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鉴日本应急志愿服务机制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日本核生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主要途径与启示一、背景介绍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面临海啸威胁的国家,同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全国各地陆续建设了核能发电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核灾害的风险。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地震,随之引发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场灾害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核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的关注和反思,提高日本防灾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再次被凸显。
二、主要途径与启示1.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是实施核应急救援的基础。
而高科技应急措施是应对灾害的关键。
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科技前沿的国家,应加强对于核灾害应急技术创新建设的投入,例如,研究开发应急核辐射监测技术、核事故应急抢险机器人等高新技术。
除了科技和技术的建设之外,日本需要完善“信息多元化”的应急响应模式,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发布和传递,使各级应急响应机构可以快速适应各种应急场景,提高应急处置效能。
2. 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政府应急响应体系的建设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可以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快速调度、有效处置。
同时,应建立涵盖国土全境的应急响应体系,明确各级应急响应机构间的职责分工和协同配合机制。
政府还需要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和政策制定,强化应急管理机制的法制化、现代化以及规范化,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应对核灾害的能力。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预防和处置核灾害的重要途径。
日本应重视核电站建设和运营的规划和设计,规范建设建筑物、防护屏蔽、应急发电等核电站安全保障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应急预案、紧急成套装备、应急组织及其应急演习的完善。
对于消防、海上保安、救护等基础设施也应逐步完善,以保障日后在核灾害发生时各级应急机构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前期的预防和预警措施是核灾害防控的重要环节。
日本政府可以首先在学校、社区、公众场所展开核灾害应急预防和安全知识普及活动,让公众了解核电站周边区域的安全疏散路线并能够迅速、有效的疏散。
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与应急新闻报道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由于国力强大,日本在灾害防治方面技术先进,法律健全,管理机制成熟,政府和媒体合作紧密,媒体社会责任感强,应急报道体系完善,全社会积极参与灾害防治,对我们做好灾害防治和应急报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日本;灾害防治;应急;新闻一、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一)法律完善,制度成熟目前,日本拥有各类危机管理法律40余部,其中涉及防治应对地震灾害的法律达十多部,对地震的预防、应对措施、信息传递、灾后重建以及财政金融措施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日本政府按法律的要求,设立了中央防灾会议,作为国家防灾对策方面的最高机构,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各地方政府和公共团体也分别建有自己的危机管理体系,设立信息指挥中心,负责处理灾害事件①。
日本以法律规定将政府有关部门和信息传媒单位联系起来。
各级政府把有关灾害的报道纳入到处理应急灾害机制之中,中央防灾会议召开时,日本广播电视协会(NHK)和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的负责人是会议成员。
法律规定日本气象厅在灾害发生时,认为宣布观测结果和信息可为公众增加便利时,应要求广播电视机构提供合作予以播放使公众周知②。
(二)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先进从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指挥中心,到各地方政府、公共团体的防灾中心,都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系统,实时反映监测地点传输的灾害数据信息、受灾地区的灾害发生程度,传递视频资料,进行联络通信。
(三)注重官员的培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为提高各级官员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加强与媒体在危机发生时的协作,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政府官员如何应对危机和媒体的培训。
加强政府与媒体的合作,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当灾害发生时,日本新闻媒体的信息播报都以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准,及时准确地发布实况资讯和有用信息,稳定民众情绪,组织救灾。
《论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对我国的借鉴》永远免费提供全站资源,做国内最大最全的资源下载网站!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
日本素有“地震国”之称。
据2007年日本《防灾白皮书》统计,从1997年至2006年,在仅占世界0.25%的国土面积上,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0级以上地震187次,占全世界的20.7%。
[1]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防灾教育机制等三个方面对日本的考察,提出完善我国的灾害对策体制的建议。
一、完善灾害对策立法(一)灾害对策法律体系作为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对策法律的国家,日本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灾害对策法律体系。
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日本往往就会制定出一部重要法律。
总体而言,日本灾害对策法律按其照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等五大类,共由53部法律构成。
其中有基本法5部、关于灾害预防的16部、关于灾害应急的3部、关于灾后重建的24部、关于防灾救灾组织的5部。
[2] 具体来看,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基本法有3部。
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有《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等24部。
[3](二)灾害对策基本法1947年日本颁布了战后第一部关于应对灾害的法律《灾害救助法》。
以1959年伊势湾台风为契机,日本于1961年颁布了减灾防灾的基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迄今已经修改23次。
[4] 这是日本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可以说是日本防灾减灾抗灾法规的“总宪章”、“防灾宪法”。
《灾害对策基本法》成为驾驭减灾系统工程全局的纲领性法律,其他减灾法规均在这部“抗灾宪法”的基础上展开,如洪水、火山、雪灾、森林火灾、风水灾、航空灾害等多个灾种的灾害应对法律。
日本灾害卫生应急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灾害医学研究\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年3月第16卷第3期Chin J Emerg Resusc Disaster M e d,March 2021,Vol.l6 No.3—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骨干赴日考察报告窦建洪、孙嘉增21.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广东广州510010;2.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设备科,广东广州510317摘要:目的借鉴日本经验,探讨我国灾害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和改进。
方法根据赴日考察情况,对曰本灾害卫生应急特点与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结合我国国情及灾害卫生应急现状,提出我国灾害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构建模式,包括提升国民素质、统一指挥平台、建设定点医院、扩大应急队伍、完善后勤保障以及加强应急培训等r结论建立一种反应迅速、军民融合的卫生应急机制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灾害医学;公共卫生;应急救援;日本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966(2020)03-0236-08Practical experience of Japanese health emergency measures for disaster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 DOU Jianhong, SUN Jiaze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Southern Theatre Command of PLA,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1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SUNJiazeng,E-mail:***************Abstract:Objective Learning from Japanese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health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for disasters in China.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Japan, the characteristicsand experience of Japanese health emergency for disaster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Combined with our national con- dilions and present situation, construction mode of health emergency capability to disasters was presented, such as promotion of human^s quality, building a unified command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designated hospitals, enlarging emergency team, enhancing logistic services, strengthening contingency training and so on. Conclusion It’s urgent toset up a kind of mechanism system suitable for health emergency with rapid response and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Key words: Disaster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Japan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与自然界灾难的抗争史,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 过度开发,目前全球已进入灾害事件的高发期,联合国 《2019年全球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统计全球平均每年 约有440万人受灾。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一、绪论- 防灾减灾理念的重要性及提出本文的目的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 日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 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备份和复原措施- 灾后的灾民救助和社会重建工作四、我国防灾减灾现状- 我国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我国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五、日本防灾减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日本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和应用到我国- 认识和提升自身防灾减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六、结论- 简述本文的观点和总结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及其可能的影响一、绪论在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防范和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在这些措施中,日本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为一个经常受到多重自然灾害和地震的国家,日本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实践经验堪称典范。
本论文旨在介绍日本防灾减灾的现状和对策,并试图分析其可能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1.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火山资源,同时也频繁受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集中度增加,这些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升级。
另外,日本还遭受过外部的人为灾害,例如恐怖袭击和核反应堆事故。
2.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随着日本不断地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认识不断提升。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法规,并建设了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
另外,日本民众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防灾和应对能力,并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救助工作。
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1.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措施之一,它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灾害信息,并传递给公众。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借鉴及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启示宋晓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度重视国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目前已建立了结构科学、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措施灵活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1.1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国家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是日本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础,在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日本危机管理体系。
日本危机管理体系是以内阁首相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总体联络与协调事务,安全保障会议、内阁会议、阁僚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危机应对方案,警察厅、防卫厅、海上保安厅、消防厅等各部门根据危机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协作的综合组织体系[1]。
目前,日本已形成厚生劳动省、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纵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行政机构,建立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地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检疫所、国立大学医学系和附属医院、国立医院、国立疗养所、国立研究所;地方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包括:都道府县(东京都、北海道、大阪府和京都府43个县,其行政级别类似我国的省级)的卫生健康局、卫生试验所、保健所、县立医院,以及市村町(类似于我国的县级)的保健中心[2],这就是日本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中的“三级政府与两大系统”。
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工作中,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之不足。
本文系统梳理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全面介绍日本公共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公共卫生应急工作运行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具体内容,总结分析日本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有所启示。
关键字:日本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启示Coping with COVID-19 in China: Lessons Learned from Japan's Public Health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SONG XiaoboAbstract: In the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the shortcoming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 have been exposed. The paper reviews systematically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for public health events in Japan, by introducing its organization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emergency plan system,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emergency suppl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vents in Japa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cope with COVID-19.Keywords: Japa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lesson摘 要厚生劳动省是日本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中心机构,主要组成部门有:医疗局、健康局、劳动卫生局和医药食品局[3]。
中日灾害救助体系之我见2008 年 5 月 12 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 2011年 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海啸,都属于两国几十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
灾害发生后,两国政府、社会各界都进行了紧急救援。
在紧急救援过程中,两国在很多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和特点,这主要根源于中美不同的紧急灾害救助体系,本文将致力于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灾后救助表现对比无论何种政体的政府,对自然灾害进行救助都是其对社会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公共责任。
但由于政治体制、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日两国在紧急灾害救助的反应方式、组织形式、资源调动方式上都存在重大差别,这在汶川大地震和日本地震海啸救助中得到较为集中的体现。
首先,从国家领导人的介入来看。
汶川地震两个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即飞往四川,并紧急成立了以他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地震后的一段时期,他一直坚守在灾区,甚至进入震中地区,进行现场指挥。
日本地震发生后,菅直人和内阁大臣除了不停地在东京开发布会,没有人去灾区视察情况。
日本媒体4月30日发布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日本民众不满首相菅直人应对地震、海啸和核事故时的领导力,超过半数地方政府官员不满菅直人应灾表现。
其次,从灾害救援中干部任免来看。
汶川地震后,中国及时或破格提拔使用了一批表现突出的干部和普通党员,同时也处置了”不作为”干部,甚至就地免职。
都江堰市民政局副局长、蒲江镇原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等被就地免职。
北川县也因组织抗灾不力撤职了几名基层党员干部。
广元市几名局长、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因违纪被组织处理。
茂县公安局局长、车管所所长也被撤消或暂停职务。
还有一些干部因擅用地震捐款被免职。
在日本,由于受到救灾不力的广泛批评,日本首相菅直人提出辞职。
在6月27日晚,菅直人组建的灾后重建领导班底名单才终于出台。
当晚,菅直人才确定了自己辞职的具体时间。
最后,从灾后大众及媒体的反应来看。
在汶川地震的巨大灾难中,中央政府开展了快速、高效救援工作,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日本应急文化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日本作为一个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国家,长期以来不断面临灾害的威胁,因此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应急文化和应急管理体系。
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的应急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日本高度重视灾害预警和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
日本的应急管理体系非常注重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台风预警系统等手段,及时向民众传递灾害信息,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种高效的预警和通信系统在震后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强对灾害预警和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民众的应对灾害的能力。
其次,日本注重公众的应急教育和训练。
日本各级政府通过开展应急演练、灾害教育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自护能力,使得灾害发生时民众能够冷静应对,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国应该加强应急教育和训练,通过开展演练、宣传教育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技能,增强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三,日本注重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合作。
日本的应急管理体系强调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的紧密协作,形成了一种“全民公共安全”的理念,通过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制定应急管理计划、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有效地组织调度应急救援力量,提高灾害应对的效果。
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合作,形成一种整体合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综合实力。
第四,日本注重灾后重建和复原力的培养。
在日本,灾后重建被视为一个全社会的任务,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其中,通过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经济活动、提供心理疏导等方式,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同时,日本也注重对灾后重建和复原力的培养,通过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业务连续性计划等手段,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和恢复力。
我国也应该注重灾后的重建和复原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的灾后补救和恢复机制等措施,提高我国社会的抗灾能力。
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组派遣机制与借鉴何秉顺1,2张葆蔚3 陈 尧1,2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组(TEC-FORCE)成立于2008年4月,其主要职责是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时,面向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救援,快速掌握灾区的灾情,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协助灾区恢复重建。
当前,日本TEC-FORCE 已达9663人,从2008年设立以来已派遣6.2万人次,在日本突发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抢险和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TEC-FORCE 的建立、人员构成、设备配备和派遣实例,希望能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能力和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日本 灾害救援 紧急应对1 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组基本情况1.1 成立背景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组(TEC-FORCE)成立前,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由国土交通省所直辖的地方整备局等部门对灾区进行技术援助。
在2004年第23号台风带来的元山川堤防溃决、2004年新泻中越地震抢险、2007年新泻中越冲地震等多次灾害中,各抢险队伍通过提供污水泵车紧急排水,利用卫星通讯车对灾区进行影像传送和受灾情况调查,为灾区及早重建恢复做出了贡献。
通过这些灾害发生后采取的应急活动,逐步建立起了针对灾区的技术队伍援助体制。
为了更好地应对大规模自然灾害,更加快速有效地为地方政府提供支援,日本国土交通省于2008年4月,整合了所辖地方整备局的技术工作人员队伍,建立了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组(TEC-FORCE),由国土交通省摘 要灾害对策本部长统一指挥全国各地方整备局工作人员开展技术援助行动。
日本国土交通省明确了TEC-FORCE 的职责: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时,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快速掌握灾区的灾害情况,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协助灾区重建恢复。
1.2 人员组成和日常训练TEC-FORCE 指挥总部设置在国土交通省,由全国各地方整备局为主体组。
在灾害发生时,根据灾害的规模从全国集结,截至2018年4月,日本各地方整备局TEC-FORCE 人员共有9040名。
日本应对地质灾害的经验及借鉴意义近年来,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借鉴国外应对地质灾害的经验和做法, 对提高我国的应对能力尤为重要。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为此,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对策体系和应对措施。
一、对策体系1、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早在1961年,日本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该法规定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自然灾害预防、应急对策,灾后重建各阶段的责任,应对体制、计划以及财政金融措施等。
1978-2000年间,先后颁布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灾害对策基本法》。
在上述法律法规体系中,环境保护的内容被纳入其中,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应对地质灾害的法律体系。
2、制定防灾计划和应急预案日本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制定了专项防灾计划和应急处理预案。
预案注重灾害预防和各种地方、民间资源的整合,加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下,日本建立了由政府、居民、企业和社团组织等组成的多层次危机管理和社会保障系统。
3、防灾危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危机管理的行政主体由中央、都道府县(省市自治区)、市町村(地市级)三级政府构成,在形式上分为平时的“灾害危机应对会议”和灾害发生时成立的“灾害危机对策本部”两类。
二、主要措施日本环境省于2005年出台了《防灾业务规划》,明确规定了环境省及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应对责任和措施。
在该规划中,有关地震灾害的应对体系主要包括预防、应急和灾后重建与恢复三个方面。
1、预防方面的措施:加强防灾信息的传达和联系;进行防灾教育和宣传;进行必要的防灾训练;加强环境保护;确保饮水、食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调集。
2、应急对策方面:加强相关救灾机构之间的联系;确保避难场所相关设施可使用;设立面向受灾居民的服务窗口。
3、灾后重建和恢复方面:宣传国家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的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实施灾区支援措施;对受灾企业运用弹性政策和规定。
对比国内防灾减灾的现状,日本应对地质灾害的经验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1)重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日本核生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主要途径与启示日本核生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主要途径与启示0引言。
日本曾经历数次化学灾难。
仅1998年期间,日本就发生30余起蓄意投毒事件。
而最为着名的,真正引起日本政府重视的却是1994年松本沙林事件和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事件,这两次事件堪称日本核生化防护战略转变的分水岭,自此核生化防护被日本高层摆到特殊地位看待。
1998年以后,日本为了应对日趋增长的中毒事例,在全境73个应急中心发放了分析仪。
2000年,召开了G8冲绳峰会,会议提出发放洗消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的要求。
此次会议成为日本进行化学恐怖准备的一个范例,也标志着日本政府开始考虑构建核生化响应机制,将核生化灾害救援能力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军事战略调整的框架之下。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日本在核生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以期得到一些对加强我军核生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有益启示。
1、日本核生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指导思想。
随着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内部和外部安全环境的重新认识,日本也越发重视其核生化防护战略的调整。
首先,日本强调核生化防护战略的调整应该与国际接轨,不断推进军事变革和信息化形势下的防化兵转型,强调提升其防化兵应对多种威胁,执行反恐、灾害救援、维和等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其次,日本注重核生化防护建设的整体设计和顶层谋划,增加经费投入的力度,并将增加的经费重点用于新型装备的研制与引进;再次,日本侧重从应对核生化恐怖活动及特殊灾害需求出发,重点发展“核生化侦察车”及“生物侦察车”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集成的远距离探测装备,该装备具有先进的信息化系统。
此外,在核生化恐怖事件和特殊灾害等危险性极高的今天,防化部队的仟务与冷战时期相比也正在发生很大变化。
2000年制定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02001-2005年度)具体规划了自卫队化学部队的建设方向。
根据任务的变化和现有化生防护装备的不足,化学兵也调整了装备发展重点,突出发展生化和放射性物质的侦察与检测手段,特别是远距离检测设备,建立生化和辐射动态监测信息网络。
71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8 No.22 2020《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提出事故灾难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
但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形势较为严峻,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环境应急体制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发展。
日本是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导致的环境突发事件推动日本在环境应急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合理有效的管理机构及机制,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日本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法律管理日本环境应急管理经验及启示*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Japan■文/罗楠 陈刚 李玲玲 颜飞 宿因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设置了合理有效的管理机构,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格局。
本文借鉴日本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的先进经验,综合我国情况提出建立健全环境应急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等有关建议。
关键词 应急管理;日本环境政策;法律制度;社会参与;应急预案体系,所涉法律包括专门的灾害应急法律、环境应急法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规定,法律数量多、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确保了整个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翔实的法律依据,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起到积极有效的保障作用。
有“抗灾宪法”之称。
日本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还颁布了《河川法》《海岸法》沙法》等法律法规。
目前,日本共防灾救灾以及紧急状部。
各都道府县级)都制定了《防灾对策基本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为了确保法律实施到位,日本要求各级政府制订具体的防、防灾基本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和地域防灾计划,细化上日本地处地震和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环太平洋地带,是地震、海啸、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先后发生了伊势湾台风、阪神大地震等重大灾害,国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日本应急管理之道□陕西省安全监管局应急救援处 马怀平/文日本观音寺市消防队在应急演练现场质证,并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装备。
他们平时工作,急时应急,属于应急救援志愿者。
消防团员人数较多,是本地区防灾和互助的骨干力量。
日本企业消防队员由企业组建,保护企业的自身安全,紧急情况下,也接受政府的调遣。
日本消防队伍分布密集,以香川县为例,设23个消防署,专职示标志”,便于指引公众迅速、准确地到达应急避难场所。
日本的酒店、商场、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都有明确的避难线路图,在线路图中清楚地标明目前所处的位置,消防器材、避难器具的位置及避难线路。
所有建筑物的消防通道都标有红色倒三角,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员即可迅速由通赤十字社是日本“中央防灾委员会”成员之一日本香山县应急演练现场矿泉水、饮用水长期保存罐、压缩饼干、手摇充电的收音机及电灯、防尘口罩、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急用哨子、护创膏、药棉和绷带等。
同时,每次综合防灾训练时,组织部门会邀请防灾用品生产企业参加,既调动了企业投身应急管理事业的积极性,又向公众推广了防灾用品。
由于防灾用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公众防灾意识的增强,日本基本上家家都储备有防灾应急用品和自救用具。
发达的预警系统根据地震专家推测,每隔大约80年至150年,日本就会发生一次震源位于东海、东南海和南海附近的大地震,而现在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且震级可能为里氏8级以上。
关于借鉴日本应急志愿服务机制的思考
作者:宋云超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7期
摘要民众在自然灾害中作为应急志愿者而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组织性、有序性和专业性,一定程度上也加重救灾负担,同时也给自身安全增加风险。
日本的志愿者救灾活动有比较长的历史,也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管理体制,国家对社会自发形成的应急志愿者在组织、协调、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和应急志愿者服务现状,借鉴日本应急志愿服务的优秀经验,为完善我国应急志愿者服务提出合理的管理和立法建议。
关键词应急志愿服务日本应急志愿者中心管理协调立法借鉴
作者简介:宋云超,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184-02
近年来,我国民众在自然灾害中自发参与救援,作为应急志愿者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因缺乏组织性、有序性和专业性,一定程度上也加重救灾负担,同时也给自身安全增加风险。
相比而言,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的日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借鉴日本应急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协调的机制,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使得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得到进一步地规范和完善。
一、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的问题
(一)应急志愿者的“尴尬”身份、
应急志愿服务并非官方性质的服务,目前也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这样一种状态下,应急志愿者的身份很不明朗。
身份不明则法律地位也无从谈起,法律地位不明则职责无法明确,有效救援更无法谈起。
如何认定志愿者的法律身份同时关系到其权益应当如何加以维护,也决定着政府是否应当给予补偿、抚慰的问题,当应急志愿者不幸遇难,是否应当认定为烈士等等。
这一系列跟应急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个人名誉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没能得到妥善处理和清楚的解答。
因此在我国应急志愿者的身份是相当尴尬的。
(二)应急志愿者不均衡分布
全国志愿者及志愿服务发展极不均衡,应急志愿行动难以实现“就地原则”。
我国志愿者数量看上去虽不少,但稳定的志愿者数量偏少,而且从志愿者的职业构成上看,我国志愿者中多为青年学生,特别是在校的大中学生,这是稳定的志愿者比例较低的原因之一。
而我国城市社区的志愿者中,很大部分由离退休人员构成,他们从事应急志愿工作的范围有一定限制。
(三)应急志愿服务的盲目性
作为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和志愿功能的直接载体,大多数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包括盲目的参与动机和不明确的服务目标。
汶川地震发生后,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传统,许多志愿者凭“一时冲动”的热情积极主动参与或受周边群体压力和政治动员消极、被动参与到抢险救灾工作中。
(四)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立法体系的缺失
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或行政法规,虽然已有 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 个市先后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
然而,这些地方性法规大都避开实质性的问题,缺乏执行力和实效性。
放眼望去,应急志愿服务立法领域里,制度不够完备,缺乏程序性、可操作性的问题很突出。
二、问题的解决
而我们的邻邦日本则在长期的灾害侵蚀中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应急志愿者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成功经验中找到启发。
(一)救灾志愿者中心的建立是前提
日本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加强对应急志愿者管理的重要性。
而在已有的志愿者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了协调和组织志愿者的中枢机构——救灾志愿者中心。
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松散的应急志愿者实现了组织化,使得招募、组织、协调、管理应急志愿者等方面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事实上,救灾志愿者中心是日本应急志愿服务体系最关键的部门,它的存在并不是形式上多了一个参与救灾的机构,而是多了一个能够在志愿者方面协调诸多救灾力量的总枢纽。
事实证明救灾志愿者中心成功解决了救灾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结合我国目前应急志愿者混乱的现状,增加一个救灾志愿者中心显得很有必要。
它可以有一个常设的机构,因为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也可以临时成立辅助机构,就地组织专门人员,快速救灾。
(二)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制度是基础
在救灾志愿者中心的基础上,完善而高效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就能够施行。
在这里,我认为日本在此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日本应急志愿者招募工作针对不同的需求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技能型志愿者的招募,对这种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如骨科医生、护士、房屋拆迁工人等。
另外一种是一般工作志愿者的招募,这类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如信息传递员、搬运人员、一般的服务人员等。
在招募应急的志愿者之前,灾害志愿者中心会与灾区救助现场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灾区各地对不同志愿者的需求情况,以安排应急志愿者的招募,以及现有应急志愿者的协调、管理和调度。
在获取了应急志愿者的需求信息之后,灾害志愿者中心向全社会发布。
志愿者则可以根据发布的信息以及自身情况,向灾害志愿者中心提出申请。
各类志愿者还可根据自己分工的不同准备好不同的救灾用品。
对于专业型应急志愿者此时就可以赴灾区开展救助了。
而对于一般工作的应急志愿者,则根据各申请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救灾技能应急培训。
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所有的志愿者,都必须购买人身保险,这无疑对应急志愿者的权益增加了一道保障。
(三)优化管理和协调是核心
在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非正常状态下,良好的工作秩序对于高效地实施救助具有极大的裨益。
因此,对应急志愿者实施组织管理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日本在应急志愿者的组织上,仍然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原有社会团体为单位参与灾害救助的,另一类是不属于任何社会组织,以个人为单位参与救助的志愿者。
而对于不属于任何组织的应急志愿者个人,则根据救援地编入临时组织,产生临时的“组织关系”,如果转换工作地,则组织关系同样发生变换。
一旦有需要,所有的志愿者都要先到调动地的相关部门报到,听候调遣,决不允许擅自行动。
灾害志愿者中心在协调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该中心与各救援单位保持沟通和联系,关注前方在人力物力上的需求。
虽然中心并没有权利调配、指挥抢险队和消防队、国民自卫队,却能够为其提供救援的信息,这些信息也同样得到了重视。
救灾志愿者中心引进了应急志愿这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这两件重要的工具,并实现了与抢险队和消防队、国民自卫队的关于志愿者的信息共享。
数据库里记录着各个志愿者的基本身份信息、身体条件和技能以及目前所在救援地点。
另外,应急志愿者中心所设立的纪律对于我国应急志愿者管理实践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
这些纪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志愿者救灾过程中必须重视自身的安全。
(2)志愿者需要随身携带身份证件并佩戴志愿者标志,便于对灾民实施救援。
另外,万一应急志愿者不幸遇难,随身携带的身份证件和志愿者标志能够迅速帮助识别其身份,便于后事处理、保险索赔、抚恤金发放和伤亡调查。
(3)应急志愿者工作的性质是辅助性的救援工作,在救援过程中不可替代政府的救援部门,因此不可与之发生争抢救灾或者发生冲突。
(4)不可占用救灾的食物、饮水等物资,志愿者应当保持谦让,主动把紧缺物资让与灾民。
这些纪律给志愿者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定位,并且督促了应急志愿者自我约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利于应急志愿者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四)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障
志愿服务组织需要完善法制环境与内部制度,解决好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规制与监管问题,是实现志愿服务组织化、有序化和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豓日本于 1998 年通过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明确认可人民及其组成团体的参与权,并将应急志愿服务完全与其他形式的劳务区分开,给应急志愿者一个明确地社会身份。
豔我国学界对于应急志愿服务的大力研究时间很短,尚不成熟。
与日本应急志愿服务缺乏立法体系相比,我国在应急志愿者立法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空缺,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法律移植,未尝不是一个便捷而有效的选择。
三、结语
综上可知,日本应急志愿者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主要体现在组织和管理协调制度上,我们可以大胆地借鉴甚至“移植”日本应急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协调的机制。
我们应敢于创新,在借鉴日本的应急志愿服务立法体系中的合理成分的同时,结合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特点,早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应急志愿服务机制立法体系,使得我国应急志愿服务机制步入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