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17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摩擦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第10课《摩擦力》,主要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3. 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1. 探究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力的基本概念,对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摩擦力。
然而,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互动探究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早上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0课《摩擦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摩擦力的作用。
比如,当我们走路时,摩擦力可以让我们的脚在地面上稳稳地站立着。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很好!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力,它可以使物体相互阻碍或相互移动。
现在,我想请你们观察一下,在你们的桌子上,哪些材料之间会产生摩擦力呢?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教师:非常好!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很正确。
不同材料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摩擦力。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些实验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教师:现在,请你们拿出一块木板、一块纸板、一块布料和一块塑料板。
将这些材料分别放在桌面上,并用手指轻轻推动它们。
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并与你们的同桌分享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学生A:老师,我发现木板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很难推动。
教师:非常好!你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木板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所以很难推动。
那么,其他材料呢?还有什么不同的观察结果吗?学生B:我发现纸板和布料相对容易推动,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似乎较小。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8课,题为《力与运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已经学习了一些与力相关的内容,对推、拉等概念已有一定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和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小车。
2. 老师:大家看一看,这是一辆小车。
如果我们要让它前进,应该怎么做?3. 学生:推它、拉它、用力推。
4. 老师:非常好!你们提到了推、拉和用力推。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力,它们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那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物体的运动快慢有没有影响呢?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老师拿出一个小车模型。
2. 老师:现在,我用一根绳子把小车拉着,你们观察一下小车的运动。
3. 老师拉着小车走动一段距离,让学生观察小车的前进快慢。
4. 老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小车的前进快慢有没有影响?5. 学生:有!拉力越大,小车前进得越快。
第三环节:实践与探究1. 老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辆小车模型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绳子。
2. 老师: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实践和探究。
11、浮力【教材分析】《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
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和弹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还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课将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另一种力——浮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这一概念缺乏合理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到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影响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前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要点,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地记录,为高年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做好准备。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对一些问题有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推理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本,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オ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1、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控制变量法验证相同体积物体的沉浮与质量有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教案单元:第三单元《常见的力》课题:9《弹力》课时:2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二课,将《弹力》放在第二课的原因是: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而小学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就是弹簧测力计,它是根据弹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制成的,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学习力的一个技术基础,所以放在前面。
本课从认识弹性开始,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弹性、弹力。
通过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撤去外力后物体恢复原状,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在此基础上玩握力器与拉力器,体验弹力的存在。
活动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弹簧拉伸长度随着拉力的增加有规律地变化,这也正是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活动三紧承活动二,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即物体受到的重力),达到技术与工程领域学习基本测量工作的要求。
活动四是一个总结应用,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弹力玩具,既要对物体的弹性有所了解,也要恰当利用物体的弹力。
二、学情分析就知识维度而言,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弹性与弹力并不陌生,在他们身边就有许多弹性材料和玩具,但却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就探究技能而言,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概念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开展相关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发现规律的过程,还有一定的难度。
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乐于合作交流,善于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物体具有弹性,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一课《力与运动》。
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接触过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推力与拉力,它们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面的力;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初步感受过对物体施加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本课在此基础上更深一步地学习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旨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图片呈现不同的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部分是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运动方向,包含了两个并列活动。
活动一,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通过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记录探究过程中的现象,陈述证据和结果,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二,研究磁力能否改变小钢针的运动方向,教材对该研究给予了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意在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在二年级时就接触过力的学习,知道了推力与拉力,初步感受过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四年级的学生深入学习《力与运动》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确保了实验的公平性、科学性及可信性,故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也已掌握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为后续探究活动提供了保障。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2.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3.知道磁力可以改变小钢针的运动方向。
科学探究:1.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弹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9课《弹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弹力的定义、特征和实际应用,培养他们对弹力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弹力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弹力与拉伸长度和拉力之间的关系。
-熟悉使用弹蛋测力计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弹簧的形状变化和恢复过程。
-能够设计和操作实验,探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合作与他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
三、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难点:理解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弹蛋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基础的科学知识。
他们对物体的形状变化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弹力的本质和特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根弹簧。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这根弹簧,它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观察一下,然后和你们的伙伴分享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们观察弹簧并与伙伴分享观察结果。
学生A:这根弹簧可以伸展和收缩,形状像一个弯曲的弯钢管。
学生B:是的,我还注意到当我们放开弹簧时,它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教师:非常好!你们观察到了弹簧的特点。
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弹簧会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来一起学习。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弹力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同学们,弹力是什么呢?弹力是指物体恢复形状或体积的力。
当我们拉伸弹簧时,它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当我们松开它时,它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拉伸橡皮筋后,它会回弹回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力的表现。
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解释弹力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实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力与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部分是给常见的交通工具、动物等运动速度排序;第三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四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整节课用运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给运动速度排序等,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并能够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难点∶测量并计算走路的运动速度。
苏教版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3.1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起始课,承接着上一单元的运动。
教学时,首先通过图片启发学生关于力的思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是什么关系呢?明确探究的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论证自己的假设,最后获得结论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实证意识。
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初步理解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也具备了一些初步知识。
基于此,本案例教学可组织学生围绕力与小车快慢关系的问题自行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教师帮助提供小车等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合作展开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现象,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懂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提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懂得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掌握实验方法,提升合作探究的意识。
3.通过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的实验,懂得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促进拓展迁移。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学生材料:小车、棉线、钩码、秒表、滑轮支架、钢珠、磁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出示生活中有关运动和力的场景图片,如: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风车的转动、磁力小车拐弯、皮球弹起来、潜艇浮出水面等。
提出问题:图片中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说说这些力改变了什么?(如,摩擦力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减速直至停止)2.学生回答。
预设:风力,使静止的风车转动起来;磁力使小车拐弯;地面对皮球的弹力使皮球弹起;水对潜艇的浮力使潜艇浮出水面。
根据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新教材制定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教案(共7份)学校:姓名:日期:8.力与运动【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力的作用。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运动起动或停止。
【教材分析】本课是常见的力的单元第一课,紧承上一单元学习内容物体的运动,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交流物体运动的状态与哪些力有关,从而提示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在这里实际也让让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常见的力,如摩擦力、弹力、浮力、磁力等,这也是第一个单元的总起。
第二个方面是做探究活动,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汽车的运动方向。
这两个活动一个指向力可以改变运动速度,另一个方面指向力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一个是定量的研究,另一个是定性的观察。
一种力是直接接触的力——拉力,一种力是不直接接触的力——磁力。
两者结合起来,有力的用实践活动诠释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教案第三单元常见的力8.力与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速度与方向。
2、能够与同伴合作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快慢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4、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利用证据来验证假设。
【教学重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速度与方向。
【教学难点】1、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快慢的关系。
2、研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你续写小诗,说说怎样才知道力的存在。
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
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
当降落伞从空中飘落时。
那里有力。
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
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
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
那里有力。
(二)讲授新课(一)力改变运动状态1、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①图片上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②它力改变了什么?归纳: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与摩擦力有关。
刹车的刹皮与钢圈的摩擦力使运动中1的自行车停下来。
风车滚动起来:与风力有关。
风具有能量,风力使得静止的风车滚动起来。
磁力小车拐弯:与磁力有关。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磁力)使得小车改变了运动偏向与速率。
皮球弹起来:与弹力有关。
压缩空气有弹性,产生的弹力使皮球弹向上。
潜艇浮出水面:与浮力有关。
水具有浮力,浮力使得潜艇浮出水面。
2、讨论:力可以改变甚么?明确: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二)力改变速度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进步快慢的关系1、实验器材小车、钩码(垫圈)、定滑轮、秒表、细绳2、想想★怎样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将小车沿着拉力的方向进行前进?明确:用垫圈的重力做拉力,用牢固的滑轮将线绳位置一定。
3、提示:确定好起点和起点。
4、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
针对这个问题,你会提出怎样的假设?明确: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5、讨论①实验中需要改变甚么?②哪些条件保持不变?③需要在记录表上记下甚么?明确: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大小(垫圈数量),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距离,需要记录的是时间和垫圈数量。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主要包括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工具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等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力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力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相互性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力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相互性,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力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力计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作用情境,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讨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总结力的概念。
3.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学习力的作用相互性: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力的认识。
7.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020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教案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小车、拉力计、不同大小的重物等。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小车挂上不同重量的重物,用拉力计测量拉力大小,观察小车前进的快慢。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6、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因为拉力越大,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前进的速度就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前进的速度就越慢。
活动三:探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磁力小车、钢珠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钢珠放在磁力小车上,观察钢珠的运动方向,再将磁力小车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观察钢珠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磁力可以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磁力可以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5、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因为钢珠受到了磁力的作用,改变了其原本的运动方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图片、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作用,探究了拉力大小与物体前进速度的关系,以及磁力对物体运动方向的影响。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自主操作,记录数据,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是,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和操作过程需要更加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系?3、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假设1: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没有关系。
假设2: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有关系,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4、出示课本25页上的实验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
5、相关交流:实验材料包括简易小车、钩码、固定的支架、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等。
实验方法是把一根绳子的一头系在小车上,另一头穿过支架扣上钩子,垂在桌子旁边。
……………………………………………………………最新资料推荐…………………………………………………《常见的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方法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力。
2、能合作设计记录图表。
3、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2、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知识性目标:1、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STSE目标:能举出各种力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实例。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法:谈话、讨论、合作、引导、评价五、学法: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六、教学准备:乒乓球、水杯、水、皮筋、磁铁、曲别针、夹子、毛巾、羽毛等物品;记录单;七:教学过程: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那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推力和拉力。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在游戏中你认真的体会一下,你用了什么力?师:全体同学请注意:起立,坐下。
起立,坐下。
起立,坐下。
师:你用了什么力?谁感觉到了,帮帮他,刚才用了什么力?师:你说?生:站力师:还有没有?生:坐力。
师:你来给大家表演一下,怎么坐力?学生坐下师:唉……对了,坐的时候给凳子一个坐力,这个词起的好不好,鼓掌,表示鼓励。
那么老师在这给它起个名:能不能管它叫做压力,可以吗?生:可以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起立的动作,我们都用到了力,说明力在我们生活当中怎么样?生:必不可少。
师:必不可少,还有吗?1……………………………………………………………最新资料推荐…………………………………………………在我们生活当中用了大量大量的力,用力的用途太多了。
那么,你想不想找一找,那么咱们今天就开展一次寻力的比赛!比赛的规则注意听,首先在3分钟之内,每小组要找到6种以上的力,实验材料,除了老师给你提供的这个纸袋以外,剩下的实验盒里的材料你尽情的去运用,去寻找力。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3.11《浮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2、能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3、能够做A4纸承载硬币的实验,更好地体验浮力的大小。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
重难点:重点:1、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难点: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提问:球掉进树洞里,文彦博是怎么取球的?二、讲授新课(一)、观察物体沉浮现象1、将下列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哪些会像小球一样漂浮上来,哪些会沉下去?物体:小木块、苹果块、铁夹、塑料尺、羽毛、石块、蜡烛等2、实验操作①先预测沉浮情况;②拿起物体轻轻的接触水面,然后松手,观察沉浮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③实验后取出物体擦净放回原处。
3、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或“↓”表示。
4、讨论①哪些是和预想的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②当时为什么会这么想?5、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呢?用手把泡沫块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明确:用手指去按压浮在水面的泡沫,能够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那就是浮力。
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1、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那么测力计的读数是什么样的?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受到浮力,读数会发生变化吗?2、实验操作①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②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提醒:注意正确使用测力计。
3、实验证明: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比在空气中测提起石块的力小,说明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
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1、问题: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状态一样吗?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
归纳;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同体积的物体,重的沉,轻的浮.2、实验材料:空心塑料球、橡皮泥、一盆水3、实验设计①给三个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试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掌握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方法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思路首先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亲自试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给出摩擦力的定义,规范学生的认识。
再通过亲自测量摩擦力,使学生明白摩擦力的大小确实是可以测量的。
在通过测量后,学生会认识到摩擦力是有大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自然而然的进入下面的对比实验环节,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进行控制,从而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文具盒、塑料盒、钩码、毛巾、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感知摩擦力。
1、认识摩擦。
课件展示新鞋底和磨损严重的旧鞋底,学生作对比观察,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摩擦的定义并小结:对,像这样,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就会发生摩擦。
板书:运动摩擦师生谈话交流:生活中,还见过那些摩擦现象呢?教师配以简单的画面进行补充交流。
2、感受摩擦力。
教师谈话:实际上,摩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学生体验:把手压在桌面上向前推动,有什么感觉?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学生体验完成后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