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42
一、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
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2、性质:高毒性持久性积聚性流动性大3、危害:一类是对儿童的出生体重的影响,可能会使人类婴儿的出生体重降低,发育不良,骨骼发育的障碍和代谢的紊乱,都可以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第二类是对神经系统,注意力的紊乱、免疫系统的抑制。
第三类是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还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着潜在的威胁,导致男性的睾丸癌、精子数降低、生殖功能异常、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女性的乳腺癌、青春期提前等,不仅对个体产生危害,而且对其后代造成永久性的影响。
第四类对癌症的影响。
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有哪些指标表1 基本控制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单位mg/l序号基本控制项目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 a 标 b 标准 1 化学需氧量(cod)50 60 100 120①2 生化需氧量(bod5)10 20 30 60②3 悬浮物(ss)10 20 30 504 动植物油 1 3 5 205 石油类1 3 5 156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5 1 2 57 总氮(以n 计)15 20 - -8 氨氮(以n 计)②5(8)8(15)25(30)-9 总磷(以p计) 2005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1 1.5 3 5 2006年1月1日起建设的0.5 1 3 510 色度(稀释倍数)30 30 40 5011 ph 6--912 粪大肠菌群数(个/l)1000 10000 10000 -注:①下列情况下按去除率指标执行:当进水cod 大于350mg/l 时,去除率应大于60%;bod 大于160mg/l 时,去除率应大于5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英文全称为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缩写为POPs。
(1)环境持久性:(2)生物累积性:(3)长距离迁移能力:(4)高毒性:首批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全球控制的POPs有12种(类),被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 Dozen)。
可以分为三类:①有机氯农药;②工业化学品;③非故意排放副产品。
其中曾用于防治棉田后期害虫、果树和蔬菜害虫.具有触杀、胃毒作用。
目前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的疾病的DDT属于第一类DDT化学名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分子式:C14H9C15分子量:354.49状态:固密度:1.6 g/ml外观:无味至略有芳香味的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熔点:109。
C沸点:260。
CDDT最为知名的毒性可能是其使得鸟类的蛋壳变薄的效应,特别是猛禽。
它对于鸟类数量的影响使得很多国家在1970年代禁用了DDT。
至少34个国家已经禁用了DDT,另有许多国家严格限制了它的使用。
DDT可能是POPs中最为声名狼藉的一种,二战期间曾在部队与平民中广泛用于防止疟疾、伤寒及其他由昆虫传染的疾病。
二战之后,DDT 仍被继续用于控制疾病并在多种农业作物中广泛使用,特别是棉花作物。
其稳定性、持续性(50%可在土壤中残留10—15年)以及广泛的应用意味着DDT的残留物在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现。
现在DDT残留物甚至已在北极地区被发现。
目前,DDT毒性影响最显著的是鸟类蛋壳变薄,特别是食肉类猛禽。
由于DDT对鸟类数量的影响,70年代DDT在许多国家都被禁止。
DDT在34个国家禁止使用,另外34个国家严格控制使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及特征1.1 概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称POPS,简是指人类合成的,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并且可以通过食物链(网)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物质。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其大气、水体及土壤中都能检测到该物质的存在,是越来越突出的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1.2 特征1.2.1 持久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抗化学分解、抗光解、抗生物降解的性质,在土壤、水及大气中都难以降解,残留时间较长,一般在水中的半衰期大于2 个月,在土壤中大于6 个月[1] 。
如二恶英类物质在水中的半衰期为166天到2119 年,在土壤中约17到273 年。
1.2.2 生物积累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高度的亲脂性,进入生物体后,在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积累,通过周围的一些媒介或食物链富集到食物链上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最终通过一层层的传递在人体内不断积累,达到中毒的浓度。
1.2.3 半挥发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很多都是具有半挥发性的物质,在室温条件下就可以挥发,以蒸汽的形式进入大气层,附在大气的颗粒物上难以被降解,可以远距离的迁移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就连北极圈这种离污染源极远的地方也可以检测到该物质的存在。
1.2.4 高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对内脏如肝、肾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有极大的毒性,而且可以致癌,如可造成先天缺陷、智能降低、癌症、内分泌系统故障和生殖问题等。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2.1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作为农业大国,在我国的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及使用农药,很多都是含有机氯且在后来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都被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范围,包括作为杀虫剂使用的滴滴涕、氯丹、六氯苯、氯丹和毒杀芬这五种产品。
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部分地区还会少量使用这几类杀虫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由于持久性有机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等特点,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加剧,该污染物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持久性有机物的特性和分类,探讨该污染物的去除技术,以期更好地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污染危害,促进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产生问题;去除技术引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即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半挥发性,难降解性和高脂溶性,它们可以在远距离甚至全球范围内迁移和扩散,并通过食物链集中在生物中。
累积的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
目前,污染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几乎每个角落,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种类型: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制成品。
其中,农药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
农药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尽管在许多发达国家,相关农药产品和化学含量较高的产品的使用正在减少,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它们仍大量使用。
农药。
此外,城市垃圾焚烧,医院垃圾,废木材和家具,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也是持久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污染物。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长期性和生物蓄积性。
在环境中,它们对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一旦它们进入环境,它们就可以长期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
同时,由于它们易于进入脂肪组织生物学,其积累浓度将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增加。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失调,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和免疫系统,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动物和人类的死亡。
它们不仅危害暴露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个人,而且影响其后代的健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认识作者:指导老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认识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界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是指能够在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土壤和沉淀物等)中长期存在,并能通过有关环境介质(特别是大气、水、生物体)远距离迁移以及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长期残留性POPs半衰期较长,同时具有高脂溶性和低水溶性,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而难于排出体外。
它们在环境中对于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将很难被分解,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时间。
例如,二恶英系列物质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 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年。
研究表明即使15年内停止使用POPs,最早也要在未来第7代人体内才不会检出这些物质。
(二)生物蓄积性POPs是亲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积累性。
在水和土壤系统中,POPs会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代谢缓慢而在食物链中蓄积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三)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由于POPs具有半挥发性,它们易从土壤、生物体和水体中挥发到大气中并以蒸气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又由于它们在气相中很难发生降解反应,所以会在大气环境中不断地挥发、沉降、再挥,进行远距离迁移后而沉积到地球上。
(四)高毒性POPs一般都具有高毒性,对人和生物体易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其毒害效应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等作用。
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1pg=10 -12 g)。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2001年5月,90多个国家签署的《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公约》中规定了首批受控POPs物质清单,共12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环境中,能够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持久性有机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的特点[1]。
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推荐:①持久性基准:水体中半衰期>180 d,土壤和底泥中半衰期>360d;②生物蓄积性基准:生物富集系数(BCF)>5000;③长距离越境迁移基准:大气中半衰期>2d(蒸气压在0.01~1 kPa);④偏远极地地区是否存在标准:水中质量浓度>10 ng/L[2]。
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公约》),分别是艾氏剂、氯丹、狄氏剂、滴滴涕、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多氯联苯、二噁英、多氯二苯并呋喃,标志着人类全面展开削减和淘汰POPs的国际合作[3]。
2009年5月举行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四届会议决定: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全氟辛基磺酰氟、商用五溴联苯醚、商用八溴联苯醚、开蓬、林丹、五氯苯、六六六、六溴联苯/醚等9类化学物质新增列入公约,标志着这些化合物也将在全球范围内被缔约方禁止生产和使用[4]。
POPs具有持久性、远距离传输性、生物蓄积性。
在环境中对于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作用有较强抵抗能力,因此它们一旦排到环境中,可以在大气、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长久存在,它们易于进入生物体的脂肪组织,并且积累的浓度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升高,即生物放大作用[5]。
二、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天然源较少,往往由人类活动产生,包括农药的使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1.农药的使用1938年滴滴涕类(DDTs)惊人的杀虫效果首次被发现,到20世纪60年代末有机氯农药(OCPs)成为世界上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农药。
第七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1.持久性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
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
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
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
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
KOW、SW、KOC、Kd。
4.高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持久污染物有哪些特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基本特性如下:
1、环境持久性。
在环境中降解缓慢、滞留时间长,可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存留数年时间。
2、生物累积性。
因其具有很强的亲脂憎水性,可以沿食物链逐级放大,导致低浓度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的POPs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对处于最高营养级的人类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3、长距离迁移能力。
POPs因具有半挥发性,使其能够以蒸气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可在大气环境中作远距离迁移,并通过“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沉积到地球的偏远极地地区,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4、高毒性。
POPs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影响,对肝、肾等脏器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有急性和慢性毒性,并具有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千扰特性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生产的化学品越来越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本文简要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特点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标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积累性;半挥发性;危害性2001年5月23日,在聯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持下,包括中国在内的127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部长和高级官员在瑞典签署了《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公约》。
这个公约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12种对人类、生物及自然环境危害最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它们分别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DDT)、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二噁英、呋喃以及多氯联苯(PCB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中不少都具有高急性毒性和水生生物毒性,有的被认为人体致癌物。
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长期而复杂的,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和特点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化学稳定性强,难以降解转化,在环境中不易消失,能长时间滞留,对人体有着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洋流以及其他方式在全球范围循环。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点1.2.1 具有生物积累性POPs分子结构中通常含有卤原子,具有低水溶性和高脂溶性,因而能够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物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例如,在水体中的农药,一部分可被浮游生物吸收或被水中悬浮性颗粒物质所吸附,当悬浮物沉淀后,变成底栖生物的饵料。
水中的滴滴涕可通过浮游生物、小鱼、大鱼、水鸟等捕食生物形成食物链,使滴滴涕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在水鸟体中含量可比水中含量高出800万~1 000万倍。
1.2.2 具有持久性持久性是POPs的一个显著特性,POPs化学性质稳定,对于自然条件下的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分解等作用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可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5章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特性和危害POPs与常规污染物不同,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并能通过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体危害巨大。
很多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具有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的危害。
POPs还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因而全球范围内,包括大陆、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能检测出POPs的存在。
有研究表明,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将构成重大威胁。
5.1 持久有机污染物的基本特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与其他有机物一样,一当进入环境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分配、吸附、挥发、生物蓄积、氧化、水解、光解和生物转化等。
然而,POPs因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特性而区别于一般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特性主要包括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和毒性。
5.1.1 持久性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等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这些物质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难于被分解,并且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的时间。
目前常采用半衰期作为衡量其在环境中持久性的评价参数。
通常,POPs在水体中的半衰期大于2个月、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或在沉积物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
5.1.2 生物蓄积性POPs的生物蓄积性是指POPs可藉生物系统中食物链的循环反应,使其浓度在生物体内形成逐渐累积的效应。
生物蓄积的基本机制是有机化合物在脂肪/水体系中的分配过程。
POPs物质虽然水溶性低,但具有高的脂溶性,因此容易通过周围媒介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评价它们被生物富积时可能达到的程度。
通常,POPs在水生物种中的生物浓缩系数或生物积累系数大于5000,如无生物浓缩系数和生物积累系数数据,则logKow值大于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1.1、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英文简称,是结构稳固、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环境中又难以被降解的一类化学物质,它能够通过空气进行长距离传输迁移,并在远离排放点的地区沉降积存下来,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不断累积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严峻危害。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哪四个特性?POPs具备四种要紧特性,由于这些特性使得POPs和其他的化学物质存在区别。
这四种特性分别是: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蓄积性、毒性。
持久性:持久性指POPs因结构稳固、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环境中专门难被降解在环境介质中的长期存在。
持久性使POPs在环境介质中转变为其它无毒或低毒性物质的时刻通常需要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POPs的这种持久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长距离迁移性:指POPs能够通过环境介质长距离传输,对远离排放点的地点造成阻碍,并在较冷的地点集合起来的特性。
例如,科学家在从来没有使用过POPs物质的南北极地区、高山地区和其他人烟稀少地区检测到POPs,同时这些地区的POPs浓度往往比正常环境中高数十倍上百倍之多,这正是长距离迁移性的作用。
生物累积性:因POPs有不溶或者微溶于水,易溶于脂肪的特点,故而使其在野生动物和人体中有着相当数量的脂肪组织,因此POPs易在生物体内停留集合,而且蓄积后难以排泄、代谢和分解,从而达到连续累积的成效。
正是因为生物累积性的作用,生物体和人体内往往含有高浓度的POPs物质。
毒性:指POPs能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效应。
生物体通过饮食等途径摄入POPs,可能导致生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受到阻碍,危害机体健康。
1.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什么缘故总是存在?研究发觉,经长远距离迁移到冰雪世界、高山、丛林中的POPs,有些是专门早往常就开始使用的,有些甚至差不多禁止使用专门长一段时刻了,那么什么缘故这些POPs物质现在还能被检测到呢?这是因为POPs具有持久性的特点。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
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中为360d,在土壤中为360天;(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4)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循环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不易分解,对环境和生物造成长期且广泛的危害,因此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POP的科普知识问答。
1.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易分解,具有长期的半衰期(即分解速率很慢)、广泛的分布、易超越地理和生物界限,可以在远离原产地的地方发现,以及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2. 半衰期是什么?答:半衰期指化学物质降解为其半衰期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它们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也很长。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种类?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如DDT)、拟除虫菊酯(如马拉硫磷)、聚氯化二苯酚(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来自化工、农业、工业生产、固体废物处理和焚烧等多种渠道。
这些化学物质在制造、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泄漏、散发或排放到环境中。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广泛的影响。
它们可以进入土壤、水域和大气中,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危害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
此外,它们还会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导致生物体内浓度不断升高。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和生殖等系统的损害。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癌症、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还会对婴儿和胎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7. 如何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答: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高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采用低毒、无毒的替代品,建立废弃物的安全处置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