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1
- 格式:docx
- 大小:13.66 KB
- 文档页数:2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素养和品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和教师要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发展的理念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和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出发,设计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任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关爱和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成长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发展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提升。
学科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化,提供科学严谨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学生发展要注重能力素养的培养。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发展要注重品德品质的培养。
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榜样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社会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的课程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新课改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主要趋势。
新课改的提出,旨在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和实践,强调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课程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课程管理要贯彻这一原则,尊重和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管理。
2.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课程管理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注重协作和交流。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协作和交流能力培养,课程管理也要鼓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共同推动课程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程管理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让教师在课程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制度1.课程设计和规划。
课程管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规划制度,制定教育部门的规划和方案,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质量。
2.开放性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要更加开放,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和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促进课程管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3.多元评价。
课程管理要建立多元评价制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只是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信息化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要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和教学过程的监控,提高课程管理效率和质量。
5.社会化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使课程管理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倡导多元化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特长,而不只是单一的知识考核。
教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如:态度、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和帮助。
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校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只有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倡导多元化评价体系、营造积极学习环境和注重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支持,助力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精简版)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课程实施评价结果和改进办法一、主要成绩和经验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抓理念引领,抓制度落实,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学校高度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始终把学习课程理念作为深化落实课程改革的行动指南,坚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引领教育行为,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建立《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
坚持教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和先进经验。
二是着力营造新课改的舆论环境。
通过召开会议、广播、网络等形式和渠道,及时宣传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师生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并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呈现新课程理念。
三是严格遵守《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
经查,学校在学生自主学习、作息时间、假期安排、体育活动、教辅资料和教学评价方面,未发现违规现象;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考试、竞赛、考级活动。
学校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2.抓德育创新,抓活动开展,德育有效性进一步凸显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强管理,创新工作机制。
在德育队伍建设方面,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坚持组织开展以“师德”“师爱”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
许多班主任的敬业、奉献精神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在挖掘校内德育资源方面,坚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先后以事迹报告会、征文、书画、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开展了“爱我学校、爱我班级”爱校教育、“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诚信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园地》期刊实施心理教育,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强化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被确立为省级心理教育课题研究基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jīběn)理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tànjiū),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zhī shi)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tā men)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tū chū)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小学教师学习制度为了学习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师个人读书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1、每学期根据教师需求,学校提供书籍,供教师阅读,每位教师每学期研读1-2本教育专着。
2、学校负责人或干教师每周向全体教师推荐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文章。
推荐文章力求符合课改理念,贴近教师的实际需要。
(二)教师论坛活动,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1、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各备课组教师轮流发言,教研员主持,做好记录。
2、教师发言要围绕一个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理论、做法、效果相统一,力求语言简练、用词准确、观点鲜明、有说服力。
3、教师论坛的目的是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本研训文化,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助提高。
(三)进行小课题研究,使读书与教学结合起来。
1、在教师读书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即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积累案例-提升理念—反哺教学。
使课题贴近实际,贯穿实践,求得实效。
2、师要注重写研究叙事,如教学日记、成长故事、案例剖析,重在研究过程,让教师在体验研究经历中成就自我。
(四)专家进校园活动,专业引领。
根据教师实际需要,邀请兄弟学校的名师,或划片联研到校搞讲座、做报告、与教师互动解疑;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现场零距离指导。
每学期组织一次,具体由学校负责。
(五)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是教师了解教学改革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外出学习培训的实效性,每学期积极派出老师参加省内外的学习活动。
1、外出学习、培训人员需具备:工作认真扎实,上进心强,有辐射带动的责任感。
教育观念先进,并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有浓厚的兴趣。
2、外出培训学习管理:教师在培训、学习过程中要做全面、细致、准确、真实的学习记录。
归来后上交校长室检查。
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为推动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普及新课程理念和教育科研知识方法,建立如下制度:一、规定教师参加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要求1、根据教师年龄和工作实际,每周安排1-2小时的自学时间,要做好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与10000字。
2、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要系统自学教育科研知识方法论著和有关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著作各一本以上。
3、中、青年教师要掌握利用上网来学习教育理论。
中、青年教师要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明确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4、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以自学为主,每周集中学习两小时。
集中学习的时间安排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况不得变动。
5、教师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学习的要履行请假手续。
6、集体学习时必须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聚精会神,不看与学习无关的书报,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一般不会客,要备好有关学习的资料,认真讨论,积极发言,做好学习记录。
二、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保证学习活动正常进行1、建立自学时间保证和学习笔记检查制度,检查结果列入学期考核内容。
2、建立每学年教研组规定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每月安排一次交流学习体会,每学期书面小结学习收获的制度,并作为考核内容。
3、新课程的教师还要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定时写出感悟,4、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学理论”考试,达到“基本掌握”要求,作为评职、评优的条件之一。
三、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1、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学习教育理论心得体会交流活动;2、每学期举行一次教育改革热点的专题研讨活动;开展“读一本教育理论书”、收集一个专题的研究动态的活动。
3、每单周二为教师集中理论学习时间。
4、每学期举行一次教育改革热点的主题研讨活动;5、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6、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学习教育理论心得体会交流活动,优秀成果编印成集,供大家交流、学习。
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
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落实新课程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的原则
采用集体统一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学习注意把握课改的新动向,抓住当前的重点与焦点问题;教师自学要以集体统一学习的内容为导向,并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搞好学习。
二、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内容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有关新课改的文件、关于课改的教育理论、学术报告等。
三、学习的要求
1.集中学习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学习内容。
要做到“备、记、论、感”相结合。
“备”即学习要提前做好准备,主讲人提前备好课;“记”即记笔记,记好课改理论学习笔记;“论”即讨论、辩论,一般分组进行;“感”即写感想,每人在学习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单周二下午由教导处确定好下周集中学习的内容及主讲人并进行本周集中学习。
3.分组讨论由学科组长统一协调,各组长兼有统一收集小组成员不同意见的责任。
4.教导处对各小组教师的学习活动有组织、监督的责任。
5.教师自学分学校统一定时与教师自定时两种情况。
学校统一定时一般定在双周三下午(与集体学习间周进行),教师自定时间由教师自由安排,但要检查学习的数量和质量。
6.教师自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学习,也可通过请教别人学习等。
7.教师自学的内容要做到丰富多彩,时空范围要广要大,以做到借他山之石
攻玉。
四、落实措施
1.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认真落实师资培训工作。
2.学校要经常派老师外出学习和请市、区教研员或教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集体学习活动由教导处统一组织协调落实。
4.学习笔记由教研组长检查验收,由教导处定期反馈学习情况。
5.学校统一命题,每学期举行一次新课程理论测试,并记入教师继续教育成绩。
6.总结推广我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撰写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