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以景作结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8
微课名称:诗歌鉴赏手法之“以景结情”年级:高三年级授课教师:XXX微课说明:【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诗歌鉴赏手法“以景结情”的含义和双重性;2.结合经典诗词理解“以景结情”手法的三重效果;3.由课内扩展到高考,学会如何规范答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引用课内外经典诗词,让学生切身体会“以景结情”的效果;教学难点:如何由课内扩展到高考,让学生思路清晰,规范答题。
【微课内容及创意】在很多高三复习教材中把“以景结情”设置在结构技巧里面,和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并列在一起。
但学生往往会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抒情的一种方式即借景抒情,怎么和诗歌的行文结构联系?这两种提法有什么不同?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理论与实例进行讲解,学生才能在真题演练中规范作答。
故此,本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一、“以景结情”的含义“双重性”以景作结,既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又是诗歌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它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
以景代情作结,结句写景,从而产生“此处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二、“以景结情''的三重效果(一)、景中蕴情,渲染气氛1用来渲染气氛的景物特征明显,比如落日、寒鸦、风雨、夜月等景物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怅惘的情感作品的结尾。
例: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景物描写为诗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一个舞台,诗人被贬江州的心绪、清秋时节的感伤、友人即将离去的孤独、琵琶之声的优美……无法描述的情感都融进这唯美的诗句之中。
2.在怀古类的诗词之中,结尾的景物描写既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有暗含对比,借以抒发古今兴亡之感。
例:王勃在《滕王阁诗》中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两句诗就用古今长存的景物进行对比,来抒发人生的短暂,盛况难在之情。
(二)、景缘于人,凸显风骨1.有些诗篇的尾句或尾联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人物的英雄气概,进而表现出诗人的对英雄的赞美及自身的感慨。
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诗歌最讲究韵味。
“以景结情”是诗人们获取韵味的一种方式。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可见“以景结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以景结情”在各类诗歌中都有运用。
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融送别诗如王昌龄《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本诗第三句是议论,直言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
第四句转而写景,写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
结句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融。
怀古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此诗首联写景,中间二联借怀古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寂寞凄凉的孤苦情怀,尾联宕开一笔,写想象之景,是全诗的妙处,将诗人不可名状的惆怅之情在景物描写中烘托了出来。
边塞诗如岑参的《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诗的最后两句写友人已经远去,诗人还在伫立远望着眼前向东悠悠飘去的、一朵孤零零的火山云。
此处便是以景结情,以对眼前景的描绘含蓄地表现诗人惜别的情怀和别后的怅惘之情。
如:1.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点》摘要: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 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反问设问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比兴手法)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
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