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休闲之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一、生态设计农业生态观光园关注的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注意注重生态保护,力求实现和谐共存。
首先,要优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在其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植物、动物种类,尽可能保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
此外,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最少破坏、最好恢复”的原则,尽量保留和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
比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季节性池塘、湿地等自然景观保留下来,成为园区内部一部分的生态景观。
二、文化设计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呈现农业的生态环境,更是为了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因此,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注意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历史文化风貌。
比如,在园区的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结合农业景观来打造既具有当地特色又具有文化底蕴的建筑群。
此外,在园区的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农业文化元素,如农业展示馆、农作物种植区和农业工具陈列馆等,以加深游客对当地农业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三、旅游体验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景观设计要追求游客的旅游体验。
因此,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注意注重体验性,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心理。
比如,在园区内部可以设置一些活动区域和游乐设施,孩子可以在其中玩耍,成人则可以尽情地欣赏景观、体验农业生产。
另外,游客路线的设置也应尽可能让游客享受到最完整的生态景观,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体验。
同时,园区要注重游客服务,设立服务中心、休息区和餐饮区等,为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古建新造、种植绿化、雕塑艺术、水景特色等多种手段,将农业景观与自然生态、文化传承、旅游体验相结合,打造出一处具有当地特色、旅游吸引力和生态意义的农业生态观光园。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前言生态旅游业在我国始于第一批国家级的风景名胜景区,特别是湿地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是比较晚的。
但是在后来景区的规划和发展中,我国非常重视生态旅游这一旅游方式,也在每段时期都推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来维持和推进它的发展。
1生态旅游相关概念1.1生态旅游定义及特征通过各种书籍和文章可以发现,各专业领域的的使用者从多种角度和目的定义了生态旅游,其实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特别强调的是景区的自然景物不应受到破坏,要在保护景区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并谋求利益。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其自然性和保护性。
自然性是生态旅游最吸引人的一方面,景区内的包括植物、动物在内的自然景观以及最原始的风土人情使得它具有很高的研究观赏价值,这种景区内的景观与其他旅游方式中的景观相比将更加受到保护和不被破坏。
另一主要特点保护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景区开发的同时特别注重其原来面貌,以及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获得经济利益等。
1.2湿地功能及生态旅游价值1.2.1湿地的功能湿地作为一种具有特别结构的生态系统,在我国分布小但十分受到重视。
它不仅可以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环境,还是良好的野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如野生的鱼类、甲壳类、鸟类、贝类,重要的造纸原料芦苇等。
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西部青藏高原等大江大河发源地地区。
1.2.2湿地生态旅游价值丰富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观使湿地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非常适合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由于湿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又可以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所以近年来发展很快。
当然,对湿地的旅游开发也是要有一定保护和限制的,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便能够使其长远存在和发展。
2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2.1黄河三角洲湿地概况黄河三角洲的地形受到黄河流路的控制,泥沙的堆积,这些年逐渐演变成为西北低、东南高的较为平坦的扇形区域。
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和生态文明评价之浅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旅游项目之一。
而在乡村旅游中,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和生态文明评价两个角度进行浅析。
乡村旅游的旅游目的地,最为重要的就是其生态资源。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乡村、野趣,享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
为此,评价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1. 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环境生态系统适应性是指旅游目的地所在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适宜环境和资源的适应能力。
这是评价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的重要切入点。
2. 水质、空气质量评价水质和空气质量是评价生态资源的重要标志。
对旅游目的地中的水源、空气进行质量评价,可从源头上防止恶劣质量的水源和空气对旅游者产生不良影响。
3. 物种资源保护评价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物种资源较为丰富,评价其物种资源保护着重于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要物种的保护和非法捕捞等有害行为的杜绝。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贯彻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文明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应通过生态环保管理、财务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来评价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对生态环保管理情况的评价,主要通过考察乡村旅游时所采取的措施,如通过能源节约减排、建立环保监测体系、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等。
2. 社会管理评价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文明评价中,社会管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看旅游目的地在运作中是否重视社区参与和文化传承,是否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权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3. 生态文明宣传推广评价生态文明宣传推广,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用以普及乡村旅游的有效方式。
评价其生态文明宣传推广,旅游目的地可从宣传形式、传播效果、宣传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需要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建立可行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农业生态旅游有良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均为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自然资源上,我国西部和南部山区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还有江南水乡、黄土高原、渤海湾等蕴含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
人文资源上,我国50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出了文化多样性,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民俗文化、工艺品等。
农业生态旅游通过利用和整合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了旅游资源类型,增强了
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政府支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
发展。
例如,财政资金方面,国家对特色旅游区建设和农业生态旅游进行了大力支持,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政策法规方面,多地制定了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有
关政策和规定,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另外,部分地方政
府还加强了对农业生态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旅游设施的标准和水平。
政府的
这些支持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正确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满足人
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
因此,应该加强政策指导和
市场营销力度,充分挖掘农业生态旅游的潜能,不断推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现途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重视,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是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文化冲突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1.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是影响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和获得经济利益,有些旅游景区追求规模与产能,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一些景区建造过度,造成水土流失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
2.环境破坏生态旅游的核心是环境保护。
然而,一些旅游项目的推进,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例如,过度采伐森林、犁地种草等行为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3.文化冲突生态旅游往往会涉及到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村落,而一些游客的行为和观念可能会与当地的文化产生冲突。
一些游客的言行举止、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不尊重,导致了文化冲突问题的产生。
二、解决问题的实现途径1.加强规划与管理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规范。
合理规划、严格管理可以有效的防止景区的过度开发,并保障景区的生态消费价值。
同时,通过引入专业的管理队伍,提高景区的综合管理水平,增加标准化的操作,从而降低了旅游管理成本,实现了生态旅游目标的落地。
2.提高游客素质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增加游客文化和旅游素质的提升,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更好的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还可以提高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促进游客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3.发展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不仅能让游客在体验当地风情的同时,也能够弘扬当地的经典文化与生态特色。
例如,旅游区可以开设农事体验课程,让游客亲自参与,感受农家生活的欢乐和体验到耕耘的艰辛;又或者在景区中设置文化艺术展览,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
生态游憩型城市绿道慢行空问景观设计浅析一、生态游憩型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重要性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是城市绿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不仅可以提供城市居民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而且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作为城市的休闲场所,绿道慢行空间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提供一个可以观赏自然景观、感受自然气息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城市居民的压力,改善身心健康。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绿道慢行空间可以起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温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增加城市的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1.注重生态保护在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和布局方式,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和动物的干扰,确保绿道慢行空间的建设不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系统,而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2.创造宜人的休闲环境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创造宜人的休闲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景观元素、设置休闲设施、增加绿化植被等方式,打造宜人的休闲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还可以考虑设置一些特色的景观元素和文化设施,丰富绿道慢行空间的景观特色,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3.促进互动交流在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促进互动交流,营造愉悦的社交氛围。
可以设置一些休息亭、游乐设施等空间,方便人们进行休息和互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
还可以考虑设置一些文化活动场地和宣传展示区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交和文化体验。
1.合理规划绿道路线在生态游憩型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景观设计实践中,首先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绿道的路线。
需要考虑绿道慢行空间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路线和节点,确保绿道慢行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生态休闲之浅析摘要:随着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超越自然风景和基础设施之外的休闲度假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态休闲这一概念也随之提出。
本文在原有生态休闲的研究上,从休闲及生态旅游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生态休闲与前两者的联系与异同,并对生态休闲的定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休闲;生态休闲;生态旅游近年来,“生态休闲”一词在社会上颇为流行,无论在各种媒体报道还是在一些宣传杂志上都有较高的出现频率。
虽然其中不乏有受利益驱使而追求潮流的现象,但客观的来看,生态休闲这一新鲜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的迫切需求和对环境的密切关注。
一、休闲与生态休闲休闲不是一个新名词,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后,它已成为人类文化演进的社会现象标志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已经成为了我国时尚消费的热点。
通过学界、业界的推动和媒体的宣传,“休闲”、“休闲消费”、“休闲文化”、“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杭州、成都、长沙等城市,正定位为”休闲之都”来进行整个城市的营销和发展。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这一思想后来成为西方休闲文化的传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文明的演化与发展。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以深刻而精辟的语言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仅几万字的书中,皮普尔阐述了休闲的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
《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
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在近代,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他认为休闲是一门玩的艺术,并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休闲研究民间学术机构。
此后,马惠娣、张景安等数十位学者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对我国公众休闲状况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编辑出版了《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
目前,我国的休闲研究已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学者及著名的文献。
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居民的休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节假日的短途游憩,休闲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倾向。
因此,如何树立人们正确的休闲观点,引导人们合理健康的休闲行为;如何有效地开发休闲目的地、休闲产品,发展休闲产业;如何在发展休闲业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使环境与游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有问题都指向了当前休闲理论研究的重点:生态休闲。
何谓生态休闲?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说法。
就所收集的资料来看,表述大致有以下几种:(1)包庆德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生态休闲,就是指人的生态化休闲与发展的生态空间,就是为不断满足科学、文明、健康休闲的需要而处于的生态文明创造,就是欣赏与建构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质态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它既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生态环境物质文化家园和生态享受精神文明家园,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人们的生态休闲通过人类群体所特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感情,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通过环境保护途径,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完整的发展;(2)李春生从休闲的角度考虑,认为:生态休闲是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
或者可以说,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暂时放弃人类特有的、以人类为主体的观念,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环境,使身心处于“无为”或零度心态的状态。
生态休闲的实质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态环境的体验;(3)邓小艳从“生态”与“休闲”两个概念出发,总结出:生态休闲是指与生态相关的、建立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良性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休闲;(4)郭程轩在研究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开发与规划中提出了生态与休闲的相互渗透关系。
他提出:生态休闲就是以享受自然生态为主要过程的休闲放松方式,是人类回归自然与保护环境双重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景观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客体,以森林植被和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挥本身生态功能的同时,又被赋予了服务的功能。
(5)李钰从人居环境建设的角度提出:“生态休闲”是指在以大自然生态系统内的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对象,让居住者通过与自然,与人的交流,同时达到放松、娱乐、个性发展和回归自然的多重目的。
这其中人的感受、个性的发展是“生态休闲”最为持久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境界的指引下,人们抛弃功利或实用主义,通过游历、阅读、甚至与同在放松状态下的其他人交谈,尽情沐浴阳光,捕捉灵感,获取信息,形成新的观点,深化并扩展情感,发现真我,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塑造与表现提供特别的并且是极其有利的机会,最终个体得以舒展,生活更具内涵。
生态休闲作为休闲的一种形式,与一般的休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本质上看,它与一般的休闲活动相同,都是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且从这种活动中获得愉悦,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
人们在生态休闲的过程中是忘我的,无所谓追求与竞争,有的只是体验和感悟。
但生态休闲与一般的休闲活动又有所不同,体现在:(1)从表现形式来看,与各种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如体育休闲、娱乐休闲、文化休闲等不同的是,生态休闲更强调对自然的接触,崇尚自然生态环境,属于一种更健康的、较高品位的休闲方式。
(2)从空间要求上看,娱乐、购物、聊天、阅读等一般的休闲对场所没有过多的要求,而生态休闲则要求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空气清新,远离尘嚣,默默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3)从休闲内容来说,一般的休闲活动内容广泛,尽管休闲也是一种状态和体验,但这种状态和体验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性休闲是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泼多样的非公务性的物质文化活动,主要有娱乐、健身、交际、学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培养情趣和美感、增强体质、沟通思想、彼此增强了解和友谊的目的。
消极性休闲则是害人又害己的自我放纵、蓄意破坏、违法犯罪的活动。
而生态休闲则更多的是对自然感悟和对生态环境体验,是健康、轻松、从容的。
反映在日常的休闲活动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对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
二、生态旅游与生态休闲生态旅游最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生态旅游的概念,从“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的出现到现在,一直是国外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外己有20多个生态旅游定义。
其中,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7)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 undisturbed)的地区或未被污染(uncontaminated)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manifestations);Boo E ( 1991)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去往相对原始( undisturbed)的自然区域,以欣赏、研究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并能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旅游者提供环境教育,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ociety)(1993)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Ercan Sirakaya, Vinod Sasidharan 和Sevil Sornmez( 1999)在对以往有关生态旅游定义回顾与评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282个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调查,从供给视角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其内容为: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non -consumptive)、教育性、探险性(romantic)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景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
国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晚于20世纪90年代,较早研究生态旅游的学者卢石亭(1996)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行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广瑞(1999)研究员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从事该项旅游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受益”。
通过对国外生态旅游进展的研究,万绪才、朱应皋等(2002)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作了比较完备的总结:“ (l)旅游地主要为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较为原始古朴的地区,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2)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等的环境意识很强;(3)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4)旅游能给环境保护提供资金;(5)当地居民能够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并分享其经济利益,因而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6)生态旅游对旅游者和当地社区起到环境教育作用;(7)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
”生态休闲与生态旅游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二者均是以生态环境作为纽带的一种体验和活动。
生态休闲是指与生态相关的建立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休闲,而生态旅游是“一种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科学的、高雅的、文明的旅游形式,既是大自然向人类显示自身奥秘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保护自然的一种积极措施”。
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1)从本质上看,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形式,是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保护自然资源。
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保护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的求知求新的旅游活动,其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于光远语)而生态休闲则与一般的休闲活动本质相同,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对生态环境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