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的政府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403.57 KB
- 文档页数:6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房地产1干预原因:(1)从公共产品层次上:商品房本身不是公共产品,而是私人产品。
(2)住房权方面,隶属于生存权,属于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产品;但保证居住权不一定意味着对房屋的所有权。
(3)市场势力的垄断性层面上A商品房本身的供给并不垄断;B土地资源的垄断性在市场势力上,政府干预房地产应该仅仅从使用权的出让上进行干预,而不应该直接干预地产行业的商品房供给。
外部性层面:住房市场的外部性——民生问题宏观经济失调层面:房地产业的经济联动性(4)分配公平问题上市场分配强调效率,按照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要素禀赋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市场分配必然使得财富多的人拥有更多的住房,而财富不足的人难以实现住房权利2、干预目的公共品层次——满足居住权垄断性层次——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土地开发和使用,维持土地交易市场均衡发展,管制土地交易行为外部性层次——解决居民住房权利的民生问题宏观经济层面——利用房地产市场的联动作用,调节经济运行3、干预范围:(1)保证住房权利而不是住房所有权,因此保障失去住房权利的社会群体(2)干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限制土地交易规模(3)干预住房财富的分配不公,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水平4、干预手段:(1)财政收入上的手段:税收调节财富的分配不公、缓解公平问题(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制—规费收入(2)财政支出上的手段: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与落实—政策制定落实;普及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保强制干预;银行利率调整(货币手段)总结:1、房地产市场失灵的方面并不在于商品房供给需求上,而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上、在于住房权利保障上、在于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上。
2、政府干预房地产,不应该是干预商品房的供给需求,更不应该参与到商品房的提供上来,而应通过保障性住房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权;税收形式的公平分配财富,社会保障措施引导住房权实现。
3、政府应该整体通过税收、利率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正常正确稳态发展,提升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联动性。
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保障性住房是指由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出资或者投资兴建的,针对那些无法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提供的住房保障政策。
保障性住房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房地产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了住房供应,通过政府提供低价或租金的方式,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降低了他们的住房负担。
这对于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减少市场非理性波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保障性住房对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替代住房选择,降低了他们对商业住房的需求,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住房的供求压力,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形成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由于保障性住房是由政府提供支持的,因此其建设和租金均有政府的干预。
这种公共性质的住房建设和租金调控,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形成起到了调节作用。
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了住房市场的供给,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
保障性住房的低租金政策对商业住房的租金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一定的竞争作用,适当压缩了商业住房的租金,有利于住房市场价格的稳定。
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形成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要对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就需认真对待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租金政策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环境下,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住房政策的投入面临一定的困难。
对商业住房市场的低价或者租金政策,可能对商业住房的开发和投资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如果政策引导不当,可能对商业住房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在实践中,要加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研究和实践,确保保障性住房政策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防范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住房政策的支持,保障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资金投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房地产市场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干预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角度探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一、市场调节市场调节是指通过供需关系的自发调整,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和平衡。
在房地产市场中,市场调节主要表现为价格的形成和调整。
首先,房屋价格是由市场参与者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
在市场供求关系均衡的情况下,房屋价格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自发形成。
当需求增加或供应减少时,房屋价格会上涨;相反,当需求减少或供应增加时,房屋价格会下降。
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房屋价格能够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市场调节通过价格的调整来引导资源的流动。
当某个地区的房屋价格上涨时,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该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以获取更高的回报;相反,当某个地区的房屋价格下跌时,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会减少在该地区的开发和投资。
通过价格的调整,市场能够自动引导资源的流动,使得资源能够迅速有效地转移到需求更大的地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总之,市场调节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础,通过供求关系的自发调整和资源的流动,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发展。
二、政府干预尽管市场调节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础,但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干预也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干预主要通过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行为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宏观调控主要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
当房地产市场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信贷等方式来抑制房价上涨和投资过度;相反,当市场出现下行风险时,政府可以适度调低利率、放松信贷等方式来刺激市场需求。
通过宏观调控,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维护市场的稳定。
其次,政府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在住房市场中的角色冲突和对策【摘要】文章对我国政府在住房市场的角色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政府在住房市场中扮演着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市场的干预者和保障房提供者角色。
各种角色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导致了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效果不佳的后果。
要实现我国住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抛弃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角色,成为住房市场的掌舵者,做好住房保障体系的服务者角色。
【关键词】政府;住房市场;角色我国在1998年结束了福利分房的时代,实行了住房货币化的市场路线,住房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住房分配的主要手段,住房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但是住房价格高企、普通百姓购房负担过重、保障房建设乏力且分配不公等问题也陆续暴露在公众面前,政府在住房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对象。
一、我国政府在住房市场中具有多重角色1、我国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成为了住房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众所周知,土地是住房开发的基础,离开了土地,住房开发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在我国,用于住房开发的土地使用权只能由代表国家的地方政府提供,集体所有的土地是不能直接用于住房开发的,必须先由地方政府征收为国有,然后才能用于住房开发,否则就是小产权房。
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在住房市场的最重要的角色是土地供应者,直接掌握了住房市场的命脉。
中央政府基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粮食安全、住房市场平稳发展等诸般考虑,对土地的供应量、供应价格有着严格的计划,而地方政府由于政绩的冲动、财力的匮乏等原因,寄希望于通过土地供应者这一角色实现取得财政收入、做大gdp、经济和社会超常规发展等目标。
地方政府通过征收集体土地、拆迁国有土地上房屋后储备,然后划拨或出让土地使用权来实现土地供应者这一角色。
2、我国政府是住房市场的干预者在我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前期,政府的政策是以扶持、刺激为主。
从1988年首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会议要求“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到199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再到2002年国土资源部11号文的土地招拍挂改革,住房市场出现了供需两旺的局面,但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
政策干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政策干预作为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力量之一,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政策干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政策干预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政策干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政策干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房价政策干预的最大作用是稳定房价。
国家通过出台政策,限制或者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调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从而达到对房价的稳定作用。
比如,政府通过加大土地供应量来增加房屋的供给,减少供需矛盾,从而稳定房价。
2.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政策干预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例如,政府出台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可以缓解居民购房资金压力,从而带来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3. 保障居民住房需求政策干预也可以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
政府通过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行公租房等政策,为低收入家庭、青年人等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住房保障。
二、政策干预的局限性政策干预作为一种手段,固然有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应用政策干预的耗时政策干预需要时间来协调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各种因素。
如果政策目标不能立即实现,甚至需要数年的时间,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有足够的耐性,以及较长的认知周期。
2. 应用政策干预的成本政策干预的具体实施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如人力和物力,还需要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协商。
因此,政策制定不仅需要考虑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考虑政策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平衡。
3. 政策干预的局限性政策干预是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政策干预的有效性与其制定时机、范围、力度等因素有关,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本身的自然演化过程。
否则,过度依赖政策干预,反而会加剧市场矛盾。
三、结语总而言之,政策干预作为一种手段,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政府在干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中的角色扮演作者:李佳李亚迪张潇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05期摘要:在保障房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法制建设不全,保障对象范围不明确等。
面对这一系列影响着住房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难题,作为政府,又该拿出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呢?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政府自身又存在着怎么样的问题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以及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
关键词: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角色1 保障房简介保障性住房,是指由国家建设的,专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意义的一类特殊住房。
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
保障性住房由政府统一实行规划,并对其建造标准、销售价格以及有关的租金标准予以界定。
国家规定:对于住房困难的家庭或者是单身居民,每一户只能够申请购买或租赁一套保障性住房,已婚的居民均应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申请。
2 我国保障房面临的问题为使我国城镇居民经济水平整体共同提高,国家对保障房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
但就其现状而言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2.1 法制建设不全,保障对象界定不明目前,我国保障房的保障人群针对的是本地居民,仅公租房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
而实际上,国家对这类无力购房人群的相关保障政策并不完善,住房问题依旧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
除此之外,国家对于家庭人均收入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准确地对家庭财政状况进行核算,这就使得部分投机取巧之人坐享保障房的优惠政策。
而那些真正该得到保障的群体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
2.2 资金配套困难我国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地方政府预算;住房公积金净收益(主要针对职工的强制性免税住房储蓄政策);土地出让金的10%;中央政府拨款以及廉租房所得净收益。
国家规定,住房公积金净收益是在扣除风险储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剩余的那部分资金;房地产市场的兴衰存亡深深地影响着土地出让金,要过多的依赖这部分不稳定资金是不可靠的;长期单一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不仅会给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还会使保障房建设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的影响。
住房保障与政策引言在现代社会,住房不仅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各国政府普遍重视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住房政策来确保民众的居住权益。
本文将概述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主要政策类型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住房保障与政策的基础知识。
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住房保障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形式的住房支持。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公共政策介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每个家庭都有适宜的居住环境。
住房政策的类型1. 经济适用房政策:针对中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价格低于市场价的住房,旨在缓解这部分人群的购房压力。
2. 廉租房政策:为最低收入群体提供租金低廉的住房,通常由政府补贴差价,确保租户能够承担得起。
3. 公租房政策:政府投资建设的租赁型住房,面向无房家庭和新就业人员,以低于市场的租金提供短期居住解决方案。
4. 住房公积金政策:通过强制性储蓄方式,帮助职工积累购房资金,提高购房能力。
5. 住房补贴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政府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用于支付房租或购房款。
面临的挑战尽管住房保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问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1. 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住房资源紧张,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
2. 财政压力:住房保障项目需要大量公共投入,对地方政府财政构成压力。
3. 管理与监督:如何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的公正执行,防止滥用和腐败现象。
4. 市场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平衡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结语住房保障与政策是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政府需不断优化政策设计,加强监管,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逐步实现让每个人都拥有合适住房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研究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然而,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调控。
本文将探讨房地产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措施。
一、房地产市场失灵的原因1.1 信息不对称在房地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常见的市场失灵现象。
买方和卖方在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上存在差异,导致市场无法达到有效分配资源的状态。
例如,开发商可能隐瞒楼盘存在的质量问题,使得购房者无法准确评估房产价值。
1.2 外部性问题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系列外部性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解决。
例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给周边居民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社会福利下降等问题。
1.3 市场垄断在一些地区,房地产市场表现出垄断的特征,少数大型开发商控制着市场供给,影响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的程度。
这种垄断情况下,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平竞争。
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2.1 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干预的首要目标是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确保市场运行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监管和执法措施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欺诈行为和不当竞争。
2.2 调节住房供需关系政府干预还能够调节住房市场的供需关系,促进市场平衡。
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手段,比如提供住房补贴、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政府能够满足低收入人口和特殊群体的住房需求,避免市场出现供需失衡。
2.3 防范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金融风险紧密相关。
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政府干预的措施3.1 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消费规模。
例如,提高贷款利率、加大土地供应、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基金等措施,可以抑制房价上涨,减少投机行为。
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政策选择与效应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住房市场的政策性干预。
本文在传统住房市场非均衡理论的框架下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政策目标选择,即:体系目标、过程目标和操作目标。
最后,本文对土地政策、货币政策和期房政策等主要政策的工具效应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住房市场;政府干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2008年以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住房市场逐渐暴露出投资过热、供给失调、价格快速上涨、保障性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政府针对住房市场的一系列政策干预行为。
至2011年年中,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措施以加强对住房市场的引导与干预。
作为一种兼具社会属性与商品属性的特殊商品,住房市场的持续与展不仅是关系宏观经济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关系百姓福祉与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在我国转型时期,政住房市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已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平稳、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
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根据burns和grebler的理论,住房需求与住房供给存在着四种非均衡形式:静态非均衡、动态非均衡、空间非均量非不均衡。
[1]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往往是通过介入住房市场,或修改现行政策来达到减少住房市些非均衡现象。
我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历时不长,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体现在,不仅期导致政府进行住房市场干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同一时期政府干预的出发点也可能处于动态的变化。
(一)住房市场失灵西方传统的政府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最重要前提,而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垄断性、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等。
由于住房市场不仅具有一般商品市场的属性,而且由资源的有限性、住房位置的固定性、住房产品的异质性和较高的住房交易成本,住房市场的失灵出现也是。
因此,住房市场失灵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当住房价格信号无法正确反映市场供需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房地产1干预原因:(1)从公共产品层次上:商品房本身不是公共产品,而是私人产品。
(2)住房权方面,隶属于生存权,属于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产品;但保证居住权不一定意味着对房屋的所有权。
(3)市场势力的垄断性层面上A商品房本身的供给并不垄断;B土地资源的垄断性在市场势力上,政府干预房地产应该仅仅从使用权的出让上进行干预,而不应该直接干预地产行业的商品房供给。
外部性层面:住房市场的外部性——民生问题宏观经济失调层面:房地产业的经济联动性(4)分配公平问题上市场分配强调效率,按照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要素禀赋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市场分配必然使得财富多的人拥有更多的住房,而财富不足的人难以实现住房权利2、干预目的公共品层次——满足居住权垄断性层次——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土地开发和使用,维持土地交易市场均衡发展,管制土地交易行为外部性层次——解决居民住房权利的民生问题宏观经济层面——利用房地产市场的联动作用,调节经济运行3、干预范围:(1)保证住房权利而不是住房所有权,因此保障失去住房权利的社会群体(2)干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限制土地交易规模(3)干预住房财富的分配不公,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水平4、干预手段:(1)财政收入上的手段:税收调节财富的分配不公、缓解公平问题(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制—规费收入(2)财政支出上的手段: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与落实—政策制定落实;普及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保强制干预;银行利率调整(货币手段)总结:1、房地产市场失灵的方面并不在于商品房供给需求上,而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上、在于住房权利保障上、在于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上。
2、政府干预房地产,不应该是干预商品房的供给需求,更不应该参与到商品房的提供上来,而应通过保障性住房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权;税收形式的公平分配财富,社会保障措施引导住房权实现。
3、政府应该整体通过税收、利率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正常正确稳态发展,提升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联动性。
政府在干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中的角色扮演摘要:在保障房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法制建设不全,保障对象范围不明确等。
面对这一系列影响着住房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难题,作为政府,又该拿出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呢?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政府自身又存在着怎么样的问题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以及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
关键词: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角色1 保障房简介保障性住房,是指由国家建设的,专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意义的一类特殊住房。
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
保障性住房由政府统一实行规划,并对其建造标准、销售价格以及有关的租金标准予以界定。
国家规定:对于住房困难的家庭或者是单身居民,每一户只能够申请购买或租赁一套保障性住房,已婚的居民均应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申请。
2 我国保障房面临的问题为使我国城镇居民经济水平整体共同提高,国家对保障房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
但就其现状而言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2.1 法制建设不全,保障对象界定不明目前,我国保障房的保障人群针对的是本地居民,仅公租房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
而实际上,国家对这类无力购房人群的相关保障政策并不完善,住房问题依旧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
除此之外,国家对于家庭人均收入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准确地对家庭财政状况进行核算,这就使得部分投机取巧之人坐享保障房的优惠政策。
而那些真正该得到保障的群体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
2.2 资金配套困难我国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地方政府预算;住房公积金净收益(主要针对职工的强制性免税住房储蓄政策);土地出让金的10%;中央政府拨款以及廉租房所得净收益。
国家规定,住房公积金净收益是在扣除风险储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剩余的那部分资金;房地产市场的兴衰存亡深深地影响着土地出让金,要过多的依赖这部分不稳定资金是不可靠的;长期单一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不仅会给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还会使保障房建设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