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核外电子排布 化合价
- 格式:ppt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8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学习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初步知识,知道电子层所表示的意义,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2、了解稀有气体元素、典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理解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逐步提高对物质结构的性质关系的认识。
3、了解解离子的形成,常识性了解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
4、常识性了解化合价的定义和实质5、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6、知道化合价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7、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知识要点:1.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3.要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元素原子的结构紧密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知识详解:一、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在原子中,由于空间很小,而电子的运动速率极快,所以与人们常见的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
如,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围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人们无法找到电子运动的固定轨道。
比如,已知氢原子的原子核有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高速运动,哪怕是一瞬间,它在这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也是无所不在的。
不同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经常运动的区域也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远,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近,为了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我们说电子由于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而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或根据离核由近及远用英文字母“K、L、M、N、O、P、Q”来表示。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氢原子为例: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三、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排布为8电子(氦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既不易得电子,又不易失电子,所以化学性质稳定。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重难点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即排满了K层才排L层,排满了L层才排M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能超过2个)。
(4)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
特别提醒(1)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
(2)上述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只能解释1~18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他规律。
(3)最外层电子数排满8个(He为2个)形成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4)最外层电子较少的(<4)一般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表现出金属性;最外层电子较多的(>4)一般易得电子或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表现出非金属性。
2.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8)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9)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
(10)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11)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C、S。
(12)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3.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是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规律与周期表的关系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规律和周期表的关系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电子排布规律涉及到原子核周围电子的能级分布和填充顺序,而周期表则是根据原子结构的电子排布规律将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表格。
本文将探讨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规律1. 壳层结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一系列能级称为壳层中。
壳层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数字和字母表示,如1s、2s、2p等。
2. 电子能级:每个壳层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能力从内到外递增。
第一壳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壳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壳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以此类推。
3. 伯-奥茨定律:在同一能级上,不同的原子总是按顺序填充电子。
这意味着电子首先填充到低能级上,然后才填充到高能级上。
4. 阴离子和阳离子:当某个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会形成带电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而原子获得电子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二、周期表的构成与排列1. 亨利·莫塞里定律:在相同的条件下,元素周期性地重复。
这也就是说,元素具有周期性的性质。
2. 周期表的构成:周期表是由一系列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表格。
每个元素在周期表中占据一个小方格,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
3. 周期表的排列原则:根据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的周期性,周期表按照主量子数的增加、壳层填充电子的顺序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排列。
从左至右在周期表上每横行叫做一个周期,从上至下的每一竖行称为一个族。
4. 周期表的分区:周期表根据壳层填充电子的不同特征,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每个区域中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不同。
三、电子排布规律与周期表的关系1. 主量子数与周期表的关系:同一周期中的元素具有相同的主量子数,即相同的壳层填充顺序。
例如,第一周期中的元素都具有1个主量子数,表示电子分布在1s壳层上。
2. 壳层填充规律对周期表的解释:周期表中的主、支壳层的填充顺序和能级顺序一致,这与电子在原子中的填充规律一致。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