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 格式:pdf
- 大小:376.42 KB
- 文档页数:12
基础专项练1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
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庙号的一种,多用于开国帝王。如顺治、康熙都是庙号。
B.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封建统治者为了奖励手下,按血缘关系让某个家族一代继承一代地连续担任某个爵位或职位。
C.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中央各种事务。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中国古代官员可以因为年老、疾病等原因请求辞去官职,亦称告老、乞身、乞骸骨等。
4.清代《四库全书》分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故列于史部。
B.屈原作品收录于《楚辞》,故《渔父》须查集部。
C.《道德经》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可在经部查阅。
D.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孟子》一书列于子部。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为15岁。
B.敕,指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
C.手诏,指帝王亲自宣读的诏令,为了以示郑重而由皇帝亲自颁发。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称作“登庸”“御极”“践祚”“践极”“践统”“登极”。B.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的祭祀。包含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C.太守,古代地方职官,是战国至秦朝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主要负责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政治事务。
D.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原”意义相近。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C.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D.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有司”。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答案精析
1.D[“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2.D[①束发:系结头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十五岁。
②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④知命:《论语·为政》“五十
而知天命”,后用“知命”代称五十岁。⑤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不惑”代称四十岁。] 3.A[太祖是庙号,顺治、康熙都是年号。]
4.B[A项《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但属于十三经,故列于经部。C项《道德经》为道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作者为老子,属于子部。D项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但属于十三经,故《孟子》一书列于经部。]
5.C[“手诏”指帝王亲手写的诏书。]
6.D[“自发地”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
7.A[“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8.C[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基础专项练2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犬马:臣子对君主的自喻,表示忠诚、甘愿服役奔走。成语“犬马之劳”表示愿供驱使,为之效力。B.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文中指成串的铜钱,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穿连在一起,就是一贯。
C.颐:面颊,腮。成语“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傲慢神气。
D.辎从:“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辎从”在文中指车和随从。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要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D.藜藿,两种野菜的名称,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自谦的说法。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太子出行时充任先导。
B.户部,古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
C.假节即借用符节,持节者大都镇守一方,战时可以斩杀违犯军令的人。
D.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人,军谘祭酒即军中首席幕僚。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称“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