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区冷凉蔬菜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集宁区冷凉蔬菜发展概况
集宁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中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长,海拔高。
有利于各类蔬菜营养物质特别是糖分的积累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背靠大草原,无污染,病虫害发生的机率相对较少,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冷凉蔬菜的天然条件。
境内的五条铁路、两条国道和G6、G7、G55三条高速公路,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万多亩,种植以西芹、圆葱、生菜、大白菜、西兰花、娃娃菜、甘蓝、南瓜、红萝卜为主的冷凉蔬菜十几个大类50多个品种,总产量超过10万吨。
2011年集宁区马铃薯播种面积2.5万亩,总产量11728.8万斤。
并形成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园区,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蔬菜和马铃薯品牌。
2010年初,乌兰察布市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蔬菜种植、供应、市场准入和销售、信息互通,受权挂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供应基地”,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为集宁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总体而言,集宁区蔬菜品牌知名度低,产品销售到山东寿光等地之后,人家首先打入当地大型现代化储藏设施,然后以山东等地的品牌对京沪等地市场慢慢销售,或转销海外日、韩等国市场。
还有一部分由本地的一些能人大户分销到广州、杭州等几个一、二线城市。
以乌兰察布市市级科技工作部门技术支持为依托,推动集宁区蔬菜种植产业进一步发展。
乌兰察布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联合会被科技部等八部委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每年有近300名
科技特派员服务于蔬菜和马铃薯产业,形成了蔬菜和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网络。
乌兰察布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乌兰察布市科技局与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联盟,为基地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蔬菜产业经营管理呈规模化种植、销售,实现“六统一”标准管理。
由科技人员或企业大面积承包土地,实行企业化经营,吸纳农民劳动力,逐步建立“三元互动”经济模式。
通过示范引导,育苗补贴到位,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工厂化育苗、统一农机化栽培、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商品质量标准”建设模式及“标准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模式,实现冷凉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化、连片化主要采用二种模式,带动农户大规模自主经营。
集宁区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几条:
1、没有打造我们自己的主打知名品牌,长期以来品牌宣传力度小、投入少;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2、即收即卖,以毛菜或原料菜(薯)档次在收获时期短时间内大量地、集中地销售,蔬菜100%,马铃薯50—60%。
必然导致价格话语权弱化。
迄今为止,尚未形成营销主渠道,小而散、蚂蚁搬家式的原始营销方式,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大中型蔬菜市场均未形成产品冲击力。
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
3、优质低价。
天然无污染环境中生产的高级冷凉蔬菜产品(绿色级、有机级),当做普通蔬菜(包括马铃薯)以低端价格销售了。
3、仓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高标准的现代化储藏设施少、容量
小;仓贮设施主体还是农户的低标准土窖或半土窖,产品储藏损失率为20%左右。
是造成即收即卖的主要原因。
4、在国内应该占有的市场份额没有显示出来。
主要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链条上均缺少本地或落户本地的大中型龙头型核心企业,产业拉动能力弱,导致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小,规范化程度也不高,投入不足,单产水平低,制约整个产业的大发展。
高附加值利润丢失,没有体现在本地农民和本地企业身上。
包括优质高档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产品附加值、储藏增值等应该收获的利润。
很大一块营销业务被外来客商每年在收获季节临时赶来包销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5、进京难,多年来进京的公路无论是国道还是高速公路都存在着严重的堵车问题。
有时还发生部分路段收费问题,绿色通道时有不畅通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