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堂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①③C.①② D.③④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也就是物质文化方面。
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
地域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答案:A以下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据此完成2~3题。
2.据图片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A.多元性B.区域性C.独特性D.相对稳定性3.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A.靠近首都B.温暖湿润的气候C.平原地形D.沿河靠海解析:图片反映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国内外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与天津位于海河和渤海交汇处的位置特点密切相关。
答案:2.A 3.D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4~6题。
4.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5.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解析:第4题,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第二节城镇化 (9)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6)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 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1.结合篁岭的乡村景观,归纳篁岭的乡村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能够解释篁岭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如何造就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通过篁岭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与特色晒秋文化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上饶市某高中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
作为高一的学生,对文化有所了解,但对城乡景观这个抽象的大范围的概念,定位比较困难,而且受年龄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实际接触认识各地的城乡景观是很少的。
如果不以生动的实例讲述,是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
【设计理念】本节主要采取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案例——篁岭晒秋,能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家国情怀。
本节课以篁岭游览的时间线索串联课程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乡村景观与其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影响它们形成的有哪些因素。
本次授课我们以一道2016年的高考题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晒秋”,进而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篁岭的乡村景观,感受它的地域文化,让同学们做到“沉浸式体验”,再让同学们一起分析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回到课堂开始的题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及设计的地理要素。
教学难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优化一、单选题下图为某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出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不同的文化、代表性建筑都具有区域特色。
图示①〜④四个“福”字中最可能代表上海的是A.①B.②C.③D.④2.⑤表示的是福建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与该建筑形成相符的自然条件有A.植被稀疏,河网密布B.山河相间,降水均匀C.气候湿润,夏季炎热D.地形开阔,降水集中3.人们追踪放生野外的③图示动物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 B.GIS C.GPS D.EOS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A.①④B.②⑥C.③⑤D.④⑤5.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①外向性②开放性③内向性④封闭性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同时也体现着当地的思想观念、文化和价值观。
读四合院,完成下列小题。
6.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A.市民的服饰B.当地的饮食C.城市的建筑D.当地的习俗7.中国传统民居中“四合院”“照壁”“屏风”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中的()A.内向性和封闭性B.外向性和开放性C.严谨性和逻辑性D.含蓄性和冲动性8.四合院的正房南面窗大,北面窗小,墙厚,通过这些特点推断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A.人们饮食以稻米为主B.当地冬季寒冷,北风强烈。
C.当地的天然植被是针叶林D.四合院多沿河兴建如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读图,完成1~2题。
1.维持该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A.江河B.森林C.村寨D.梯田2.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1题,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多且地形崎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森林在该地区域地理环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第2题,由于该地区的村落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加大了该地区人民的劳动强度;由于该地区的地势较高,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较小;发展农业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因此把村落建在梯田上方,主要是为了获取清洁的水源。
2.C下图表示某城市中女性最常见的装扮。
据此完成3~5题。
3.这座城市可能是( )①北京②麦加③银川④巴格达⑤雅加达⑥拉萨A.①③B.②④C.①⑤D.④⑥4.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A.清真寺B.教堂C.寺庙D.泰姬陵5.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A.红墙黄瓦,飞檐斗拱B.白墙尖塔,穹顶水池B.绿篱草地,花园洋房 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3题,图中所示的是阿拉伯女性的典型装束。
第4题,图示装扮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常见建筑是清真寺。
第5题,该城市常见的建筑景观是清真寺,清真寺的主要建筑风格是白墙尖塔穹顶。
4.A5.B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6~7题。
6.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
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大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北面B.南面C.东面D.西面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6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 。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也就是物质文化方面。
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
地域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以下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据此完成2、3题。
2.据图片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
A.多元性
B.区域性
C.独特性
D.相对稳定性
3.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
A.靠近首都
B.温暖湿润的气候
C.平原地形
D.沿河靠海
【解析】2选A,3选D。
图片反映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国内外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与天津位于海河和渤海交汇处的位置特点密切相关。
(2019·海口高一检测)如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5.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6.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须围墙
【解析】4选A ,5选B, 6选B。
第4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
第5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第6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新思维·新考向】
7.(2019·潍坊高一检测)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源来源。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
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4)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
分析这种结构作用和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便于排水、收集雨水,说明水窖的水来自大气降水。
而之所以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因是这里缺水,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
四合院的住宅架构是四面都是房子建院,结合当地的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
(4)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