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 外国诗歌(十四行诗-自己之歌)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20
【自主阅读】1我自己的歌(之一)自学指导一、惠特曼的诗歌,往往由一组松散的句子构成,不仅没有严格的韵脚,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诗歌形式,开创了一种近乎口语的散文化的自由诗体。
阅读这首作品,可注意这种“自由”的特征:句子的排列长短交替,非常疏散,最短的句子十几个字,最长的句子多达近三十个字;另外,诗人使用的语言也平白如话,这种“自由”使得诗歌的展开,也“顺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
二、虽然形式的自由,带来了散文化的风格,但散文化的诗歌并不等同于散文,大声诵读此诗,会发现其中暗藏的节奏。
这种节奏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诗人对特定句式的使用,比如“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父母的父母也是在这里生下的,他们的父母也一样”,词汇、句式的重复、递进,使得自然之中包含了节奏。
三、此诗的主题是歌颂一种健康的、原始的生命活力,“我”在土壤、空气中成长,灵肉,这里的“我”不单指诗人自己,也包括了他人(“你”),甚至所有人(“父母的父母”),是一种理想人性的化身。
参考资料一、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李野光)惠特曼是诗歌艺术尤其诗歌形式发展史上一位大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他全面否定了以音节、重音和脚韵为基本要素的诗歌格律,而代之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所谓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
惠特曼诗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诗的特性并不在于韵律或形式的均匀”,因为它所要写的“不是事物及其表象,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精神”,何况宇宙万物多种多样,它们不需要机械的、外表的规律和统一。
他引用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的观点指出:“一切独创性的艺术都是自动调节的,没有哪一种能从外部加以调节。
它具有自己的平衡能力,以自己的血液维持生命。
”尤其诗歌,惠特曼认为,“它的法则和领域永远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因此它的节奏也只能从内部产生,在内部调整,而不能以某种形式从外部强加于它。
他的诗行参差不齐,但长者居多,而且要多长有多长,同时每一行自成独立的陈述,极少转行的现象。
它没有脚韵,不讲格律,只有一种由短语或单词构成的内部节奏。
十四行诗中英对照原文十四行诗中英对照原文十四行诗,又称为圣十四行诗,是一种源于意大利的诗体形式,由14行组成,通常被分为两个四行的短节和两个三行的长节。
这种形式最早由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创造,后来被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莎士比亚广泛采用。
十四行诗通常以抑扬格和韵律构成,是一种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诗体。
以下是一首十四行诗的中英对照原文:原文(中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原文(英文):When will the spring flowers and autumn moon end,How much do we know about the past.The little tower was swept by the east wind last night, And the old country is not worth looking back under the clearmoon.The carved railings and jade pavilions should still be there, Only the red face has changed.I ask you how much sorrow you have,Just like a river of spring water flowing eastward.这首十四行诗描绘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诗中的春花秋月象征着美好的回忆,而小楼和雕栏玉砌则代表着诗人曾经的家和故乡。
然而,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让这些美好的事物都发生了改变。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绪,通过比喻“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时间不可逆转的无奈,并映射出自己的心情。
这首十四行诗运用了抑扬格和平仄进行韵律构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感。
诗人通过华丽的辞藻和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意更加深远而有内涵。
现代诗歌阅读专题意象与意境:鉴赏诗歌的情境之美——联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专题解释】以本单元中四首外国诗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为例,比较各自选用的意象,联系相应的地域情境,提炼不同的文本意境。
在掌握诗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预习任务】1. 选取《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意象绘制到地图上的相应国家,通过搜集资料探究《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为何是①,《致大海》所处的国家为何是③。
2. 选择《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或《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一组,概括诗中意象体现的地域特点,如地理、神话、文化背景,再结合诗句进行文本分析。
【学习任务】第一课时任务一世界文学初体验导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读书经验,在这张局部的世界地图上,列举其他国家及其对应的文学作品,讨论作品中体现的气候、地貌、历史、社会等和该国的关联,感受文学背后的地域性、民族性;初步交流四首诗歌及其对应的国家。
讨论1:为什么说《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是意大利?明确:迷娘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个意大利姑娘。
她早年被人诱拐到德国,十三岁时为小说主人公威廉所搭救。
这首歌唱出了迷娘对祖国意大利深切的思念和对威廉的敬慕,也蕴含着歌德对意大利的神往。
讨论2:普希金所“致”的大海是哪一片海域?明确:普希金此前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当时俄国南部、黑海边的敖德萨,但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与革命者来往,又被下令押送到俄国北部,本诗是离开敖德萨时所作,歌颂的是壮美的黑海。
任务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种相遇预习展示1:展示交流意大利地图上《迷娘》意象的绘制。
讨论1:诗中有哪些意象具有地域情境?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分类?明确:第一诗节中开花的柠檬、绿叶中的金黄橙子主要出产自意大利。
I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Thy 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一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蕃盛,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但开透的花朵既要及时雕零,就应把记忆交给娇嫩的后嗣;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和自己作对,待自己未免太狠,把一片丰沃的土地变成荒田。
你现在是大地的清新的点缀,又是锦绣阳春的唯一的前锋,为什么把富源葬送在嫩蕊里,温柔的鄙夫,要吝啬,反而浪用?可怜这个世界吧,要不然,贪夫,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坟墓。
Song of Myself (自我之歌) --------Walt Whitman (realism)I celebrate myself,and sing myself, (Self includes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in the universe)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I and you stands for new Americans withyou. (embody the unity of youit emphasize the closely connection of you and I),(Loafe: =loaf 闲逛Emphasize the unity of body and soul)(Grass stands for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闲游,邀请我的灵魂一起,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My tongue,every atom of my blood,form‘d from this soil,this air,Born 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I,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a state of disuse or suspension 归属待定尤)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but never forgotten.I harbor (怀有) for good or bad,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 随便地,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与….相符)original energy.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我生在这里,我的父母生在这里,他们的父母也生在这里,我如今三十七岁,身体完全健康,开始歌唱,希望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简析惠特曼《自我之歌》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美国民主主义诗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革新派代表。
他创作的诗歌体被后人称为自由体,因为惠特曼认为民主之音不能被传统的诗歌形式所束缚。
1855年他首次出版了他的著名诗集《草叶集》。
《草叶集》第一版问世时,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我之歌》共1 336行。
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惠特曼诗歌的艺术风格和传统的诗体大不相同。
他一生热爱意大利歌剧、演讲术和大海的滔滔浪声。
西方学者指出这是惠特曼诗歌的音律的主要来源。
他的诗歌从语言和题材上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美国诗歌。
《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焦点就是《自我之歌》。
尽管当时美国文坛的盟主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由于其异于常规的风格而受到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包括费罗、罗威尔的猛烈攻击。
惠特曼写诗的初衷是希望为人民大众所接受,遗憾的是却被大多数公众所忽视。
一、一首抒情诗史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一诗的开头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又是这样写的: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请不要灰心丧气,一处找不到再到别处去找,我总在某个地方等候着你。
全诗以“我”开篇,又以“你”结尾,这种写法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纵观全诗,尽管这个“我”总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在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个“你”却始论文联盟整理终伴随着“我”歌唱着《我自己的歌》。
在惠特曼之前,从未有哪一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过读者的作用。
与19世纪许多浪漫派诗人一样,惠特曼也怀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诗歌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抒发诗人个人的情感。
《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13课)课时:一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开阔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分析意象和隐喻,体味诗歌意蕴。
3.结合时代背景研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涵2.学习鉴赏外国诗歌的方法【评价任务】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作品背景,熟悉作者生平经历,初步感知情感。
2.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品读诗歌,体会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内涵,达成学习目标1和目标2。
3.通过环节二诵读诗歌,深入理解学习目标1。
【学习过程】◆前备知识提示(指向目标1)1.了解作者及作品(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及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818年,完成诗歌《致恰达耶夫》,抒发反对沙皇暴政、渴求自由的思想。
1819年开始触及底层生活,暴露农奴制度的残酷,表达人道思想。
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2)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
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
他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抨击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
《我自己之歌》赏析李野光这首长诗是《草叶集》初版12首诗中的第一首,那时没有标题,到第二版才标为《关于一个美国人──华尔特·惠特曼》,第三版改为《华尔特·惠特曼》,直到1881年出第七版时才确定为《我自己之歌》。
诗题在中国最初由徐志摩译为《我自己的歌》,后来楚图南改译为《自己之歌》,近年赵萝蕤又译为《我自己的歌》。
这两种译法我觉得都不十分确切,因为在这里“我自己”是诗的主题,正如“大路”是《大路之歌》的主题一样。
一种翻译忽略了“我",另一种翻译中的“我自己的”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所属性的定语(与“别人的”相对),故决定改译为《我自己之歌》,似觉全面一些.诗中的“我”究竟怎样解释,这是个关键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我”具有两重乃至多重的意义。
第一重意义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
第二重意义是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由于这几种身份在诗中交替出现,彼此混淆,所以许多地方不好理解。
例如此诗最初问世时,读者看到第24段中举出的诗人名字,便把“我”完全看成了惠特曼本人,并到诗中去寻找作者的自传,结果得出的印象是他为人傲慢、粗鲁而好吹嘘,这当然对诗人十分不利。
后来经过一些友好的评论家和惠特曼本人相继解释,说诗中的“我”并非就是诗人,而主要是指19世纪美国的代表人物,这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如某位批评家说的,如果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这首诗倒是好理解得多,因为对于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说他自己“里外是神圣的",说他“溺爱我自己",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我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
惠特曼丨自己之歌(节选)采编:焕山©图源:网络一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闲步,还邀请了我的灵魂,我俯身悠然观察着一片夏日的草叶。
我的舌,我血液的每个原子,是在这片土壤、这个空气里形成的,是这里的父母生下的,父母的父母也是在这里生下的,他们的父母也一样,我,现在三十七岁,一生下身体就十分健康,希望永远如此,直到死去。
信条和学派暂时不论,且后退一步,明了它们当前的情况已足,但也决不是忘记,不论我从善从恶,我允许随意发表意见,顺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
二屋里、室内充满了芳香,书架上也挤满了芳香,我自己呼吸了香味,认识了它也喜欢它,其精华也会使我陶醉,但我不容许这样。
大气层不是一种芳香,没有香料的味道,它是无气味的,它永远供我口用,我热爱它,我要去林畔的河岸那里,脱去伪装,赤条条地,我狂热地要它和我接触。
我自己呼吸的云雾,回声,细浪,窃窃私语,爱根,丝线,枝橙和藤蔓,我的呼和吸,我心脏的跳动,通过我肺部畅流的血液和空气,嗅到绿叶和枯叶、海岸和黑色的海边岩石和谷仓里的干草,我喉咙里迸出辞句的声音飘散在风的旋涡里,几次轻吻,几次拥抱,伸出两臂想搂住什么,树枝的柔条摆动时光和影在树上的游戏,独居,在闹市或沿着田地和山坡一带的乐趣,健康之感,正午时的颤音,我从床上起来迎接太阳时唱的歌。
你认为一千亩就很多了吗?你认为地球就很大了吗?为了学会读书你练习了很久吗?因为你想努力懂得诗歌的含意就感到十分自豪吗?今天和今晚请和我在一起,你将明了所有诗歌的来源,你将占有大地和太阳的好处(另外还有千百万个太阳),你将不会再第二手、第三手起接受事物,也不会借死人的眼睛观察,或从书本中的幽灵那里汲取营养,你也不会借我的眼睛观察,不会通过我而接受事物,你将听取各个方面,由你自己过滤一切。
三我曾听见过健谈者在谈话,谈论着始与终,但是我并不谈论始与终。
过去从来未曾有过什么开始,是现在所没有的,也无所谓青年或老年,是现在所没有的,也决不会有十全十美,不同于现在,也不会有天堂或地狱,不同干现在。
《自己之歌(节选)》课文赏析原文呈现①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1】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①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2】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3】层解:第一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名师圈点:①鹤鹩(jiāo liáo):一种小型鸣禽,体长约10厘米,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
多在灌木丛中活动,吃昆虫等。
名师赏评:【1】“星星”璀璨夺目,“草叶”普通平凡,但在“我”看来,“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这说明诗人赋予了最普通的小草以崇高的地位和尊严。
【2】平凡如黑莓者,也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诗人意在表明每一位平凡的普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
【3】[对比]作者选取了草叶、星星、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关节、母牛、小鼠等意象,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难点②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4】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5】层解:第二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名师赏评:【4】在诗人的眼中,万物是浑然一体的,个体的区别只是表象,表象之下隐藏的是生命统一的本质。
“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是追求自由的。
【5】“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这体现了诗人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精神。
③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6】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7】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自己之歌》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及其作品。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意蕴,感受其浓烈的情感。
4、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常识读记1、作者简介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
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
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
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
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
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
主要著作有《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2、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
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
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
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
《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作品简介《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
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诗集热情地讴歌了民主和自由,民主精神正是《草叶集》的灵魂。
《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也有重大革新,诗人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在诗句结构上,诗人大量采用叠句、长句、平行句等形式,广泛运用象征、比喻等表达技巧,并吸收了一部分俗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