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1、自学古诗诗意(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3、介绍古诗背景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
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唐诗的背景、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唐诗朗诵技巧。
3.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课文解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王之涣的一篇写人写景的五言绝句。
该诗讲述了唐朝皇帝派遣元二使出使安西,离别时元二使与友人互相告别的情景。
通过描绘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友谊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国家普世和平的期望。
诗歌鉴赏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形式和结构特点。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
诗词朗诵1.分组朗诵《送元二使安西》。
2.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如语调、节奏等。
古代文化的传承1.了解唐代长安城的繁荣景象。
2.介绍唐代使节派往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3.探讨古代人文关怀和远交近攻的思想。
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诗词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二:诗歌鉴赏(25分钟)1.逐句解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3.让学生自主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诗词朗诵(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朗诵一段《送元二使安西》。
2.引导学生注意朗诵的语调、节奏等技巧要点。
3.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朗诵效果。
步骤四:古代文化的传承(20分钟)1.介绍唐代长安城的繁荣景象和文化盛行。
2.解释唐朝派遣使节出使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文关怀和远交近攻的思想。
步骤五:小结与展示(5分钟)1.回顾全堂课的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2.激发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四、教学评估1.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
2.学生通过朗诵和课堂互动展示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经典的唐诗,通过这样一堂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
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
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
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
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⑴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解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的也许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生问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
同学们,好!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能谈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劝慰与关心,信念与力气,共享你的成功和喜悦,并且帮你度过最困难的岁月。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假设,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缘由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答复。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利,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所以为了表达深情厚谊,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经常写诗送给马上远行的人。
一、提醒课题,感悟节奏3、师: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儿,唐朝诗人王维(板书:王维)正在依依送别他的好友呢!看教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送”和“使”用黄色,区分)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课题中你知道王维送别谁吗?不急,诗的下面有解释,看解释①,学会看解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①使:出访。
可见送别的是谁?——元二(元二是王维的老朋友。
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也是好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使——看解释①使:出访。
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
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荣耀使命,奉命出访安西的,他是去保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
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你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出访安西带着我们的理解,能来读读课题吗?留意读出它的节奏,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节奏听出来了吗?听出他哪里停顿了吗?——划出停顿符号,这就叫有板有眼。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
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一」王维诗两首教案一、导入新课: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 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④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2.简介作者: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后迁居蒲州 ( 今山西永济 ) ,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 (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
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有《王右丞集》。
二、学习《积雨辋川庄作》1、读诗歌。
2、看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译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上升,农妇蒸了藜菜,煮好黍饭,送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吃。
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飞着白鹭,浓荫的树丛中黄鹂鸟婉转鸣叫。
我素喜习静,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树下准备斋食,去采摘带露水的嫩葵叶。
我已经与世无争了,谁又何必再对我起疑心呢?3.写作背景: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通过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通过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语感和想象力。
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课件。
学生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王维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引入对他的介绍和本首诗的背景。
二、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语调和停顿的变化,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诗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逐步让学生掌握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通过图片和音乐,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描述诗歌中的景象和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进行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五、拓展延伸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王维写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通过介绍《阳关三叠》等唐代诗歌,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写一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和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北师大版《送元二使安西》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诗歌的朗读、背诵。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及作者王维。
2.学生分享对王维的已知信息。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
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接龙游戏,检验对诗句的记忆。
2.学生自选诗句,进行创意改编,展示诗歌魅力。
3.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诗歌,进行亲子互动。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
2.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游戏、改编、写作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诗歌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诗歌的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及作者王维。
2.学生分享对王维的已知信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范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范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如今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局部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间隔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表达了什么?从间隔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打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忆知识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理解唐代外交的重要性和特点;2.掌握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3.能够分析并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4.训练学生用文学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描述元二使的出使安西的情景,描绘了出使者离别故国、经过险阻、历尽艰辛最终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以及安西的荒凉景象和异域风情。
全诗既有强烈的诗意,又充满了历史感,可以作为研究唐代史诗、察觉唐代外交等方面的文化资料。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课前导入:教师放映有关唐代外交的图片、视频或地图,向学生展示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学习诗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欣赏诗歌的文艺性。
教师通过朗读、韵律分析等方式来解读句子,让学生逐字理解、用心品读,注重诗歌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历史价值。
3.理解历史: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背景下的历史事件,教师逐一解读并分析课文内容。
讲解时注重与唐代地理、政治、外交等结合,让学生对唐代化外政策、文化传播等有所了解。
4.分析特点:学生在掌握诗歌表面意思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诗歌中的文化意蕴,分析其特点和独特之处,探讨其艺术风格及其文化影响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课后让学生各自写一个课程简述,概括本堂课的内容和本人的感悟体会。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听取学生的明确的解答,评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考能力;2.对学生的课后写作进行评估,以检测学生的汇总能力和表达能力。
3.半数以上的学生达到或超过预期的学习成果,则认为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学生对唐代文学与历史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不仅能分析和理解唐代外交的重要性和特点,而且还能运用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其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进行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分析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PPT《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教学难点:运用平仄式诵读法吟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渲染法。
教学准备:包含《阳关三叠》、地图、阳关以西视频的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系实际、入诗境。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结合学生即将毕业这一现实,触动学生情感,在淡淡的离别愁绪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
二、解诗题、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让孩子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并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在理解题目意思后再读诗题,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读诗文、讲平仄。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我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读,对照着注释,边读边悟。
在充分自读后指名读,纠正字音,介绍平仄规律。
在练习平仄规律时,我将采用层进法,从“城”入手,引导学生读出平声的长。
学生刚刚接触这种读法,肯定读得不到位,我将这样引导:“看到过万里长城吗?那是怎样的延绵起伏啊!”再辅以手势,发挥手势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读“渭城”。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
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文人的风范与胸怀;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学课文:《送元二使安西》;2.相关背景知识:唐代文化背景,唐代文人风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意境和寓意。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与学生谈论唐代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2.讲授法:通过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象、寓意和感情进行整理和总结;5.朗读表演法: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唐代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提问:1.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2.唐代以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而闻名,你能说出一位唐代的著名文学家或诗人吗?第二步:讲解1.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元二指的是唐代文学家元稹,他被任命为使者,前往西域安西。
这首诗是元稹在离别前写给朋友的赠诗。
2.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和特点: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以及对朋友远行事业的祝福。
同时,诗中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反衬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韵律和表现力。
第三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观察诗歌中的细节,并思考为什么诗人会用这样的表达方式。
第四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象、寓意和感情进行整理和总结。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1.诗中表现了哪些对偶和反衬的修辞手法?2.诗人通过什么词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离别之情?3.诗人在诗中借离别之情表达了什么寓意?第五步:朗读表演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整体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 理解并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
3. 掌握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掌握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 理解并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并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导探究(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送元二使安西是什么吗?2.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3. 你知道元二使安西是谁吗?4. 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吗?Step 2:教学演示(15分钟)展示教学PPT,介绍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作者和时代背景。
讲解诗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并解释其意义。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意义和影响,并列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Step 4:小组汇报(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将小组内的讨论结果和发现与全班分享,同时互相对其他小组的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Step 5:诗歌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结果。
Step 6:诗歌创作(15分钟)以送元二使安西为题材,要求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诗。
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Step 7:作品展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展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点评。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影响。
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给予诗歌解读和讲座,进一步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意义。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探索和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元二使安西和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对不起,我不能提供直接的教案。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建议,让您制定自己的教案。
1. 介绍背景知识:在教学开始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知识。
包括送使的意义、送使的任务和安西的位置、人物等内容。
2. 研读原文:导入学生研读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
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如朗读、
分组研读或个人阅读等。
3. 理解课文:对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
可以提问学生送使的目的是什么,送使的心情
和感受等问题。
并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4. 探究语言:通过教师指导或分组合作,让学生探究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
理解难点和深入剖析。
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的讨论。
可以讨论一些关于人性、无奈、友情等主题。
6. 分角色表演: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
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7. 写景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写景描写。
可以通过观察环境、对比景色等方式,让学生
写出送使路上的景色描写。
8. 创作延伸: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延伸。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者进行角
色转变等创作。
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希望以上建议对您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
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