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48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6.41 KB
- 文档页数:1
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分析
刘秀云;陈小荣;吴敏;孙淑萍;王映峰;张晓云
【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掌握母乳性黄疸的特点对本病的及时诊治很有帮助.
【总页数】2页(P54-54,101)
【作者】刘秀云;陈小荣;吴敏;孙淑萍;王映峰;张晓云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
头,01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7
【相关文献】
1.母乳性黄疸169例临床分析 [J], 王巨;
2.母乳性黄疸169例临床分析 [J], 王巨;
3.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治疗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 [J], 曹嫚
4.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J], 田淑萍;布如飞;黄洁蕾
5.母乳性黄疸与不明原因病理性黄疸64例临床分析 [J], 白梅;黄亚铃;高军;马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母乳性黄疸5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 56例患儿经治疗后全部痊愈,其中6例患儿住院3d后痊愈出院,10例患儿住院3-7d内痊愈出院,其余40例患儿均在7-14d内痊愈出院。
结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且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且持续较长时间,患儿除黄疸症状外无其他明显症状,其精神和身体发育情况均正常。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一般采用排除感染、溶血和血型不合等因素情况下,停止母乳喂养后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方法,病情较轻患儿采用停止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喂养方法,重症患儿同时采取光疗。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09-01母乳性黄疸(bmj)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率逐年提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有所提升,临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为20%-30%,已经成为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1]。
随着我国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日益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重视。
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月共收治确诊为bmj的新生患儿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月共收治黄疸患儿98例,最终确诊为bmj的患儿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47例。
56例患儿就诊时间为出生后2-35d,且均为母乳喂养,有20例出现黄疸症状为出生后2-7d,其余36例患儿出现黄疸症状为出生后7-14d,除黄疸症状外患儿无明显其他临床症状表现,其精神状态和生长发育情况均正常。
母乳性黄疸68例临床分析关键词: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68例已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
结果:68例母乳性黄疸病人中早发性母乳性黄疸28例,迟发性母乳性黄疸40例。
轻度黄疸14例。
中度黄疸39例,重度黄疸15例,除黄疸外无其它症状和体征,所有患儿给予停母乳喂养3~5天,32例给予蓝光照射治疗。
9例加用白蛋白治疗,3天黄疸开始减轻,5天黄疸减轻大于50%,黄疸最终完全消退,无胆红素脑病发生。
结论:母乳性黄疸发生率逐年增加,暂停母乳是有效而简便的治疗方法,中重度黄疸患儿需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以防脑损伤发生。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资料与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46例,其中68例(68/246,27.6%)最终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男36例,女32例。
早产儿11例,足月儿57例。
出生体重2.5~4.0kg62例,低于2.5kg 6例。
顺产38例,剖宫产30例。
患儿就诊日龄2~56天。
本组均为纯母乳喂养儿,早发型(出生后2~5天内发现黄疸)28例,迟发性(出生后6~8天内发现黄疸)40例。
68例患儿除黄疸外,无其他阳性体征,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增长良好。
实验室资料: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示轻度黄疸(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为15例,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全部患儿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肝功、乙肝两对半,丙、丁、戌型肝炎抗体,酶联5项(单疱、巨细胞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及弓型虫抗体)和血培养均为阴性,g-6-pd酶测定正常。
“b”超:肝、胆、脾均正常。
重度黄疸者查新生儿血清免疫学(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及coomb试验均可排除abo及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诊断标准:①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为主,黄疸在生后2~14天内出现并持续不退。
②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③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皮血肿、肝功异常及遗传代谢病所致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80例临床分析关键词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随着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BMJ患儿8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儿80例,男36例,女44例,均为足月儿,孕周平均39.2周,顺产47例,剖宫产33例。
母亲平均年龄24.6岁,生后均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母乳充足。
其中早发型黄疸50例,迟发型黄疸30例。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黄疸,黄疸主要分布在颜面部和躯干,颜色鲜明,有光泽,呈橘黄色或金黄色。
患儿精神、反应好,生后均纯母乳喂养,生长发育正常,无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均查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微量元素,肝胆彩超均正常。
患儿母亲查甲、乙、丙肝抗体及HIV均阴性,并查母婴ABO及Rh血型。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2hmoe/L(轻度)32例,205.2~342.0hmoe/L(中度)42例,≥342.0hmoe/L(重度)6例。
主要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均<17.0hmoe/L。
治疗与转归:所有患儿首先停喂母乳,改为人工喂养。
有8例患儿在停喂母乳3天后黄疸迅速减轻,并在第4天完全消退,未经其它辅助治疗;其余患儿给予茵桅黄口服液治疗,42例中度BMJ者辅以蓝光治疗,6例BMJ重度辅以蓝光治疗的同时并用人血白蛋白静滴。
结果80例BMJ患儿黄疸均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的时间4~14天,均无核黄疸发生。
讨论临床特征及病因: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预后良好,临床上尚无发生核黄疸的报告。
在我国随着母乳喂养的提倡,其发生率也将必然增加,至目前已达20%~30%[1]。
本病的特点:母乳喂养儿,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无贫血及其他临床症状,生长发育良好,体重仍然增长,肝功能正常,排除了溶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母亲糖尿病、半乳糖血症、遗传性肝脏转移酶缺乏,暂时性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感染、缺氧、产伤等可引起高末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疾病。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治疗与病例回顾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5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血清胆红素、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且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0.05)。
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效果明显,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黃疸属于新生儿常见疾病,主要是胆红素积聚在体内而引发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1-3],在出生后一周好发,约为50%~75%[4-5],轻度者可能不伴有胆红素升高,但严重者则会引发胆红素脑病[6],需加强重视。
随着近几年母乳喂养增加,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病的临床治疗,本院针对接诊的50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入选研究对象50例,全部为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者。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确诊符合BMJ 诊断标准,而且均有胆红素升高症状,母乳喂养或以母乳为主,发育正常、精神食欲良好,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黄疸,停哺母乳及3 d后黄疸迅速减退或减轻患儿[7]。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
对照组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36 d,平均(15.4±5.9)d;黄疸时间1~18 d,平均(8.4±2.1)d。
43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分析作者:姚望张明吉刘宏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10期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 d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
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
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 d,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
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
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对43例BMJ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诊治BMJ患儿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均为足月儿,胎龄(39.1±0.9)周;顺产16例,剖宫产24例,其中催产素助产8例。
患儿就诊日龄5~46 d。
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皮肤黏膜轻、中度黄染。
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轻度)者29例,205.2~342 μmol/L(中度)9例,>342 μmo l/L(重度)5例,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均<17 μmol/L。
孕母均健康,甲、乙、丙肝标志均阴性,肝功能正常。
1.2 诊断情况 43例患儿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完全母乳喂养,黄疸于生后2~7 d内出现,并持续不退;②血清胆红素增高,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③发育正常,精神食欲良好。
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病所致黄疸;④停喂母乳72 h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再喂母乳后黄疸偶有加重。
2 结果治疗及转归:全部病例首先停喂母乳,改人工喂养。
有5例患儿在停喂母乳后黄疸迅速减轻,并完全消退,未经其他辅助治疗;其余患儿给予口服退黄汤、思连康及思密达。
9例中度BMJ者辅以光疗,5例BMJ重度者辅以光疗并用白蛋白静脉滴注。
结果43例BMJ患儿黄疸均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的时间4~12 d,均无核黄疸发生。
母乳性黄疸65例临床治疗分析张小雯;樊小燕【摘要】母乳是新生儿营养的“金标准”,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成为黄疸住院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1(023)020【总页数】1页(P2516)【作者】张小雯;樊小燕【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江西九江3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母乳是新生儿营养的“金标准”,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成为黄疸住院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对我院收治的65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①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
②黄疸在生后2天~2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超过2周。
③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④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⑤停母乳后48~92h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
⑥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
1.2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共诊治BMJ患儿65例,其中,男42例,女23例;均为足月儿,胎龄(39.1±0.9)周,体重(3.2 ±0.7)kg;顺产 29 例,剖宫产 36例;患儿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轻度)18 例,205.2~342.0μmol/L(中度)39 例,>342.0μmol/L(重度)8 例。
患儿母亲均健康,患儿除黄疸外无其他症状或体征,一般情况良好,均于分娩后0.5~1h起母乳喂养。
肝功能检查:血胆红素足月儿>220.6μ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均<17.0μmol/L,ALT、AST、GGT 均正常;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均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肝胆B超正常,血培养阴性,排除败血症。
血型化验,排除ABO及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可能。
母乳性黄疸80例临床分析母乳性黄疸是指在出生后几天到几周内,由于母乳中存在的一种物质导致婴儿皮肤和眼睛发生黄疸的一种疾病。
在临床上,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特别是在亚洲国家。
本文将对80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80例母乳性黄疸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70%,男性患者占30%。
年龄分布方面,大部分患者在出生后1-2周内发病,约占60%。
其次,在病程上,有49例患者病程不超过1周,18例患者病程为1-2周,13例患者病程超过2周。
母乳性黄疸患者通常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黄疸是最常见的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1-3周之间。
皮肤瘙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适感,约占45%。
食欲不振是由于黄疸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使得患者食欲减退,占35%。
除此之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体重下降、尿色深黄等症状。
对于母乳性黄疸的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
血清胆红素检测是确诊母乳性黄疸的关键。
在80例患者中,血清胆红素水平普遍升高,平均值为20 mg/dL。
此外,胆固醇和血红蛋白等指标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
在治疗方面,主要通过控制胆红素水平和缓解症状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一般情况下,婴儿会通过排便和排尿的方式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
因此,鼓励婴儿多吃奶,增加排便次数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另外,为了提高母乳的排胆红素能力,可以适量增加婴儿吸食母乳的次数。
对于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的患者,光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
在80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接受了光疗治疗,其中13例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光疗通过照射红外线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同时减轻黄疸症状。
总结而言,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检测可以初步诊断。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增加排便次数和光疗。
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大部分母乳性黄疸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母乳性黄疸46例医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联用思密达、苯巴比妥钠、尼可刹米医治母乳性黄疸的成效。
方式将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的患儿46例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用思密达 g/次,加水25 ml调匀,每日2次;苯巴比妥钠5 mg/(kg·d),每日3次;尼可刹米100 mg/(kg·d),每日3次,持续口服3~5天,最迟5~7天停药。
结果所有病例黄疸均于服药2天后开始消退,5天内完全消退32例,7天内完全消退14例,治愈率100%。
结论思密达、苯巴比妥钠、尼可刹米三药联合医治母乳性黄疸,平安、有效、简便、价廉,不阻碍母乳喂养,且不需住院,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药物医治疗效笔者自2004年8月~2006年8月对符合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诊断依据的患儿应用思密达、苯巴比妥钠、尼可刹米三药联合医治4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 46例BMJ中门诊22例,住院24例,男16例,女30例。
就医年龄20~30天18例,31~40天22例,41~50天6例。
早产11例,足月35例。
顺产30例,剖宫产16例。
体重≤3 kg 13例;~ kg 27例;> kg 6例,均为母乳喂养,排除其他缘故(如新生儿溶血、感染、窒息、头颅血肿、先本性甲状腺功能消退、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酸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所致病理性黄疸。
黄疸均在生理性黄疸期内(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
黄疸程度以轻度至中度为主,重度较少见。
以UCB增高为主,一样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无胆红素脑病发生。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 μmol/L 16例, ~ μmol/L 26例,≥μmol/L 4例,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肝功能正常,HbsAg(-)。
医治方式所有患儿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用思密达 g/次,加水25 ml调匀,每日2次;苯巴比妥钠5 mg/(kg·d),每日3次;尼可刹米100 mg/(kg·d),每日3次,持续口服3~5天,最迟5~7天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