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8 醉翁亭记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醉翁亭记》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教材分析《醉翁亭记》位居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第三课,且篇幅较长,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精讲课文。
内容多、需要积累的量也很大。
3、中招考点对文言文的考察每年都有,主要涉及文言字词的解释,古文翻译,对课文的理解,赋8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将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方法,但对其阅读分析,还不到位,应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基础上,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工具书或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通过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注意“也”、“而”语气的不同,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1、通过查阅资料能说出作者的简介,总结出识记作者的方法。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与节奏,正确朗读课文。
3、通过查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能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并翻译课文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说出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注意“也”、“而”语气的不同,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1、针对目标1,能通过查阅资料能说出诗人的简介和写作背景,总结出识记作者的方法。
2、针对目标2,能通过正音、范读等方式读准本课的重点字音、读准本科的节奏。
3、针对目标3、能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课下注释,以“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正确翻译课文。
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四、教学过程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精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背诵全文。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2、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背诵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两教时第一教时1、了解醉翁亭的概况和文章的由来。
2、粗读课文,读出韵味,感受作者的感情。
3、口头翻译全文。
4、思考并回答8个问题。
5、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文章的由来。
1、亭子现况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2、布局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
清澈见底。
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3、历史由来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 - 小学作文】【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28 醉翁亭记》教学案新人教版12【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课文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在写了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后又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与众宾客宴酣之乐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而这些内容最后都统摄在“太守之乐其乐”中。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托在叙事写景之中,特别是描写滁人之游的内容,与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学生不易直接把握。
所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材设想:在熟读课文,在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问题切入,课堂学习主要以课文诵读,问题讨论,品味鉴赏,比较阅读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韵美,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理解这篇散文的文意了,但学习文言作品光理解表面的文意是不够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②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③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语句形式的特点与表意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②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在经过了前两节课对文章词义的疏通后,现在同学们都可以正确的理解这篇散文的文意了,但学习文言作品光理解表面的文意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将进一步探究学习《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散文向人们传达的更深一层的涵义。
一、朗读全文,注意个别字词的正确读音。
二、走进文本,把握主旨:1、文章中贯穿全文、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乐”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⑵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游人的乐趣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3、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8、醉翁亭记教课目的: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限制性.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怀相联合的写法.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利自然的语言.教课的要点和难点:1、要点:指引学生感觉作者对醉翁亭四周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喜场景的描述,领会融情入景、情形交融的写法.2、难点:领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课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愁闷,他常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生死之交. 智仙为方便挚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筑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名“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此后,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按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的艳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画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川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题解,认识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 1009-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暮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 4 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念书, 10 岁能作诗赋, 21 岁中进士,此后任督查御史,由于怜悯范仲淹遭贬低,写信切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 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此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 . 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 谥文忠 .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改革运动的倡议人,他鼎力倡议古文,责备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而且提拔和奖掖后进,有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 他的散文多数内容充,气旺盛,拥有平自然、流婉的格. 此外他和宋祁合修《新唐》,独撰《新五代史》.2、写作背景本文也写于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滁州.他一方面励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川,以酒自,排解遭的抑郁. 文中主要表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的达情 .3、出:六一居士初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水之上,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曰:“六一,何也?”居士曰:“吾家藏一万卷,集三代以来金石文一千卷,有琴一,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 . ”客曰:“是五一,何如?”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是不六一乎?”三、学生字,理解要点,熟习文内容:1、生字:滁( 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niang)僧(seng)(zhe)霏( fei )暝( ming)朝(zhao)而往(yu)(lv)洌(lie)蔌(su)射者中( zhong)弈(yi)觥筹( gong)翳(yi)2、要点:①望之蔚但是深秀者:(木)旺盛的子.②有亭翼但是于泉上者:四角起,像开翅膀一 . ③名之者:⋯⋯命名④别有用心不在酒:情味⑤野芳而清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荣滋⑦ 提拔:指老老少小的行人 . ⑧宴酣之:尽地饮酒⑨觥筹交:酒杯;酒筹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而表承接太守而客从也表修但是前者表折而不知人之表述滁皆山也也表一定山之僧智仙也表叹息在意山川之间也四、再读课文集体朗诵全文.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要旨的一个字,画出来四、朗诵课文,注意句中停留.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五、疏导全文粗心. 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认识大体即可.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美. 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艳丽的,那就是琅琊山.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 绕过山岳,走了一段波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名给它命名的. 太守跟来宾们到这里来饮酒,他喝得极少却老是喝醉,年龄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醉翁”. 醉翁情意不在酒上,而在艳丽的山川之间. 赏识山川的乐趣,心里领悟到了,尔后把它寄望在饮酒上.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窟变得惨淡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情形,就是山间的清早和夜晚. 野花开了,发散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旺盛,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旷光亮;水位着落,石头显现出来——这就是山中四时的情形. 清晨进山,夜晚回城,四时的风景不一样,快乐也是无量无尽的.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歇息,前面的人呼喊,后边的人回答,老老少小你来我往,纷至沓来——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 到溪边来垂钓,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种的野味、野菜错乱地摆在眼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酒宴上痛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抚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凌乱交织,人们时起时坐. 高声吵闹——这是来宾们欢喜的图景 . 一个面貌年迈、满头鹤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大家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凌乱,这是来宾们随着太守回去了. (这时)树林里变得惨淡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叫声,游人离开后,鸟儿欢喜起来. 但是,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随着太守游乐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类快乐的,就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一、复入二、研文(一)第一段:1、朗,注意句中停.2、要点 .3、学生串 .4、提理解状况: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滁皆山也. ”②西南峰的特点?“林壑尤美”③琅琊山的特点?“蔚但是深秀”④亭的地点?“ 于泉上”⑤“来于此”中“此”指?醉翁亭⑥自号醉翁的原由?“ 少醉,而年又最高”⑦区分次?第一:亭的自然境. (⋯⋯醉翁亭也. )角度:俯——仰空角度:——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第二: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寓之酒也. )5、小:写醉翁亭秀的自然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二)第二段:1、朗,注意句中停.2、要点 .3、学生串 .4、提理解状况:①朝暮风景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而岩穴暝,晦明化”②春夏秋冬风景?“野芳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霜高,水落而石出”③“ 亦无”的原由?“朝而往,暮而,四之景不一样”5、小:分描绘山朝暮、四时的不一样风景.(三)第三段:1、朗,注意句中停.2、要点 .3、学生串 .4、提理解状况:①酒宴上列的西?②描绘“宴酣之”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觥筹交,起坐而喧”③描绘太守形象的句子?“ 白,然乎其”④区分次?第一:滁人游山之(⋯⋯游也 . )第二:众宴之(⋯⋯也 . )第三:太守宴醉之(⋯⋯醉也 . )5、小:描绘太守与滁人游山宴之.(四)第四段:1、朗,注意句中停.2、学生串 .3、提理解状况:①描绘夜晚情形的句子?“斜阳在山,人影凌乱”②理解本段托手法的运用:禽之——游人之——太守之③写醉与一,点明要旨的句子?“醉能同其”4、小:写酒宴散,大家的情形.三、小结第三课时一、总结全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何谓“醉翁亭”?(一)“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乐在赏山川(三)乐在与大家醉(四)禽鸟乐——→大家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以乐掩其郁)“醉翁”要旨——→与民同乐二、写法研究1.本文写景依据什么次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写景与抒怀相联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但是深秀”表现亭心旷神怡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腾空欲飞之意;而后借解说亭名直抒胸臆,道有名句“别有用心不在酒”,确立全文写景抒怀的基调.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量”表现作者尽情山川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全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一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神态,并特地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民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情形,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因而可知,本文在由景生情、情形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优秀的.三、小结全文1.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一致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 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 在破题句“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川之乐”理解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下文又承“山川之乐”稍稍睁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量”,使读者渐人佳境. 但这类“乐”趣,是人人都能领会到的,还不算奇 . 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 .由于享受“山川之乐”的不单有太守及其来宾,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地.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喜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别有用心”何止“在意山川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 .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一致起来,点睛之笔般地勾出全文的要旨 .2.文章写景抒怀自然联合,由景生情,情形交融.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点 .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 个“也”字作句尾,神韵浓烈;奇妙地用了25 个“而”字使文章流利优美,冷静委婉.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切记,并理解其内涵 .四、背诵课文1.指导背诵,要点在指引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 第一自然段,共 ll 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 . 前 4 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 一句除外 ) ;第 5 句至第9 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 . 其余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有关系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2.逐段背诵 . 每段限制背诵时间,以培育强记能力.五、部署作业1、达成课后“商讨与练习”2、练习册有关练习教后记:本文是写景美文,依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办理:以课文为典范,感悟境界美,研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引诱研究商讨,培育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指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难点】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欧阳修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胸怀天下、忧民在心的情怀,“醉能同其乐”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文中追寻他的足迹,一起去感受滁州胜景---醉翁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情怀。
二、出示活动任务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第五单元 28 醉翁亭记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感情。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感情。
(二)难点1、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出标、板题【投】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研读第一二段,初步体会作者“为景而醉”的情感。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投】作者简介欧阳修,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
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
词章窈眇,世所矜式。
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2、【投】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
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
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学习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字词、解释词语(大屏幕展示)二、导入课文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对《醉翁亭记》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琅琊山及醉翁亭秀丽的景色,现在请大家把文中描写景色的两段背诵一遍(大屏幕展示:图配乐)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描写这么美的景色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重点三、速读课文,看全文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大屏幕展示)生讨论、回答。
四、分组讨论、质疑探究1、文中都写了哪些人乐?2、哪些语句能表现滁人乐?3、滁人乐说明了什么?4、太守乐都包含了哪些乐?5、滁人乐与太守乐有无关联?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五、总结归纳1、文中写了太守乐、滁人乐、众宾乐2、表现滁人乐的语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一个人读→全组齐背。
边背边展示)3、滁人乐说明了: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富足安定。
4、太守乐:山水之乐(第二段)、宴酣之乐(第三段)、与民同乐(最后一段)(大屏幕展示)5、滁人乐与太守乐有关联:一州人都乐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总结全文以“乐”字贯穿全篇。
作者一边借醉翁的所见所闻去写景物,展现一幅幅美丽、鲜明的风景画和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一边借醉翁的独特感受和议论抒发了观赏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并借“乐”排遣被贬的郁闷心情,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