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作条件下玉米制种田生产力恢复的主要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67.25 KB
- 文档页数:2
制种玉米连作的不利效应及对策地膜覆盖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玉米种植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具有增温和保水效应,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主要技术之一。
地膜覆盖同时是土壤有机质能快速分解、养分大量消耗。
据研究地膜覆盖一般在晴天可以使表层0-10cm土壤温度增高1-6℃,最高可达8-10℃,土壤温度每升高10℃,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增加1-5倍,使有机态养分的释放速度大幅度加快,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据初步调查,河西走廊长期连作地膜覆盖玉米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普遍降低。
土壤养分比例失调长期连续种植某一种作物,必然导致某些元素的过量消耗,导致土壤养分比例不平衡。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比种植其他作物从土壤中要携出更多的营养元素。
目前玉米生产上主要施用的肥料为氮肥和磷肥,补充施用含有其他元素的肥料较少。
如钾素当地不缺,但长期不补充钾肥,也会因钾素的大量消耗使土壤有效钾含量迅速降低,影响玉米的生长。
在生产中已发现,在一些连作的玉米田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呈褐色斑点,叶缘枯焦等典型缺钾症状。
又如张掖市有些制种田玉米普遍表现出缺锌症状,即植株发育缓慢,节间变短,叶片条纹状失绿,可能是导致父本和母本花期不遇、授粉不良、果穗秃顶、籽粒不饱满的原因之一。
有些地区的连作地玉米还表现出缺铁、锰和钼的症状。
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中居住着许多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土壤生物之间的颉抗对于病原生物的繁殖和植物健康生长具有直接关系。
连作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结构性质恶化,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及其活性的降低,进而导致土壤养分循环链缩短,作物前期不能利用的无机养分不能及时转化为有机态而贮存以满足后茬作物生长的需要,氮素容易因淋溶和挥发而损失, 磷素容易被固定,肥料利用率降低。
土传病害加重长期连续种植某一种作物,由于相同的耕作、施肥和灌溉等管理措施,以及相同的播种、收获和生长时期,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失调,导致一些病原菌在土壤和根茬中繁殖,造成土传病害和线虫病害的大量发生和蔓延。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栽培技术措施。
本文将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
1.品种选择品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耐旱、耐病、高产优质的品种。
如鲁豫系玉米、中秆系玉米、单交系玉米等。
2.合理密植玉米的密度对产量有很大影响,密度过低产量不高,密度过高容易发生逆境。
一般适宜密植6~8万株/亩,株距为60~70cm,穴距为40~50cm。
当然密度还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等因素进行调整。
3.良种选用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挑选,筛去熟籽和坏种,保留健壮、充实、色泽好的种子。
干燥程度要适当,以免影响发芽率。
种子搭配也是很重要的,株间距、株高、抗病性等需要综合考虑搭配。
4.深松玉米的根系一般较为发达,因此深松比较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深松可提高土壤通气性,增强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一般在春季耕作时深松,并需注意保水。
5.合理施肥玉米是高产作物,对养分需求比较大,因此合理施肥十分重要。
玉米生长初期需氮肥和磷钾肥,一般可用尿素与磷钾复混肥全量施入根区中。
在玉米成长阶段也需适量追施氮肥与磷钾肥。
当然,具体的配比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作物需求进行调整。
6.适时浇水玉米生长期需水比较多,在干旱地区要注意适时浇水。
播种后约20天可1次灌浆,至丝长期每5~6天施一次浅灌,留心保持土壤湿度。
7.控制病虫害病虫害防治是玉米栽培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生长过程中,每7~10天左右喷一次病虫害防治剂。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量使用农药,避免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
8.及时自然成熟玉米的自然成熟十分重要,需要认真观察及时进行收获。
自然成熟后的玉米籽粒饱满,营养成分丰富,而自然成熟前损失的养分和玉米籽粒质量都会有所降低。
以上就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简单介绍。
针对不同的环境和土壤,还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期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安排管理,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河南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难题及措施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玉米是该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玉米增产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在玉米增产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本文将就河南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难题及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关键技术难题分析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河南省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土地肥力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玉米产量提高。
2. 水资源供给不足河南省多年来一直面临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干旱季节,玉米生长受到限制。
缺水问题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3. 病虫害防治难题玉米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特别是玉米螟等害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给玉米增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种植结构单一河南省玉米种植结构单一,主要是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低,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结构亟待改善。
5. 技术配套不足农民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化农业机械和设备,技术配套不足,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以上五个技术难题是河南玉米增产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解决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需要加大土壤改良力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实施轮作休耕制度,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针对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积极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采用滴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缺水问题。
3. 加强病虫害防治要解决病虫害防治难题,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4. 多样化种植结构加强农业科技示范示范示范园,推广科学合理的种植结构,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推广优质、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玉米生产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途径,以期推动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我国农业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扩张,农业土地资源的减少日趋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种植结构不合理,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导致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足,影响了农业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2. 技术水平不高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玉米生产中,农民大多数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这导致玉米生产的效率低下、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病虫害频发由于气候适宜和种植面积广泛,玉米病虫害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水稻纹枯病、玉米小菜蛾等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不仅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
4. 市场营销不畅玉米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民的玉米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大,很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一些农民由于对市场不了解或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往往会受到中间商的操纵,导致自己的收益受损。
5. 生产方式不够环保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依赖化肥和农药过多,导致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长期以来的过度耕作也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途径1.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利用要解决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农业政策的调整,引导农民逐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利用。
可以通过调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提高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从而实现农业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2. 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政府应该加大对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提高玉米制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六、调整花期,确保相遇。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掌握两亲本的生长动态,判断是否能够花期相遇,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预测花期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叶片检查法。
具体做法是:在一般情况下,父本的未出叶比母本的未出叶多1~2片时,被视为两亲花期可能相遇。
在确知制种亲本在当地主茎上的叶片数的前提下,在制种地里选择生长有代表性的父、母本各3~5个点,每点选典型株10株,定期检查父、母本的叶片数,来判断两亲本是否生长协调,出叶数目是否相互对应,如不对应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花期调整。
调整花期的措施有:在早期,对生长慢的亲本进行偏肥偏水管理,促进发育,或用深中耕的办法抑制发育偏早的亲本;在后期,若父本抽雄晚,母本抽丝过早,应对父本结合浇水追施磷钾肥,加速雄穗发育,并剪短母本花丝,使花粉管及早到达子房进行精卵受精结合,若父本抽雄早,母本抽丝晚,应对母本浇水和追施磷钾肥,并适时偏早去雄,剪短雌穗苞叶,促使加快发育,提早抽丝,并对父本进行深中耕,抑制发育。
必要时利用人工辅助授粉补救。
七、严格去杂,提高纯度。
要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前期进行三次去杂去劣,根据父、母本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去掉与其不相一致的杂株、弱株。
特别是大嗽叭口前期、追肥浇水阶段,植株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每2~2.5天长出一片叶,是去杂最关键时期。
采取农户自行去杂和以片为单位集体组织去杂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母本杂株不超过2‰,父本杂株不超过0.5‰。
进入7月中旬去雄工作陆续开始,此时也是玉米制种田间管理的最关键时期,采取带叶超前去雄是保证种子纯度的有效措施。
在母本雄穗打苞后期带一二片叶与雄穗一起拔出,以不超过3片叶为准。
此时雄穗主轴未木质化,去雄省力省时。
多年的实践证明,带一二片叶去雄,产量可提高3%~5%,带3片叶去雄不会造成减产。
切记拔出的雄穗及时带出田间集中压土处理,以防雄穗后熟散粉,影响种子纯度。
进入8月下旬,授粉任务完成,应及时割除父本。
小麦—玉米连作技术
小麦-玉米连作技术是一种农作物连续种植的管理技术,即在
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一年种植两季。
该技术主要包括轮作种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小麦-玉米连作技术的优势在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劳动投入、增加经济效益。
同时,由于小麦和玉米的生长期相对独立,并且互相作为种植和收割的时间错开,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土地,并降低连作难题的风险。
在实施小麦-玉米连作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轮作:小麦和玉米的连作需要合理安排种植次序,最好是小麦——玉米——休耕的轮作模式,以保证土壤的肥力和病虫害的控制。
2. 土壤改良:连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土壤硬化、营养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3. 病虫害防治:小麦和玉米很容易受到一些共同的病虫害威胁,因此在连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如合理施用农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
4. 育种选择:连作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品种选择上需要选择适应连作条件的优质品种,以保证连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麦—玉米连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农作物管理技术,通过合理的轮作、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制种技术田间管理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中需要注意许多技术和田间管理问题。
本文将从玉米制种技术和田间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玉米制种技术1.选优良品种。
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丰产稳产的优良品种是玉米制种的首要任务。
同时还需要考虑抗病虫害能力、耐旱抗旱能力等因素。
2.科学施肥。
在制种过程中,合理施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应根据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配比肥料,保证每亩地施用足够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3.合理播种密度。
不同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每亩地播种2-3万粒左右为宜。
同时还需注意行距和穴距等因素。
4.及时疏苗除草。
在苗期时要及时进行疏苗除草工作,保持适宜的株距和行距,避免植株之间竞争营养。
5.定期浇水。
在干旱地区或者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度浇水,避免引起积水和根部缺氧。
二、田间管理1.病虫害防治。
玉米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选择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2.适时追肥。
玉米生长发育需要不断补充营养,因此在生长期适时进行追肥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3.及时除草。
除草可以有效避免杂草对玉米的竞争和营养损失,同时还能避免杂草成为病虫害的温床。
4.加强管理措施。
在生长期间还需加强管理措施,包括摘心、剪叶、促进分蘖等等,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总之,在玉米制种和田间管理过程中,科学技术和严格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玉米的丰产稳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玉米制种栽培管理技术玉米种植是我国农业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玉米栽培技术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从而促进农业发展,也能够为农民和种植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栽培的各个阶段都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每个阶段都要符合种植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玉米产量。
1.制种对土地的要求整地是玉米种子栽培前一个关键的步骤,合理进行这个步骤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种子的产量。
而对于玉米种子的栽培的产量提高,首先需要寻找一块没有受到其他污染的栽培基地。
此外选择基地土壤要深厚,且土质疏松,肥性良好,满足玉米种子栽培的各种环境条件,以免对玉米种子产量造成影响。
选择好玉米种子栽培基地后就要开始整地,整地原则就是整地后的耕层里面没有较大的土块颗粒,且整好后的土地要做到上松下实。
依据这个整地原则,进行合理地科学地整地,确保整地后的土壤疏松透气,从而做到保墒、提墒,增加玉米种子的产量。
2.选种制种时首先要确保亲本种子质量,播前亲本种子必须经过严格精选,彻底清除霉烂、秕瘦、虫蛀、破碎等籽粒,使籽粒大小均匀,发芽率达85%以上。
3.种子处理。
播前对种子适当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并可减轻病虫危害,以达到出苗早、苗齐、苗壮的目的。
处理方法有晒种和种衣剂包衣等。
3.播种时期结合当地玉米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9℃,移栽时苗龄20天左右为最佳播种期。
根据玉米的种植制度、温度、墒情和品种来决定,有条件的地方可选用软盘育苗移栽或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
4.播种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播种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随播随镇压,镇压后播深达3-4cm。
玉米的种植密度常根据自然条件、地力水平、管理水平和播期而定。
还要注意品种包装袋上介绍的品种特性及优缺点,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密植或稀植。
对于光照、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可以适当多播种。
玉米为单子叶植物,顶土力比较弱,因此播种的深度在3-5公分之间比较合适,如果土壤水分特别好,3公分都是湿土时,就播3公分;里头有干土,就播5公分,要播到湿土上。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大,产量丰富。
玉米种植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运而生。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主要目的的耕作方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持土壤覆盖、减少耕作次数、改善土壤结构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保持土壤覆盖保持土壤覆盖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耕作方式经常会翻耕土壤,导致土壤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保持土壤覆盖,可以使用秸秆覆盖、覆膜覆盖等方式,防止土壤裸露,减少水土流失。
尤其在玉米生长季节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二、减少耕作次数传统的耕作方式中,经常会进行过度的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严重。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减少耕作次数,可以采取不翻耕、少耕甚至无耕的方式,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在玉米种植中,减少耕作次数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改善土壤结构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强调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合理施肥、增施有机物质、选用适当的耕作机具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在玉米种植中,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对水和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水肥的流失和浪费,提高作物的抗旱抗涝能力,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增施有机物质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增施有机物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机物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可以通过施用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或者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提高玉米产量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农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了一系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本文将从土壤改良、品种选择、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几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技术。
一、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对于玉米的生长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1.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农民可选择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进行施用,可以直接铺施在地表,也可以与土壤混合。
2.翻耕和耕地调理农民在春季犁地时,应将土壤进行深翻,以达到通气透水的效果。
同时,可以适量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
二、品种选择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很关键。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玉米品种。
1.早熟玉米早熟玉米品种短生周期,从播种到收货时间较短,适合种植于北方寒冷地区。
其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产量,受到农民的喜爱。
2.抗病性强的品种玉米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
三、施肥管理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环节。
下面介绍几点施肥的要点。
1.基肥施用在春季犁地时,农民可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和磷酸二铵等基肥,以补充土壤的养分。
2.追肥施用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农民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追肥。
旺盛生长期间可以适量增施氮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玉米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而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农民可以选择玉米的轮作作物时,选择一些不同寄主病虫害的作物,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2.科学用药在发现病虫害时,农民应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可以根据病虫害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综上所述,通过土壤改良、合理选择玉米品种、科学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河南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难题及措施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玉米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增加玉米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业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当今,河南省玉米产量增加面临着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关键技术难题1. 产量不高:河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但是玉米的产量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种植方法落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导致作物产量难以提高。
2. 土壤质量差:河南省的一些地区土壤贫瘠,含有过多的杂质,缺乏养分,对玉米生长不利,降低了玉米的产量。
3. 病虫害问题严重:玉米是一种容易受到病虫害侵扰的农作物,特别是在气候潮湿的地区,玉米的病虫害问题更加严重,导致玉米的产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 栽培管理水平低:一些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栽培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无法提高。
二、措施1. 科技示范推广:农业部门可以组织玉米种植专家和技术人员,利用河南省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资源,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对新型高产玉米的种植技术进行示范推广,让更多的农民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2. 土壤改良:针对土壤质量不佳的问题,农业部门可以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等方法,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3. 病虫害防治:针对玉米的病虫害问题,可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无公害农药使用等,有效减少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4. 科学管理栽培:农业部门可以开展科学管理栽培技术培训,培养农民的科学管理意识和技能,教会他们使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玉米的产量。
5.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加大对玉米产量增加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种植玉米,提高玉米的产量。
6. 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机械化,使用现代化种植机械设备进行玉米种植,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的产量。
7. 种植结构调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资源,合理调整玉米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产量。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耕作措施-回复华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小麦和玉米是该地区的重要农作物。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稳定,农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轮作耕作措施。
本文将以华北小麦玉米轮作耕作措施为主题,从土壤改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一步一步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改良首先,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其水分和养分的平衡,农民常常会在小麦和玉米种植之间进行翻斗作业,即将小麦或玉米秸秆深翻入土壤中,增加有机质含量。
此外,农民会定期施入有机肥料,如畜禽粪、厩肥等,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此外,农民还会选择合理的轮作作物,如豌豆、大豆等绿肥作物,通过菌根固氮作用,为土壤提供养分。
二、种植技术在进行小麦玉米轮作耕作时,农民会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密度。
一般而言,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季节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民会在小麦收获后尽早播种玉米,以充分利用农田的生产力。
此外,农民还会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旱粳玉米、早熟小麦等,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三、病虫害防治在小麦和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民也要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首先,农民会采取合理的病虫害预防措施,如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定期喷洒农药等。
其次,在轮作过程中,农民通常会选择与小麦或玉米具有互补作用的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传病传虫的机会。
比如,选择大豆与玉米轮作,可以共享土壤资源,减少玉米田的玉米螟和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水田轮作也可以有效防止玉米赤霉病的发生。
四、水肥管理在进行小麦玉米轮作耕作时,农民也要注重水肥管理。
一般而言,小麦在生长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相对较多,而玉米的生长则对温度和光照的需求较高。
因此,为了保证小麦和玉米生长的需要,农民会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施肥量进行合理管理。
比如,在小麦生长期,农民会注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而在玉米生长期,农民会注意合理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
综上所述,华北小麦玉米轮作耕作措施是农民们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稳定性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
本文将介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用适宜的玉米品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要求选用不同的品种。
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应优先选择抗逆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
同时,要选用符合当地栽培习惯的玉米品种,以便加强管理,提高产量。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需适时施入不同配比的肥料。
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幼苗期、生长期、成熟期和籽粒填实期。
这四个阶段对应的肥料需求也不同。
在幼苗期,应以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有助于促进根系的发育。
生长期需要施入适量的氮肥和磷钾肥,以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
成熟期要减少氮肥施用,适当施入磷钾肥,有助于促进玉米的成熟和籽粒饱满。
籽粒填实期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以促进籽粒的填实。
三、适时浇灌适时浇灌是玉米高产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下,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会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减少。
适时浇灌能够满足玉米所需的水分,并且有助于提高玉米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期主要需要进行常规灌溉,成熟期需要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量,以避免过度浇水导致玉米耐受性降低。
四、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合理密植能够使玉米更加紧密,有助于提高玉米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
但是,如果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活力不足、营养不足,甚至影响穗的形成和籽粒饱满度。
因此,在种植玉米时,应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一般为6万-8万株/公顷。
五、加强病虫害防治玉米生长期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是玉米高产的必要措施。
在病虫害防治中,应注重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方法,选择低毒、高效的病虫害防治药剂。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是指在保持土地和水资源的同时,以最小的土地扰动和返耕来促进作物生长和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的翻耕种植方式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破坏很大,而保护性耕作则能够改变传统的播种方式,减少耕作深度,降低土地侵蚀,保墒润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稳定高产。
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它也是一种对土地有着较高要求的作物。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种植有着很大的优势,下面介绍一些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1.轮作制度轮作制度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几种不同的农作物,以利用和调和土壤中的养分,促进土壤的生物活动,从而保证土壤肥力和水分供应。
适当的轮作制度有利于减轻土壤病害和虫害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
比如在玉米种植后,可以轮作豆类或草本植物等绿肥作物,使得土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恢复和调节。
2.深耕浅种传统的翻耕种植方式对土壤破坏很大,而深耕浅种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
玉米种植前,可在田地上先进行浅翻耕,把杂草和秸秆切碎,增加地面覆盖物,然后再在地面上铺上有机物质,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种子的生长和发育。
3.覆盖作物玉米种植的前期,可以种植一些覆盖作物,采取多年生草本植物或者稻草等原材料来保持土壤覆盖。
覆盖作物可以有效的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降低土壤侵蚀,同时还可以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发。
比如在夏季玉米生长的时候,可以在田间种植一些矮生的豆科或禾本科作物,以便更好的控制杂草,也可保持土壤的水分。
4.有机改良土壤有机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生物活性,减少化学污染和环境污染。
有机质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肥力、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玉米种植的发展。
在玉米种植前,可以把有机肥料,如有机肥、菜渣、绿肥、上茬等材料添加到土壤中。
5.膜覆盖技术膜覆盖技术是指在种植玉米前,在土壤上撒上生物膜覆盖,以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湿度和溶氧量,促进种子的生长和发育。
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如何提高产量、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能够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种植玉米,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一、土壤改良1. 秸秆还田:将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
2. 有机肥施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种子选择1. 选用适应性强的品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玉米品种,能够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产量。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用生物菌剂、种子处理剂进行种衣处理,可以提高玉米的萌发率和抗逆性,增加产量。
三、科学施肥1. 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2. 配方施肥:结合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科学配方,进行复合肥施用,能够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量。
四、合理密植1. 合理栽培密度:适当调整栽培密度,既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也能够增加氮肥利用率,提高产量。
2. 做好留茬:留茬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植株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保证高产。
五、植株管理1. 及时整枝:在玉米生长期间,及时对玉米植株进行整枝,可以提高植株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及时除草:及时除草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减少杂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
六、病虫害防治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能够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提高产量。
2.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利用微生物制剂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负担,保证玉米的品质和安全。
玉米种植及管理技术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年第03期中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带动农户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为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加强玉米种植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选地整地在玉米种植前,要认真做好选地整地工作,为接下来的播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玉米种植对于土地要求较低,平地、山地均可,最好选择酸碱适度的土壤,以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种植应采取轮作或套作模式,禁止常年连续种植。
玉米可与小麦、豆类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松软度,避免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同时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概率。
完成选地工作后,要及时进行整地,对土壤进行深翻作业,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为玉米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先进农业机具的应用,为整地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极大地提升了整地效率。
在整地过程中,应将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对土壤进行暴晒,以杀灭病菌和虫卵。
不仅如此,整地能将杂草籽深翻到地下,减少后期杂草数量,避免给玉米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深翻整地会导致水分大量蒸发,因此整地后应结合天气状况及时浇水,为玉米播种提供便利。
2选种播种在玉米种植前,做好选种工作至关重要。
要充分结合区域内的气候、温度、湿度、降雨量、土壤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选种,保证所选用的玉米种具备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及抗病虫害能力。
完成选种后要及时晒种,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拌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玉米植株成活率。
完成选种及拌种工作后,即可进行播种,要合理控制好播种时间,结合天气状况、种植习惯等因素合理播种。
一般情况下,土温在10℃以上即可播种。
具体来说,平原地区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底~4月初,山区适宜播种时间为4月中上旬,高原地区适宜播种时间为4月底~5月初。
如应用地膜栽培法,可适当提前10 d进行播种。
在播种时,要合理控制好播种量,一般情况下,每公顷地播种6万株即可,行距为30~35 cm,株距为25~30 cm,每穴播种2~3粒种子,每公顷地播种量在27~30 kg左右。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但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生产、质量、市场等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一、生产问题1.低效率生产我国玉米生产中存在低效率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生产技能低下,缺乏妥善的管理和科学的耕作。
此外,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景气周期性以及雨量不稳定也是生产低效率的原因。
解决方案:1)加强技术扶持。
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玉米生产效率。
2)增加耕地。
要加大耕地面积,扩大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提高玉米生产的规模和产量。
3)加强自然灾害防控。
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降低灾害造成的玉米损失。
2.土壤质量下降我国玉米生产中,土地质量较差,土壤养分、微生物等生态系统功能下降,造成玉米生长缓慢、成熟期延迟、品质下降等,也影响到玉米的产量。
1)开展土地整治。
要加强沟槽治理和地面植被恢复,增加土地的稳定性和肥力,保障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
要培养农民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环保意识,增加废弃物的回收量,小麦秸秆等农作物秸秆可以通过粉碎处理,加强残留茬地的有机肥料供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二、质量问题1.强化玉米品种改良我国玉米品种存在普遍问题,比如抗草害性不强、抗病性不足等,导致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有所下降。
1)加强玉米科研。
注重提高玉米的耐受性、抗病性、抗旱性、抗草害性,培育高产、优质、适应力强的玉米新品种。
2)积极引进优良品种。
采购国外优质良种,为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提供新动力。
2.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我国玉米生产存在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其表现在清理玉米秸秆和化肥、农药等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格产品,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1)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玉米生产中的质量监管力度,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各地质检机构有足够的权力来控制生产质量。
2)加强执法力度。
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规范产品生产行为,消除不合格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
种植玉米土地整改措施种植玉米土地整改措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耕作、无序施肥和化肥过量使用,种植玉米土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农药残留等,给农民和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因此,亟需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首先,要加强土地管理,推行轮作休耕制度。
轮作休耕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土地整理措施,它能够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避免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
可以将玉米和其他作物交替种植,比如将玉米与大豆、绿肥植物等搭配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应,减少土壤的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地的持水保肥能力。
其次,要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肥。
过度施肥和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导致土地土壤贫瘠和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与缺失情况,合理配置有机肥料和化肥,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减少浪费。
同时,要加大有机肥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合理利用农村废弃物、畜禽粪便等资源,制作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会带走土地中的养分,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还会导致河流淤积和水质污染。
因此,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措施防止土壤被雨水冲刷的现象发生。
可以修建梯田、水土保持林和草terracing、经济林带等,加强植被覆盖,增加土地的抗蚀能力。
此外,加强土地平整、植被保护等基础工程,提高土地的水含量和水分利用率。
最后,要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减少农药残留。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土地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因此,要加强农药的质量监管,推广使用环保型、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使用。
同时,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识和技能,减少农药的滥用量。
综上所述,种植玉米土地整改需要从土地管理、施肥、水土保持和农药使用等方面综合施策。
玉米制种技术规程为提高制种质量,获得优质种子,总结近年制种实践,拟定一下制种技术。
技术的关键是种子自然成熟、提高授粉结实率、保证种子质量和提高制种产量四个问题。
1.播种前准备1.1制种地选择制种地应整齐连片并形成一定规模,农户劳动力有保证。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且均匀一致,土质为壤土,无盐碱,地势平坦,灌溉方便,不重茬,非甜菜茬的地块。
冬前秋翻、冬灌,置于待播状态,翻前施足底肥(每667m2分别施有机肥3000kg、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锌1.5~2kg)。
1.2空间隔离制种地四周必须有400m以上空间隔离带,带内不允许种植任何品种玉米作物。
1.3整地要求达到墒、平、松、碎、净、齐标准,春天应及时合墒浅耙,切忌深切、深耙、深旋耕,以免严重跑墒。
1.4种子处理制种亲本种子必须用种衣剂包衣后播种,且父、母本选用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可用克福醇种衣剂包衣或立克锈或粉锈宁拌种。
1.5地膜覆盖制种亲本如生育期较长,为保证种子成熟和亲本错期播种保墒,必须采用铺膜播种,为使花期一致,应用窄膜,不用宽膜。
1.6播种机械提前检修好播种机具,调好种子、肥料和播种量,换用7cm 播种长嘴。
2.播种播种质量要求适时、合墒、精细,保证一播出全苗,不能补种。
2.1统一播种适时早播农户整好地后,由村(组)组织机具统一播种。
父、母本均采用铺膜播种。
在土壤温度达到种子安全发芽温度(10cm地温稳定通过12℃),一定要尽量早播,争取自然成熟。
正常年份昌吉地区要求在4月15日前后播种,4月25日前结束。
2.2 确定父母本行比和播量主要根据父母本特性确定,一般为1:4或1:5.根据父母本千粒重和发芽率确定,不论父本,还是母本,每穴必须保证有2~3粒有发芽能力的种子。
2.3 密度和深度一般根据母本特性确定。
膜上行距45cm, 膜间间距55~60cm,株距24cm。
可通过调节膜间行距,达到设计密度。
播种机下种,要选用长嘴,播深达到6~7cm,保证种子能接触到底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