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精选篇1读完论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孝道两字,孝是人的根本,父母生我、养我,如果长大不知道报恩,这就是没尽到做人的义务。
况且中国有一句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要跪下,乌鸦长大的时候,小乌鸦就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养到老乌鸦又恢复了飞的能力,这才算终了。
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不是连乌鸦和羊羔子都不如了么?古有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陆绩怀橘遗亲,今有陈毅探母,张九精带父求学。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永恒的主题。
尽孝也是要讲求方法的。
我记得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引起我很大的反思。
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生活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多想,而父母那么尽心尽力的照顾我们,培育我们为的又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本能,的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一心一意地为子女付出,但从不求任何回报。
亲情,它无需用任何语言表达。
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孝顺父母作为本能呢,孝顺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
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真的很重要,或许不是买了什么华而不实的营养品,而是有事没事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多陪父母聊聊天。
就像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呢?孝顺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论语别裁》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一本讲演录。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
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
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
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
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
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
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
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
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
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
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
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5篇《论语》是一本由只言片语构成的伟大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论语别裁》读后感看书也讲究缘分,如同择友。
不经意间,在网购时看到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学识,亦或是于丹的读书心得有所触动,很想知道南先生对论语到底有何别裁,就毫不犹豫地订购并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读与体味。
南先生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求证,贯通古今中外的学识,透过本质还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读,仿佛是一坛陈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罢不能。
看南先生的书,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帮你指点迷津,许多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领悟。
读后唇齿留香,净化心灵。
终于我把总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开始反观内省,那种精神的滋养慢慢渗进心灵,从内里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终生。
南先生用经史合参的方法,细心体会原著的本义,拨开秦汉儒学和宋明理学等古代名家设置的层层雾障,力图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
虽然褒贬不一,甚至是质疑和批判,但南先生从千年中华文明着手,联系实际,联系自身,细腻而不缺大气的阐述,使《论语》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让我们找回了曾经遗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年早过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价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怎样的人生才算幸福。
南先生用最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诠释着孔子的大教育,为我们指点着迷津。
孔子最看重仁字。
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虽是自我教育,但背后还系着一个社会目标安人。
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
教育的根本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
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目标。
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论语》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篇1】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
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9篇)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9篇)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
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
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南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
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
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
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
“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
南怀瑾老师说,他的积累都是十三岁以前背的;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活动,广受好评。
当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时,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
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
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
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
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
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
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
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
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
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
说“悦”应改为“苦”。
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
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
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
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
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
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论语别裁读书篇1暑假开始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有点顿悟的感觉,就来写写自己的感受。
首先从一个节目开始,某个晚上看某电视,李连杰给人感觉很沧桑的感觉,他说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辈子,光溜溜的身子来到人间,光溜溜的离开人世,来的时候,需要别人救济帮忙,走得时候也要麻烦人火葬帮忙,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别人的救助下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还是利用在世间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别人,才有意义。
当别人问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说是"给别人的才是你的",解释到比如别人送一个表给他,他每次看表的时候,其实都在想念那个送表的朋友,其实他朋友已经戴在他的身上,他认为,在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够带走,为什么不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呢,这样一来,自己就永远的存在在世界上。
他把人生归结为"助人"和"爱人",我想就是他的伟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前为了论语而论语的思维使我们认为古文化没什么用处,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读懂论语,而且由于没有生活经历,对论语之道也没有真正的体验。
经历了20xx年的社会生涯,有时候会对社会有悲观的想法,对人生有无奈的想法,现在周围,好象始终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吃得开,利益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会的宠儿,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为手头的工作而生存,有几个人可以超脱的生活,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毕竟说什么生活还得继续。
正因为工作的辛苦和无奈,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快乐,混日子的感觉很厉害。
有钱的人也不快乐,因为他想更加有钱,也不知道怎么把钱转化为长期的快乐,最多就,那种穷快活很少了。
总之,我们的生活,得为"利"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1篇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2篇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
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我们写读后感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使其更真实、个性化,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朋友们分享读书心得的良好途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6篇《论语别裁》读书笔记1《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
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
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
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
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
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人。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论语别裁》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篇一】当我再次翻开南老师《论语别裁》这本书时,已经是集团总经理在读书会作业布置中第三次让我们学习此书,而我前面两次都没有认真地读完,看完后不知道自己真正学了些什么?有多少活学活用了呢?这次我认真地读完了《学而第一》和《为证第二》,对“学”和“德”有了浅显的认识,付与大家分享。
一、“学而实习之”中的“学”到底学的是什么?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孔子对“学”的重视。
孔子说的“学”除了学习诗书礼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修身的学问。
我的体会是,人生下来一直到死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谓做学问,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就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学问。
当然,从儿童、少年、到青年,这都离不开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到成年以后参加工作,接触社会,这就要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鉴别、去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渐成为一门做人的学问。
当然,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就是善知识,反就是恶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你走的是正路还是歪路。
因而要得到真正的学问,就必须要分清正反两方面,这样一来,人生的方向就不会错。
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
比如,我们身在任何企业或公司,不管你是上级还是下属,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一心一意地为公司的利益着想,齐心协力地维护公司的利益,这就是真学问。
自我在敦煌公司任职以来,行政、财务、运营及工程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都跟以前在审计部门完全是一种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学接待知识、学项目介绍、学着配合运营搞活动、学跳藏舞,总之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很多,多得无法一一列举。
我时时告诫自己要“不耻下问”,不管是比自己职位高的还是低的,只要是自己不懂的,我都愿意去问、去学。
把学习当做一种乐事,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并不断地超越自我。
自己每天要扪心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能把学到的多少应用在了工作中?今天又犯了什么错误,哪些地方没有学好需要再学习?哪些地方学好了要交给大家来共同学习?就像我们公司的微信专员利用下班时间,在给行政人员讲解作图的PS软件时,我自己也很认真地去听了。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论语别裁》的读后感(通用8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别裁》的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1这次看《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讲了一番有关孝道的话,对此我深有感触。
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是空气,摸不到却时刻围绕着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专属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无尽的深爱和期盼。
今天偶然间在成语书上翻到“怀瑾握瑜”这个词,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这个词的含义。
“怀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的父母对先生的期盼。
现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数不胜数,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一辈子;“一鸣”在人名中也屡次出现,一听便知道,父母希望我们“一鸣惊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从名字,从生活中的语言、行为等等中,我们随处可见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期盼。
可是面对这些,我们应该用什么做以回报?我想,遵守孝道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是否有学问。
可见,孝道如此重要。
说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
他为了养母亲,想要把儿子埋了,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孝顺”太为过了,不如做到父母开心,父母顺心,父母无忧,父母健康,这不是更好吗?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年纪还小,但我们也应该学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并且尽力用微小的力量去报答父母的恩情。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2春节之中,从网上购买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高兴。
因为我看了许多国内的作者编写的有关论语的书籍,但都没有这一本那么地易懂,那么地贴近生活。
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们以通俗、启蒙的教育。
现在想修身的人们都来看看这本书。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别裁》读后感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老先生的这套著作装帧简约大方,没有任何繁杂的修饰,阅读起来很贴手很舒服。
几年前在德一逛的时候,赶上一家店要转让,老板以不太贵的价格(忘记多少钱了)卖全套二十四本,当时囊中羞涩没有买,只是捡着买了几本,《论语别裁》不包括在内。
上个月老师送了书,拿到手里,到像是见到了阔别的老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现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古往今来,对《论语》的解读和实践不可谓不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对论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背诵的那几篇,和那一些解释。
2006年于丹在百家讲坛讲了她的《论语》心得,火的一塌糊涂。
我也借着机会去图书馆翻了一些关于《论语》解读的书凑凑热闹,才知道原来《论语》远不止课本里那几篇,远不止那些解释。
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聪明,她的心灵鸡汤式的解读刚好符合广大观众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分量不轻的批评意见,我到觉得既要尊重经典忠于内心又要赢得大众的喝彩与关注很难平衡,有争议总是好事。
本书坚持南怀瑾老先生一贯的儒雅的文风,仿佛聆听一位和蔼睿智的老者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微笑着讲述他对《论语》的理解,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机会有人给我们传播知识,更多的是在用实践和行动传递信息。
能读懂这些信息,好为人徒,才能使自己进益。
《论语别裁》读后感2看到阿波的读后,才想起几年以前曾带研究生读过一次《论语别裁》。
不过当年共读的学生都毕业了,阿波也已硕士毕业工作了两年,今年又来我新调来工作的这所大学读博士,并由我协助指导论文,可谓因缘巧合。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
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
先生如此解释。
他把原典放到一个个人文掌故中进行发酵发散,个性十足。
先生形容自己是“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范围,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
经史合参,以《论语》和《春秋》为蓝本,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概貌,从中体会国学精神。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
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
从而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
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宽广。
因为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里的内容。
那种境界,那种氛围,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大门增加一把钥匙。
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经历,给我们这些后辈娓娓道来孔子门学的可贵。
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几千年前的所讲所语,历经岁月的剥蚀,也能照亮后来人的心路。
社会问题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这也是先贤的伟大之处。
并且先生写书一项的风格如此,向我们说明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道德的可贵之处,且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歌功颂德,很贴切、很实际,让我们由心底自发的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我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社会的复杂让人无所适从,自小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导致的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而回归传统的经典,让我深感自己所学浅陋,必须放下浮燥的心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细细品读,潜心求学,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2近期,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
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论语别裁的读后感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别裁的读后感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论语别裁的读后感1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
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
其实这里,“三人行”不是三个人,是多人的意思。
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也许是孔子的本意,我为此有较深的体会。
在我们一生中,有无数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我们固然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作学问的方法和思路。
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财富。
学习他们的优点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积累经验。
品德修养好的老师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
即使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人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毫无怨言地在某一岗位上的积累,也是一笔财富。
退之,品德、学问不好的,甚至是坏人,坑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从他们角度考虑,了解他们坏的根源,坑害我们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认真反省,自己不能这样坏,这样坏,是坑害别人的。
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的。
我们也要向比我们年龄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学习。
学什么呢?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走过的地方都比他们知道的地方多。
摆好心态,我们学习小孩子的天真,单纯呀!可能会钩起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也可减少成人间人事纠纷之争的烦恼。
我们学习年轻人的时尚,学习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等等。
总之,我们可以从各种人那里学习,丰富我们的学问和知识。
“行”还说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还要在“行”中学习,即在实践和实际中学习。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读论语别裁篇1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
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
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
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i《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故意思,深深地吸引我向来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干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长此以往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再也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谴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不少呢?特殊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赋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读到《雍也第六》部份内容时,提到了一个教育上的大问题。
孔子认为,把学问做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12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别裁读后感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老先生的这套著作装帧简约大方,没有任何繁杂的修饰,阅读起来很贴手很舒服。
几年前在德一逛的时候,赶上一家店要转让,老板以不太贵的价格(忘记多少钱了)卖全套二十四本,当时囊中羞涩没有买,只是捡着买了几本,《论语别裁》不包括在内。
上个月老师送了书,拿到手里,到像是见到了阔别的老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现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古往今来,对《论语》的解读和实践不可谓不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对论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背诵的那几篇,和那一些解释。
20xx年于丹在百家讲坛讲了她的《论语》心得,火的.一塌糊涂。
我也借着机会去图书馆翻了一些关于《论语》解读的书凑凑热闹,才知道原来《论语》远不止课本里那几篇,远不止那些解释。
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聪明,她的心灵鸡汤式的解读刚好符合广大观众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分量不轻的批评意见,我到觉得既要尊重经典忠于内心又要赢得大众的喝彩与关注很难平衡,有争议总是好事。
本书坚持南怀瑾老先生一贯的儒雅的文风,仿佛聆听一位和蔼睿智的老者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微笑着讲述他对《论语》的理解,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机会有人给我们传播知识,更多的是在用实践和行动传递信息。
能读懂这些信息,好为人徒,才能使自己进益。
论语别裁读后感2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
读《论语别裁》的心得感悟
说到《论语》,没有人不熟悉,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对论语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们所学的课本,对意思的理解也基本来自于书本的注解和老师的分析。
如果不是对它特别有研究,大抵是没多少人去看的。
毕竟古文虽说文字的功能比白话文更强大,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总感觉和现代有些脱节。
当我看到《论语别裁》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由袁腾飞老师著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本人学习历史时不是很认真,历史上的大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真是掌握不好,但我又很喜欢看历史,所以当我读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关于明朝部分时,我对袁老师佩服之极!那种历史问题现在化,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我觉得能把历史讲解到这个份上,真是大师!当然,南怀瑾先生通过《论语别裁》,给我们还原论语的现代版,同样是让人钦佩之至!深觉南先生学问的博大精深,在著述中,他广征搏引,谈笑自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传统深奥的经典,或引诗句,或讲典故,或解学术,循循道来,不管是朴素道理还是人生哲理,都能让读者有所感悟。
翻开《论语别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谦虚的南怀瑾先生。
他写道“本书定名‘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愚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其实南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应该说我是最好的,因为是别裁,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拿条条框框来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张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别裁”。
我欣赏南先生谦虚、低调的性格,那是对我做人的一种启发。
当我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从中领悟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
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南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可求”与“不可求”是针对人生道德方面讲的,如富贵符合道德规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
如果富贵靠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没有道理,很难接受。
认为是不可以做的,富贵与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干我们喜欢事情吧,宁可保持那份物质上的清贫。
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
从《论语》中处处能够明显感觉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深浅以及侧重不同的解释,很讲究针对性,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时候人的生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为人处事虽有原则,但也要因人而异的,连孔子这么一个如此有坚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处处变通。
想想自己,有时候太过较真实在没有必要,何况从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过阅读《论语别裁》,学习《论语》的精髓,让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单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
《论语》中给我们阐述的学问的真谛,孔子关于教学的见解,这些都应该贯彻到做人做事之中,贯彻到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当代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