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咨询(概念规划)(上网)(第四部分)
- 格式:ppt
- 大小:946.00 KB
- 文档页数:26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获国家住建部批复,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总规》)成果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五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推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朝着“拿出最好的成果”的工作目标,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由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开展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同年9月底完成了规划纲要。
2003年10月8日,张德江书记、汪光焘部长、黄华华省长及钟阳胜、汤炳权、许德立等省领导在广州听取了规划工作思路的汇报,对规划工作的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拿出最好的成果”,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可操作的“抓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组织下,规划工作组在其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反复征询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实地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有关城市,深入细致地调研踏勘,并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规划内容,除了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征求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并提交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外,建设厅还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既有省内规划专家研讨会,也有各省直部门及各市政府参加的研讨会。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千呼万唤始出来!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
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
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
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
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一部分土地发展战略概念性规划服务内容-------------------------------------------------工作价值:在前期市场定位的指导下,以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探索地块的整体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构成,前瞻性地展示项目的未来形象,更好的表达开发思路,从而有助于开发商作出经济评估和最后的拿地决定。
一、项目概述及周边环境分析通过对项目所在区域、位置、交通、景观、周边状况及优劣势等分析,理清项目在规划及总平面布置上的思路及机会与限制。
1、区位图及区域位置分析2、地块周边环境分析3、地块优劣势分析二、概念规划方案以平面图的形式将总平面规划的设计概念表达清楚,并配以适当文字说明,给出相关技术经济指标。
(需建设单位提供原始图纸,标明平面位置、红线、规划要求、现状建筑、道路和规划道路)1、规划理念及规划原则2、概念规划方案总平面图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三、功能分区及业态分布图以分析图的形式对规划的功能分区及业态分布进行分析,并力图寻找到最佳的功能布局方式。
1、功能分区分析及业态分布原则2、功能分区图3、业态分布图及各业态指标四、交通组织分析以分析图的形式表达建筑产品与周围交通的关系,并力图寻找到最佳的交通组织。
1、交通规划理念2、交通系统图3、交通流线组织分析五、景观空间分析以分析图的形式标明项目的四至外向景观,分析并给出本项目景观空间、城市形象、绿化栽植及环境风格等相关建议。
1、景观系统图2、景观空间分析3、绿化景观及环境风格示意六、分期开发建议对项目的分期开发及各期土地开发强度、开发顺序提出相关建议。
1、分期开发图及各期指标2、分期开发分析及建议七、其它服务1、展板2、概念规划模型。
第二部分(居住/商务/商业区)规划概念设计服务内容-------------------------------------------------工作价值:根据市场定位,探测用地潜能,设定功能配比,提炼设计概念,挖掘项目特色,确定设计方向,指导规划及建筑设计。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保护历史传统文脉。
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
凸显现代特色风貌。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州市地处东经112?57′~114?3′,北纬22?26′~23?56′,是广东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辖十区两县级市。
广州市地处珠江入海口。
全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以平原为主,地貌类型丰富,用地结构“五山两田两城一分水”。
广州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经过多年不断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15.82亿元,位于广东省首位。
2005年广州市土地总面积为7286.5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控制面积),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330.75平方公里(799.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16%。
建设用地面积为1494.53平方公里(22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0.51%。
未利用地面积为461.27平方公里(69.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33%。
广州市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土地利用结构圈层式发展,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居于较高水平,农用地利用方式逐步向都市型农业转变,都市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商业服务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不断增加,外向型产业集聚区持续发展,外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土地空间级差地租明显,土地利用方式逐渐多方向、多层次、全面化发展,市场化土地利用特征日趋显著;建设用地比例由中心区向近郊区,再向远郊区呈现逐渐递减趋势,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较明显。
为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1国策,落实《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具体规定,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更加科学合理指导用地、批地和管地,强化土地利用监督,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城市发展目标。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0•【字号】穗府〔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穗府〔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4月20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节发展环境第二节指导方针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第一节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第二节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第三节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第四节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第五节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第三章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节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第四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第五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六节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第四章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第一节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第二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三节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第五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第一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三节着力拓展投资空间第四节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第五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六章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第一节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三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第四节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五节建设社会信用样板城市第六节提高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综合效能第七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第一节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第二节积极拓展全面开放空间第三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第四节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第八章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引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第一节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第二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三节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第九章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第一节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第四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第五节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十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一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第一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二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四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第一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打响“四大文化品牌”第三节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节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第五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第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第一节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第四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五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十四章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城市第一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二节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第三节打造中医药强市第四节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第五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六节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第十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第一节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第三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五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第六节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第十六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经济安全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五节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第六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十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目录第一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节发展环境第二节指导方针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一节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第二节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第三节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第四节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第五节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第三章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一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节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第四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第五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六节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第四章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第一节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第二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三节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第五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第一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三节着力拓展投资空间第四节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第五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六章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第一节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三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第四节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五节建设社会信用样板城市第六节提高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综合效能第七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第一节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第二节积极拓展全面开放空间第三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第四节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第八章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第一节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第二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三节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第九章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第一节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第四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第五节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十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一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二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四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打响“四大文化品牌”第三节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节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第五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第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一节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第四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五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十四章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一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二节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第三节打造中医药强市第四节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第五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六节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第十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第一节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第三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五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第六节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第十六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经济安全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五节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第六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十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附件1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表附件2 名词解释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引领广州未来的发展,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广州市制定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州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一、创新引领是广州城市总体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广州将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体系。
建设广州创新科技园,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企业落户,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和政策优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广州在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二、国际国内一流是广州城市总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广州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化进程。
建设广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与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外贸出口和服务贸易水平,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三、宜居人文是广州城市总体发展的重要保障。
广州将积极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民生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人居品质和生活质量。
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
四、低碳生态是广州城市总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广州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
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绿色交通建设,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广州市将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公示(全文)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保护历史传统文脉。
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
图1 各部门发布的法规政策数量统计图2 各阶段的法规政策文件数量统计图3 各规划政策文件中“滨水绿地”词频统计表2 广州市滨水绿地建设文件用词发展历程规划政策文件文件内用词文件类型《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两岸沿线绿化、两岸防护绿地、防护林、绿化带总体规划《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滨水绿带专项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深化》(2006)滨水绿地、河涌两岸控制用地、水绿景观带专项规划《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滨河绿道、滨河绿地、滨江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滨水绿化带、文化休闲带、“两轴多带”规划结构专项规划《广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滨江绿化带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河流沿线防护绿地总体规划《广州市水系岸线总体规划(2010—2020)》(2013)生态绿化廊道、滨水绿地、滨水绿带、滨水绿道、河涌沿岸防护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生态专项规划(2012—2020)》“六廊多带”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广州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滨海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滨水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河道护岸、护堤林专项规划《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滨河绿带、植被缓冲带专项规划《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滨水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滨水绿地总体规划《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2018)滨江绿带、滨江绿地、滨江公园《广州市碧道建设规划(2020—2035)》滨水公共空间带、水岸公园带、临江绿地专项规划注:各类型文件按颁布时间排序化”“防护林”“河涌两岸控制用地”等用词体现滨水绿地在河流系统中的附属地位。
《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深化(2006)》中最早出现“滨水绿地”,指出其“有利于生物迁徙,提高物种多样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①。
广州十三五规划出炉导读:五年之内,广州将迎大变。
昨日,市委市政府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广州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定位、还是社区民生、普惠教育上,都有一系列重大举措。
其中GDP年均增长7.5%,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
一、各区发展重点1、越秀功能定位:厚植“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优势,聚力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健康医疗四大主导产业,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打造中央文化商务区、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品质城市示范区。
发展重点:构建“一核三带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三带:沿江路商务景观带、东风路楼宇经济带、环市路智力创新带,四区: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健康医疗中心、流花现代商务区。
2、海珠功能定位:发挥国际贸易门户、创新岛、生态岛的城市核心区优势,以创新驱动为主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会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打造广州生态型中央创新区(CID)。
发展重点:重点依托广州中轴线南延及两翼建设高端商务区,东部大力发展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会展业,中部打造中大国际创新谷,西部结合后航道建设打造海珠湾滨水区。
3、荔湾功能定位:以建设“广佛之心、西部枢纽”为目标,打造面向全球的现代商贸中心、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名区、辐射泛珠三角的总部经济基地、服务珠三角的时尚创意中心、广佛同城化先行示范区。
发展重点:以“白鹅潭商业中心”为核心,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花地河电子商务产业带,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形成陈家祠-荔枝湾、恩宁路-上下九、十三行等商贸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大坦沙中新城市更新改造合作、东沙生产性服务业、岭南V 谷科技产业、花博园花卉产业等特色产业组团。
4、天河功能定位:以总部经济为引领,做精做优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提速发展文化创意、生物工程、健康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跨境电商、总集成总承包、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研发设计等若干个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初步建成现代服务核心区、创新创意引导区、生态宜居样板区、幸福共享示范区。
广东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作者:麦婉华来源:《小康》2022年第35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广东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关键支撑,更是广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15%,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
到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国家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十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11.6%,达到64.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广东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关键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更是广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从数据上来看,广东近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成果丰硕。
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15%,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
在“十三五”时期,广东累计实现1330.4万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全省常住人口社保卡持卡率98.95%,总量居全国首位。
记者了解到,广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
广东深入推进省、市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下城市落户限制。
所有地市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对农村籍高校学生实行来去自由政策。
基本实现居住证常住人口全覆盖,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措施不断拓展。
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广东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60:1缩小到2020年的2.50:1。
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广东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介绍简介广州是中国南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广州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成为了广州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包括概念、目标、重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
概念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是指广州市政府在全面分析广州城市发展与变化的基础上,制定的针对未来10年和20年城市规划的战略概念。
它是指导广州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旨在保障广州市城市建设的合理、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目标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的目标主要是:1.通过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2.充分发挥广州城市的国际化、文化化、科技化和生态化特点,实现城市创新发展;3.保障城市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和可达性;4.推动城市社会文明、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提升;5.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重点为了实现目标,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着重提出了以下重点:1. 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提出了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包括城市中心区的优化、城市边界的调整和城市外围区域的开发。
城市中心区的优化是为了突出市区的文化特色和功能定位,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而城市边界的调整和城市外围区域的开发,则是为了促进城市向外扩张,实现城市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2. 交通体系的优化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提出了优化交通体系的目标。
这包括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出行等新兴交通方式,以及优化交通路网,解决交通瓶颈等问题。
通过优化交通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交通效率。
3. 智慧城市的建设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这包括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生态、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各类智慧城市子系统,将城市管理和服务向更高水平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