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的演变_广告传媒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31
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
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简化汉字和现代汉字三个阶段。
1.古代汉字
古代汉字是指楚文字、秦文字和汉字等在前2100年至西周晚期所使用的字形。
这些汉字的字形来源于甲骨文字、金文、铜文等古文献,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演变。
在这个时期,汉字的形态逐渐趋于正规化和规范化,并逐步形成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不同类型的字形形式。
2.简化汉字
简化汉字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简化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而出现的字形形式。
在这个阶段,许多汉字的字形被简化,以使其音节和部首更加统一,书写更加方便。
简化汉字的措施包括缩笔、减画、合并等方式。
3.现代汉字
现代汉字是指从20世纪以后至今使用的字形形式。
在这个时期,汉字的字形形式基本上继承了简化汉字的特点,但也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现代汉字的特点是字形简洁、筆畫又不失簡潔,便于在电脑和移动设备等数字化平台上使用。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汉字形体演变,指的是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变化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景象。
从古至今,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汉字也经历了由“令文”化而来的古汉字到“小篆”后的新郑(书法)文体,再到现代的“楷书”、“行书”等几种传统汉字书体发展过程,以及在传统行文体系里出现一些古今多种书体。
古汉字(令文)古汉字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产生于中国最早的文字文化中,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由当时的少数民族发明的,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
古汉字书写的文字,考究的笔画细致,用简见多,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比较形象,逐渐变得抽象。
其中有一些反映早期社会的概念和事物的字根,有一些形似物体的形象文字,有一些已经脱离直观形象但又形成新的抽象概念的字。
新郑文(小篆)新郑文又称小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由王羲之所用制,源自古汉字,是古汉文和秦秦字(大篆)演变的文字格式。
小篆的书体比较统一,字形结构也相当规范,但每个笔划有一定的自由度,后来一些书法家开始练习比较复杂的小篆,如号称罗马小篆,依字形结构可供多人学习。
楷书(汉隶、晋楷、印楷)楷书又称汉隶,是中国传统文字形体中常见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唐朝后期,由王羲之大篆(秦字)改成了当时朝廷统一标准的汉隶字体。
汉隶标准笔画较多,字形也比较规范,经过相当的发展,演变出了几个书体分支和衍生出各种型式的文字书体,如晋楷、印楷等。
其中晋楷书体,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
行书行书是中国传统文字文体之一,它始于唐代殷贲作家王灿的《说文解字》时提出的抒情文体,被称之为“抒书”,后来演变为今日的行书。
行书字体性格比较俊畅而又不乏威严,且注重笔画的轻重与左右势,具有流弊曲折的优美意趣,只要把握正确的方法,使书体的每一笔更能流畅慢雅,融合出特有的人文情怀。
篆书篆书,是中国传统文字形体之一。
它距今大约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渊源,是由当时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明的,它是以古汉字形体演变而来,以突出字形轮廓与笔画转折为主要特点,有利于表达文字的结构与意义。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中国汉字的演变大致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总体趋势是简化,但是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其中“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演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汉字的形体演变一、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是汉族的“自源”文字,从甲骨文至今,虽然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写法变化很大。
自产生开始,汉字的书体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秦代规定文字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汉代王莽改为六书: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从时间先后来说,汉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甲骨文到小篆)和今文字阶段(隶书到行书)(一)甲骨文秦汉以来,能看到的最早汉字是刻铸在金属器物(主要是钟鼎)上的金文。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
1、发现经过:殷墟甲骨是当地农民发现的,它们当时不知是一种贵重文物,把它作为龙骨卖到药店。
北京王懿荣老先生服中药时发现药名为“龙骨”的硬片上有类似文字的符号,他认为是一种古文字。
最先发现、鉴定和收集甲骨文的人是孟广慧、王襄和王懿荣。
甲骨研究者——四堂先生: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2、甲骨得名:经寻根考证,“龙骨”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
这是古代商朝的首都。
大约公元前1300年,国王盘庚把首都迁到“殷”,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以后八代十二王,经历二百七十三年,在这里积累了大量甲骨记录,成为一个国家档案馆,埋藏了地下三千年,久已遗忘。
现在得到有字甲骨十几万片,整理出字4000多个,已经释读的有1000多字。
甲骨文即“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
3、产生原因:商朝已是很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现实需要和宗教需要,占卜祭祀,文字成熟。
殷人迷信鬼神,不论祭祀、战争、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生育等,事无巨细,都要卜问上天。
古代殷王,遇有国家大事,必须占卜,请求鬼神指示。
有时也用蓍草占筮,先筮后卜,以求对验。
因为甲骨文字主要是占卜的记录,所以甲骨文也称“占卜文字”、“殷墟卜辞”。
又因为这些文字大多是用刀刻的,所以又称“殷墟书契”。
汉字形体演变趋势
汉字的形体演变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历经千年才形成今天的样子。
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到隶书、楷书和行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古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形态粗犷、古朴。
它们以刻砍或刻划方式记录在甲骨上,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字的笔画逐渐变得规矩整齐,而且更加容易识别。
这就演变为后来的金文,笔画变得更加线条化、方正,字形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
在秦朝的时候,隶书开始成为官方文件和文书的正式字体。
隶书采用笔画的横平竖直,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直到汉朝,楷书逐渐兴起,成为汉字书写的主流。
楷书以筆劃的线段为特征,更具结构和统一性。
楷书的演变形成了行书和草书两个分支,其中行书更加流畅,而草书则更加潦草和书法家个性化的表现。
现代汉字的形体更趋向于规范和标准化。
在印刷和电子媒体的影响下,字形的变异减少了。
如今,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书写方式也从纸上书写转变为电子屏幕上输入,字形更加工整和标准化。
总而言之,汉字形体演变趋势是由粗犷到规矩整齐,再到规范和标准化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了汉字文化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展示了汉字与时俱进的魅力。
汉字形体演化轨迹
中国的汉字形体演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三种书写形式。
甲骨文是我国汉字书写形式的起源,始于公元前17世纪,持续至公元14世纪中叶。
甲骨文是以牛
骨和兔骨为基础,绘画简单而象形的文字,常常使用黑色笔墨画在石板、骨板、壳管、木片上。
公元前16世纪,我国汉字书写形式进入金文时期,其书写特征主要体现在金刚书和金文方面。
在这一时期,甲骨文的象形简单的特点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文字演变为文字结构。
现在通用的小篆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西汉以前形成的一种文字书写样式,它是甲骨文和金文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形式。
小篆书写形式是使用比金文更小的破绽短笔,书写极小,粗细极均。
从文字象形简单到演变出文字结构,成为至今书写形式,是西汉以前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使用小篆的书写形式时,必须借助一种叫做“算筋”的作法来把各个字构成对称的图案。
这三个阶段的汉字形体演化反映了汉字书写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它是汉字历史上最重要的演变过程,直接影响着后来书写形式的演变趋势。
这一演变过程,见证着汉字的发展,确立了汉字在世界古文明之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从商朝的甲骨文到今日仍被视为手写字体标准的楷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直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字。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通过画图和作图解的方法来记录事件或传递信息的,这种图画和图解通常被称为文字画或是图画文字。
一、古文字时期(一)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被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期最早的文字。
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偶然间发现的。
他在“龙骨”上发现了一些隐约的文字,像极了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收集研究后,甲骨文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
因商代占卜活动的盛行,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根据吉凶祸福来做决定。
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另有少数的记事辞。
甲骨文具有强烈的图画性,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着比较明显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
据调查研究显示,从甲骨文的字体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严密的文字系统,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造字中的“六书”原则。
甲骨文虽已有了一定的体系及造字方法,但并没有做到完全的统一固定,有些象形字只是突出了实物的特征,而笔画的多少,文字的正反左右却并不统一,尤其是象形文字。
例如在甲骨文中“车”字,有的下面是一个两边各有一个轮子的器械,中间则是一个具有保护性质的“甲”形的箱体;有的则是在器械中间画一个轭具的标志,表示依靠畜力拉动;甚至还有的只有兩个车轮,只突出了“车”的“转轮”特征。
但无论哪种,其代表的都是“车”字。
又如甲骨文中“安”字,字形同样表示新房中有新娘,但因有人认为别亲远嫁的女子会伤心落泪,因此导致了“安”字的不同写法。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的某些会意字更是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字形的固定。
因此,在甲骨文中会出现很多异体字,虽然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义,但却有着不止一种的写法。
汉字的形体演变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字形体态的演变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
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
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
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一)大篆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
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
本文所用大篆的概念,就是广义的大篆。
狭义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史籀篇》今已亡佚,其字大多收在许慎《说文解字》重文里。
(可参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
)二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一种字体。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
十个石鼓上刻有十首古诗,是歌颂君主田猎生活的四言诗。
原来有600多个字,由于年代久远,辗转搬迁,几乎剥蚀殆尽,现在只剩下300多个字了。
三是宋代发现的三种“诅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
一般认为,这些是春秋战国之际西方秦国文字的代表。
狭义的大篆讲究字体的匀称规矩,字体端庄凝重,完全线条化,字形结构比较繁复。
汉字形体演变、部⾸、⽤字现象汉字形体演变、部⾸、⽤字现象⼀、汉字的形体演变1.甲⾻⽂——→⾦⽂——→⼤篆、六国古⽂→⼩篆——→⾪书—→楷、草、⾏书(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2.由⼩篆演变为⾪书叫做⾪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程碑,是古⽂字和今⽂字的分⽔岭,此前的甲⾻⽂、⾦⽂、⼤篆、⼩篆叫古⽂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书、楷书、⾏书叫今⽂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利⽤楷书形旁推求字的本义范畴1.部⾸(1)把有相同意符的字放在⼀起,成为⼀部,其共有的偏旁排在该部之⾸,叫部⾸。
如:札、李、椅、核、树等,其部⾸是“⽊”。
(2)以义定部与以形定部①《说⽂解字》等⼯具书以义类来确定部⾸,叫以义定部。
如,甥、舅均为“男”部,施、旗“※”部。
②《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具书为⽅便检字,不再考虑字的意义,纯粹从字形出发确定部⾸,叫以形定部。
如,施、旗均为⽅部;到(从⾄,⼑声)⼑部。
2.分析古字形,探求字的本义(1)根据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字(词)义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是本义,由本义引申出的意义叫引申义,字形与词义之间没有联系的叫假借义。
如:戎: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兵、军队、战争、征伐,假借义指你(们)。
(2)造字法四书在探求字的本义中的地位和作⽤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的表意性由强到弱递减。
象形字、指事字直接表意,会意字间接表意,形声字要把意符、声符、⼝语读⾳联系起来才表意。
3.掌握以下意符所表⽰的义类:亻⼉:⼈⼎(仌):冰、寒冷刂(⼑):⼑、切割⼒:⼒量、⽤⼒⼕:盛物的器⽫⼝:嘴、⼝⼞:围墙、包围⼟:⼟、⼟地⼥:妇⼥⼦:⼦⼥⼧:宫室、房屋⼭:⼭岳⼱:布帛⼴(yǎn):宫室⼸:⼸箭⼺:修饰⼻:⾏⾛忄(⼼):⼼情、⼼理活动扌(⼿):⼿、⼿的动作⽄:斧⼦⽇:太阳、季节、时⾠⽉:⽉亮⽊:树⽊、⽊材⽋:张⼝、出⽓⽎:打击⽑:⽑发氵(⽔):⽔灬(⽕):⽕⽜:⽜、牲畜犭(⽝):狗、野兽王(⽟):⽟⽯⽡:陶器⽥:⽥地⽧:疾病⽫:盆类器⽫⽬:眼睛、看⽯:⽯头礻(⽰):⿁神祭祀⽲:⽲类植物⽳:洞⽳⽴:战⽴(⽵):⽵⼦糹(⽷):丝⿇绳索⽸:陶器罒(⽹):罗⽹⽻:⽻⽑、翅膀耂:⽼⼈⽾:农事、农具⽿:⽿朵、听⽉(⾁);⾁、⾁体⾈:⾈船艹(⾋):植物、草⽊⾍:蛇⾏:道路⾐:⾐服见:看⾓:兽⾓讠(⾔):⾔语⾗:猪贝:钱财⾛:⾏⾛、奔跑⾜:脚、⾏⾛车:车辆辶(⾡):⾏⾛阝右(⾢):城⾢⾣:酒、酒坛门:门户阝左(⾩):⼭陵、台阶⾫:鸟类⾬:⾬类⾰:⽪⾰页(xié):⼈头飠饣(⾷):⾷物马:马⾻:⾻骼⾽:⽑发⿀:釜锅⿁:⿁魂鱼:鱼类鸟:鸟类4.注意以下问题(1)古⽂字⾪变楷化后,原来的象形字不象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