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哲学与新儒学大义·大气·大作·大师:四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
- 格式:pdf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3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张志强编者按:70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以来,这一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时代挑战、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入新境界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方法愈加科学有效,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研究情况与进展7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可以说遵循着两条相互配合的路径。
一方面,在中西哲学比较视野下,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回应时代问题,力求从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生发出面向时代的文化。
正是遵循这两条路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研究主题和领域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视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得到深入发掘,从一般思维规律的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揭示。
同时,着重从理解中国革命的视野出发,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国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原汁原味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宋明理学研究、经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
中西、古今关系以及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焦点。
在这种思想氛围下,现代新儒学成为一个时期的学术热点。
近些年,以国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群体日益壮大。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狩猎经济是以杀害其他生命来满足人类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敌人的一种原始经济。
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
该学者意在()A.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B.宣扬多元一体发展理念C.强调文明产生的条件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如表是秦朝律法中的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秦朝的社会治理()A.依托法律的实用性B.强调执法的严苛性C.突出伦理秩序建设D.重视等级的森严性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
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4.根据下图信息,可知()A.金元思想转型与唐宋时的思想转型有共通之处B.程朱理学发展为宋代以后主流学术是偶然现象C.金元时期与唐宋时期的学术思想内容完全相同D.金元时期进士科目经历了从经义到策论的历程5.有学者统计,宋元时期中国肥料种类计有46种,明清时期超过100种,《徐光启手记·广粪壤》即记载肥料107种。
作物生产中肥料施用量也逐渐增大,清末太湖地区稻作生产中,肥料与用工比重由明代的1:2.65提增到1:1。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农业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B.土地质量得到了普遍改善C.土地投入远远高于其效益D.劳动力的投入量逐渐减少6.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下表所示)。
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7.国民政府某高官认为:江西环境最利于共产党发展……民国以来,江西遭受军阀的摧残,为各省之冠。
“气韵”范畴考辨张锡坤本文认为,以往对中国美学范畴“气韵”的诠释,大多陷入了以精神性的“风韵”解气韵之韵、以“文气”解气韵之气、将气韵的哲学基础定位于玄学的误区。
实际上,“气韵”源于“气运”,是气运从哲学到文艺审美的延伸。
易学中的阴阳气化宇宙论是其哲学基础,气韵就是艺术作品中气之运化节奏和谐的显现。
“气韵”与“传神”相比,有神明之美与神动之美、虚静与感应、超迈与力遒的差异。
在谢赫以“气韵生动”为首位的“六法”中,有重神略形的“物感说”与推崇形似的“写物说”的对峙、共处。
关键词 气韵 气运 传神作者张锡坤,1945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中国美学中,很少有范畴如“气韵生动”①那样使用频率极高,差不多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进程,至今仍被引为绘画理论和创作的圭臬。
然而,也很少有范畴如“气韵生动”那样,聚讼纷纭,人言言殊,更叫人扑朔迷离、难以捉摸了。
近来已有人悟出,以往气韵的诠释,太多主观附会,是后人自家眼中的气韵。
这里,本文拟就气韵的原义作一番考辨,企望提供几许拙见。
“气韵”诠释的误区现代气韵研究,历来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所支配,即把气韵与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传神”相提并论,以为玄学是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
相当一批研究者以“精神气质”诠释气韵,认为玄学的人物品藻转到画面上,要求人物画表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就是气韵。
随手举出几例,便可明其大概:其实气韵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神,谢赫自己也称气韵为神韵。
……气韵的本义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
②“气韵生动”……要求表现出生动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尤其是以笔墨气韵强调精神·154·①②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齐梁时期谢赫于《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位列“六法”之首。
中国哲学教授排行榜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哲学教授,他们的研究为中国的哲学发展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下是近年来中国哲学教授排行榜:1. 钱志武:钱志武教授是南开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哲学史。
他主要关注思想家的思想,以及中国和西方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2. 马晓春:马晓春教授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伦理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研究上。
3. 潘灵:潘灵教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史上。
她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哲学研究影响很大。
4. 张晓丹:张晓丹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也涉及中国宗教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等研究。
5. 尹祖兴:尹祖兴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宗教哲学及其影响,以及思想家们的子孙到今天的传承情况上。
6. 韩海晖:韩海晖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宗教和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哲学史上的宗教无神论思想。
7. 魏景林:魏景林教授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伦理学、中国思想史、现代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宗教史等领域。
8. 龚俊波:龚俊波教授是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及其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影响等领域。
9. 李明辉:李明辉教授是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 卢桂芝:卢桂芝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儒家哲学、中国伦理学、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史。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气”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是一个极具典型性的词汇,一提到“气”,联想到的便是独特的中国文化,它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古典文论主要的审美范畴之一。
但是“气”这个词在古典话语和文论中却体现着丰富的话语范畴,不能单一的解释它的含义,涉及到多个领域。
由于其价值的不可琢磨性,使得“气”具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独一无二的美感,呈现出一片朦胧的美学面貌。
关于“气”的最早起源也是各说其词,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气”的概念归类“气”在中国古代最早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的一个哲学术语。
它的含义颇丰。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其含义大致有三大类:1.所谓本义,即常识概念的气,指一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体。
如水气、雾气、云气,呼吸之气等。
气,云气也。
如:《说文》中: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又如:《礼记·月令》中: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还有《考工记·总目》中的:地有气。
这里出现的“气”都是直其本义,并无美学价值可言。
2.所谓哲学范畴,“气”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构成一切感觉对象的客观存在。
就儒家哲学而言,气论主要呈现出这个世界物体的实在性。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自古就有“天地”是由阴阳二气分化而成的说法。
3.延伸后具有广泛意义的“气”。
“气”这一含义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许多新意,泛指任何现象,既包括物理现象,生理现象,也包括人的精神现象等等。
古代的人们认为,在天和地还没有形成之始,宇宙洪荒,万物皆无,是元气冲荡,才使无形以起,有形以分,区别阴阳,这才造成了所谓天地。
此后古人又将此义施于精神领域,本着精神性气论的大旨,以之为由人的精神造成的力量。
值得注目的是,也许是因为人和生物都要依靠呼吸而生存的缘故,于是古代人就认为气是生命之源。
由于美学与哲学的密切联系,加之自人们对“气”这一现象了解渗透之后,在审美领域便出现了“气”的美学范畴,并对之后的美学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理论思考摘要: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一定的契合,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探究。
关键词: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及其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存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学的影响最大,它深深沉淀于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中,至今仍影响着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波及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所以研究传统文化不能抛开儒学。
儒学产生于先秦,先秦儒学的最高成就是确立了仁、义、礼为核心的价值观。
儒家哲学的范围概括说起来,可以用《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
孔子也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智也。
”按儒家说法,必须三德具备,人格才算完成。
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与西方近代精神相近。
儒家思想当中的中庸精神不能不提,《中庸》记载,“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而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的中庸是依时,依事,依问题而采取中庸的态度,所以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没有立场的。
儒家也谈论人性问题,谈论知行分合的问题,谈论“民德归厚”的问题。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还包含了现在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宇宙学,生态学与伦理学等,总之范围广博,内容庞杂。
下面简单说说儒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儒学产生于先秦,在汉代时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占据“独尊”的地位,魏晋至隋唐,儒学地位稍有下降,以后道教等异军突起,但宋至清,儒学仍居于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
中国思想,儒家之外,也不是没有别的学派,但孔子至近代,还是儒家的势力最大,这与发展的儒学擅于吸收有极大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儒学由兴盛而衰落,失去了支配地位,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了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此种情况下,有的对儒学产生了不用的态度,说儒学是“明日黄花”,极端时是在五四时期有专打孔家店,要把线装书抛在茅坑里三千年等做法,种种此类被批的体无完肤。
传教士在中国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本文出自《腾云》044期。
推荐人:苗曦四川日报区域中心副主任推荐语:如果说3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最初的全球化浪潮,甚至已有了全球贸易网络的雏形,那么当时前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们,比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无疑都是最早的全球化信使,而这批全球化“先行者”之所以能在中国立住脚,和当时的中国最高统治者对西方文明持相对宽容和学习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历史证明,当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心态更加包容和自信时,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总会带来很多奇妙的产物。
以文治武功著称的康熙就是一个科技爱好者,尤其对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洋乐器、机械玩具和各种西方科技知识充满热情。
比利时人南怀仁曾记述,朝鲜人曾向康熙进献活海豹,康熙询问他欧洲何书中记载了这种“鱼”。
南怀仁深得康熙信任,后来得以执掌钦天监,当上国家天文台台长,1688年死后也尽享哀荣,以国家之礼厚葬。
4年后,康熙甚至下保教令,宣布信奉天主教合法,以至于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
虽然大门打开了一道细缝,但仅仅依靠难以捉摸的皇帝个人爱好来推动与西方的交流并不靠谱,需要理性缜密的制度设计与民众的启蒙。
事实上此后清廷也不断在开放和封闭之间反复摇摆,既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思想启蒙,也没能融入当时的世界贸易与货币体系。
而这一年的世界却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688年开始,中国距离外面的世界反而越发遥远。
300多年后,采取开放政策的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甚至都这样吓唬美国的CEO们:“想想亚洲、拉美、东欧吧,那里的人聪明、反应快又廉价,而且离你们这么近,他们是你们最可怕的噩梦。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今天全球化的新驱动力,如何实现经济和市场全球化之后的新制度建设、新文明培育、新文化输送正成为中国下一个全球化课题。
文章内容传教士在中国文/[美]小约翰·威尔斯译/文昊1688年3月11日,北京西北角的中国人围在街边看一支送葬队伍走过。
2024年第3期(总第344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3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4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国哲学话语的 精神 概念解析柴文华ꎬ姜㊀楠摘㊀要: 精神 是研究所有精神谱系的基础性概念ꎬ汉语语境中的 精神 语义是指与 物质 相对的人的意识ꎮ 精神 有不同的类型ꎬ其中有人类精神㊁民族精神㊁地域精神㊁个人精神等ꎮ 精神 的主要特性之一是相互关联ꎬ按照中国哲学的话语ꎬ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ꎬ普遍联系不仅是 精神 的特性ꎬ也是宇宙人生的重要规定ꎮ 精神 与中国哲人所说的 心 大体相同ꎬ对人生㊁社会等有巨大的激励功能ꎮ 精神 还具有明显的创造功能ꎬ即基于人的主体性ꎬ不断更新对对象世界的认知ꎬ不断提高对对象世界的实践能力ꎬ从而推进人类社会和自身不断进步ꎬ如汤之«盘铭»所说的 苟日新ꎬ日日新ꎬ又日新 ꎮ梁漱溟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论证了创造是宇宙生命的本性ꎬ亦即人的本性ꎮ人类能创造的依据在于人有智慧㊁心或精神ꎬ它可以使人由 无能 变为 无所不能 ꎬ从而 转物 而不为 物转 ꎮ关键词:中国哲学ꎻ 精神 ꎻ语义分析ꎻ类型分析ꎻ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B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3-0120-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 (20&ZD037)ꎮ作者简介:柴文华ꎬ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ꎻ姜楠ꎬ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ꎬ用好红色资源ꎮ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近50种精神ꎮ这些红色血脉ꎬ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ꎮ尽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各种精神之间有同有异ꎬ但其基础概念是 精神 ꎬ我们有必要对其作出系统探讨和解析ꎬ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知ꎮ解析 精神 的语义㊁类型㊁特征等可以从多维视域展开ꎬ中国哲学话语就是其中之一ꎮ㊀㊀一㊁ 精神 的语义分析精神 一词有不同的语境ꎬ不同语境中的精神 在语义上大体相同ꎬ我们将重点梳理汉语语境中 精神 的基本语义ꎮ精神 的英文对应词是spiritꎬmindꎬcon ̄sciousness等ꎬ三者皆可指 精神 ꎬ但是语义上又有所区别ꎮspirit有人说源于spirare一词ꎬ也有人说源于古法语espirit一词ꎮ词根spir-在拉丁语中意为 呼吸 ꎬ-it则是分词形式ꎬ意为 结果 ꎮ过去人们相信 气 是人类精神和灵魂的表现ꎬspirit一词渐渐引申出 精神 灵魂 等含义ꎮ当spirit指 精神 时ꎬ英译为thepartofapersonthatincludestheirmindꎬfeelingsandcharacterratherthantheirbodyꎬ意为人类非肉体的部分ꎬ其中包括人类的思想㊁感情和性格ꎬ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依托ꎮ通常在使用时ꎬ会以名词词组+spiritꎬ形容词词组+spirit的形式出现ꎬ或是以thespiritof+名词词组的形式出现ꎬ这些组成皆可译作XX精神ꎮMind侧重于人类的头脑㊁思想㊁思维㊁智慧ꎬ更多的是指相对于物质㊁肉体的 精神 含义ꎮcon ̄sciousness指意识㊁觉察ꎬ一般用于指人类大脑经过思考而形成的意识㊁思想ꎬ侧重指人类清醒的认知ꎮ众所周知ꎬ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模糊思维方式相关ꎬ古代汉语的 字 词 往往具有多种含义ꎬ021如 道 ꎬ其通常的意思是行走的道路ꎬ上升到哲学的维度则指法则㊁规律等ꎬ 天道 地道 人道 道法自然 等均是如此ꎻ又如 气 ꎬ通常指无形无象的气体ꎬ就哲学意义而言ꎬ有的是指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微粒(元气自然㊁虚空即气等)ꎬ有的则指人的气节(浩然之气等)ꎮ同样ꎬ 精神 在古代语境中亦有多重含义ꎮ精神 由 精 和 神 两个字组成ꎮ 精 始见于战国文字ꎬ其主要含义包括:一是指米之精华㊁白米中的佳品ꎬ即 食不厌精 之 精 ꎮ许慎«说文»云: 精ꎬ择也ꎮ从米ꎬ青声ꎮ 二是指动物体内的生殖物质ꎬ即 精子 ꎮ三是指精灵鬼怪ꎬ即 妖精 ꎮ四是指物质中最优良的东西ꎬ即 精华 ꎮ五是指专一ꎬ如 精诚 等ꎮ六是指与 粗 相对应的细密ꎬ如精密㊁精细㊁精确㊁精制㊁精雕细刻等ꎮ七是指人的生机活力ꎬ即精力ꎮ八是指完美ꎬ如精美㊁精益求精等ꎮ九是指精神ꎬ如殚精竭虑ꎮ 神 始见于西周金文ꎬ古字形由表示祭台的 示 和表示雷电的 申 构成ꎬ指供奉㊁祭奠神灵之义ꎮ后有许多衍生义ꎬ主要有:第一ꎬ天地万物的主宰者ꎬ 山林川谷丘陵ꎬ能出云为风雨ꎬ见怪物ꎬ皆曰神 («礼记 祭法»)ꎬ 幽则有鬼神 («礼记 乐记»)ꎻ第二ꎬ超人的能力ꎬ如神奇㊁神勇㊁神医㊁神速㊁用兵如神㊁料事如神等ꎻ第三ꎬ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ꎬ如神韵等ꎻ第四ꎬ精神或心神ꎬ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ꎬ愁心劳意 («墨子 所染»)ꎮ精神 两个字连在一起ꎬ与上述 精 和 神 的含义类似ꎬ除了指人的精力㊁活力㊁生气㊁神态㊁精明之外ꎬ还主要指人的意识㊁理念等ꎬ如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ꎬ动合无形ꎬ赡足万物 («史记 太史公自序»)ꎮ 夫人之所以为人者ꎬ非以此八尺之身也ꎬ乃以其有精神也ꎮ («潜夫论 卜列»)王符在这里指出ꎬ 精神 比肉体重要ꎬ它是人之为人的依据ꎬ这体现了一种精神(理性)人类学的观点ꎬ与古希腊哲学所说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相类似ꎮ所以ꎬ古代汉语语境中的 精神 与现代汉语语境中的 精神 的主要含义是相同的ꎬ只不过有笼统㊁含混的地方ꎮ就 精神 的现代语义来说ꎬ精神=意识=人的心理=心(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ꎬ理性和非理性)ꎻ 精神 还指人类精神中的优良品性ꎬ如牺牲精神㊁奉献精神㊁红色精神ꎬ等等ꎬ这多是被修饰的作为名词的 精神 ꎻ但如果其作为修饰词则是褒贬并存的ꎬ如精神抖擞㊁精神焕发㊁精神恍惚ꎬ等等ꎮ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 认识 ꎬ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ꎻ 思维 多指理性认识ꎻ 思想 指思维活动的成果ꎮ因此ꎬ 精神 是与 物质 相对的概念ꎬ指人的意识ꎬ这与古代汉语语境中的 精神 含义是一样的ꎮ㊀㊀二㊁ 精神 的类型分析精神 有不同的类型ꎬ从中国哲学的视域看ꎬ有人类精神㊁民族精神㊁地域精神㊁个人精神等ꎮ人类精神即人类的普遍精神ꎬ它存在于每一个民族㊁每一个地域㊁每一个个体之中ꎬ是民族精神㊁地域精神㊁个人精神中的共相性元素ꎮ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精神ꎬ各个民族精神中又有一些共同的精神元素ꎬ从而构成人类精神ꎮ地域精神特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不同地域的精神ꎬ它们的共同性构成了民族精神ꎮ个人精神是指个体人的精神ꎬ个人与他人㊁社会密切相连ꎬ所以脱离关系网络的个体是不存在的ꎬ同时人又是一个历史存在㊁类存在ꎬ这也就决定了个人精神与其他个人精神㊁地域精神㊁民族精神㊁人类精神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ꎬ个人精神中包含着地域精神㊁民族精神㊁人类精神的元素ꎬ地域精神㊁民族精神㊁人类精神通过个体精神体现出来ꎮ从一定意义上说ꎬ个人精神和各种精神有时难以有明确的边界ꎬ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地域精神㊁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ꎮ(一)人类精神人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世界㊁大致相同的生理心理结构ꎬ这些构成了精神共同性的基础ꎮ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曾经提出过一个 抽象继承法 ꎬ把命题的意义分为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ꎬ认为我们所要继承的是传统哲学命题中的抽象意义ꎮ这种观点曾引来争议和批评ꎬ但我们觉得是正确的ꎮ无论哪个时代㊁哪个民族的精神中都包含超越历史时空的普遍性ꎬ这是作为 类 的人的基本依据ꎮ中国传统哲学也是这样ꎬ它包含了超越历史时空的普遍价值ꎮ121人类精神与人类共同价值息息相关ꎬ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精神的价值追求ꎮ2015年9月28日ꎬ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ꎬ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ꎬ 和平㊁发展㊁公平㊁正义㊁民主㊁自由ꎬ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①ꎮ在2021年不同场合的讲话中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共同价值ꎮ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ꎬ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ꎬ顺应历史潮流ꎬ契合时代需要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ꎬ也说明了人类共同精神的存在ꎮ(二)民族精神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ꎬ又相互区别ꎮ民族指在大致相同的地域㊁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人群ꎮ国家是地理政治概念ꎬ包含确定的领土㊁定居的人民㊁政府㊁主权等要素ꎮ民族和国家往往是交叉的ꎬ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民族ꎬ一个民族也可以生活在多个国家ꎬ而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民族的情况则很少见ꎮ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㊁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ꎬ同时ꎬ中华民族也构成了一个 文化中国 ꎮ美国以美利坚民族亦即欧裔美国人为主ꎬ也有相当数量的非洲裔㊁拉丁裔㊁亚洲裔美国人ꎬ还有少量的印第安人㊁夏威夷原住民㊁阿拉斯加原住民等ꎮ俄罗斯以俄罗斯族为主ꎬ也包括众多的少数民族ꎬ如乌克兰族㊁白俄罗斯族㊁哈萨克族㊁德意志族㊁楚瓦什族㊁巴什基尔族㊁莫尔多瓦族㊁乌德穆尔特族㊁马里族ꎬ等等ꎮ英国以英格兰人为主ꎬ还有威尔士人㊁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等ꎮ法国以法兰西人为主ꎬ还有日耳曼人㊁斯拉夫人㊁布列塔尼人ꎬ巴斯克人㊁科西嘉人㊁北非人等ꎮ德国有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民族的一支)㊁丹麦人㊁弗里斯兰人㊁吉普赛人㊁索布人等ꎮ(三)地域精神本文的地域精神特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的不同地域精神ꎮ地域精神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ꎬ地域文化包含地域精神ꎬ地域精神是地域文化的精华ꎮ中国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最早的繁荣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ꎬ但其也经过了长期的孕育过程ꎮ考古学的发现表明ꎬ早在仰韶文化㊁大汶口文化㊁龙山文化中(距今约4000~7000年)ꎬ已经出现了贫富差别㊁剩余产品㊁父权制㊁私有制㊁城堡㊁对偶婚㊁杀殉等ꎬ还在不同地域发现了陶文ꎬ这足以证明中华文明早在5000年前就已初露曙光ꎮ中华文明的源头还蕴含于口口相传的远古神话传说中ꎬ所有这些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历史的影子ꎮ«韩非子 五蠹»记载ꎬ 上古之世ꎬ人民少而禽兽众ꎬ人民不胜禽兽虫蛇ꎬ有圣人作ꎬ构木为巢以避群害ꎬ而民悦之ꎬ使王天下ꎬ号曰有巢氏ꎮ民食果蓏蚌蛤ꎬ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ꎬ民多疾病ꎬ有圣人作ꎬ钻燧取火ꎬ以化腥臊ꎬ而民悦之ꎬ使王天下ꎬ号燧人氏 ꎮ此外ꎬ还有伏羲ꎬ又称庖牺㊁包牺等ꎮ«周易 系辞下»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ꎬ仰则观象于天ꎬ俯则观法于地ꎬ观鸟兽之文ꎬ与地之宜ꎬ近取诸身ꎬ远取诸物ꎬ于是始作八卦ꎬ以通神明之德ꎬ以类万物之情ꎮ 这就是说ꎬ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ꎬ有巢氏发明了筑巢为室ꎬ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ꎬ伏羲氏创作了八卦ꎬ从而使远古的人类一步步脱离了动物界而走向文明ꎬ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萌生时期ꎮ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炎帝(神农氏)㊁黄帝(轩辕式)等ꎬ他们和勤劳的人们共同使中华文明的曙光越来越灿烂ꎮ«商君书 画策»记载ꎬ在炎帝时代ꎬ 男耕而食ꎬ妇织而衣ꎬ刑政不用而治ꎬ甲兵不起而亡 ꎻ炎帝死后ꎬ社会上出现了 以强胜弱ꎬ以众暴寡 的现象ꎬ所以 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仪ꎬ父子兄弟之礼ꎬ夫妇妃匹之合ꎬ内行刀锯ꎬ外用甲兵ꎬ故时变也 ꎮ这个 时变 意味着私有制的出现㊁国家机器的建立ꎬ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栏ꎮ经夏商周三代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ꎬ地域文化形成了规模ꎬ出现了来自远古又影响后世的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㊁齐鲁文化㊁燕赵文化㊁关陇文化㊁荆楚文化㊁吴越文化㊁巴蜀文化㊁岭南文化等ꎮ河洛文化(分布地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主)指221①«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ꎬ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ꎬ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4/c416126-29746010.html.以洛阳为中心ꎬ雄踞中原的文化ꎬ其起源于远古ꎬ兴盛于夏商周ꎬ影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ꎬ是中华文化多根系的源头之一ꎮ河洛文化有河图洛书㊁二里头㊁甲骨文等文化标识ꎮ由于河洛地区是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所在地ꎬ因此河洛文化亦可被称为当时的王畿文化ꎮ有学者将河洛文化精神概括为开放㊁包容㊁凝聚㊁统一等ꎮ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以今天的山东省为主)共同创造的文化ꎬ是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ꎬ其中出现了儒家㊁墨家㊁兵家等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ꎬ以孔子㊁孟子㊁荀子㊁墨子㊁孙武等人的思想为代表ꎮ齐鲁文化精神以儒家精神为主ꎬ提倡天人合一㊁内圣外王㊁仁礼一体㊁以德治国等ꎮ也有学者把齐鲁文化精神概括为人定胜天㊁自强不息㊁经世致用㊁厚德仁民㊁崇尚气节㊁大公无私㊁勤谨睿智等ꎮ燕赵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以今天的河北省为主)所创造的文化ꎬ有学者根据韩愈的说法ꎬ认为燕赵文化精神是慷慨悲歌㊁好气任侠ꎬ其相关人物以 风萧萧兮易水寒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荆轲为代表ꎮ关陇文化的关陇大体指甘肃以东和陕西的关中㊁汉中等地域ꎬ对于关陇文化ꎬ正史中多有记载ꎬ其包括泾水文化㊁大地湾文化㊁六盘水文化等ꎮ提到关陇文化精神ꎬ有不少的形容词ꎬ如 金戈铁马 大漠雄风 质朴豪爽粗犷悍厉 雄健磊落 慷慨激昂 等ꎬ也有学者把 齐鲁文化 概括为伦理主义ꎬ把 楚越文化 概括为浪漫主义ꎬ把关陇文化概括为现实主义[1]ꎮ荆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当时的楚国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北㊁湖南㊁河南㊁安徽等地)创造的文化ꎬ其主要人物有屈原㊁老子㊁庄子等ꎮ荆楚文化具有浪漫㊁思辨等特点ꎬ有学者把荆楚文化精神概括为 筚路蓝缕 的进取精神ꎬ 博采众长 的开放精神ꎬ 眷恋故土 的爱国精神ꎬ 不鸣则已㊁一鸣惊人 的创新精神等ꎮ吴越文化分布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ꎬ包括今天的上海㊁江苏南部㊁浙江安徽南部㊁江西东北部等地区ꎬ现在也被称为江浙文化ꎮ吴越文化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ꎬ以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西湖文化 丝绸文化 为主要内容ꎬ有学者把吴越文化精神概括为 海纳百川 聪慧机敏 经世致用 敢为人先 等ꎮ巴蜀文化指四川盆地的文化ꎬ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四川和重庆等地ꎬ有三星堆㊁金沙㊁罗家坝㊁城坝等文化标识ꎮ巴蜀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开放和包容ꎬ其绵长久远㊁神秘灿烂㊁封闭中有开放㊁开放中有封闭ꎮ岭南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ꎬ但在历史发展中ꎬ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ꎬ岭南文化涵盖了两广文化㊁海南文化ꎬ其中的广东文化又包含潮汕㊁客家㊁广府等民系文化ꎬ在中国近代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ꎮ有学者把岭南文化的精神概括为多元㊁开放㊁兼容㊁务实㊁创新等ꎮ根据 精神 的相关性特性ꎬ我们可以发现ꎬ在上述所列举的地域精神中ꎬ共同的东西居多ꎬ如宽容或兼容㊁开放㊁进取㊁务实㊁创新等ꎬ但不同的地域精神皆有各自的特色ꎬ例如河洛文化精神中的稳健㊁齐鲁文化精神中的经世㊁燕赵文化精神中的慷慨㊁关陇文化精神中的豪迈㊁荆楚文化精神中的浪漫㊁巴蜀文化精神中的惊奇㊁吴越文化精神中的优美㊁岭南文化精神中的开放等ꎮ(四)个人精神每一个个体由于所在的国家㊁民族㊁地域㊁历史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ꎮ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ꎬ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ꎬ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ꎬ包括体貌㊁精神诸方面ꎮ中国现代哲学家贺麟曾经指出: 文化乃是精神的产物ꎬ精神才是文化真正的体ꎬ精神才是真正的神明之舍ꎬ精神才是具众理而应万事的主体ꎮ就个人言ꎬ个人一切的言行和学术文化的创造ꎬ就是个人精神的显现ꎮ就时代言ꎬ一个时代的文化就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显现ꎮ就民族言ꎬ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那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显现ꎮ整个世界的文化就是绝对精神逐渐实现或显现其自身的历程ꎮ [2]120贺麟这里主要谈的是精神和文化的关系ꎬ认为文化是精神的显现ꎬ这是一种精神文化本体论ꎬ有其理论局限ꎮ但是他指出了个人精神是通过个人的一切言行和学术文化创造表现出来的ꎬ没有两个人的言行和学术文化创造是完全一样的ꎬ所以个人精神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ꎮ虽然说每个生命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321二的ꎬ个人精神和个人精神之间不会完全相同ꎬ但却包含很多共同性的东西ꎬ与地域精神㊁民族精神㊁人类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ꎮ个人精神的共同性在同一阶层㊁同一地域㊁同一民族之内体现得更为明显ꎬ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上ꎬ即对善恶是非的共同判断ꎮ就中国而言ꎬ早在商周时期ꎬ人们就对某些价值理念或行为规范有着共同的判断标准ꎬ这既是官方的提倡ꎬ也是民众的自觉ꎮ例如孝 ꎬ 孝 在商代就已产生ꎬ 刑三百莫重于不孝 («吕氏春秋 孝行»)ꎬ不孝被视为大罪ꎮ从«诗经 凯风»等篇中可以看出ꎬ 孝 在商周之际已经十分流行ꎬ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美ꎮ又如 谦谨 ꎬ 温温恭人ꎬ维德之基 («诗 大雅 荡之什 抑»)ꎬ 令色令仪ꎬ小心翼翼 («诗 大雅 蒸民»)ꎬ 如履薄冰 如临于谷 («诗 小雅 小宛»)ꎮ又如 正直 ꎬ在«尚书 皋陶漠»中ꎬ 直而温 被列为 九德 之一ꎮ在«尚书 洪范»中ꎬ 正直 被列为 三德 之首ꎮ又如节俭ꎬ«易 节»中提出了对待节俭的不同态度ꎬ赞扬 安节 (安于节俭)和 甘节 (以节俭为乐)ꎮ春秋战国以后ꎬ虽然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理念不甚一致ꎬ但民间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多有认同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ꎮ㊀㊀三㊁ 精神 的特性分析精神 的特性是多重的ꎬ这里重点分析它的相互关联性㊁激励功能㊁创造功能等ꎮ(一)相互关联性精神 的主要特性之一是相互关联性ꎮ按照中国佛学的观点ꎬ一即一切ꎬ一切即一ꎬ本体和现象是一体的ꎬ犹如中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的 体用不二 论ꎮ这种观点虽然具有思辨色彩和绝对同一化的嫌疑ꎬ但却点明了普遍联系不仅是精神的特性ꎬ也是宇宙人生的重要规定ꎮ中国现代哲学家方东美特别强调宇宙万象的广泛联系ꎬ认为宇宙万象是彼此渗透㊁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㊁浑然一体的关系ꎮ方东美还用机体主义阐释宇宙是一 旁通统贯之整体 种种完整立体式之结构 广大和谐之系统 ꎬ它 恒深蕴乎中国各派第一流哲人之胸中ꎬ可谓千圣一脉ꎬ久远传承 [3]404ꎬ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ꎮ方东美借用赵孟頫夫人管仲姬的情词打比方ꎬ 把一块泥ꎬ捻一个你ꎬ塑一个我ꎬ将咱两个一齐打破ꎬ用水调和ꎬ再捻一个你ꎬ再塑一个我ꎬ我泥中有你ꎬ你泥中有我 ꎬ方东美说ꎬ 我之中有你ꎬ你之中有我ꎬ这是何等亲切!中国哲学家一向把天与人也看得同样亲切ꎮ这种思想在中国哲学上逐处皆是 [4]35ꎮ方东美的弟子㊁韩国哲学家金忠烈把这种学说称为 横向宇宙观 ꎬ认为 中国人横向的宇宙观是一种关联宇宙观ꎬ自然把宇宙和人紧密联系起来 [5]ꎮ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ꎬ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ꎬ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㊁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ꎬ都与其他事物或现象有着广泛的联系ꎮ精神 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生命现象ꎬ自然处在广泛的联系之中ꎮ所有类型的精神都与个人精神密不可分ꎬ离开无数的个人精神ꎬ就无所谓其他精神ꎮ精神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ꎬ人类精神代表着普遍性ꎬ个人精神代表着特殊性ꎬ民族精神和地域精神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ꎮ由于普遍性和特殊性构成的相互关联结构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ꎬ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ꎮ所以人类精神寓于民族精神㊁地域精神㊁个人精神之中ꎻ民族精神寓于地域精神㊁个人精神之中ꎬ包含人类精神ꎻ地域精神寓于个人精神之中ꎬ包含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ꎻ个人精神体现着地域精神㊁民族精神㊁人类精神ꎮ(二)激励功能精神 与中国哲人所说的 心 是大体相同的ꎮ中国哲人所说的 心 可以分为本体之心㊁道德之心㊁认知之心等ꎬ对人生㊁社会等有巨大的激励功能ꎮ甲骨文㊁金文中的 心 字ꎬ指人的一种脏器ꎬ引申为思维器官ꎮ«诗经»中就有 心 字出现ꎬ如«诗经 小雅 小旻之什 巧言»中有 他人有心ꎬ予忖度之 句ꎬ此 心 指的是心思ꎮ先秦论 心 较多的是孟子和荀子ꎬ孟子提出了系统的心性论ꎬ在他看来ꎬ 心 有双重含义:一是伦理学层面上的心ꎬ指善心ꎬ即所谓的 四心 四端 ꎬ孟子认为ꎬ这种善心由于后天环境等因素ꎬ或多或少地被人们丢失了ꎬ这就需要 求其放421心 ꎬ恢复善性ꎬ成为圣贤ꎬ而要实现这一目标ꎬ就必须进行 寡欲 反求诸己 养浩然之气 等长期而艰苦的道德修炼ꎮ孟子所谈的善心实际上涉及精神的激励功能ꎮ二是认识论层面上的心ꎬ指理性ꎬ如冯契所指出的那样ꎬ就认识能力来说ꎬ孟子区别了感性和理性ꎬ他把人的感性叫作 小体 ꎬ把理性叫作 大体 ꎮ在孟子看来ꎬ 耳目之观 是 小体 ꎬ 心 是 大体 ꎬ感官如果不受思维的指导ꎬ在与外物接触时ꎬ就容易受蒙蔽而入迷途ꎬ而 心 的职能是思维ꎬ思维能够把握理义ꎮ孟子在这里肯定了理性的重要价值ꎬ希望人们通过理性去把握理义ꎮ荀子的 心 论也是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统一ꎬ但偏重于认识论ꎬ心指相对于天官 (耳㊁目㊁鼻㊁口㊁形)而言的 天君 ꎬ它来源于 天官 接物而又统帅 天官 ꎮ在荀子看来ꎬ心有 征知 ꎬ即理性所进行的比较㊁分析㊁判断等活动ꎮ荀子还提出心虚壹而静的认知方式或途径ꎬ可以使认识达到无蔽的大清明状态ꎮ牟宗三认为ꎬ荀学与孟学同来源于孔学ꎬ但其差别也是明显的ꎬ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荀子向外ꎬ只强调礼仪法度ꎬ孟子向内ꎬ揭示了心性是价值之源ꎻ荀子也讲 心 ꎬ但荀子之 心 指观 理 之心ꎬ而非生 理 之心ꎬ此是理在心外之论ꎬ而非理在心中之论ꎬ故荀子的 心 论与孟子的四端说差异很大ꎮ荀子的 心 是不含理的空心ꎬ不是道德主体ꎬ偏重于观物ꎮ按照冯友兰的观点ꎬ宋明的 心学 发端于程颢ꎬ 程明道 即心学一派之先驱也 [6]869ꎮ程颢认为ꎬ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ꎬ孟子的 不忍人之心 就是这种联系的表现ꎬ人们只要 以诚敬存之 ꎬ本来的合一就会在适当的进程中恢复ꎮ冯友兰指出ꎬ这就是程颢哲学的一般观念ꎬ后来被陆九渊和王守仁详细地发挥了ꎮ陆九渊说ꎬ 宇宙内事ꎬ乃己分内事ꎻ己分内事ꎬ乃宇宙内事 («宋史 陆九渊传»)ꎬ 宇宙便是吾心ꎬ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集»卷三十六)ꎮ而王阳明说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ꎬ他和陆九渊都主张 心即理 ꎬ无 心外之物 ꎬ无 心外之理 ꎬ认为有忠孝之心ꎬ即有忠孝之理ꎬ无忠孝之心ꎬ即无忠孝之理ꎮ可以看出ꎬ陆王所讲的 心 是本体之心和道德之心的统一ꎬ把 心 和天㊁宇宙㊁性㊁理等关联起来ꎮ自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之后ꎬ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就逐步陷入危机之中ꎬ中华民族向何处去㊁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就成为人们所思考的普遍的时代问题ꎮ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开眼看世界ꎬ力图吸收西方先进的东西ꎬ从器物㊁制度㊁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ꎬ以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ꎮ康有为㊁梁启超㊁谭嗣同㊁章太炎等ꎬ普遍看到了人的主观意志的重要性ꎬ大力倡导 心力 ꎬ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时代精神ꎮ康有为在«孟子微»中把 不忍人之心 等同于 仁 电 以太 ꎬ认为这是人人先天就具有的ꎮ在他看来ꎬ 不忍人之心 发于外就是 不忍人之政 ꎬ 不忍人之心 是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存在和进化的根源ꎮ康有为也提到过 心力 ꎬ他在«京师保国会第一集演说»中指出ꎬ要救亡图存ꎬ就必须增强心力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ꎮ梁启超提出 境者心造 的命题ꎬ十分重视心力的功能ꎬ认为 心力是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ꎬ而且含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ꎬ人类所以在生物界占特别位置者就在此 [7]82-83ꎮ在他看来ꎬ心力的伟大ꎬ是人优越于其他生物的依据ꎮ梁启超赞扬宗教和唯心论能培养㊁激发人们舍身救世的精神ꎬ认为其有助于培养㊁激发人们的心力ꎬ而 报大仇ꎬ雪大耻ꎬ革大难ꎬ定大计ꎬ任大事ꎬ智士所不能谋ꎬ鬼神所不能通者ꎬ莫不成于至人之心力 [8]115ꎮ梁启超之所以倡导唯心论ꎬ是因为他认为唯心论能造就人物ꎬ使人们能够破除生死利害的束缚ꎬ激发勇猛无畏的精神ꎬ从而投身于救亡图存的大业中ꎮ谭嗣同说: 心之力量ꎬ虽天地之大ꎬ可以由心成之㊁毁之㊁改造之ꎬ无不如意ꎮ [9]460他充分肯定了心的巨大功能ꎮ章太炎也曾提出 自贵其心ꎬ不依他力 的主张ꎬ并大力提倡佛教ꎬ他认为一旦佛学复兴ꎬ人人皆自贵其心ꎬ不再敬畏外界ꎬ就能勇猛无畏ꎬ对革命事业大有好处ꎮ应当说ꎬ康有为㊁梁启超㊁谭嗣同㊁章太炎的时代ꎬ是一个救亡图存㊁变革㊁革命的时代ꎬ是历史上少有的人心思变㊁激昂奋发㊁热血沸腾的时代ꎮ在某种程度上ꎬ他们大力倡导发扬 心力 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ꎬ其目的是救亡图存㊁振兴中华ꎬ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ꎬ就实践层521。
2004年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法术势(法家)2.元气自然论(王充)3.不真空论(僧肇)4.性情三品说(韩愈)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你认为魏晋玄学的主题是什么?2.你怎么看佛教的四谛说?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述评。
2.谈谈你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看法。
2005年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三表(墨家)2、四谛(佛家)3、能听(所)(佛教)4、格物致知(儒家)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儒家心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你是如何理解佛教中国化的?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理学与心学的异同,并发表评论。
2.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不具“合法法”;有学者则认为,中国哲学不存在“合法”不“合法”的问题。
请阐述你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看法。
2006年三、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每题1分,合8分)1.《春秋繁露》董仲舒2.《论语》孔子3.《仁说》朱熹4.《正蒙》张载5.《传习录》王守仁6.《坛经》佛教禅宗7.《复性书》李翱8.《通书》周敦颐四、解释名词(每题4分,合32分。
简明扼要,无需论述。
)1.道(老子)2.仁(孔子)3.《中庸》(子思子)4.“三玄”(魏晋玄学)5.濂洛关闽(宋明理学四个派别)6.格物致知。
(儒家礼记)7.“四谛”(佛家)8.“五行”五、简述题(每题10分,合20分。
答出要点即可)1.墨家对孔子及其儒学批判的主要方面及你的理解。
2.简述儒家心性学说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六、论述题(1题,20分)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智慧和现代价值的看法。
2007年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四端”(儒家)2.独化(郭象)3.鹅湖之会(朱熹、陆九渊)4.血气心知(戴震)2.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
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长白山书院问学记,是鞠曦先生在2018年夏天开设的一次哲学问题之旅。
在这次旅途中,鞠曦先生带领着20余名学生,探讨了众多哲学问题以及儒家复兴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行动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扬,也为我们理解儒学的内涵与儒家复兴带来了不少启示。
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鞠曦先生是一位哲学家,他具有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思维,对于众多哲学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在长白山书院问学记中,鞠曦先生将自己的哲学思考带到了旅行的过程之中,让学生们能够直接感受到哲学思考的现实应用。
例如,在探讨“思辨”的问题时,鞠曦先生提出了一个案例:如果你在一所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艺术品,这个艺术品本身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通过讨论,我们意识到了对于“真”与“假”的定义并不是那么容易。
除了用肉眼去辨别外,现代科技也给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了依据。
通过这种问题来思考,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开阔,更加注重发现真相的重要性。
在讨论“自由”的问题时,鞠曦先生强调了“主体性”思想。
他认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环境和个体主体条件下相对的。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目标和心理状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制度来判断自由的具体范围。
因此,要真正地拥有自由,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潜在的主体性,不断地寻求自我完善。
在讨论“人生意义”时,鞠曦先生强调了个体主体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生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去决定的。
而个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生意义的具体方向。
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需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内心信仰、热忱、喜欢和成长。
在探讨“真理”的问题时,鞠曦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类所认知的所有知识都是错的,那么什么是最真的?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来接近真理。
真理本身是绝对的,只要人们能够找到方法去接近它,就可以得到某种形式上的真理。
但人们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对于真理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
在讨论“人性”的问题时,鞠曦先生强调了个体主体的自我实现。
一、本年表以刘康德等《中国哲学大事年表》为基础,由朱贻庭、崔宜明、刘进作节删和增补。
二、《年表》涉及的时间,上起夏商周时期,下迄2001年。
三、《年表》内容以记录伦理学家为主,并记录伴随伦理学家出现的伦理学观点、著作和学术活动。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国伦理学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文化、军事事件及科学成果等,也适当记录。
力图大致反映出中国伦理学思想发展的背景、线索、阶段和特点。
四、年份几说不一时,择取一说。
五、对一些重要的伦理学家,除记录其伦理学学术活动外,还适当记录一些哲学及社会政治活动,尽可能在《年表》中反映出伦理学家的生平简历。
伦理学家一般在记录其生年时论及伦理观点和伦理著作。
生年不详者,则在记录其卒年时记录其伦理观点和伦理著作。
六、历史纪年用公元纪年,夹注旧纪年。
七、引文除春秋以前部分加注出处外,其他部分不再注出处。
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代)◇以铜为兵(《越绝书外传》)。
奴隶制国家形成,建都阳城(今开封),后迁阳翟(今禹县)。
已有“帝”、“天”和“五行”等观念。
“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尚书?洪范》)。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尚书?甘誓》)。
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代)◇以“帝”为至上的天神,已有“天命”观念。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约纪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建都安阳。
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殷周之际)◇《易经》及八卦说产生。
“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以--和—组成易象,以事物形象比喻、象征所卜之事的吉凶休咎。
有“枯杨生华”、“鸣鹤在阴”等取象之辞,有“鸿渐于陆”、“鸿渐于陵”等比兴诗歌出现。
◇殷末箕子、微子、比于等分析殷必将亡的社会原因(《尚书?微子》)。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易?系辞下》)前1122年(周武王伐纣)◇箕子回答周武王关于“彝伦攸叙”问题时,总结历史经验,首论“洪范九畴”。
儒学人物:成中英成中英(1935-)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阳新县。
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成中英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但对哲学有兴趣,受方东美的影响较大,尤重视《易经》和《老子》。
1955年为台湾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195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
1973年在美国创办《中国哲学季刊》,并任主编。
1985年创设美国远东高级研究学院。
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兼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
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会长。
成中英为学以西方哲学家蒯因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思想,博采中国古代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法,主要体现在其"本体诠释学”方而,此不具论。
成中英并不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他对道家和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加以肯定和宣扬,认为自己所关心的是“中国哲学”的整体,而不是儒家一家的的传统及其前途与重建。
他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对儒学进行研究,认为孔子是以“仁”为中心,深切关注整个人类的福祉,孜孜不倦地探求自己内在和外在生命意义与真理;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内在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形式和发展并完成人的心灵与精神之具体范例。
成中英对宋明理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他综合孔子、二程、朱熹的哲学,认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题是理知即良知,良知即理知,知识与道德二者互为基础,这是中国哲学独有的智慧,这一智慧可以解救西方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困境,从而使人类文明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成中英对中国哲学如何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去的思考,主要在管理哲学的方面有一定论述,以为中国哲学能够应用到现代管理科学中去。
成中英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知识与价值》、《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世纪之交的抉择》等:另有英文著作《归纳理论》、《心物同一问题》、《戴震〈原善〉研究》等。
王夫之气论研究引言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的气论思想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王夫之气论思想的内涵、特点及其现代意义,以期深入理解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影响。
背景介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明末清初。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伦理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
王夫之在哲学上的最大成就是他的气论思想,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气”的体现和作用。
气论思想研究王夫之气论思想的核心是“气”的概念。
他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同时,“气”又有运动和变化的特性,它不断地聚散、流行,从而产生万物。
在王夫之看来,“气”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它的客观性表现在可以被人感知的物质性存在,而主观性则表现在“气”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与人的关系方面。
王夫之进一步指出,“气”有“理”、“势”两个方面。
其中,“理”是指“气”的本性、本质,它决定着“气”的运动和变化方向;“势”则是指“气”的运动趋势和形态。
王夫之认为,“理”和“势”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从“理势结合”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气”的本质和作用。
气论思想现代意义王夫之气论思想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在王夫之看来,“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而这种本原是物质性的存在,这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
同时,王夫之强调“理势结合”,即从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角度理解宇宙和世界,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王夫之气论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首先,王夫之的“气”本体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王夫之的“理势结合”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看待人类社会时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是仅仅单一的逻辑或理性。
四书论孟大中《四书》是主要讲价值的学说,这是《四书》能够成立的重要的原因。
《四书》是对于《六经》的一个继承。
关于《四书》和《六经》的关系,学术界有很多的讨论,按照朱子的说法,《四书》是对《六经》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接续。
朱子说《六经》非常繁重,《四书》比较简约。
学习《六经》就像到田里去割稻子,割下来再舂成米,再经过筛捡、打磨,再做成饭。
而学习《四书》就像直接拿米来做饭。
从繁重到简约,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这四部典籍,以前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四书》成立以后那么强。
比如《论语》,在汉代时虽然也比较受重视,但是它的地位不能同五经相比。
《孟子》,西汉时也曾经立传记博士,但是很快就罢去了。
最后只剩五经博士。
《大学》和《中庸》,它们受人重视就更晚。
南朝梁代的时候,梁武帝他自己写了一个《中庸解》,这说明在梁代的时候,《中庸》才从《礼记》里面独立出来,单独成书。
再如唐代的大思想家李翱,他也非常重视《中庸》,他把《中庸》作为他的复性说的基本前提。
《大学》,韩愈非常重视。
北宋的一些思想家也比较重视《大学》。
《四书》有一个慢慢被发现和被重视的过程。
到了北宋二程,他们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南宋朱子把四者合在一起作了注。
《四书》这个学问,到朱子这里就正式成立了。
《四书》这套学问之所以能成立,就是人们想把经学里面已经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以浓缩的形式特别提出来。
朱子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元朝明确以朱子的《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范本。
当时的考生不但要背诵《四书》的本文,而且最好还要把朱子的注背下来。
元明两代,《四书》是士子家弦户诵之书,读书人必读。
《四书》既把《五经》的内容包在里面,又以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五经》的内容提揭出来,这就是所谓“五经繁重,四书简易”。
朱子和南宋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吕祖谦合编了一本书——《近思录》,《近思录》里明确提出:学《四书》是学《六经》的阶梯,学《近思录》又是学《四书》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