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评课稿
- 格式:rtf
- 大小:59.43 KB
- 文档页数:3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蔡月老师讲授的《开天辟地》一课,细细品味,感受颇深,内心深处被蔡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结构严谨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所折服。
在这里,我不敢说是评课,只能来谈谈听课之后的感受:首先,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很有特色,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词语的世界。
从一开始让学生用词语形容当时教室的情景,再到让学生补充词语环节,以及课文内容用词语来概括并板书,再到刘老师讲课时时不时用的词语,既体现了刘老师丰厚的语文素养,又展示了刘老师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积累词语的特点。
其次,蔡老师这节课注重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体会盘古崇高的献身精神。
注重朗读指导。
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盘古的神力,先让学生理解“猛劈猛凿”,在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左手持凿,右手握斧。
猛劈猛凿”的情景,同时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朗读时,没有机械的用“感情”来读,而是让学生知道词义,理解课文精神,这样学生读出的课文显得生活、有内容,真正是感情的流露。
第三、在实践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蔡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
数秒钟后,蔡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
蔡老师趁势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盘古顶天立地意志坚强的精神。
通过这一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
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第四、充分发挥想象教学时,蔡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的精神。
如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刘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并写出来。
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
以上只是我得几点个人见解,有不对之处,请在座的领导、老师多加指教。
【2】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课学到了很多。
首先,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很有特色,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通篇从“对称”入手:学生从对称的句子、词中,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空间,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其次,学生在朗读时,没有机械的用“感情”来读,而是让学生知道词义,理解课文精神这样学生读出的课文显得生活、有内容,真正是感情的流露。
最后,刘老师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能敢于质疑,善于提问,能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
如果,教师在安排教学节奏时有松有驰,可以让学生对于学习进程的感受和重难点的理解,能够更好掌握。
在字词小细节的处理上可以再精细点。
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盘古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那段,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有读盘古的身体部分,有读身体发生的变化,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明白课文内容。
“创造”是本课的关键词,开始学生对这词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通过解读文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宇宙创造前是什么样子的?创造后是什么样子的?盘古又是怎么创造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也就明白了创造的意思,这种设计,水到渠成。
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一词,指导自然。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指导朗读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我个人还感觉有些地方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有些地方让学生读书时,很快就提问问题,感觉不是读,应是快速浏览。
整节课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我会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课堂。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活动中,陈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陈老师的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
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陈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
她在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复习,让学生们把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复述,然后引出新课,再引导学生去读、思、品、议。
这样一直训练下去,积累下来,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准能提高。
三、在表演中体验,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陈老师亲自和学生一起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蹬”和“顶”的表演姿势,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
两三分钟后,陈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都叫苦连天,纷纷说:“累死了”。
老师马上过渡说:“我们坚持了这几分钟的时间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紧接着,陈老师读道:“一年过去了……”学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
”老师又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
”老师再读“一万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日覆一日,年覆一年”的意思,通过这一巧妙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四、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与魅力。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里时,陈老师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
”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在充分的朗读之后,老师问:“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就只变成这些吗?”从书中省略号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有的说;“盘古的鼻子变成了黑黑的隧道。
”有的说:“盘古的牙齿变成了高高的雪山。
”还有的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绿绿的柳树,”……总之,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陈老师的这一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了学生的积累句子的能力。
尽管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但也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说辞太多,应多给孩子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据此,我对本课的朗读训练进行了重点强化,具体设计了读顺、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顺。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争取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顺畅。
由于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并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因此识字任务可以交给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完成。
然后教师通过“盘古是怎样开天地
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及时把学生读错的生字纠正,集体解决难读的生字并巩固。
(2)读懂。
学生在回答我“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个问题时,找到的句子都是在2-4自然段出现过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引导学生明白2-4自然段是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一个部分,教给他们理清课文脉络的方法。
(3)读好。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
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第二节的“抡斧猛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2、注重语言积累。
本课教学中,张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
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带着喜悦之情来收获自己发现的成果,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第四段中,通过朗读和说话等训练形式,使学生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自觉地学习、了解,不断丰富语言、文化的积淀。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张老师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4、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张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有的说;“盘古的脖子变成了高山。
”有的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指山。
”还有的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从高处往下流的瀑布。
”……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
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