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堂】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6
1、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初步理解意象,整体感悟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乡愁》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3、学习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的阅读并不是重点。
所以初中生对于现代诗了解较少,希望通过这首诗让初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诗赏读技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第1张:《我是歌手》中,音乐诗人李健在《月光》中唱到: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别忘了故乡第2张: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出示《乡愁》课题),然后出示《乡愁》朗诵第3张:那么,余光中诗歌怎样的作家,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出示作家身影。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
第4张:诵读师:从《乡愁》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忧郁深沉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
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教师配乐诵读。
学生:女生读,男生读。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读。
第5张:在刚才的朗读中,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内容应该有所了解了,请同学们说说: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 (在文中找出依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积累“嘶哑、汹涌、喉咙、怅惘”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通过熟读并朗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人用词的匠心。
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最近,央视一台播放了由李幼斌主演的《中国地》,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辽宁清风岭地区,一个老嘎头带领全家、全村与日军浴血奋战,固守清风岭未让日军占领的传奇故事。
实际上,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演绎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在神州舞台上吟唱着一曲曲爱国之歌。
谁不恋自己的国土,谁不爱自己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感受诗人激情澎湃、悲愤激昂的灵魂。
二、走近作者,介绍背景1.走近作者查阅资料,了解艾青。
2介绍背景1938年11月,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人民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嘶.哑(sī)悲愤.(fèn)腐.烂(fǔ)3.个别学生朗读,读出节奏。
(师指导朗读方法)4.师诵读,体会感受。
5、全体学生集体朗读,读出感情。
(师引导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师引导学生读现代诗歌时,一定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重音和情感。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师: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间合作探究一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教学案2【精选资料】新版新人教版1. 诗两首一、定标依据 1、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诗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其中《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气氛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开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思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标准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到达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3、中招考点现代诗歌近些年在中招试题上并未怎么涉及。
不过它和必考的古诗词在鉴赏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在学习中应着重把握诗歌语言、诗中艺术形象以及情感主旨。
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主要内容或思路。
2、通过感悟诗中的艺术形象,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从诗歌意象入手,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从中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意象和语言中情浓意深的形象美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主题。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设计意图】:我认为解读诗歌的钥匙是诗歌意象,所以这堂课就紧抓住诗歌的意象入手,通过朗读和赏析来深入体味诗人所深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解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近现代史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部苦难史、一部血泪史。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他就用他的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
二、资料助读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艾青和老师很有些渊源,不仅是老师的老乡,而且老师所读的中学就是艾青中学,又叫大堰河中学。
艾青1932年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正是风雨飘摇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是无法抑制他那拳拳的爱国情的。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感受和体味这种炽热的深情。
三、朗读品味1、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
这首诗是自由诗体。
艾青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提倡单纯的口语,无固定的节律,不受韵脚之限。
第1课《诗两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激趣型)思乡怀亲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脑子里就会涌出很多有关的诗句,如:【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每个月圆之夜,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起感受他那份特殊的感情。
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设疑型)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山脚下的曲曲小路,是村边的弯弯的小河,是山岭上的那棵树,是后院树下的秋千。
乡愁是什么?是母亲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家乡的那扇门,是那盏为你守侯的灯。
【教师:在这首诗中,乡愁是可感的,因为是伴我们成长的,但有一位诗人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你能理解吗?】【学生:摇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现代诗歌《乡愁》。
导入设计3.【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背景型)20世界40年代末,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不久去了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绪。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比较有名的--《乡愁》。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诗歌的节奏,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
】1.朗读节奏小时候,乡愁.../邮票..。
../是一枚/小小的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
.../船票../是一张/窄窄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20世界40年代末,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不久去了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使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绪。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像《乡愁四韵》、《呼唤》、《春天,遂想起》等,这首比喻精当、朴素亲切的《乡愁》更是脍炙人口。
文章主旨《我爱这土地》这首抒情诗,借鸟的喉咙,歌唱了作者深爱的大地,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日寇切齿的恨。
《乡愁》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情别绪,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整体设计课文分析《我爱这土地》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抒写了当时祖国所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与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表达了诗人也包括那个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乡愁》作者巧妙地将乡愁(对母亲、爱人、祖国的思念和浓浓的爱)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上,让无形的乡愁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两首》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 1、《诗两首》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教材分析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从写作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乡愁》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二、合作探究:1、作者简介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诗两首乡愁【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2、体味乡愁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难点是体味乡愁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
二、教学过程:1、导入:1972年的1月21日,诗人余光中于厦门的旧居内,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愁绪万千,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年了,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去,思乡之情蓬勃而出,不能自己,仅用了20分钟就吟唱出了一收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你觉得朗读要注意什么呢?试一试。
朗读指导。
第一段多次朗读,指导:语速缓慢,“这头、那头”注意要重音。
3、再配乐朗诵。
从这首诗中读到什么情感呢?生:“读到思乡之情”、“读到悲伤之情”、“无奈之情”、“孤独的感觉”……诗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什么上呢?生:“邮票”“船票”……投射了作者的情感,把它们称之为意象。
4、余光中把这首诗歌归为“浅易之作”,浅易,是语言浅显易懂,但仔细推敲,这个浅绝非肤浅的浅,而是在内容上是深入浅出,这个易绝非容易的易,而是在情感上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
我们能读出那么丰富的内容正式得益于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
听录音,揣摩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独特之处?生A:运用时间顺序,先是小时侯、长大后,然后是后来、现在。
师评:那是一生一世的乡愁,而且诗歌都用“这头、那头”,这在诗歌中被称为重章叠句。
生B:诗歌用了形容词,“窄窄的、小小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起来用。
师评:每个意象前都用了修饰语,这些被称为叠音词。
比一比:1、乡愁是一张小邮票2、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3、乡愁是一张窄船票4、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读一读,为什么要用叠音词?生:乡愁感觉更浓厚了。
师:在看这几个叠音词的声调,有什么特点啊?音很长做手势“﹀”,生跟着手势一起读。
乡愁更浓了,更粘了,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个读,师评价。
生A:我还发现有量词,“一张”、“一湾”……想起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但是,学生对贯穿全诗的象征手法还是比较陌生的,其意象的象征意义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又由于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因此还是存在着难度。
1、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3、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第二课时一、导语:这几句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二、走近余光中ﻫ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积累“嘶哑、汹涌、喉咙、怅惘”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通过熟读并朗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人用词的匠心。
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最近,央视一台播放了由李幼斌主演的《中国地》,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辽宁清风岭地区,一个老嘎头带领全家、全村与日军浴血奋战,固守清风岭未让日军占领的传奇故事。
实际上,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演绎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在神州舞台上吟唱着一曲曲爱国之歌。
谁不恋自己的国土,谁不爱自己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感受诗人激情澎湃、悲愤激昂的灵魂。
二、走近作者,介绍背景1.走近作者查阅资料,了解艾青。
2介绍背景1938年11月,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人民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嘶.哑(sī)悲愤.(fèn)腐.烂(fǔ)3.个别学生朗读,读出节奏。
(师指导朗读方法)4.师诵读,体会感受。
5、全体学生集体朗读,读出感情。
(师引导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师引导学生读现代诗歌时,一定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重音和情感。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师: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间合作探究一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小组间讨论,学生相互质疑,请教老师。
生:老师,为什么说“假如我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表现了什么?师: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师:诗的情感往往暗含在意象中。
你能找出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吗?(注意联系修饰语:悲愤、激怒、温柔)→你一言,我一语,找出其意象,并逐步完善其象征意义。
(下面加点的词是意象)师:这“鸟”活着时歌唱至死,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将如何理解?生:这“鸟”活着时,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连羽毛也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师: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假如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会受到影响吗?生1: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可看作对主题的高度凝炼的概括。
生2:第二节不能去掉,它们是一因一果的设问,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这一节是诗意的提炼和升华。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五、土地情思,读读写写1.背一背,比一比,看谁积累的爱国名句最多?2.“假如我是一只鸟”,今天面对我们繁荣富强的新时代,你会歌唱什么呢?试仿照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也写一首小诗,也当一回为时代而歌的小诗人吧!六、总结升华,播放歌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尚思报国”。
现在的社会依然不太平,你看: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依然存在,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也对中国虎视眈眈,记住:落后就会挨打。
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共和国之恋》这首歌,去深爱自己的祖国吧!乡愁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领会诗歌《乡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积累诗中的名句,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朗诵诗歌的能力。
2. 感知《乡愁》中的意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化作具体的形象的艺术构思。
3. 品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父老乡亲》,这首歌所蕴含的浓浓亲情在彭丽媛柔美的声音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那种对故乡的思念,怎可一字而尽,一纸乡书承载着多少离愁与牵挂,我在信封这头,故乡在那头。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1. 听读诗文,注意生字生词,初步感知。
2. 学生齐读这首诗,在朗读时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思乡之情)3. 老师范读这首诗,同学们听读,拿起笔来,标上语气和节奏,打上重音。
(师可配上相关音乐、朗读,如《思乡曲》,师读完,生评点,大家总结怎样读最好。
读《乡愁》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语调要深沉,层层节节要递进,感情要越来越浓。
)4. 个别朗读,同学们欣赏评点,谁愿意参照录音及老师示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全诗。
三、研读全诗,读出诗意师:诗的韵味是读出来的,诗的韵味是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去撞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走进诗的殿堂,领悟诗意。
师:分四组分别朗读四节诗,读时依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节诗的内容。
(每节诗用四个字概括)生:母子生别;夫妻之别;母子死别;家国之别。
师:再读1〜4节,读出递进感。
1〜3节读出个人之思,读第4节领悟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师:读诗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而领悟其意境美,须从寻找诗的意象入手。
《乡愁》一诗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个人之思和祖国之恋表现出来的呢?生:这些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诗歌的语言虽具有凝炼性,言简意赅,可每一节诗都有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
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把四幅画面描绘出来。
生可根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结构,再依据意象前的修饰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去想像。
既可说四幅画面,也可说一幅画面。
师:我们已找出每节诗的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师:四个单纯的意象,一起表达了什么样的复杂情感?生把四个单纯的意象综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诗人将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形成了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四、拓展延伸,品悟乡愁师: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也是所有游子共同的心声,乡愁更是中国古诗中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同学们能写出几句有关“乡愁”的古诗词吗?生1:我小时候读过李白写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我记住了诗圣杜甫写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3:我记住了诗人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记起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5:我记起了马致远《秋思》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不仅古诗词中有乡愁的诗句,俗语该语中也有不少,如“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洛阳虽好不如家”“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现代诗中也有许多优美的乡愁诗句。
如席慕容写的《乡愁》中“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并欣赏余光中的另外一首诗《乡愁四韵》,试比较其异同。
结束语: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所有中国人的心结。
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不再宽广,不再是阻隔两岸人民的天堑,台湾一定会如香港、澳门一样,顺利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爱这土地》在讲授这一课中,采用了新颖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诗情,在诵读中去寻找意象,在诵读中去领会意境,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入领会诗意。
其次,老师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动探讨中去揭开诗的谜底,对学生回答点评合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师生和谐民主的课堂。
同时,延伸拓展合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实在是师生共同鉴赏现代诗的典范。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情味、爱国情的诗歌。
老师成功之处如下:还是重在读诗,在反复不同形式的读中去感悟诗情,在研读中去体会意象的精妙、意境的深度,在品读中去联想生动的画面,在诵读中去拓展延伸。
其次,老师引导得法,评价得当,师生民主课堂构造和谐,而且板书设计思路清晰,新颖别致。
整个课堂贯穿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益智的氛围中去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