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核外电子排布 化合价
- 格式:ppt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8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学习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初步知识,知道电子层所表示的意义,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2、了解稀有气体元素、典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理解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逐步提高对物质结构的性质关系的认识。
3、了解解离子的形成,常识性了解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
4、常识性了解化合价的定义和实质5、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6、知道化合价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7、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知识要点:1.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3.要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元素原子的结构紧密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知识详解:一、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在原子中,由于空间很小,而电子的运动速率极快,所以与人们常见的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
如,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围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人们无法找到电子运动的固定轨道。
比如,已知氢原子的原子核有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高速运动,哪怕是一瞬间,它在这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也是无所不在的。
不同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经常运动的区域也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远,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近,为了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我们说电子由于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而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或根据离核由近及远用英文字母“K、L、M、N、O、P、Q”来表示。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氢原子为例: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三、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排布为8电子(氦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既不易得电子,又不易失电子,所以化学性质稳定。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重难点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即排满了K层才排L层,排满了L层才排M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能超过2个)。
(4)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
特别提醒(1)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
(2)上述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只能解释1~18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他规律。
(3)最外层电子数排满8个(He为2个)形成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4)最外层电子较少的(<4)一般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表现出金属性;最外层电子较多的(>4)一般易得电子或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表现出非金属性。
2.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8)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9)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
(10)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11)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C、S。
(12)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3.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是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