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谈论的堕落(外一篇)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堕落的校园曾经大学是纯静的地方,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就为了能走进她的怀抱,曾经她被称为“精神家园”,曾经那里书声朗朗,曾经夕阳西下校园的草坪就会响起悠扬的吉他声……当我们沉寂在无比美好的回忆中时,我们的心总会被陶醉,醉得不愿醒过来面对现实,因为总是没有不令人失望的现实,现在的校园堕落了……漫步校园,长长的校道还是那么优美,这一切又仿佛让我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高晓松时代的校园,那是一个白衣飘飘的年代……诗人、歌手到处都是,一张泛黄的草纸就能抒写出激昂的青春,一把破旧的吉他就能唱响生命的旋律。
只是现在这个荫绿的校园不再有诗人和歌者了,有的只是电脑游戏的玩家和整天无所事事的年轻男女,他们的神情是傲慢的,眼光是呆滞的,言谈举止是粗俗的……每当这一切从我的眼前晃过,我的心都会被深深的刺痛!一位高年级的学生对刚入学的学弟们说,大学应该学会两件事——抽烟、喝酒,学会了就可以毕业了,更甚的,还有位学生会的负责人津津乐道的描述,大学是供年轻男女娱乐的高级娱乐场……啊!这一切让人窒息,难道这就是怀特海所说的中学伏岸学习后应该站起来四处张望的地方吗?龙应台在批评台湾大学时毫不留情面的说台湾的大学是幼稚园级别的,他们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理想,一切行动都是急功近利的。
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又何尝不是这样?至从1998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学进行了疯狂的扩招后,象牙塔里顿时挤进了一群盲目的野鸟,出现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现实。
走进学生的寝室,衣服、裤子还有袜子到处都是,好一派“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啊,他们的自理能力之差令人担忧。
电脑、音响,整天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显得异常的热闹,现在的学生大多不爱上课,宿舍是他们快乐的殿堂,一些忧虑的学者感慨道,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于坐冷板凳了。
很多学生成绩越来越差,CS枪法越来越准,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家里年迈的父母背却越来越驮。
个人享乐主义思想越来越重,爱国主义行动越来越少……现在网上有人说如果中国现在发生战争,死得最早的就是年轻人,看来这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令人担忧的一代啊!精神的守候注定是孤独的,当理想主义被物欲主义贱踏之后,校园正不可扼制地滑向堕落的深渊……1。
漂亮的保姆(外一篇)作者:徐丽勇来源:《福建文学》2011年第06期那次星期六去看望父母,我问他们:“你们楼里搬来了一个电影演员梅婷?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见她光芒四射地骑着自行车也往里赶。
”话还没有说完,自己也开始发笑,在上海,哪会有电影明星住着老楼还骑着自行车的?好像我的笑声引来了敲门。
“阿婆,阿婆!”一个清脆的女孩声。
老妈打开门,我一见就愣了,怎么是“梅婷”?原来她就是妈妈家新来的保姆,二十来岁的样子。
老妈介绍说,这就是小梅。
我哧哧地笑着,看她长得还真水灵灵,白嫩嫩的,腰肢细细的,干起活来胸部会跳上跳下的,像少女版的梅婷,很美的,就是两腮有点“高原”红。
我心想,妈妈以前和保姆都处得不怎样,老是向我诉苦,有的是手脚重,把碗敲碎了;有的是像演戏,擦凉席的时候翘着兰花手指;有的是糊里糊涂,把拖地板的水稀里哗啦倒在浴缸里;有的是傲慢,做什么事情都说主人不懂的……不知道这次和美女相处会怎样。
好事传千里。
楼上楼下的阿婆们看到有这么漂亮的保姆在这里落脚,都蜂拥而来调研,一边看着小梅洗碗,一边和老妈聊天。
她们不像男人挑媳妇追求美貌、大胸脯,眼光专业而挑剔,最后说小梅绣花枕头的有之,说她手脚慢的更多,反正没有人敢把小梅领回家。
我问妈妈是不是要换?漂亮终究不能当饭吃。
妈妈说蛮好的, 小梅说话柔柔的,做事很心定,也不迟到。
妈妈有点洁癖的,烧饭做菜是不用保姆的,仅是洗洗刷刷,如洗碗,洗舍不得放在洗衣机里的衣服,拖地板,擦门窗,逢年过节会把床翻个身,大橱移开,将角角落落的灰尘扫干净,小梅都能胜任。
而且在每个房间妈妈都至少放有一块抹布,但每块抹布用途是不一样的,以前没有一个保姆像小梅那样记得清清楚楚。
小梅是浙江人,妈妈也是浙江人,相处天然有几分亲热。
妈妈是真心爱护着小梅的,把她当自己女儿看待,每天都为她准备一份小点心,像蛋糕、饼干什么的,夏时是红红的一块大西瓜。
每逢例假,休息一天,钱照给;到了节日,发放礼品,妈妈会将一包糖,一盒饼干,两个大苹果,装在一个花花绿绿的透明袋子里。
论莫泊桑作品中的“人性堕落”问题摘要: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以及对人性的发掘和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人性堕落问题。
关键词:莫泊桑;人性堕落;羊脂球;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 1893)是法国19 世纪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6 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又以短篇小说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在人生悲欢离合的冷暖百态中洞悉人情世故,对人性进行内在省思,而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更多的则是对人性堕落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
人性堕落这一问题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体现。
有描写资产阶级市俗生活,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如《羊脂球》中,一开始,同车的旅伴还都对羊脂球表示同情,似乎与他同仇敌忾。
但随着行期的耽延,大家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先是婉言劝诱羊脂球跟普鲁士军官发生关系。
当羊脂球仍然坚贞不从时,他们却施加压力,就连一向以圣洁自居的修女也引经据典地说神都会原谅羊脂球去委身于普鲁士军官的。
在众人为虎作伥的压力下,羊脂球最终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无理要求。
通过关卡的这帮乘客立即恢复了对羊脂球的轻蔑,以显示自己的“高洁”。
他们离羊脂球远远的,好像怕被她玷污一样。
在那个冷漠,人性堕落的社会里,在共同的灾难面前,羊脂球尚且有牺牲自我精神,而那些所谓的正派人士虽然满口的慈祥仁义,然而实际上完全是一帮披着羊皮的狼,一帮无情的自私鬼。
深刻的揭露了上层社会人们的丑态和腐朽,把资本主义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隔阂以及建立在金钱上的虚伪友谊和亲密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人性的堕落。
DX1163 nysfxy还有表现世人贪图钱财而不注重亲情的,如《我的叔叔于勒》,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祸水”,落得扫地出门的地步。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赏读郭沫若《漂流三部曲》赏读歧路一种恼的情绪盘据在他的心头。
他没精打采地走回寓所来,将要到门的时候,平常的步武本是要分外的急凑,在今朝却是十分无力。
他的手指已经搭上了门环,但又迟疑了一会,回头跑出弄子外去了。
静安寺路旁的街树已经早把枯叶脱尽,带着病容的阳光惨白地晒在平明如的马路上,晒在参差竞上的华屋上。
他把帽子脱了拿在手中,在脱叶树下走。
一阵阵自北吹来的寒风打着他的左,把他蓬蓬的乱发吹向东南,他的一双充着血的眼睛凝视着前面。
但他所看的不是马路上的华,也不是一些砖红圣白的大厦。
这些东西在他平常会看成一道血的洪流,增涨他的心痛的,今天却也没有呈现在他的眼底了。
他直视着前面,只看见一片混茫茫的虚无。
由这一片虚无透视过去,一只孤独的大船在血涛汹涌的黄海上飘荡。
——“啊啊,他们在船上怕还在从那圆圆的窗眼中回望我呢。
”他这么自语了一声,他的眼泪汹涌了起来,几乎脱眶而出了。
船上的他们是他的一位未满三十的女人和三个幼小的儿子,他们是今晨八点五十分钟才离开了上海的。
他的女人是日本的一位牧师的女儿,七年前和他自由结了婚,因此竟受了破门的处分。
他在那时只是一个研究医科的学生。
他的女人随他辛苦了七年,并且养育了三个儿子了,好容易等他毕了业,在去年四月才同路回到了上海。
在她的意思以为他出到社会上来,或者可以活动一回,可以从此与昔日的贫苦生涯告别,但是事情却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他回到上海,把十年所学的医学早抛到太平洋以外,他的一副听诊筒因为经年不用,连橡皮管也塞得不通气息了,上海的朋友们约他共同开业,他只诿说没有自信。
四川的S城有红十字会的医院招他去当院长,他竟以不置答复的方法拒绝了。
他在学生时代本就是浸淫于文学的人,回到上海来,只和些趣味相投的友人,刊行了一两种关于文学的杂志,在他自己虽是借此以消浇几多烦愁,并在无形之间或许也可以转移社会,但是在文学是不值一钱的中国,他的物质上的生涯也就如象一粒种子落在石田,完全没有生根茁叶的希望了。
读书笔记-朱光潜《谈文学》转:伴梅斋的博客读书笔记----朱光潜《谈文学》(一)朱光潜,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这是一部阐释文学原理的经典之作,一本爱好文学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
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
文学与人生。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该和谐,应该美。
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因此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
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远在文字未产生之前,人类就有语言,有了语言就有文学。
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通的一种艺术。
诗歌与小说、戏剧起源于歌唱,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都是由口头传诵,后来才被人用文字写下来。
从口传文学转变为文字写定的文学,是一个大进步。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因为识字成为文学的必备条件。
文学既然由文字保存和流传,文字便成为一种障碍,使文学变成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
最初,凡是能运用语言的人都爱好文学,后来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再后来,连识字的人也大半不能爱好文学。
文学与民众逐渐疏远,一般人就认为它无足轻重。
文学在文化现阶段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而不是生活的必需。
文学有没有用呢?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
在功利主义看来,文学是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人只有作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己的主宰,有他自己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
文学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出来,让人知道。
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把话说好,使别人能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Titl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cest as a Them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Introduction-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incest as a literary theme- Purpose and scope of the studyPart I: Incest in Western Literature- Overview of incest in Western literature- Examples from classical literature (e.g. Oedipus Rex, Hamlet) - Examples from modern literature (e.g. Lolita,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nalysis of common themes and motifsPart II: Ince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Overview of ince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Examples from classical literature (e.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ter Margin)- Examples from modern literature (e.g. Lust, Caution; Red Rose, White Rose)- Analysis of common themes and motifsPart III: Comparison of Inces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rtrayals of incest-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Examination of the roles of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s- 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Conclusion- Summary of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References- Lis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used in the studyIntroduction:在介绍部分,文章将解释乱伦作为一个文学主题的定义和重要性,并说明研究目的和范围。
牛虻剖析人性中的欲望与堕落欲望与堕落是人性中难以割舍的一对主题。
它们如同亲密的伴侣,时常紧密相连,不断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思想。
在文学作品《牛虻》中,作者威廉·戈尔丁深入挖掘了人性中的欲望与堕落,并以卓越的文学技巧呈现给读者。
本文将从人性的欲望和堕落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探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人性困境。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物质欲望、权力欲望、情感欲望等。
欲望可以驱动人们向前,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目标。
《牛虻》中的主人公詹姆斯·入尔温正是被欲望所驱使的一个典型人物。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他的欲望却逐渐演变为一种病态的追求,使他不择手段地跻身于上流社会。
尽管他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但他的欲望却变得无法满足,最终使他堕入深渊。
堕落是欲望的另一面,当欲望膨胀至无法控制的程度时,人类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也随之动摇。
作品中的三个女性角色——康妮、梅尔谢德斯和汉娜——正是被欲望诱导而走向堕落的代表。
康妮以奢华的生活和物质享受为己任,她的欲望让她选择了一个富有但不爱她的丈夫。
梅尔谢德斯则被权力的欲望诱使,她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甚至牺牲了自己原本珍惜的东西。
而汉娜则是出于对爱情的欲望,放弃了自己对正义和良知的执着追求,最终堕落成为一个反叛的女性。
欲望与堕落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在《牛虻》中,作者通过牛虻这一形象巧妙地诠释了这种关系。
牛虻作为一种寄生虫,依附在动物身上,通过吸血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牛虻的生存方式与人类的欲望如出一辙,都带有侵略性和贪婪的特点。
同时,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也常常变得自私和残忍,无视他人利益。
这种人性中的欲望和堕落,往往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和纷争。
在作品结尾的动物园场景中,作者通过詹姆斯的处境再次强调了人性的欲望和堕落对人类的影响。
詹姆斯最终变成了牛虻的宿主,失去了人性的尊严和自由。
这个结局不仅暗示了人类欲望所引发的堕落,也给读者以警示,让我们反思人性中的欲望是否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论莫泊桑作品中的“人性堕落”问题摘要: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以及对人性的发掘和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人性堕落问题。
关键词:莫泊桑;人性堕落;羊脂球;于勒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 1893)是法国19 世纪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6 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又以短篇小说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在人生悲欢离合的冷暖百态中洞悉人情世故,对人性进行内在省思,而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更多的则是对人性堕落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
人性堕落这一问题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体现。
有描写资产阶级市俗生活,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如《羊脂球》中,羊脂球是个妓女,靠卖淫为业,无疑是个堕落的女人。
莫泊桑并不想否认这一点,甚至也不打算为她的堕落寻找一点儿理由,以便开脱道德对堕落的审判,一开始他就把这个可怜的女人钉在了堕落的耻辱柱上,他全部的思想和才华在于如何让羊脂球成为堕落者的见证人,从而洗刷生活抹在她身上的堕落痕迹。
一辆六匹马拉的特别驿车,车上坐着十个人,代表着社会各阶层,构成了一个暂时与现实社会隔离的悬置环境。
马拉得很累,车在雪地里走得很累,人在车厢里闷得很累,原因就在于一群高尚的女人中间夹杂进一个堕落的女人。
然而,这只是一种道德的界线,羊脂球遵守这条界线,并不想混进正派女人的队伍,但她对那几个正派女人的挑衅给予有力的反击,只是扫视一遍就让她们阒无声息了。
对立只是在女人们中间悄悄地存在,在男人们的眼里羊脂球迷人的小嘴儿滋润得好像专为接吻而生,并且她还具有许多无法估计的本领,不用说自然是想到了她在床上如何让男人们享受的本领。
这可是被道德谴责的,拿不上桌面的,在这个男人女人拥挤成一团的车厢里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暂时还不能颠覆这个秩序井然的世界。
难以割舍的风流“印事(外一篇)1994年一个平常的日子,我无意中在学校的收发室看到同事订的一本《民间对联故事》,随意翻了一下,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其中除了书法楹联作品,还刊登了一些篆刻作品,觉得很对胃口,于是补订了当年的杂志。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书法,更喜欢篆刻,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这本杂志成了我学习篆刻的启蒙老师。
不久,因为工作需要,我被借调到县教育局当秘书,与我形影不离的就是那几把刻刀和用桌椅残肢断腿以及捡来的明海石(一种质地比较松软细腻可当粉笔用的石头)做成的印坯。
当秘书很忙,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跟那些“伙伴”混在一起。
我不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甚至能否谈得上“水平”,但只要一有“作品”诞生就要激动好一阵子。
后来我又被调到县委办当秘书,事情更多了,然而仍未影响我的追求。
有同事知道我会整这玩意儿,就叫我给他们刻章,我也不谦虚,欣然接受。
当第一枚名章出来时,同事们称赞不已,甚至办公室领导也叫我为他刻,这更坚定了我爱它的信心。
从此,我在单位小有“名气”,甚至被以“文人”相称,“求章”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此,我趁外出学习和开会的机会,把自制刻刀换成真正的刻刀,有单把的有成套的,同时购进了很多不同材质的石质印坯,也买了很多学习参考书籍。
印章的内容日渐丰富,除了应约刻名章,更多的是自勉自慰的闲章;形式也多了起来,有阴刻也有阳刻,有方有圆还有不规则形,有大篆也有小篆,还有部分金文和甲骨文。
十余年来,我的工作换了五六个单位,而我与篆刻的感情却没有因为工作与职务的变迁而淡化,也没有因为我工作的繁忙而疏远,相反,工作越是繁忙,那种挤时间的劲头越足。
2022年,我查阅了县的中共党史,为历任县委书记都刻了一枚(当然不是馈赠,也未受约,而是自我消遣),总共19枚,仅仅用了四个周末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我爱篆刻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在闲聊中索求,有的则是我主动“推销”。
别人“求”也好,自己“销”也好,需求就是任务,任务就是压力,压力就是动力,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借此赢得更多实践学习和操作的机会。
被信仰之水簸荡的文学之舟基督向人们启示了,上帝不是权力,而是爱,不是权力的外在力量,而是爱的内在力量。
爱人者不愿意被爱者受奴役。
在爱人者与被爱者之间除了爱没有别的权力;爱的权力也已经不是权力,而是自由。
彻底的爱是彻底的自由。
上帝是彻底的爱,因此,是彻底的自由。
——梅列日科夫斯基:《先知·未来的无赖》现今俄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都是在文学之外、撇开文学、甚至违背文学的;生活的雄伟河床偏离了方向,深水退去——于是文学搁浅在浅滩上。
——梅列日科夫斯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是俄罗斯文学家中棱角分明、思想奇诡的人物。
他有诗人的天分,但却并不满足于做一个诗人,而是致力于用文学作材料,来建构自己的宗教哲学。
他是一个内心分裂的人——既是纯粹的一神教基督徒,也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既反对革命,也反对沙皇;既蔑视无产阶级,也敌视资产阶级;既爱俄罗斯,也恨俄罗斯——为了他爱的俄罗斯,他甚至不恤人言,支持纳粹攻击他恨的俄罗斯。
作为基督徒,他致力于推动俄罗斯文学向宗教“转向”;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将质疑和反抗当作自己稳定的精神姿态。
矛盾性和极端性是他在情感和思维上的特点。
他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外一个极端。
舍斯托夫说,梅列日科夫斯基在文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思想的激进主义”,而他就天性而言,则是“一个狂热的思想猎手”①;他还是一个极端情绪化的人,“他愤怒或是感动只是因为他此时此刻被感动或被激怒了。
他的思维和情绪非常奇妙地无须受制于无论何种外部事件。
”②这等于说,就思维方式来看,他有严重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常常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解决理性的问题。
例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拿破仑的讽刺和批判,就令他极为不满,并反其道而行之,极力替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怪胎皇帝辩护,说“指责这个英雄、这个人,就是指责全人类”③。
一个宣称自己信奉基督的人,竟然如此崇拜和赞美一个傲慢的世俗权力人物,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费解和吃惊的事情。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杜荃①一、发端鲁迅的文章我很少拜读,提倡趣味文学的《语丝》更和我没缘。
最近友人寄了一册四卷十九期的《语丝》给我,我读了鲁迅的一篇随感录,就是《我的态度气量(器量?)和年纪》。
二、未读以前的说话在未读这篇随感录以前我的鲁迅观是:大约他是一位过渡时代的游移分子。
他对于旧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已经怀疑,而他对于新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又没有确实的把握。
所以他的态度是中间的,不革命的——更说进一层,他或者不至于反革命。
这种观察我想现时代的青年一定有许多和我抱着同感的。
就是鲁迅自己怕也在把这种所谓超越感来自己满足的罢?——“这是‘不革命’的好处,应该感谢自己的。
”然而不幸得很——三、既读以后的说话我读了他那篇随感录以后我得了三个判断:鲁迅第一,鲁迅的时代在资本主义以前(Prae=Kapitalistisch),更简切的说,他还是一个封建余孽。
第二,他连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Bürgerliche·Ideologie)都还不曾确实的把握。
所以,第三,不消说他是根本不了解辩证法的唯物论。
以下我们请把他的话来引证罢。
四、第一判断的引证鲁迅说:“我自信对于创造社,还不至于用了他们的籍贯,家族,年纪,来作奚落的资料。
”这是最关紧要的一个眼目。
鲁迅先生这个所以张脉偾兴要起来“直道而行”,就是因为创造社用了他的“籍贯,家族,年纪,来奚落”了他呀!创造社怎样奚落了他呢?A.关于籍贯的“他们因为我生在绍兴,绍兴出酒,便说,‘醉眼陶然’……”B.关于家族的“我有兄弟,自以为算不得就是我‘不可理喻’,而这位批评家(指成仿吾)于《呐喊》出版时,既加以讥刺道:‘这回由令弟编了出来,真是好看得多了。
’这传统直到五年之后,再见于冯乃超的论文,说是‘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我的主张如何且不论,即使相同,何以说话相同便是‘无聊赖地’?莫非一有‘弟弟’,必须反对,一个讲革命,一个即该讲保皇,一个学地理,一个就得学天文吗?”C.关于年纪的“因为我们年纪比他们大了,便说‘老生’……。
《堕落》是一本由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小说,它是曼在他的作品中对堕落主题进行深入探索的一部作品。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刻感受到了堕落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人性的挑战和反思。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亨利·帕斯曼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逐渐堕落的过程。
亨利原本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公务员,但在一次意外的机会下,他陷入了境地艰难的社交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他逐渐沉溺于欲望、贪婪和虚荣心,最终失去了自我和原本的价值观。
通过亨利的堕落之路,托马斯·曼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诱惑和压力对个人的影响。
亨利在追求权力、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陷入了邪恶的漩涡。
这种堕落不仅仅是个体的堕落,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扭曲。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思考了堕落的本质和原因。
堕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性中的弱点和欲望使我们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一旦放纵自己,就很容易陷入堕落的深渊。
同时,社会的压力和价值观的改变也会对个体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堕落》深入探讨了人性的脆弱和堕落的危险性,并提醒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它警示我们要警惕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自律。
同时,它也促使我对自身的欲望和行为进行反思,以避免陷入堕落的陷阱。
总的来说,《堕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一个个体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堕落现象。
它提醒了我们要警惕自己的欲望和社会的影响,力求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并对自身进行反思和审视。
这本书对于人性的探索和道德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堕落论》中“堕落”的含义
周平原
【期刊名称】《好家长》
【年(卷),期】2018(000)050
【摘要】坂口安吾的《堕落论》曾轰动战后的日本文坛,给了迷惘的日本民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作者在文中指出日本国民的伦理道德观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日本民众在这样的自我欺骗之下被投入了战争机器,而他所谓的''''堕落''''也正是从战时体制的重压下与旧的伦理道德束缚下的解脱。
【总页数】2页(P241-242)
【作者】周平原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6
【相关文献】
1.谭绍闻的堕落谁之过——《歧路灯》中谭绍闻堕落原因分析 [J], 刘建华
2.堕落与毁灭——《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中阿瑟·亨廷顿形象的精神生态解读[J], 王书艳
3.堕落与毁灭——《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中阿瑟·亨廷顿形象的精神生态解读[J], 王书艳
4.堕落与复归--《简·爱》中罗切斯特形象的精神生态解读 [J], 王书艳
5.精神在绝望中挣扎人格在堕落中升腾——解读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 [J], 王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堕落论》读后感
一部好书,总是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而《堕落论》这本书,无疑是一
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千,对人性、社会、文明等诸多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堕落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自古以来
就存在着堕落的倾向,无论是在道德、伦理还是精神层面,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堕落现象。
通过对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分析,作者揭示了堕落的本质和原因,引发了我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思考。
其次,书中还涉及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作者指出,现代社会的堕落现
象愈发明显,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价值观念逐渐扭曲,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堕落。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批判,作者呼吁人们警惕堕落的危害,提倡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最后,书中还涉及了对文明的探讨和思考。
作者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重要标志,但文明也容易导致人们的堕落。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导致了文明与堕落的矛盾。
通过对文明的探讨和思考,作者提出了对文明的新理解和看法,引发了我对文明与堕落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堕落论》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堕落、社会、文
明等议题的探讨和分析,作者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文明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愿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前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视觉人文批评立场堕落南方的“游丝”———苏童小说人物论之一张学昕↓一在中篇小说《南方的堕落》中,苏童对南方做出了一种介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没有任何道德皈依的美学判断:南方是一种腐败而充满魅力的存在。
我们当然知道,苏童在这里所说的南方,并非完全是我们地理学意义上、甚至是直接文化意义上的南方,而是他小说中的南方,这是他虚构的产物,因此,苏童对“南方”的界定也就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化想象。
他也曾怀疑过他笔下的南方是什么,南方到底在哪里,他也从不认为他关于南方的记忆是愉快和幸福的。
但我们在他近一大半的小说叙事中,深深感受到他对南方如此迷恋而固执的想象,他在他的记忆中不停地筛选、描摹南方的生活和人物,我们也惊异他这种“南方写作”的持久。
回顾苏童二十余年的写作,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先锋时期”的“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还是近年大量短篇小说中不断出现的“城北地带”“马桥镇”,苏童似乎都难以回避和割舍他记忆中的南方,或者说是关于南方生活的文学记忆,我们也在他各式各样的小说面目中,竭力地搜寻赖以长久支撑其结构、人物、故事的精神力量。
在一篇《南方是什么》的文章里,苏童试图从一条狭窄、破旧的南方小街出发,回忆童年往事,找寻以往日常生活的场景,“那种视觉印象自然是混乱的,说不上有多少美,但里面透出鲜活的气息”。
他也曾想用几句话勾勒出南方的整体特征,勾勒出南方的人群,但南方生活的混沌和紊乱,是无法让他轻松地把握住南方的气质、南方的基调和南方精神的底蕴的。
可以肯定的是,苏童小说中的许多重要因素,都有实际生活的具体“原型”,他是从印象深刻的地点和人物出发,旁生出各种枝节,并进而衍生出南方的故事和情境。
可以说,苏童对南方的理解和文学建构,都是在他所有关于南方的叙述中完成的,他的小说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美学意义上的南方,这也构成了文学苏童的独特魅力。
我还察觉到,苏童小说的叙述,隐蔽着非常复杂的精神张力,尽管他的“南方小说”只有“枫杨树”和“香椿树街”(进而扩展为以此为核心的“城北地带”)两处主要的地理标志,但其中生生不息的人群所演绎的个人或家族历史的腐朽、颓废及人性图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历史和人性的想象奇观。
【伤感散文】堕落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含混的,没有人看都透,也没有人看都懂。
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迷离,不谁真的在乎什么,也没有谁真的不在乎什么。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生下来的义务,仍是为了逃离心中对逝世亡的胆怯。
当我们真的可以把这个好似界看透的时候,咱们已不需再那么苦楚,为了活下来所必须承受的一切的悲跟痛。
而那时在你的眼中这个世界实在就是一杯白开水,没有任何的杂质卯是卯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所以那些堕落的人才能够持续堕落,只因他们什么都不在乎,他们把一切都看淡了,他们是最濒临能把这个世界看透的人,谚语大全。
在戏里戏外他们已晏然沦为一体,不杂别人的一切不懂,没牵绊,没疑虑,所以他们孤独寂寞使人显眼,为众人所不容。
堕落的人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
他们的眼神是阴郁且哀伤的,掺杂着一点点痛苦悲伤的。
他们是率性而又执拗的,所以他们在受伤的时候,才会找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处所,默默地擦拭着自己流血的伤口。
而麻痹的,感不到任何疼痛的伤口在结痂之后,只会留下一道淡淡的肉红色的伤痕。
他们会把这道伤痕很警惕的掩藏在手心深处,不露痕迹,不让人看见。
因为它是如此的软弱,让人不忍在多看一眼,让人不忍在去轻揭它背地那繁重的面纱。
在这个弥漫诱使的世界,谁可以弃置自己的性命,只为了使自己活的无牵无挂,谁逃亡的过舆论的压力,谁也没有措施,不是吗?人毕生精力下来就已或许了所需遭受这个世界的一切。
所以就像学校一样,总会存有那么多少个不听话的孩子。
因而这个世界便存有了那么所邪恶的人,他们就是被神摒弃了的天使,邪恶凡间的黑暗天使。
就是因为存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可以存有了活力。
堕落的寂寞,腐化的孤单。
为了发泄对这个世界的所有的不满,抉择了用堕落来麻木本人的神经,至少那样不会痛。
不会因四周人的眼光与谈论而让自己的心很受伤,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那么的冷漠。
他们是活在黑暗之中的暗夜天使,因为他们不会损害任何人,他们都是那么冷的人啊,是心如此,谁又能怎么呢。
他们早已习惯了把自己假装起来,由于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如斯的冷淡。
文学谈论的堕落(外一篇)
作者:杜光辉
来源:《椰城》2009年第10期
为这篇文章起题目时,我有意避开了“评论”两字,原因有二,尽管评论也属于谈论的一种方式,但人们习惯把评论看成是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而把谈论看成用口头表叙的方式。
这篇文章确实是写文人们坐在一块,相互用口头交流的思想和感慨,而不是写成文字的评论。
早在若干年前,受商品大潮和世风的冲击,文学评论越来越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使人们感觉到文学评论的字里行间透逸着某种利益。
在利益的驱动下,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肉麻吹捧、相互攻讦、商业炒作、误导读者,虽不能说成为文学评论的主流,但也几乎与艺术良心平分秋色,正直的作家与有品位的读者已经下眼观看当今的文学评论了。
这也是我刻意不去评论那些“评论”,而去评论“谈论”。
实质上,当今的文学谈论也好不到那里,也面临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颓势。
二十年前,初入文坛时,在陕川交界之地,三五文友相聚,手头富裕时掂一瓶白酒,炒两三菜肴,手头拮据时,泡一壶酽茶,围一张方桌,冬日烤一火炉,夏日顶一明月,品酒茗茶只是文友相聚的形式,交谈各自看书的心得,才是真实的目的。
川友叫摆书,秦人叫谝书,推荐各自读到的好书好文。
似乎更多地关注作品的本身,也涉及作者本人,但无非是他还写过什么作品,这些作品的思想内蕴、艺术特色,谈及作者本人也是为了更多更深刻地了解他的作品,对作者作品之外的东西无甚兴趣,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并不关注作者作品之外的东西。
我和文友们在偏远荒寂的大巴山的小火车站上,在这种干净的谈论中得到了文学的熏陶,提升了文学的鉴赏水平,得到了文学给予的人文关怀,抚慰了空寂的灵魂。
如同冬日火炉的温馨,夏日山风的吹拂,秋日明月的沐浴,春日惊雷的振奋,充满了为人生理想奋斗的幸福和满足。
谈论之中,禁不住满腔豪情,激扬文字,针砭时弊,抒发抱负。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路遥的《人生》、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张贤亮的《绿化树》、阿成的《棋王》以及贾平凹的散文等。
还有托尔斯泰、萨特、雨果、海明威……这些当年被我们谈论过的作家和作品,至今对我的人生和创作都起着很大作用。
我至今都对干净的文学谈论有着无限的怀恋和向往。
随着创作年限的增长,也结识了文学圈子的人物。
文人相聚,本应谈的是文学,是文学作品的本身,但渐渐地发现,文人相聚不再对作品本身发生兴趣,而是对作品以外的东西产生了极大的猎奇。
即使谈到具体的作品,也不再涉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而是作品产生的商业价值,或者研讨某部作品的炒作方案。
至于相互攻讦、辱骂、指责、流短蜚长、互揭隐私、编撰绯闻,贬低他人,提高自己,也成了文人谈论的主题内容了。
文学谈论的内容不再干净,变得龌龊和肮脏,在文学的谈论中再难感受到文学的圣洁,文学给人们灵魂的呵护和抚慰,那种冬日火炉的温馨,夏日山风的吹拂,秋日明月的妩媚,春日惊雷的振奋的文学谈论,只能在无奈的忆恋中品赏和享受了。
更奢侈文人的悲悯情怀,更难听到国家的、民族的、老百姓的、全人类的命运和苦难的感慨。
文人的良心泯灭,物欲肉欲滋生,圣洁被摈弃,肮脏被宠幸,高雅被冷落,卑鄙被崇高,文学谈论被亵渎了。
如果这是文界潮流,那则是文界的悲哀。
潮流是难以抗拒的。
我们无力抗拒,但有权远离。
作家的精神和作品的精彩
几乎没有作家会认为读者看了自己的作品会产生脱骨换胎的转变,也不会相信放下阅读的小说就会洗心革面,立地成佛,更不会相信自己的作品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但是,作家应该认为文学作品可以感化人的灵魂和情感,给人充实向上的精神食剂,使人追求荣誉感、牺牲精神、怜悯同情的慈悲心理,用“善”、“爱”感召人们的灵魂,引领人们趋向阳光照耀的地方。
同时,伟大的作家应该用自己的作品预警人类的苦难,洞察和怜悯人类已经发生的苦难,拒绝对人类苦难的遗忘,昭示人类认识自己的苦难并走出苦难,避免未来的苦难,改善人类的未来。
这就需要作家用富有同情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自己思维的目光穿透历史长河上漂浮的谎言、虚假、枯枝腐蔓,直奔河底的潜流;使自己的目光拨开生活海洋上覆盖的空洞无物的宣传、光怪陆离的泡沫,直指生活的底蕴。
作家应该不断地清醒视听和心智,用作品来清除肆虐的谎言和泡沫,逼近真实,再逼近真实。
作家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文字将历史和生活中虚伪的包装挑破,给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历史和生活,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和生活潜流中涌动的力量,人类挣扎的艰辛,生活的博大深邃。
这就是作家的精神,伟大作品是伟大作家人格精神和学识力量的展现。
当今的商品经济使我们一些作家把文学当作了一般的商品,进行“获利”性的写作。
浮躁、恶俗、恶炒、攻击、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急功近利、自我欣赏、自我表现,跑奖买奖、利益收买、出卖灵魂,忽视精神的修炼、疏远情感的陶冶、淡漠生活的积累。
其结果必然使自己远离作家精神,情感远离民众,作品远离生活,远离读者,艺术趋向肤浅空洞,单薄苍白。
一些作品助长人的原欲、倡导暴力、仇恨、享乐、虚荣、厌世、淫乱、懒惰、自私,背离基本的道德和伦理。
甚至一些获得一定档次的作品、一些被多名评论家高评的作品,都无法产生阅读的愉悦,无法获得作品应提供的信息。
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社会的宽容,使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呈现多元状态,这种状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升华,原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求文学作品必须更高于生活,给读者提供更精彩的艺术享受。
相对几十年前,现代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方式,读者必然要产生分流,特殊的时代对当代作家创作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忽视了精神修炼的当代作家却又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文学时代,必然无法给读者提供他们需要的文学作品,无法适应剧烈的市场竞争,这才是人们远离文学的根本原因。
新时期的文学要求作家必须具备更高尚的精神修养,更丰富更深刻的生活积累,更扎实更广阔的学识,更富有创新精神的构造能力。
作家必须具备托尔斯泰要求的三个条件:站在当代最高的世界观水平上;深刻地体验过某种情感并有急于宣泄的欲望;有非凡的艺术才能。
否则,只有被时代淘汰,被文学淘汰。
近年,我一直在思考创作“精彩小说”。
在今天,可供人们消闲的东西多了,如果小说写得不精彩,不好看不吸引人,人们肯定不会在生存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再浪费时间去阅读小说。
有些作家和理论家提倡的文本创新,把文本的创新作为好小说的标准。
但是,文本创新的最高目的应该是更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快感,而不是相反。
近年一些所谓的文本创新小说没有获得读者的认可,只是在评论家的微小圈子里赞许,这可能就是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