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主备赵德霞一、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目标(1)抓住体裁特点,注意关注文章的片段、细节描写。
本单元是你们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现代文散文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通过学习,要了解叙事写人散文的特点。
是“散文”,意味着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关于写人记事的,所选材与人、事有关,所选材料大多是体现事件意义、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关键片段,这些片段由线索贯穿。
(2)理清文章思路、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由“品文”继而“品人”,体味文章情味,感受作者人格魅力,得到思想熏陶,以及精神引领。
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思考作者如何在人物的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感情倾向;领悟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读《纪念刘和珍君》,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他作为革命者远见卓识的睿智;学习《小狗包弟》感悟巴金先生的忏悔意识,“三省吾身”高尚品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悟梁实秋先生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并将此种敬爱之情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影响社会,感染同龄人。
(4)阅读鉴赏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表达交流”板块中的写作部分——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
可以在学习文本时有意识地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以便与同学进行探究学习,了解写作技法。
二、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通过“品文”达到“品人”的目的。
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等;品人,主要指品鉴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者。
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文是品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
(1)诵读课文,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及死难经过,概括刘和珍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
并能联系现实,对刘和珍等青年之行为有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材料散而不乱的原因,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学习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一、导(一)解题——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
君,是对刘和珍的尊称。
(二)了解时代背景1、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编写者:王山业审稿人:孙秀丽2010.3【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案】预习课文、做好知识准备、扫清学习障碍(一)基础知识积累1、疏通文意,给划线词语注音寥落()菲薄()长歌当哭()当铺()桀骜()()喋血()浸渍()创伤()攒射()为虎作伥()道观()2、解释词义,积累词语噩耗攒射偏安殒身不恤长歌当哭3辨析词义干练\熟练依稀\微茫竟会\竟至\竟能(二)作者作品介绍学生阅读基训34页画出重要信息并背过(三)了解背景知识学生阅读基训34页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活动单主备人:(一)预习一、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搜集整理作者的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活动二:查字典并结合书下面的注解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寥落()黯然()攒射()喋血()浸渍()噩耗()不惮()立仆()菲薄()踌躇()血痕()赁屋()长歌当哭()殒身不恤()桀骜()屠戮()尸骸()虐杀()创伤()绯红()(将自己需要补充的字词写在此处)活动三:将文章中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并将疑惑记录,课堂上提出解决。
活动四:了解文章大意(二)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全文思路2、鲁迅笔下刘和珍的特点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精神,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字音、朗读)活动二:课文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提示: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中的哪些部分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以及其写作顺序?其他部分各写什么?)活动三: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例: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总结:刘和珍:活动四: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的?提示: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一处: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另一处: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三)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2、重点、难点句分析3、本文写作特色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 提示: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活动二:结合文章,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一一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扌甚;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 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7记念刘和珍君1.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能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会分析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会分析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青年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1.连线作者鲁迅(1881—1936),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等。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探寻背景1926年3月,日本联合英美等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了撤销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这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
刘和珍等人就是在当时遇害的。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了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恨。
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租赁.( ) 浸渍.( ) 尸骸.( )绯.红( ) 桀.骜( ) 不惮.( )殒.身不恤.( ) 踌躇..( ) 喋.血( )寥.落( ) 辗.转(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偏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微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桀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广有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喋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惩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正告警告辨析:两者都含有“告诉”的意思。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借助课文相关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5.散文集:《朝花夕拾》6.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写作背景1、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2、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
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3.7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导入语】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有一群热血的青年,他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着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的尊严,为民族的复兴,为人民的幸福而前赴后继,他们愤然在那片枪林弹雨中前行,他们用自己血肉模糊的双手去开辟通向进步的道路,他们不相信命运,奋力反抗着,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立仆,可是却又像鲁迅说的一样,一个又一个的站起来,不为势力所屈,锋利的桀骜和惨淡的微笑渐却成为一个一个鲜明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寻找英雄的足迹。
第一篇树荫晨读一、鲁迅诗篇涵泳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932年10月12日【译文】交了倒霉运怎么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身都不敢翻一下却把头碰到了墙上。
所以,上街都要低低地压下破帽沿把脸遮住,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一样,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真是有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我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只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
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赏析】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说交华盖运,说“未敢翻身已碰头”。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脸。
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
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3、朗读全文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3、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高考目标]学会从文章情境出发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预学案一、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二、课本字音拾补徘徊..chóu chú肆无忌惮.dàn喋.血dié①..fěi bó踌躇..pái huái菲薄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1926年3月,奉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航使入天津大沽口,制造了大沽口事件。
之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并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声讨日英美等国的罪行。
会后,到段政府前请愿。
当游行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军警的排枪射击和大刀破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方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一、自主学习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2、探索背景3、预习注音徘徊..()踌...()长歌当.哭()菲薄躇.( )桀骜..( ) 黯.然( ) 噩.耗( ) 肆无忌惮.( )喋.血( ) 攒.射( ) 屠戮.( ) 和蔼.( )浸渍..( ) 殒.身不恤.( ) 洗涤.( ) 绯.红( )尸骸.( )二、合作探究1、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三、当堂检测《新新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四、巩固练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五、收获和疑惑《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二)一、自主学习1、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二、合作探究1、“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样写有何作用?三、当堂检测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四、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本文较长,难理解的语句很多,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准备。
“课堂导学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络查找资料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钩玄提要”(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点)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找出疑难语句并探究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1.掌握2.3.4.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活动区1.莽.原()踌躇.()寥.落()绯.红()羽翼.()桀骜..()赁.屋()噩.耗()不惮.()尸骸.()虐.杀()屠戮.()浸渍.()转辗.()长歌当.哭()2.悼(dào)绰(chuò)淖(nào)棹(zhào)辑(jí)葺(qì)诧(chà)咤(zhà)斐(fěi)蜚(fēi)溢(yì)喋(dié)殒(yǔn))黯(àn)喑(yīn)蔼(ǎi)霭(ǎi)挽(wǎn)3.(1①人们无从知道他们增添了多少价值,也不知道他们的管理和战略职能是否像我们听到的那样关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2)寥①这道数学题很难,会做的人②朋友来信说,他读这本书,不很(3①据天文学家介绍,狮子座流星雨将于11月18日再次②当我们遭遇不公或无理侵害时,不能把情绪的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4①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精明②大厨4.长歌当哭:桀骜:菲薄:黯然:喋血:浸渍:殒身不恤:课堂活动区 一、快速1.2. 3.4.1.分析第一层(一、二节)的思路。
作者在第一、二小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试就对“必要”一词的理解,梳理这一层的写2.3.1.仔细阅读第二层的内容,结合零星分散在别处的信息,思考: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是写刘和珍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3.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思考鲁迅的感情“悲”在何处,“愤”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布置作业 1.2.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找出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品味这些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择定理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是散文教学的中心,要内容,先思路,要情感,先脉络,最后得出文章的写作目的,目标1、2直指这一目的。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高考考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用鲁迅先生的作品,训练学生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不失为有益之举,目标3体现这一要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1.“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却称她为“刘和珍君”,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令鲁迅尊敬?这些事迹表现出刘和珍怎样的品质?2.阅读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一段话,说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指的是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又指的什么?3.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请找出类似的话,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在第六节中,作者写到:“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是什么态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 /sc/html_doc/28462.htm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寥落(liáo)洗绦(dí)踌躇(chú)桀骜(jiéào)B.徘徊(pái huái)噩号(èhào)喋血(dié)黯然(àn)C.一字不落(là)浸渍(zì)攒射(cuán)绯红(fēi)D.长歌当哭(dāng)菲薄(fěi)尸骸(hái)屠戮(l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当之无愧B.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按排工作人才摇篮C.筚路篮缕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懒散作风毛骨耸然毫不气馁竞争激烈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愤怒地控诉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鄙无耻的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共2课时)王凤平【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课文相关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涵咏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互动探究(课前完成预习)【预习导航】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
“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知人论世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试一下吧!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背景链接“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 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4、刘和珍其人刘和珍(1904~1926),女,江西南昌人。
刘和珍出身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
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
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
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
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
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
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
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
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
8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
北方革命运动不断紧张,段祺瑞政府要员纷纷逃离北京,章士钊也逃往天津,经过艰苦斗争,女师大仍回师驸马大街旧址复校,学生们整队从宗帽胡同回校,于12月11日正式开课,在刘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开大会庆祝斗争的胜利。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
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
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
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
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
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
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
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
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
”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
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
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单音字】徘徊()()呻吟()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字形辨认cǎn()淡阴谋mì()计chà()异和ǎi()凶cán()绝mì()文件叱zhà()风云暮ǎi()编jí()diã()血通diã()通jī()间diã(diã()片开门yī()盗(3)重要词语解释寥落:浸渍:深味:菲薄:喋血:惩创: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思路分析:1、读课文,回答问题:(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5)根据第(4)小题试列一下本文结构图(相信你能行!)2重点语段分析(自己先独立完成,讨论时展示才见风采!)阅读指导疑难:如何体味文中的含蓄语句?点拨:含蓄句往往具有精练、隐曲、丰富等特点,其间蕴涵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或鲜明的态度。
但它的生发亦非无根之木,必定能在文章的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中找到其生发点。
因此,联系上下文语境,找出其针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有何态度,便不难挖掘其内在含义;而文句本身往往包含一些色彩鲜明的语句,不可不引起关注;也可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相关或对应的语句,以帮助解读;对于使用修辞和其他表现手法的句子,更要弄清其手法特点,依据手法原理进行思考。
【典例分析】试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分析: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本体“人类历史”,喻体“煤的形成”,要从本句中找到二者的相似点,其对应关系为:用材——流血、得到小块煤——历史的前进。
因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历史观:历史的前进,需要付出流血的代价,有时甚至是惨重的代价,才能够换来历史的一小步前进。
作者不反对流血斗争,但结合下句,明显看出作者对“三一八”惨案并非一味肯定和赞颂,因为它只是“徒手”的“请愿”。
再结合前文“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以及后文“然而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等语句,便不难看出本句重在对本次惨案作出客观的评价,表现出一位思想家站在历史高度所作的思想指导。
答案: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黑暗的社会里,若想推动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必然要付出惨重的流血和牺牲的代价。
在此前提下,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请愿斗争方式的看法,对“三一八”惨案作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从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激励人们更加坚决而有效地斗争下去。
(一)阅读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问题1: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一再强调,用意是什么?你的答案:明确后的答案:问题2: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你的答案:明确后的答案:问题3:①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②“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怎么理解?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