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引言加减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操作,也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石。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本文对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教学反思2.1 教学目标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
我们应当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学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包括涉及多个数字,以及涉及加减符号的组合运算•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2.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
对于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形象化教学、抽象化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以便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形象化教学可以通过使用数学教学工具来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小珠算来通过手动操作加混合运算进行练习。
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抽象化教学是指通过文字、数字、符号等抽象符号展示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点。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书本、试题等展示加减混合运算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
实践教学是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本书,他收到了2本书,请问他现在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2.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表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已经掌握、哪些地方还需要进行加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另外,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应该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 总结本文对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进行了反思。
2023年《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案例一】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
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师:你会列式计算吗?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生1:5×3=15(元)15+20=35(元)师:5×3表示什么?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2:5×3+20师:对。
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
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
学习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生:50-18×2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
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混合运算作为基础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在完成了一段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部分学生出现错误。
这让我意识到,仅仅让学生掌握运算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他们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运算的过程;设置了丰富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于教具的使用,虽然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教具的展示不够清晰或者操作速度过快,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跟上节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操作的细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
情境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情境可能过于复杂,让学生在理解问题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对运算的重点关注。
这提示我在设计情境时,要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简洁明了又富有启发性。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但发现有些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认识到,需要营造更加宽松和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即使出现错误,也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批评的对象。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虽然有所关注,但还不够充分。
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知识并进行拓展应用,而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辅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在作业布置上,虽然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题目,但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这可能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而不是通过作业来巩固和拓展知识。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基本的算术运算,还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下是我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
一、学生基础差异性的认识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首先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
有的学生对基本的加减法掌握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
因此,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上进步。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通过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也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加减混合运算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或相减,更是一种逻辑思维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运算的逻辑顺序,如何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正确的运算步骤。
例如,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或者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强化练习的重要性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练习都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运算规则。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以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错误分析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常犯的错误,如进位和借位的错误、运算顺序的混乱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进行了错误分析,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错误分析,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改正。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学和练习,我还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优缺点这是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优缺点,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优缺点第1篇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根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表达了教扶放的原则.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根底.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2.表达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应,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表达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拟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稳固了所学知识.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表达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优缺点第2篇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答复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表达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优缺点第3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表达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在出示课本的上下车的情景图后,让学生充分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现在有多少人?接着提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解答.当学生完成后,便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整个解题的过程我试着让学生们自己去讲,学生也理解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且也加强了学生对图画意思的理解和表达.从开学至今,我在课堂上一直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对图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拟好.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的1、2两题也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拟难.我想:加减混合的图意理解其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稳固练习.。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加减混合运算》篇1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
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篇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
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
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临泉路第一小学赵莉莉一年级《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是在学习过“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上,又一节计算课,是整个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好理不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而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数学计算不感兴趣,那么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中抓了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以咱们合肥人身边的天鹅湖作为背景,以天鹅湖上的天鹅飞来飞走制作一个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兴趣,既让他们很好的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不容易混淆,也强调了先后的顺序。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都表示谁?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更可喜的是学生因为理解了算式的意义,在计算时,正确率明显得以提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创设一个与儿童生活实际相关的情景,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计算题的练习.2、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易于理解。
本节书中例题是公交车上下车的情景,对于上车几人,下车几人,学生容易混淆不清,难以理解,所以我把天鹅飞来飞去动态图作为例题,便于理解,从班级掌握情况来看,95%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理解题意并说出意思,之后我又把公交车上下作为重点习题讲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于理解能力不是很好的孩子,有个简单到难的过度,既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也增强他们的信心。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
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
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
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
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
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
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
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
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
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
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
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还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导入是以计算题来引入,引起孩子门的好奇心,和好胜欲。
但是不够有趣,下次改进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小视频来导入,会更加直观。
2.自主探究发现新知在讲解的时候停留在播放视频的页面,下次改进观看结束,讲解时要调到PPT那里,让学生能更直观的观看。
3在让学生上去做题时,没有让下面的小朋友拿出练习本来写,达不到全员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
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
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
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
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
..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
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致。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
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
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反思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1.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
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
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
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3.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尝试,自主解决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我反思如下:优点: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连加连减的算式和混合算式的比较,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明了。
3.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67-25+28这样的算式来解决此问题,也能理解所列算式的意义。
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列出67+28-25这样的算式,个别同学能说清楚算式的意义。
而第三种方法呢?几乎没有同学能说出来,我故意说这是下面的一位同学写的28-25+67,28代表什么,25代表什么?67代表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体现了一题多解。
不足: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设计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语调语气太过平淡,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太过紧张,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导致教师最后唱独角戏。
3.再讲72-(47+16)的时候,我直接告诉学生带括号的算式没有简便写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32+(55-46)和86-(13+42),如果()前是+,这种混合运算列竖式时可以有简便写法。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开头我以美丽的白天鹅为题材引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渗透了爱护动物,人人有责的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等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和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并对自己有利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充分理解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运算方法去解决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但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的不是很熟练,教师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及时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新授完以后出示一组口算题,通过口算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作准备。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来出题,然后并自己完成,使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在教授完新课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效果会更好。
另外,一节课我总感觉学生的兴趣不是太高。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
例1、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
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
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3-2。
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减去2得5。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例2、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
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 2 + 3,这又表明此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结果2加3即可。
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序,加深理解。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2《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高区一小李建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主动地发展呢?下面是我在一年级“混合运算”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片断一:
师:五·一到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我们美丽的威海观光。
妈妈和小丽来到海边,蓝天、大海,好美啊!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出示情境图)师:看看这幅图,有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问题?
生1:买贝壳和海螺需要多少钱?
生2:买珊瑚标本和贝壳需要多少钱?
生3:海豚玩具比海螺贵多少钱?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
)
师:小丽和妈妈带了50元钱,她们想买海螺和珊瑚标本。
根据这几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海螺比珊瑚标本便宜多少钱?
生2:买海螺和珊瑚标本共需要多少钱?
生3:还剩多少钱?
……
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在交流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还剩多少钱?”的解决上。
生1:50-13-17=20元
从50元钱中去掉买海螺的13元和买珊瑚标本的17元,还剩下20元。
生2:50-13=37元
37-17=20元
师: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做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3:他们的做法其实是一样的。
只是把一个大算式分成了两位小算式。
生4:我先算出买海螺和珊瑚标本共用了30元钱,再从50元钱中去掉用的30元,还剩20元。
13+17=30元
50-30=20元
……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学知识的开放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向学生呈现了买纪念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出算式并计算,从而使学生学会选择信息,学会组合条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存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片断二:
师:先算出买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13+17=30;再算还剩多少钱,50-30=20。
你能将这两个小算式合起来写成一个大算式吗?
(全班鸦雀无声,只见不少同学在练习本上不断的书写着。
)
过了一会儿,生1(他很犹豫):我觉得可以这样写:50-13+17=20元几个反应快的孩子马上喊:“错了,错了!50-13+17=54。
”
“可我想的就是先算13+17=30,再算50-30=20。
”生1不服气地说。
生2:可50-13+17明明是先算50-13=37,再算37+17=54呀。
生1:……
(短时间的冷场)。
师(小声提示):“那可怎么办?只是你自己知道可不行呀,怎样才能让别人看出你的想法呢?”
30
/ \
很快,生1:50-13+17=20
“噢,对呀”,受到启发,学生很快想出了其他办法
生3:50-13+17=20
生4:5020
生5:50-13+17=20
生6:50-13+17=20
生7:50-(13+17)=20
……
情不自禁,我为孩子们的创造鼓掌。
孩子们的眼睛里也都被欣喜、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充塞得满满的。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回头看以住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
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
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案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
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
生自己的财富。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
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
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
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