三个具体的情境创设例子来深入探讨情境创设的应用和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对情境创设有更全面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情境创设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三个例子的影响,同时展望未来情境创设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读者能够对情境创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最后,让我们一起进入正文部分,深入探索情境创设的奥秘吧!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是确保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描述情境创设的例子: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介绍情境创设的概念和背景,并说明情境创设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目录,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组织方式。
1.3 目的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举例说明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以及探讨未来情境创设的发展方向。
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课程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厉害了!以下是《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课程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柱形图、饼图、散点图属于(基础类图表)。
2.教育大数据的“大”指的是(价值)。
3.(意识态度)是教师提升数据素养的先决条件。
4.(优化决策)不属于大数据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5.在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金字塔模型中,(思维方法层)是对教师发展教师数据素养的高阶要求,旨在培养教师数据驱动教学的意识,形成基于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升数据素养水平意义重大。
6.试卷的效度是衡量(考试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是否达到其预定目的)的指标。
7.在独立样本检验中(置信区间为93%),若Sig值小于0.05,大于0.02,则说明显著性水平为(显著)。
二、多项选择题8.教育大数据来源包括(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数据②是在教育管理活动中采集到的数据③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采集到的数据④在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数据)。
9.在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金字塔模型中,思维方法层主要包含(数据驱动思维、数据量化思维、数据反馈思维、数据关联思维)。
10.下列哪些可以用做数据可视化软件(图表秀、ECharts、Excel、PowerBI)。
11.利用大数据,教师在课前可以(采集学生预数据、进行学情分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2.教育数据伦理的分析框架包括(情境、价值、利益、时间)。
13.下列哪些数据可以算作基础教育数据(师生基本信息数据、课程资源数据、校园实录数据、课业测试与作业数据)。
14.教育决策的系统框架包括(数据存储层、展示呈现层、应用服务层、数据采集层)。
15.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哪些?(标准差、方差)。
三、填空题16.在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金字塔模型中,意识态度层主要包含教师数据意识和教育数据伦理。
17.要评判深度研究是否发生,应该从知识、能力思维层面和情感层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8.填空(5分)教育数据可视化的四大特征包括直观化、关联化、艺术化、交互性。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个条件的表格-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三个条件的表格概述:本篇文章将讨论三个条件的表格。
表格是数据可视化和信息传递的强大工具之一,在各个领域都被广泛使用。
而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将数据按照特定的条件进行分类和整理,这就引出了三个条件的表格。
本文将介绍三个常见的条件,并提供相应的示例。
一、基本条件:基本条件是最常见和基础的条件分类方式。
在一个表格中设置基本条件,可以根据某一列或某几列的数值大小或特定的属性将数据进行分组。
基本条件的设置通常是根据数据的实际需求和关联性来进行的。
接下来,我们将以销售数据为例,展示一个基本条件的表格示例。
表格示例:产品销售数量销售额产品A 100 1000产品B 150 2000产品C 200 2500产品A 120 1200产品C 180 2200在上述表格中,我们按照产品进行了分类。
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个产品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
二、时序条件:时序条件是将数据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分类和整理的一种条件。
这种条件常常应用于统计数据、市场趋势、项目进展等需要展示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以下是一个时序条件的表格示例。
表格示例:日期销售数量销售额2021/01/01 100 10002021/01/02 150 20002021/01/03 200 25002021/01/04 120 12002021/01/05 180 2200在上述表格中,我们按照日期将销售数据进行了分类。
通过这样的表格,可以直观地了解销售数量和销售额在不同日期间的变化。
三、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将数据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一种条件。
这种条件常常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人口统计、区域经济等需要展示不同地区数据的场景。
以下是一个地理条件的表格示例。
表格示例:地区销售数量销售额-北京100 1000上海150 2000广州200 2500北京120 1200广州180 2200在上述表格中,我们按照地区将销售数据进行了分类。
pring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Spring框架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组件,理解Spring的依赖注入和面向切面编程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Spring进行Java应用程序开发,掌握配置和使用Spring 容器、编写Spring Bean、整合Spring与其他框架(如MyBatis、Hibernate)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Spring MVC的运行机制,学会搭建Spring MVC项目,并能独立完成简单的Web应用开发。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Spring框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Spring源码的能力,提升对框架原理和设计模式的深入理解。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开发Spring项目的能力,学会使用版本控制工具和项目管理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Spring框架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养成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沟通交流,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编程习惯,遵循编码规范,关注软件质量和用户体验。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专业选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Spring框架的使用,提高Java企业级开发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Java基础,熟悉面向对象编程,对框架有初步了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掌握Spring框架的应用。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1. Spring框架基础- Spring概述:介绍Spring的发展历程、优势特点。
- Spring核心容器:讲解BeanFactory、ApplicationContext等概念,以及Bean的生命周期。
- 依赖注入:讲解依赖注入的原理、方式,以及相关注解的使用。
1.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实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实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协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持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相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协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协助能够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 协作学习——实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相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水平;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名称),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名称)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知识点名称)的概念、特点、应用等。
2. 教学难点:(知识点名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题技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一个与(知识点名称)相关的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根据情境,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 新课讲授(1)讲解问题框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问题框架的构成要素。
(2)分析问题框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案例,让学生了解问题框架的优势。
(3)讲解问题框架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框架的应用方法。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在课堂上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问题框架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2)强调问题框架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问题框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问题框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总结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分析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内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内框架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学生能够描述内框架结构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内框架结构的原理,分析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图形和比例关系,设计简单的内框架结构模型。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内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及相关参数。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内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内框架结构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学生在探索内框架结构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内框架结构,认识到结构与力的关系,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表达和尊重他人。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内框架结构基本概念:介绍内框架结构定义、分类及其在建筑和工程中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结构的形式与分类》2. 内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讲解影响内框架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节《结构的稳定性分析》3. 几何图形在内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运用几何图形和比例关系设计内框架结构。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几何图形的应用》4. 内框架结构模型的制作:动手制作简单的内框架结构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第三节《结构模型的制作与测试》5. 小组合作与问题解决: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内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语文学科中的情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述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即语文学科中的情境。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科,而情境则是指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背景。
在语文学科中,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情境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总结其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并展望情境在语文学科中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们将介绍情境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情境可以提供一个真实、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加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情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情境中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情境对语文学科的影响。
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对语文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情境中,学生可以体验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情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培养情感和情绪的认知、表达和控制能力。
通过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和情感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将总结情境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并展望情境在语文学科中的发展前景。
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创造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情境,例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提供虚拟情境和互动情境,以及利用社会资源来创设实践情境和体验情境。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他们在语文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总之,本文将详细探讨情境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展望情境在语文学科中的发展前景。
1732020年26期总第518期ENGLISH ON CAMPUS简析支架理论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文/吴佳奕探讨与分析。
二、支架理论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1. 搭脚手架。
搭脚手架,指的是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教师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在搭建脚手架时,教师应寻找合适的支架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状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度的挑战。
此处结合一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1 :译林版三年级上册 Project 1 My family and friends 教师A通过投影仪向大家展示课本中Alice的全家福照片,抛出问题Who are they?学生根据旧知识框架回答They are people。
教师A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了肯定,并开始具体教授家庭一、引语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Social Constructivism)和“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儿童当时具有的能力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消除这种差异,并担当支架的角色,引导学生在知识中逐步攀升。
支架式教学同样适用于小学英语阅读的课堂,支架理论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支架理论,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支撑,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框架。
基于此,本文就支架理论在小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更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支架式教学理论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实际英语课堂教学。
基于此,本文笔者将对支架理论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际应用的细节进行探讨,以提升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物理〇1.39 .062021年3月•教研员论坛•初中学止水平考武物理武题情境类型构走朱行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促进中心天津30(M57)摘要:本文通过对试题情境的文献分析,构建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情境的分析框架和类型,中考物理试 题情境主要类型有情境丨.0,即借情境引出话题;情境2.0,即借情境考查知识点;情境3. 0,即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并通 过2020年宁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进行了例证.关键词:物理试题情境;类型构建;学业水平考试;情景融合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 -4134(2021)06 -0041-03试题由立意、情境、设问三个要素构成,立意是试 题的考查的目的,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设 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因此,情境的设计对考查目标 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情境文献分析和2020年宁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物理试题 为例,讨论中考物理试题的情境类型.1试题情境定义易克萨维耶•罗日叶(XavierRoegiers,以下简称罗曰叶)是比利时著名教育学家,他在《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估学生能力的情境》提出:“一个情境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支持工具和命令.支持工具是一组呈现给考生的物质因素,比如,书面文章、插图、照片、视频、音频材料等.命令是从既定的支持工具出发,明确向考生提出的一组答题指示.”[1]根据这一观点,我国学者孔燕将试题情境定义为“情境是对现实情境的再现,一般是命题者运用文字、数据、图像等方式围绕某个主题加以营造,为呈现信息提出问题、达成立意(测评目标)提供载体”U].2试题情境类型文献综述罗曰叶认为,情境类型由辨别参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三个维度构成[3].辨别参数是包括情境主题、作业类型及开放程度等要素的外在特征;内容参数是包括运用的知识、使用的方法、技能及价值观等要素的内在特征;装扮参数包括情境的呈现方式有关参数等要素的感知情境的方式.王俊民等根据罗日叶的情境类型理论,以国际五个大规模测试构建了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测试的试题情境分析框架[4],其中,辨别参数主要有情境范围(学科的、个人的、区域的、全球的)、情境主题(学习内容、日常生活、科技史、科技前沿、环境与自然)、学科 领域(单学科、多学科、学科间)、所致力于发展的学生 型面(学科问题解决者、环保主义者、关心日常生活、科技探索者)、期待作业类型(答案选择、提供解释、描 述归纳、提出实施建议、设计实验方案、绘制图表、选 择+解释)、情境开发等级(封闭、开放).内容参数主 要有运用的知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 学、科学的本质、程序性知识)、使用的能力或素养(解 释现象、科学探究、科学交流、科学推理、解决问题、理 解数据与证据、参与和贡献)、态度(有、无)、问题之间 的关联(彼此独立、后者基于前者)、问题与背景的相 关性(高度相关、弱相关)、问题与具体知识的相关性 (高度相关、弱相关)、是否涉及数学或公式计算(是、否).装扮参数主要有情境的图形呈现(只有文字、只有图片、只有视频、文字+图片、文字+图表、文字+ 视频、文字+图片+图表).龚伟等对我国中考化学试题情境进行了分析,构 建了中考化学试题情境的分析模式[5],分为情境来 源、呈现方式、试题情境的层次和试题情境的考查功 能等四个方面,情境来源从范围上可以分为“社会与 生活”“化学学科知识”“科学技术(含科学史)”“学习 方法”“跨学科(从陌生度上可以分为熟悉和新颖)”.呈现方式从种类上可以分为“实验图”“模型图”“数 据图”“关系图”“实物图”,从多样性上除用文字(含 化学用语)表述外,各试题情境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试题情境的层次可以分为“情境与试题考查内容无直 接关系”“将要考查的内容融人素材之中”“提供学习 性材料供考生考场自学”三个层次.试题情境的考查 功能分为“识别考查问题”“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并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物理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702160526B).作者简介:朱行建(1964-),男,安徽宣城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特级教师,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测量与 评价.•41•2021年3月. 39.06中学物理运用信息”三个层次.孔燕等对国际三大著名测试的分析,构建了科学 测试的情境试题的三种层次[2],即学科情境、生活情 境和学术情境.学科情境是用学科符号、语言,按照学 科逻辑呈现的形式化的情境,一般与教科书上的典型 问题模型一致,学生对模型比较熟悉,学生答题比较 顺手.生活情境是用淡化学科痕迹的语言、图像,按照 事项发展内在逻辑呈现的真实情境,一般取材于真实 的生产或生活实际,与教科书上的典型模型有距离,由于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只要认真分析情境 就能运用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学术情境是 指以真实科学情境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一般路径呈 现信息,由于情境既不是教科书上的典型模型,又与 学生生活相距较远,学生需通过仔细分析情境,提取 有关信息,合理重组知识才能解决相关问题.3中考物理试题情境类型的构建根据上述文献,以文献中的共性和物理学科的特 点作为确定中考物理试题情境类型的原则.中考物理 试题情境类型采用罗日叶情境分类理论,由辨别参 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维度构成.在辨别参数的指 标构建中,王俊民等构建的科学试题情境分析框架中 的“情境主题”与龚伟等构建的分析模式中的“情境来 源”含义一致,我们把情境来源作为辨别参数的一级 指标,但其情境来源的具体指标比较适合化学学科,孔燕等构建的情境试题的三种层次,即学科情境、生 活情境和学术情境与物理学科特点一致,我们选取它 们作为辨别参数的二级指标,并根据学生对情境材料 的熟悉程度可划分为学生陈旧熟悉、新颖熟悉和陌生 新颖三个方面.在内容参数的指标构建中,王俊民等 构建的科学试题情境分析框架中的“使用的能力或 素养”与龚伟等构建的分析模式中试题情境的考查功 能含义一致,我们把试题情境的考查功能作为内容参 数的一级指标,其试题情境考查功能“识别考查问题”“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并运用信息”的三个层次作为 内容参数的二级指标,考查的功能由低到高分别是较 低、中等、较高.在装扮参数的指标构建中,王俊民等 构建的科学试题情境分析框架中的“情境的图形呈 现”与龚伟等构建的分析模式中“呈现方式”含义一 致,但,情境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与问题的契合程度,因此,我们选取龚伟等构建的分析模式中试题情境层次 作为装扮参数的一级指标,情境层次二级指标按照情 境与问题的契合程度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情境分 离,即“情境与试题考查内容无直接关系”;情境嵌人,即“将要考查的内容融人素材之中”;情境融合,g卩“提 供学习性材料供考生考场自学”.因此,中考物理试题情境类型分析框架见表1.表1中考物理试题情境类咽分析框架情境维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辨别参数情境来源陈旧熟悉:学科新颖熟悉:生产生活陌生新颖:学术内容参数考査功能较低:识别考查问题中等:提取相关信息较高:理解并运用信息装扮参数情境层次情境分离:情境与试题考查内容无直接关系情境嵌入:将要考查的内容融入素材之中情境融合:提供学习性材料供考生考场自学考虑到在试题情境中装扮参数容易识别,以装扮 参数中的二级指标为基础,将辨别参数和内容参数的 二级指标任意和装扮参数中的二级指标组合构成试 题情境的类型,我们将这种组合的情境类型称之情境 1.〇(借情境引出话题)、情境2.0(借情境考查知识点)和情境3. 0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即以“情境分 离”为基础,其他2个参数指标任意组合构成情境1.0;以“情境嵌入”为基础,其他2个参数指标任意组 合构成情境2.0;以“情境融合”为基础,其他2个参数 指标任意组合构成情境3.0.至此,我们建构中考物理 试题情境是1.0、2.0和3.0.4试题情境类型例证根据以上建立的试题情境类型,我们选取2020 年宁夏的中考物理试题进行说明.4.1情境1.0借情境引出话题这类情境类试题特征见表2.表2装扮参数辨别参数内容参数陈旧熟悉:学科较低:识别考查问题情境分离新颖熟悉:生产生活中等:提取相关信息陌生新颖:学术较高:理解并运用信息例题1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H ljfi v h:j:V,'>l!l;.iivJ. :;:|刖顿u k i:p,'"':n"輕h H i I战略屮第•:少的订:衧丨It小.2020'r-5 il 5 ||18 ll.| .[k'u\. /i.'J H k载火箭在贿文旨首飞成功,正^^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 图1务的序幕.如图1所示,是火箭首飞时的情景:该火箭起飞后,火箭相对于发射架是 ______的;地面控制中心通过______波向它发出指•42•中学物理V〇1.39 No.062021年3月令;火箭升空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四冲程内燃机的______冲程.此过程,火箭箭体与空气摩擦会发热,这是通过______改变箭体的内能.分析:本题前面的背景材料文字太长,且后面的 解答与前面的材料完全无关,因此,本题的解决不需 要情境材料的支持,情境与考查内容分离.试题的考 查内容与教科书的内容基本一致,学生比较熟悉,试 题取材于学科情境.试题要求考生从试题情境中识别 考查内容,考查能力层次较低.本例题我们选取的是情境分离、学科素材和对低 层次能力考查的组合.情境分离也可以和其他参数组 合,均称为情境1.0.4.2情境2.0借情境考查知识点这类情境类试题特征见表3.表3装扮参数辨别参数内容参数陈旧熟悉:学科较低:识别考查问题情境嵌入新颖熟悉:生产生活中等:提取相关信息陌生新颖:学术较高:理解并运用信息例题2人类正面临能源危机,为了找到更节能 的光源,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实验发现表4中的 IED灯和白炽灯在正常工作时,光照强度相同.请通 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表4类型LED灯白炽灯发光原理二极管发光钨丝高温发光额定电压24伏220伏响应时间H T9秒1〇-3秒额定功率12瓦100瓦(1)LED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大?(2) LED灯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大?(3)正常工作10h,使用LED灯比白炽灯要节约 多少电能?分析: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电流、电阻、电功率、电能等多个物理概念,考查内容镶嵌情境中.试题情境 比较新颖,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能够很快在情境中 提取需要的相关数据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问题并解 决问题,考查能力层次中等.本例选取的是情境嵌人、生活素材和对中层次能 力考查的组合.情境嵌入也可以和其他参数组合,均 称为情境2.0.4.3 情境3.0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类情境类试题特征见表5.表5装扮参数辨别参数内容参数陈旧熟悉:学科较低:识别考査问题情境融合新颖熟悉•.生产生活中等:提取相关信息陌生新颖:学术较高:理解并运用信息例题3在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展厅里,有一件十分神奇的展品——磁液宝塔,如图2甲所示.磁液是一种具有磁性的液体,它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固体磁性材料的磁性.磁液槽中有三个圆锥体,当用手转动展台下方的手柄时,磁液就会沿圆锥体爬升,手柄转动速度越大,磁液爬升的速度也越大,如图2乙所示.手柄停止转动后,爬上圆锥体的磁液会落回磁液槽.请根据以上介绍,从力学或电磁学角度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图2分析:试题通过磁液宝塔情境的设计,指出当用手转动展台下方的手柄时,磁液就会沿圆锥体爬升这一现象,要求学生提出磁液为什么上升这一问题,运用感应电流、电流通过电磁铁产生磁场等知识,回答磁液沿圆锥体螺旋爬升问题.试题情境与问题深度融合.试题取材于学术情境,考查内容及知识需要从材料中提取,通过自学迁移解答试题,本题需要学生根据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是完全开放的问题,考查能力层次较高.本例我们选取的是情境融合、学术素材和对层次能力考查的组合.情境融合也可以和其他参数组合,均称为情境3.0.参考文献:[1] 张均.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情境化命题思想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3(06) :26 -32.[2] 孔燕,吴儒敏,朱晓果.学术情境试题的目标定位与编 制策略[J]•中国考试,2016(09) :18 -23.[3] 王俊民,卢星辰,唐颖捷.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的 试题情境比较研究——基于情境类型学的量化分析[J].中国考试,2019,00(02) :32 -40.[4] 龚伟,王玮,丁珣.中考化学试题情境创设的系统研究 [J]•化学教育,2013,34(05) :49-51.[5] 冯楠,王林.2015年高考物理试题情境分析[J].物理 通报,2016,35(02) :88 -92.(收稿日期:2020 -12 -23).43 •。
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的构建与应用一、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表现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揭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如何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导向性,一直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的构建,旨在明确评价的目标、内容、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它涉及对评价内容的深入分析,对评价标准的科学设定,以及对评价方法的合理选择。
通过这一框架的构建,我们可以将表现性评价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使评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表现,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在应用方面,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评价指导,帮助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表现性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它也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构建与应用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性表现性评价,顾名思义,是一种侧重于评估学生在特定任务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的评价方式。
与传统的以知识记忆和简单复述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同,表现性评价更侧重于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
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项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者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评价中,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表现性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能评估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而无法评估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而表现性评价则能够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展示他们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表现性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由于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情境和背后的原理。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框架效应理论在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应用,验证框架效应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情景,观察消费者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的决策差异,分析框架效应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框架效应理论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于1981年首次提出,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该理论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心理参照点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决策行为。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收益/损失)× 2(情景1/情景2)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收益/损失表示消费者面临的决策情境,情景1/情景2表示不同的实验情景。
2. 实验材料(1)情景1:假设消费者购买一款智能手机,价格为2000元。
消费者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案:方案A:购买手机后获得100元现金返还。
方案B:购买手机时直接优惠100元。
(2)情景2:假设消费者购买一款智能手机,价格为2000元。
消费者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案:方案A:购买手机后,支付2000元。
方案B:购买手机时,额外支付100元。
3. 实验流程(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向被试展示情景1,询问被试选择哪个方案。
(3)记录被试选择的方案。
(4)向被试展示情景2,询问被试选择哪个方案。
(5)记录被试选择的方案。
(6)统计分析两组被试在两种情景下的选择差异。
四、实验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1. 在情景1中,选择方案A的被试占比为60%,选择方案B的被试占比为40%。
2. 在情景2中,选择方案A的被试占比为30%,选择方案B的被试占比为70%。
结果表明,在收益情境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方案A(现金返还),而在损失情境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方案B(直接优惠)。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验证了框架效应理论在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应用。
当消费者面临收益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现金返还的方案;当消费者面临损失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优惠的方案。
seru过程框架原理与应用一、什么是seru过程框架seru过程框架是一种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步骤和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seru是“Situation(情境)-Experience(经验)-Reflection(反思)-Understanding(理解)”的缩写,它强调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观察情境、积累经验、反思思考以及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来寻找解决方案。
二、seru过程框架的原理1. 情境(Situation)情境是指问题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包括问题的具体描述、相关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情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明确问题的范围和背景,为后续的经验积累和思考提供基础。
2. 经验(Experience)经验是指我们在解决类似问题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通用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经验。
3. 反思(Reflection)反思是指对经验和情境的思考和分析。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回顾和总结之前的经验,思考它们在当前情境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其中的根本原因和潜在因素。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4. 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是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将之前的经验和思考进行整合,形成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分析。
通过理解,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向,为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制定提供基础。
三、seru过程框架的应用1. 问题解决seru过程框架可以应用于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
通过观察情境、积累经验、反思思考和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情境感知的描述框架归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情境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对环境进行主观认识和意义构建的过程。
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情境感知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从描述框架的角度对情境感知进行系统归纳,探讨情境感知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情境感知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情境感知的本质与作用,为未来情境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中,将给出对情境感知的概述,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情境感知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情境感知的描述框架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并提出结论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框架,逐步深入了解情境感知的概念、意义和应用,最终得出对情境感知的全面认识。
1.3 目的情境感知是一种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帮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本文旨在归纳和描述情境感知的描述框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技术。
通过探讨情境感知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情境感知技术。
另外,本文还将展望情境感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读者描绘一个充满潜力和机遇的前景。
最终,通过总结情境感知的描述框架,我们将为读者提供一些结论和建议,以期促进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2.正文2.1 情境感知的定义情境感知是指个体或系统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理解和判断所处的情境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情境感知的过程涉及感知、理解和决策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环境的信息,个体或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周围情境的特征和变化,从而作出适当的决策和行动。
情境感知的定义不仅包括对静态情境的感知,还包括对动态情境的实时感知和跟踪。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的内涵、框架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
我们将对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与传统创新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我们将构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框架,明确其关键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分析开放式创新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创新理念,它打破了传统封闭式创新的界限,将企业的创新过程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
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不再仅仅依赖内部的研发资源来推动创新,而是积极地与外部伙伴合作,利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技术和市场资源来共同推动创新进程。
在开放式创新的框架下,企业边界变得模糊,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变得至关重要。
企业不仅需要管理和利用内部的研发资源,还需要主动寻求与外部的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型企业以及用户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还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市场需求,从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开放式创新还强调用户参与和共创价值。
在传统的创新模式中,用户往往被视为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在开放式创新中,用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
企业通过与用户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鼓励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改进过程,从而实现价值的共创。
这种用户中心的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中国情境下,开放式创新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开放式创新,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7章框架集的应用
和表格一样,框架集也是一个网页布局工具。
使用框架集,可以将浏览器窗口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叫做一个框架,可以显示一个HTML文档,通过建立不同框架中HTML文档间的链接关系,可以创建具有导航结构的网页。
使用框架集,可以使网页的版面更友好、结构更清晰。
顶部框架
右侧框架左侧框架
图7.1框架结构网页示例
v使用Dreamweaver的框架集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创建上述结构的页面。
v框架的个数以及它们在浏览器窗口中的显示布局由框架集来定义(框架集也是一个HTML文档)。
当创建框架集格式的页面时,实际上是创建了多个HTML文档。
如一个将浏览器窗口划分为三个框架的页面,它实际上至少由四个HTML文档组成,即框架集文档和三个框架所显示的默认文档,框架集文档用来定义每个框架的大小、位置以及所关联的HTML文档等属性。
v框架集可以嵌套定义,以便将浏览器窗口划分出更多的区域。
v一般说来,框架集技术(习惯上也称作框架技术)主要通过两种类型的元素来实现,一个是框架集(由<frameset>标签定义),一个是框架(由<frame>标签定义)。
前者定义如何划分框架,后者定义框架的具体属性。
为便于描述,下面把使用框架集技术创建的页面称为框架结构网页。
7.1.2决定是否使用框架集
优势:
l显示导航链接的框架通常固定不变,这使得在显示每个链接的详细内容时,浏览器不再重新加载导航链接;
l每个框架都具有自己的滚动条,可以方便地浏览较多内容;l有统一的风格、便于制作和修改。
缺点:
l框架集往往对应多个HTML文档,这使得服务器的负载加重l早期的浏览器不支持这种技术
l通过脚本编程等其它方法,不使用框架集技术也能创建出与框架网页同样效果的网页
7.2创建具有框架结构的页面
Dreamweaver提供了两种创建框架结构页面的方法,即预定义框架集和自定义框架集。
预定义框架集是Dreamweaver提供的框架集模板,它涵盖了多种常见的框架结构,是创建框架结构页面的最简单方法。
自定义框架集是指由网页设计者根据需要,自己设置框架集中框架的数量、布局等属性,适合于创建复杂框架结构页面。
1.创建预定义的框架集
2.自定义框架集
v通过拖拉边框,实现框架结构的设计。
v也可以选择【修改】|【框架页】,然后从子菜单中选择拆分项。
7.2.2框架集的主要应用类型
7.2.3在框架中插入网页
v当完成框架集的创建之后,还需要在框架中插入网页,插入过程实质就是把网页文件放置到相应的框架中。
这些被插入的网页文件可以是空白网页,也可以是事先准备好的网页文件。
7.2.4选择框架和框架集
1.在“框架”面板中选择框架和框架集2.在“文档”窗口中选择框架和框架集
7.2.5框架集和框架的属性面板
框架缩略图预览框
图7.14框架集属性面板
7.2.6框架中的链接
v在框架中可以使用链接。
通常的模式是在一个框架中建立链接,而链接的目标文档在另一个框架中打开,通过这种方法创建导航页面。
实现在另一个框架中打开目标的方法是在建立链接的“目标”属性中选择对应的框架名称。
v例如,对于一个含有导航的框架集,如果导航条位于左框架,现希望链接的内容显示在右侧的主框架中,则需要将主框架的名称指定为链接的“目标”属性值。
这样,当访问者单击导航链接时,才能在主框架中打开指定的内容。
7.2.7框架集对应的HTML标签
html xmlns="/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
<title>框架示例</title>
</head>
<frameset rows="80,*" frameborder="no" border="0"
framespacing="0">
<frame src="topframe.html" name="topFrame" scrolling="No" noresize="noresize" id="topFrame" title="topFrame" />
<frame src="mainframe.html" name="mainFrame" id="mainFrame" title="mainFrame" />
</frameset>
<noframes><body>
</body>
</noframes></html>
7.2.8保存框架结构网页
在使用Dreamweaver创建预定义框架集时,框架中显示的每个新文档将获得一个默认文件名。
例如,第一个框架集文件被命名为“UntitledFrameset-1”,而框架集中第一个框架中的网页文档被命名为“UntitledFrame-1”。
v选择【文件】|【保存全部】菜单
v选择【文件】|【保存框架页】或选择【文件】|【框架集另存为】保存
v选择【文件】|【保存框架】保存
v本节通过一个实例介绍如何运用
框架集技术进行
网页布局排版,
以及如何设置框架集和框架的属性,如何保存和进行框架内的链接设置等内容。
右侧框架
顶部框架
左侧框架
图7.1框架结构网页示例
①新建一个框架集文档。
②为各框架命名。
③设置框架集。
④设置上框架属性。
⑤设置嵌套框架集的属性。
⑥在左框架中插入HTML页。
⑦在右框架中插入HTML页。
⑧建立目录与内容之间的链接。
本章小结
框架集是设置网页布局的工具,本章详细讲解了如何创建框架集,如何将网页插入到框架中以及如何对框架集和框架的属性参数进行设置。
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掌握框架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场合,并应熟练掌握对框架集和框架的创建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