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分解
- 格式:doc
- 大小:660.00 KB
- 文档页数:17
环境生态工程施工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生态工程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环境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一、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护岸技术是指在河道、湖泊等水体岸边采用植物、植物结合土木工程材料等手段,构建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和生态功能的护岸结构。
生态护岸技术既能保护岸线不受侵蚀,又能为水生植物和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目前,常用的生态护岸技术包括植物护岸、土木工程材料护岸、植物结合土木工程材料护岸等。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处理设备,通过构建湿地植物、微生物、底泥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复杂生态系统,实现对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
人工湿地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投资低、运行成本低、便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景观水体净化等领域。
三、生态浮床技术生态浮床技术是将植物种植在浮床上,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和转化作用,实现对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
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低、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尤其采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如水稻等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
四、生态固坡技术生态固坡技术是指在河道、湖泊等水体岸边采用植物、土木工程材料等手段,构建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和生态功能的岸坡结构。
生态固坡技术既能保护岸线不受侵蚀,又能为水生植物和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目前,常用的生态固坡技术包括植物固坡、土木工程材料固坡、植物结合土木工程材料固坡等。
五、生态拦截技术生态拦截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土木工程材料等手段,构建具有一定拦截能力的生态系统,对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等进行拦截和去除。
生态拦截技术具有投资低、运行成本低、便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雨水径流处理、农村污水治理等领域。
湖治理工程方案一、湖泊水质改善首先,湖泊治理工程的首要任务是改善水质。
根据湖泊水质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淤除污:对湖泊淤泥进行彻底清除,清洁湖底,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2.生物调理:引进适宜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促进水体循环。
3.水质监测: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成立专业监测团队,定期监测湖泊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4.净化设备:安装湖泊净化设备,如水生植物过滤系统、人工湿地等,对湖泊的水质进行处理和净化。
二、湖泊生态建设其次,湖泊治理工程还需进行生态建设,重塑湖泊的生态环境,提高湖泊的自然生态效益。
具体措施如下:1.湿地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湖泊的自然保护力。
2.植被绿化:通过植被绿化,改善湖岸生态环境,促进景观提升和氧气的释放。
3.人工鱼礁:在湖泊中适当布置人工鱼礁,促进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加鱼类资源。
4.防护工程:加强湖泊周边的护岸工程,防止水域湿地的侵蚀。
三、湖泊污染治理另外,湖泊治理工程还需要对污染物进行治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保护湖泊的水质。
具体措施如下:1.排放治理:建立湖泊沿岸生产企业和居民的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对污染源进行严格治理,减少排放量。
2.污水处理:对湖泊沿岸的污水进行处理,确保污水排放达标,减少对湖泊水质的影响。
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湖泊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农田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对湖泊的污染。
四、湖泊生态保护与管理最后,湖泊治理工程需要加强对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确保湖泊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效益的提升。
具体措施如下:1.设立管理机构:成立湖泊管理机构,负责对湖泊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管和维护,并建立湖泊管理制度。
2.宣传教育: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湖泊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环境执法:对湖泊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湖泊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科研支持:加强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科研支持,推动湖泊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复制湿地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以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一种综合利用的水处理设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一个设计方案的详细描述。
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
1.设计目标:(1)水质净化: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降解和沉淀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等。
(2)生态保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供给,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3)景观效果:打造美观、宜人的湿地景观,增加人们的参观、休闲和娱乐功能。
2.选址:选址应考虑到河道水质、水流情况以及周边环境。
选择距离污染源较远、水流较缓的区域,有利于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同时应确保周边环境的适宜性,如附近无高压电线、噪音及异味污染等。
3.湿地类型选择:根据河道的水质特点和设计目标,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
如表层流湿地、人工河流湿地、沉水植物湿地等。
可以采用不同的湿地类型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处理系统。
4.设计布置:根据选址和湿地类型,合理布置湿地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通常,湿地系统可分为进水区、过渡区和出水区。
进水区用于引入污水,过渡区用于过渡水质,出水区用于出水。
可根据河道水质和流量情况,设计合适的水流路径和湿地布置。
5.建设技术:建设湿地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加固排水系统、植物选育和种植等工程。
土地平整可以使湿地形成平缓的环境,有利于水流自然流动。
排水系统的加固可以保证湿地内外的水质稳定。
植物选育和种植则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需要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并按照设计布置进行种植,以实现净化水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河道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主要涉及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美观的景观效果和适宜的休闲空间。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规范一、工程背景生态护岸工程是为了保护河岸、湖岸和海岸,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一种工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域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多,大量的生态环境因此而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以及防止水利灾害,生态护岸工程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设计原则1.生态恢复原则:尽量保留、恢复原有湿地和水生植被,创造有利于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
2.防护原则:在保证生态恢复的前提下,兼顾护岸功能。
护岸要具有一定的阻隔和抵御水流和波浪侵蚀的能力。
3.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考虑工程的成本和维护周期,尽量采用易于保养、低成本的设计方案。
4.工程技术原则:采用符合国家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工程材料、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三、工程设计步骤1.调查研究: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质、生物资源等基本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确定工程目标: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工程的护岸功能要求、生态恢复目标和可持续性要求。
3.设计方案:结合工程地理环境和工程要求,设计生态护岸工程方案,包括方案选址、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方案、工程维护方案等。
4.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性评价等。
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5.施工图设计:根据通过评估的设计方案,绘制生态护岸工程的施工图纸。
包括详细的工程结构和尺寸,材料要求,施工工艺等。
6.工程预算:根据施工图设计和材料要求,编制生态护岸工程的预算清单,估算工程的造价。
7.编制规范: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要求,编制工程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四、工程设计要求1.选址要求:生态护岸工程的选址应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位置,避免对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干扰。
同时要充分考虑水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和水质环境。
2.工程材料要求:生态护岸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工程材料标准和环保要求。
浅析河道生态护岸设计摘要:河道护岸是人类解决河流洪涝灾害的重要工程手段,属于人造工程的范畴,但由于设计理念、工程材料、结构构造的不同导致工程效果迥异。
目前常见的护岸分为工程型护岸、景观型护岸和生态型护岸。
1 生态护岸防护原理在水势平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利用植物的根、茎或整体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
按照一定的规律把植物的根、茎或者枝干捆扎为整体种植[2]、扦插或者掩埋在河坡上,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枝叶可以截留雨水、增加入渗量、减少护岸表面径流,减轻雨水对河坡冲刷,避免面蚀和沟蚀,植物根系可以增强护岸土壤的凝聚力,提高岸体的抗剪强度,加固和稳定边坡。
对水流流速快、水位变幅大、岸坡坡度较陡河段,堤岸边坡土壤的抗冲抵抗力远远小于冲刷力,易发生边坡失稳,甚至引发大体积的崩坍,单纯采用植物防护抗冲能力不足,需结合生态材料进行河岸防护。
生态材料具有抗冲能力强、整体性好,耐腐蚀耐老化,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等优点。
植物措施与生态材料措施相结合,发挥生态材料的抗冲作用和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在保证边坡安全稳定的同时,改善河岸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3]。
2 生态护岸设计原则生态护岸设计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涝要求,并兼顾河道功能形态、生态景观、工程占地和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
河道不同河段护岸应结合具体需求,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形式护岸交替布置,在弯道水流顶冲部位,应采用抗冲性较强的生态材料型护岸,而对于水势平缓河段,尽量采用生态型较好的自然性护岸。
护岸的结构、选型和材料繁多,包括自然草木类、土工合成材料类、生态混凝土类、植生挡土墙类。
其各自的水力特性和适用条件亦不相同。
河道生态护岸形式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安全性:护岸结构起到防洪和保证边坡稳定的作用,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护岸结构设计最关键原则。
在设计工况下,护岸必须满足水流的抗沖要求,保证边坡的稳定,保护提防的安全和河势稳定。
生态性:生态护岸需要建立具备生物生存环境且开放的护岸生态系统,并保证该系统能够自我运行和自我修复,实现一种水体与岸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状态,为动植物、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河岸带生态环境。
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生态护岸工程是指为了保护河岸、湖岸等水域边坡而进行的一种工程建设,其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加固边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以及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针对具体的水域环境特点和护岸工程的需求,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评估。
通过对水域的水文地质特征、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护岸工程的具体位置、长度和高度。
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植被分布、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情况,为后续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根据勘测评估结果,制定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到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采用生态护岸材料和植被种植等手段,实现护岸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设计方案还应考虑到工程的可持续性,选择耐久、环保的材料,确保护岸工程的长期稳定性。
在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避免因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护岸工程的施工过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完成护岸工程的施工后,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工作。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使护岸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合,实现生态护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水域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和工程可持续性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生态护岸工程的良好效果,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岸线侵蚀等问题。
为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湖泊生态功能,本项目对某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二、项目目标1. 改善湖泊水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2. 保护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3. 优化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4. 保护和传承湖泊文化。
三、施工方案1. 工程设计(1)湖泊水质改善:采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物膜等技术,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2)生物多样性恢复: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3)岸线修复:采用植被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修复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4)文化传承:在修复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湖泊周边的文化资源,传承湖泊文化。
2. 施工工艺(1)水质改善工程①生态浮岛:在湖泊中设置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②人工湿地:在湖泊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2)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①植被种植:在湖泊周边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
②生态廊道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生态廊道,连接湖泊与周边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迁移。
(3)岸线修复工程①植被护坡:在岸坡上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植被护坡,提高岸坡稳定性。
②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如石笼、生态框等,修复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3.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3个月(2)主体工程:12个月(3)后期养护:6个月四、施工管理1. 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文明、有序。
2. 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3.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实现以下效果:1. 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1. 引言人工湖是人工修建的具有水体功能的湖泊,除了具备抗洪排涝、供水供应等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
其中,湖岸景观是人工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文将介绍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
2. 设计原则湖岸景观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尊重自然环境,注重生态保护,保持湖岸生物多样性。
•美观实用原则:注重景观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使人们在湖岸边可以愉悦地休闲和活动。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环境保护,实现湖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施工步骤湖岸景观的施工步骤如下:3.1 准备工作•清理湖岸区域,清除杂草和垃圾。
•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湖岸的形状和尺寸。
3.2 围堰施工•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围堰施工,用以确保湖岸形状的稳定。
•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围堰施工,如混凝土、石材等。
3.3 植被配置•根据设计方案,在湖岸区域适当配置植物,如草坪、花坛等。
•选择适应湖岸生态环境的植物,并进行合理布局。
3.4 路径铺装•在湖岸景观中设置适当的步行道或人行桥,方便人们观赏湖景和进行休闲活动。
•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如砖石、木板等。
3.5 建造景观设施•根据设计方案,在湖岸区域建造景观设施,如凉亭、休闲椅、游艇码头等。
•设计师可根据景观特点和需求,进行创意设计。
3.6 灯光照明•在湖岸景观中设置适宜的照明设施,提供夜间观赏和安全需求。
•灯光的布置应考虑节能环保和景观效果。
3.7 检查和完善•完工后,对湖岸景观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完善。
4. 施工材料及技术要求•材料选择:在湖岸景观施工中,应选择抗腐蚀、耐磨、耐候性好的材料,如混凝土、石材、木材等。
•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经验,确保施工过程稳定、安全、美观。
5. 环保措施为保护生态环境,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环保措施: - 合理使用水源,避免浪费。
- 对施工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垃圾清理到位。
湿地公园生态驳岸及水岸景观设计作者:呼春月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从保护生态和满足人的视觉、心理需求出发,研究发展生态驳岸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探讨了湿地公园在水岸建设中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生态驳岸自然岸缘植被一、概念及设计类型1.概念:所谓的生态驳岸与传统的砌体驳岸不同,是指借鉴自然河堤的原理人工修造可以保证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多种自然生态呼吸作用,且能营造水岸生物多样性生境,并且有一定防洪和抗冲刷能力的保水固土的水岸设施。
生态驳岸所提供的这种自然生态呼吸作用使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通畅和谐的物质和信息交换。
2.设计类型:(1)自然型驳岸;(2)生物工程驳岸;(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二、设计原则及功能1.自然生态性缓坡有助于湿生植物群落的建立。
用自然的湿地基质代替人工砌筑畅通水路的生态交流途径,能为水体动植物和陆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繁衍场所。
刚性结构护岸阻止了水体与水岸的联系,营养物质的转移和交换,使一些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境,比如蛙类。
生态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使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驳岸设计对土地的自然演进和自然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净化水质早在几个世纪以前,人类就开始认识到湿地具有净化污水的功能,尼罗河沿岸的苏丹人长期以来就利用天然湿地和粘土净化洪水。
使用通透性较好的原生态材料修筑驳岸,保证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化作用。
在岸边栽植合适的水生植物,使其和微生物群落组织成一个生态系统,促使它们把废水和径流雨水中的有害化合物过滤和吸收为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3.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放,调节洪水控制洪水、调节水量是湿地的重要功能。
丰水期,滨水湿地水体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进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人工湿地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另外,生态护岸的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因此人工湿地的岸线必须要符合防洪安全的需要,在水量较大及水流冲顶位置,岸线必须足够牢固。
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湖泊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水体,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湖泊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改善湖泊水质和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成为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创造的湿地系统,以模拟和改良天然湿地的功能。
人工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水体和生态保护的作用。
在湖泊里建设人工湿地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和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的设计包括水体的引入和排水、湿地植被的选择和布置等。
利用湖泊边缘地带或人工岛屿建造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悬浮物质,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此外,人工湿地还可以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滞洪保护,有利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生态护岸是指利用植被和土壤等自然材料来构建湖泊边缘的护岸系统。
生态护岸能够起到保护岸线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湖泊水质的作用。
传统的混凝土护岸在修建过程中会破坏生态环境,在抗洪能力上也存在问题。
而生态护岸可以通过植被的根系和土壤的保持来提高护岸的稳定性。
同时,在设计生态护岸时可以选择适合湖泊生境的植物种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湖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在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和护岸的适应性:设计应根据湖泊的地理、水文和生态条件来确定湿地和护岸的类型和规模。
不同湖泊的水质状况和水功能区划也需要考虑在设计中。
2.湿地和护岸的功能:湿地和护岸的设计应考虑到其净化水体、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和提供栖息地等功能。
根据需求和目标来确定设计方案,确保目标的实现。
3.植被选择和布置:湿地和护岸的植物选择应根据其对水体净化和岸线稳定的贡献来确定。
同时,植被的布置也要考虑到水流、水深和土壤等因素。
4.技术应用和管理:湿地和护岸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相关的工程和技术应用。
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对湿地和护岸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86生态护岸设计分析◎窦飞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库区河道的防护堤岸工程当中,比较常见的生态设计理念以及相关治理方案,并结合对某防洪护岸实施治理的工程实例,从工程中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入手,对工程基本概况、方案选择进行了介绍,该工程最终选取了生态性好,施工简单的铰接式护坡+块石护脚方案实施治理,不仅节省了治理工程的整体投资额,还实现了不错的生态效益,完全可以作为日后同类工程的一份有效参考。
关键词:城市库区河道;生态护岸;经济效益一、工程概况某个县城北部的一处防洪护岸工程,是该县防护区规划中的第九级电站,距其上游设置的洪江水电站梯级能有31km,距其下游水电站梯级是47km,属于低水头日调节径流式电站,其坝址在当前流域内的控制面积是40101km2,属Ⅱ等大(II)型的一处水利枢纽工程,除主要发电以外,还兼具旅游、航运、等多项利用效益。
水电站蓄水后的正常水位是165.00m,正常库容为1.21亿m3,工程的总库容可达2.32亿m3;水电站具有140MW的装机容量,多年以来的年均发电量为5.62亿kW·h,通航建筑物的设计标准是:航道IV级标准,可容500t船舶通航。
因项目区所在地势偏低,防洪能力达不到10年一遇要求;因沿河不曾设任何防冲装置,河道岸坡既有稳定性不够,在长期洪水冲刷之下,河岸多次发生严重崩塌,当地经济也由于经常性的洪涝灾害而未得到良好发展,拖慢了该县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对其地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形成了阻碍。
防洪护岸项目区内的河道岸坡土质结构中,包括壤土、粉质粘土以及含碎石粉质粘土,而且岸坡脚除还有出露砂砾石。
二、治理方案选择在本实例工程中,防护区位于水电站库区之内,安工程的施工与水电站的蓄水之间存在着矛盾,若放弃,遇水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无论是采取围堰施工,还是直接排水,都需要不小的一笔投资。
因此,在对该实力工程的护岸进行防冲设计时,需要采取新式的防冲技术。
湖岸设计自然化原则介绍湖岸设计是指在湖泊周围进行景观设计和规划,以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和满足人们需求为目标。
自然化原则是湖岸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将人工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湖岸景观显得更加自然、真实和生态。
本文将详细探讨湖岸设计自然化原则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策略。
自然化原则的要求湖岸设计中的自然化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保护: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是自然化原则的首要要求。
设计师应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布局,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2.地形塑造:通过合理的地形塑造,模拟自然地形特征,形成适应湖泊环境的地形起伏。
例如,通过设置湖岸丘陵、沙滩等地形元素,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多样性。
3.植被景观:合理选择植被种类,使其与湖泊环境相融合。
设计师应注重湖岸带植物的栽培和管理,营造自然而生态的植被景观。
4.自然演化:设计师应考虑湖岸景观的自然演化过程,使景观呈现出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湖岸植物的自然繁育区,培养自然植被更新的过程。
自然化原则的实施策略为了实现湖岸设计的自然化原则,设计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植被选择与布局1.先进行合适的植被调查,了解湖泊周围的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
2.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适应湖泊环境的本地化植被种类,并进行合理的植被布局。
例如,在湖岸的高处可以种植乔木和灌木,而在湖岸的低处可以种植湿地植物。
3.针对湖岸的不同区域,可以设置植物的连续带状分布,使景观更具层次感和连贯性。
地形塑造与景观创造1.根据湖泊周围的地貌特征和地形条件,进行地形塑造,模拟自然地形。
例如,可以通过人工形成小丘陵、凹坑、水潭等地形元素。
2.结合湖泊周围的自然景观,进行景观创造。
例如,在湖岸上设置花坛、休闲区、观景台等,增加人们与自然互动的机会。
3.利用景观材料和装饰物,增加景观的自然质感。
例如,使用天然石材、木材等材料进行硬质景观的构建,营造自然而有机的景观效果。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护岸设计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人们观念的改变,河道护岸建设逐渐由单一防洪排涝向具有安全、生态、环保、景观等多功能方面转变。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护岸;设计1 生态护岸分类1.1 自然材料护岸1.1.1 自然草木护岸利用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在河岸形成防护地带来保护岸坡稳定。
自然草木护岸的优点显而易见,利用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有机物净化水体,同时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当植物生长茂盛后亦可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工程量比较小,方法简单,造价低,维护费用低,主要适用于农村河道工程。
其缺点主要有:护岸强度低,抗冲能力差,常水位以下植品种的选择难度大;在植物根系稳固前,护岸抗冲能力差。
1.1.2 人工竹、木桩(插柳)护岸人工竹、木桩(插柳)护岸是采用人工竹、木桩等已死的植物或柳桩为主要材料做成桩,将其打入地基中,形成近于垂直的护岸。
人工竹、木桩(插柳)护岸优点主要有:材料为天然材料对环境没有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小,人工竹、木桩可以作为生物的栖息地,待柳桩成活后变成天然活的护岸;材料易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
其缺点主要有:人工竹、木桩有使用年限,需更换;抗冲性能一般。
1.1.3 梢料护岸利用柔软的植物活枝条,编织成梢架、梢料等规则结构,内填碎石、砂砾等,将其沉入水中,上覆抛石形成护岸。
梢料护岸的优点主要有:对生态影响小,材料易就地取材,施工方便,周期短,可利用拆除的混凝土护岸的大块材料作为抛石材料,小块材料作为填充材料,节省投资。
其缺点主要有护岸强度较低、抗冲能力弱、后续需更换。
1.2 砌石护岸1.2.1 干砌石护岸干砌石护岸是利用当地天然石材,采用干砌的方式堆积而成的护岸结构。
干砌石护岸的主要优点: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抗冲能力较强;砌石间空隙较大,为生物栖息繁衍提供场所。
其缺点主要有:结构适应变形能力差,对基础的要求较高,耐久性一般。
1 人工湿地设计1.1 人工湿地介绍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
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
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
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1.1.2 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
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
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表1-1 两种人工湿地对比1.2 湿地修复区设计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景观效果。
湿地区总面积约为2.2万m2,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东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 CW)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模拟湿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过程,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等生物活动,处理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水体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和机械法,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效果好、工艺简单、经济性好、环保性强的优点,在城市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中有广泛应用。
1.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湿地类型包括自由水面流式湿地、水平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
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要考虑到处理水体的性质、水质目标和项目财力等因素。
2.设计适当的湿地尺寸:湿地面积和深度是湿地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
湿地面积要根据处理水体的流量和负荷来确定,一般采用最大日流量的1.2倍作为设计流量。
湿地深度一般为0.3-1.0米,需要根据不同湿地类型和处理水体的不同污染物浓度来确定。
3.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吸收、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同时为微生物提供生境。
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要考虑到其耐短暂淹没、耐盐碱和抗病虫害等特性,一般选择芦苇、蒲草和菖蒲等湿地植物。
4.设计适当的湿地流态:湿地流态是指水体在湿地中的流动方式,包括自由水面流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自由水面流动适用于水质较好的情况下,水平流动适用于水质中等的情况下,垂直流动适用于水质较差的情况下。
根据处理水体的水质要求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考虑,选择适当的湿地流态。
5.设计适当的湿地进水与出水方式:湿地的进水和出水方式对于处理效果和工艺运行都有很大影响。
进水方式可以选择表面进水或底部进水,根据处理水体的水质目标和湿地自洁能力来确定。
出水方式可以选择自由出水或收集出水,根据处理水体的营养盐排放标准和后续处理工艺考虑。
6.设计适当的湿地监测与维护:湿地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系统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湿地监测包括水质监测和植物监测,水质监测通过监测处理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指标来评估系统的处理效果;植物监测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转化能力来评估系统的生物群落健康状况。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面临的海岸侵蚀、滩涂消失、海岸线抬升等问题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对沿海地区进行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生态护岸工程设计和施工2. 项目地点:某某市沿海地区3. 项目目的: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4. 项目范围:涵盖某某市沿海一定范围内的海岸线三、项目方案1. 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保护和恢复海岸生态环境的需求,尽量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2)多元化设计原则:护岸工程应兼顾护岸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设计,将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岸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护岸系统,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海岸侵蚀和风浪冲击。
(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护岸工程设计中,应考虑生态保护、社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护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方案(1)海岸线生态修复:通过人工植被、沙滩整治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海岸线生态系统,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海岸侵蚀速率。
(2)护岸结构设计:选择适宜的护岸结构,如岸堤、沙滩工程、岛礁工程等,以有效抵抗海岸侵蚀、保护海岸线。
在护岸结构中适当设置生态岸坡和人工湿地,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3)海岸线规划设计:根据海岸线的地形特征和沿海地区的开发需求,对海岸线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理的护岸线路和护岸整治区域。
3. 生态护岸工程的施工方案(1)护岸工程的施工流程:按照设计方案,确定护岸工程施工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施工、验收和保养等环节。
(2)施工技术和工艺: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保证护岸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如岸堤工程采用挖泥船、直升机等作业设备,沙滩整治采用植树机植被等。
湖泊整治方案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一些不良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湖泊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湖泊整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
本文将围绕湖泊整治方案展开分析,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问题分析在考虑湖泊整治方案时,首先需要对湖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常见的湖泊问题包括水质污染、水面减小、水位下降、污染物积累、水生态系统破坏、沉积物富营养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威胁到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二、整治目标在了解湖泊问题后,我们需要明确定义整治的目标。
整治目标应该以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为主要出发点,为解决问题提出具体的方案。
比如,在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时,目标应该是恢复湖泊水质,提高水质达标率;在解决水面减小问题时,目标应该是增加湖泊水面面积,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治理措施针对湖泊存在的问题和整治目标,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
常见的湖泊治理措施包括:1、加强污染治理:针对水质污染问题,可以采取增加人工湿地、挖淤泥、生态护岸等方式,控制水质污染。
2、加强水源补充:加大补水力度,缓解水位下降、水面减小等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补水量要适宜,避免造成反效果。
3、加强监控和管理:加强对湖泊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健全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湖泊问题,保障湖泊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4、公众教育宣传: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宣传,提高居民对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号召大众积极参与湖泊保护行动。
四、成本预估湖泊整治方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在制定方案过程中需要对成本进行充分估算。
对成本做好预估,有利于方案的优化和推广。
五、方案评估方案评估是验证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步骤,通过方案评估,可以发现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方案实施的成功。
方案评估始终围绕湖泊整治的实现目标展开,对各项治理措施和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
湖泊湿地设计节点一、湖泊湿地概述湖泊湿地是指由湖泊、河流、沼泽等自然水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湖泊湿地设计是指对湖泊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实现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湖泊湿地设计的目标1. 生态保护:湖泊湿地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和种群繁衍地,设计应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水资源管理:湖泊湿地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和调节区域,设计应合理规划湖泊的水量、水质和水位管理。
3. 水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湖泊湿地,设计应考虑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湿地的功能和生态系统健康。
4. 人类活动利用:湖泊湿地设计还应兼顾人类活动的需求,如旅游、休闲、渔业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湖泊湿地设计的节点1. 湖泊湿地边界划定:根据湖泊湿地的实际情况和功能要求,确定湖泊湿地的边界范围,包括湖泊水域和湿地带。
2.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湖泊湿地的生态特点和功能需求,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如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区、人类活动区等。
3. 湖泊水质管理:设计应考虑湖泊水质的监测和管理,包括净化水源、控制污染源、保持水体清洁等措施。
4. 湖泊水位调控:设计应考虑湖泊水位的调控,保持湖泊水位的稳定性,同时兼顾洪水调度和干旱防治。
5. 湖泊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湖泊湿地,设计应考虑湿地的生态修复,包括水生植被恢复、湖泊淤泥处理等措施。
6. 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应注重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7. 人类活动设施规划:设计应合理规划人类活动设施,如旅游码头、观鸟平台、渔业养殖等,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不对湖泊湿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8. 湖泊湿地管理机制:设计应考虑湖泊湿地的管理机制,包括管理责任的界定、监测和评估体系的建立等。
9. 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设计应鼓励社会参与湖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湖泊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湿地护岸施工方案介绍湿地护岸施工方案旨在保护湿地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特性,同时提供有效的护岸措施,以防止湿地侵蚀和土壤流失。
护岸类型选择根据湿地的特点和需要,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护岸类型之一:1.自然护岸:利用生态工程手段,在湿地边缘种植具有护岸功能的湿地植被,如芦苇、草坪等。
这种护岸类型能够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水流对湿地土壤的冲击。
2.工程护岸:采用坚固的工程材料,如混凝土、石块等,构建坚固的防护墙。
这种护岸类型适用于湿地边缘地形较陡峭或水流较为湍急的情况。
施工步骤湿地护岸施工的一般步骤如下:1.地质勘测:对湿地地形进行详细勘测,了解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2.设计方案:根据地质勘测结果和需要,制定湿地护岸的设计方案,明确护岸类型、材料和施工方法。
3.施工准备:购买所需材料,准备施工设备,组织施工人员,并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4.基础处理:根据设计方案,在湿地边缘清理杂草和外来植物,处理土壤表面,确保基础稳定。
5.护岸构建:根据设计方案,开始进行护岸的构建工作。
对于自然护岸,种植适宜的湿地植被;对于工程护岸,使用预制的坚固材料进行施工。
6.验收和维护:完成护岸施工后,进行验收和检测,确保护岸的质量和稳定性。
并制定相关的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修复护岸,以保持其有效性。
施工注意事项在湿地护岸施工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环境保护:施工期间要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施工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安全管理:施工现场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湿地的水资源,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湿地水源的浪费和污染。
结论湿地护岸施工方案应根据湿地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护岸类型,并结合详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步骤,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护岸,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1 人工湿地设计1.1 人工湿地介绍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
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
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
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1.1.2 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
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
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表1-1 两种人工湿地对比1.2 湿地修复区设计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景观效果。
湿地区总面积约为2.2万m2,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东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
白云湖建成后,需要向滘心涌、环滘涌、海口涌、石井河四条河涌合计补水18.3m3/s,按每日补水时间8小时计,人工湖调蓄水量为52.7万m3,需调蓄水深为0.5m。
人工湖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东西湖连接处为此章节需要设计的湿地修复区。
其中东湖向滘心涌和海口涌分别补水1.65 m3/s和2.50 m3/s;西湖向石井河和环滘涌分别补水12.75m3/s和1.40m3/s。
当西湖对环滘涌和石井河补水时,水体必将由东湖流经湿地进入西湖区,如此大流量的水体在流经湿地时,相应地对湿地的过水能力必将提出很高的要求;且东西湖之间的湿地区面积仅22000m2,对52.7万m3水量而言湿地面积太小,且水力停留时间很短,难以取得预期的处理效果。
故在对两湖间的湿地区进行布设时主要考虑其补水和景观功能,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生态修复作用。
因此,在本方案中将东西湖之间的湿地区设计成更加接近自然景观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在湿地床上铺设碎石、砾石,并种植具有高效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物,加强对水体的净化处理。
1.2.1 表面流人工湿地平面设计表面流湿地一般长宽比应小于10:1,根据人工湖两铁路间的地形情况将人工湿地分成两块并联使用,其中湿地1面积As1=16514m2,湿地2面积As2=6355m2,湿地区总面积A= As1+ As2=22869 m2。
湿地平面布置如图1-3所示。
图1-3 湿地区平面布置图其中湿地1为梯形结构,上底、下底、高分别为56m、104m和206m;湿地2为近似矩形结构,长、宽分别为93m和68m。
考虑地形和维护等因素,在具体施工环节中可分别将湿地1和湿地2分成两个或以上并行处理单元,以便间歇运行和维护。
1.2.2 湿地进出水设计考虑到处理系统的水量很大,在湿地周边开挖集水沟,水体经收集后进入湿地系统。
进水装置是向人工湿地中输送污水,布水时应尽量均匀,进水方式采取多点布水形式。
在湿地维护或闲置期,进水可关闭。
1.2.3 填料的使用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水深0.3-0.5m,本方案取0.4m;湿地区设计常水位为0.8m,故湿地床基质层厚度为0.4m。
表面流湿地床由两层组成,表层土层厚0.2m,砾石层铺设厚度0.2m。
人工湿地填料主要组成、厚度及粒径分布见图1-4。
图1-4 表面流人工湿地填料组成1.2.4 湿地中植物配置植物是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重要组分,是人工湿地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种植何种湿地植物也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
一般人工湿地系统对植物有以下要求:①有发达的根系;②有较大的生物量或茎叶密度;③有较大的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④有较强的输送氧的能力。
一般宜选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的本土植物。
种植方式视湿地和植物实际情况采用穴植、沟植、面植等方法,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5-10株。
(1)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这类植物包括睡莲、马蹄莲、慈姑、荸荠、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
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为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
这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①耐淤能力强,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②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0.4-1.0m左右;③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P元素的需求较多,因此对P的吸收量较大;④属于种子果实类植物类型,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元素。
(2)挺水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白、香蒲、旱草竹、皇竹草、水葱、水莎草、再力花、美人蕉、千屈菜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
这类植物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对N和P的吸收量都很大。
其中①皇竹草、芦竹、旱伞竹、薏米、纸莎草等属于深根丛生型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
由于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较深,根系接触面广,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能显示出更好的处理效果;②香蒲、菖蒲、水葱、水莎草等,属于深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之间,植株分散。
这类植物的根系较深,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③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等属于浅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分布一般在5-20cm之间。
由于这些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适宜配置于表面流式人工湿地中;④灯心草、野芋等属于浅根丛生型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一般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
本方案中湿地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因此宜选择后两种植物类型,浅根散生型植物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和浅根丛生型植物灯心草、野芋等都为本方案中的适宜挺水植物品种。
湿地区水生植物配置为美人蕉20%、芦苇20%、千屈菜20%、再力花20%、野芋10%、灯心草10%。
在具体布设中综合考虑水质净化作用和景观作用双重功能,合理配置栽种上述根茎植物和挺水植物,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
2 生态护岸传统的河道、湖泊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的强调河道、湖泊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护岸多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使河道、湖泊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本方案所采用的生态护岸有别于现行的生态护岸,本方案的生态护岸除有常规生态护岸的功能,还同时具有恢复河岸带植被及原有自然洪泛平原和湿地景观,充分发挥河岸植被的缓冲带功能、修复近岸水质的功能。
生态护岸技术主要有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
常规护岸工程技术主要考虑河道行洪速度、河道冲刷、岸坡稳定等,环境因素考虑较少,主要有抛石、浆砌或干砌石块,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以及土工模袋等型式。
这些型式的护岸工程造价都相对较高,且不能满足生态和景观要求。
生态护岸的特点:(1)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以再生多种生物为目的的生态护岸技术从整个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结构入手,充分应用生态方案学的基本原理,力求修复受到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护岸的坡面大都种植护岸植物,经过精心挑选的植物既能直接从水中吸收污染物质,其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也是水生动物、鸟类、昆虫等觅食、繁衍、嬉戏的场所。
(2)增加湖泊景观效果。
与城市文化背景融为一体的坡岸景观设计,可以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白云湖成为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图1-5 生态护岸效果图2.1 引水渠生态护岸根据《广州市北部水系建设引水干渠工程设计报告》,引水渠道长4.7km,引水渠生态护岸的设计以“亲水”和“生态”为原则,结合水流特点,将引水渠横断面设计为复式断面,设置两级或多级平台;在解决渠道防渗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型缓坡护岸,坡度节奏变化,护岸采用土石等天然材料或生态型材料,并与植物护坡相结合,为水生小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
在水陆交接处保留或营造岸边浅水湿地,其间种植芦苇、菖蒲等高等水生植物和水柳等根系较为发达的树种等植物,在堤岸底部适当种植沉水植物,以净化水质和改善滨水生态环境的作用,并在沿岸营造生态防护绿带。
引水干渠水际植物选择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
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很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衍。
随着水际植物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效果将更为显著。
引水干渠水生植物选择菖蒲、野芋、千屈菜、风车草、芦苇、美人蕉、睡莲、荷花等,这些植物既有较强的耐污能力,能够吸收水体中的部分污染物质和N、P等营养元素,又有一定的景观绿化作用。
2.2 人工湖生态护岸人工湖生态护岸设计原则:(1)采取自然形态的水岸处理,除了人群集中的地方,尽量避免硬质材料结构砌筑的护岸,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设计;(2)护岸的设计充分考虑污染物拦截功能,减少入湖的面源污染;(3)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化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4)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栖息场所;(5)尽量采用自然环保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6)护岸设计兼顾防洪、生态以及景观三重功能。
在进行城市湖泊岸堤的生态恢复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
对于兼具水利补水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白云湖,应采取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首先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生态材料护坡,然后在岸边种植耐涝耐污且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植物。
白云湖岸线由环湖岸线和岛屿岸线组成,其中环湖岸线总长8668m,岛屿岸线总长6220m。
白云湖设计水位为0.80m,设计高水位1.0m,设计低水位-0.20m,湖岸堤顶高程2.50m,设4.0m宽人行交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