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固体废物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020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工业固体废物第四章生活垃圾第五章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第六章危险废物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法。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第四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降低固体废物的危害性。
第五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污染担责的原则。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六条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生活垃圾分类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原则。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
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固体废物监测》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名称:固体废物监测适用专业:三年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制订时间:2014.02《固体废物监测》课程实施方案1.课程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环境监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根据企业对固体废物监测人才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要求,主要研究固体废物中各种污染物的分析和测定,借以评价环境质量。
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突出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固体废物监测的技能,达到从事相关工作的上岗要求。
2.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为主旨”的课程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固体废物监测》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固体废物监测具体指标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固体废物监测》课程一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固体废物监测技术方面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根据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来选取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设计上,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以真实监测指标为基础,设计了固体废物试样的采集和制备、固体有害物质的监测、生活垃圾的监测、土壤监测四个模块,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达到知行合一,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3.课程能力目标3.1 课程核心能力目标(1)能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样品(2)能鉴别固体废物的毒害性(3)能对固体废物的腐蚀性进行辨别(4)能测定固体废物中重金属含量(5)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能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分析、检测(6)能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7)能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3.2课程通用能力目标(1)培养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习惯(2)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及与人沟通能力(3)具有安全、节约、环保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5)能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办法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工业固体废物的分类管理第二条工业固体废物分为有害废物、非有害废物两类。
第三条有害废物指对人体健康或者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废物,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废物、有机溶剂废物、有害化学品废物等。
第四条非有害废物指不具有有害性质的工业废物。
第五条有害废物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特殊处理,不得与非有害废物混合存放、运输、处理。
第六条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分类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三章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制度,确保废物的安全、高效收集与运输。
第八条收集与运输工具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第九条有害废物的收集与运输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和许可的单位进行,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条收集与运输工具应当标明废物的名称、分类等信息,并使用统一的标识,以便于识别和管理。
第四章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与处置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与处置制度,确保废物的安全、环保处理。
第十二条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场所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
第十三条有害废物和非有害废物应当分别进行储存,不得混存。
第十四条储存废物的容器和设施应当标明废物的名称、分类等信息,并使用统一的标识,以便于识别和管理。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制定废物的处置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废物的处理,不得随意倾倒、排放。
第十六条对于有害废物,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特殊处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第五章监督与管理第十七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监管,定期检查和评估企业的废物管理情况。
第十八条对于废物管理不合规的企业,环境保护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等相应的行政处罚。
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建筑固废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包括混凝土碎块、砂石、砖瓦、木材、钢筋、泥浆等。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量大、周期长,建筑固废产生量也相应巨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不可忽视。
因此,建筑固废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保措施之一。
建筑固废监测的目的是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以确保其合规处理和回收利用,并通过监测结果来评估环境影响和施工质量。
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应明确监测的范围和内容。
监测范围应包括施工现场所有可能产生的固废类型,如建筑垃圾、施工材料废弃物等。
监测内容应包括固废的产生量、产生位置、运输过程、储存方式、回收利用情况等。
其次,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应规定监测方法和设备。
监测方法应选取可靠、准确的技术手段,例如利用称重传感器、智能监测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如抗压、耐候、抗腐蚀等。
再次,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应明确监测的频次和时间。
监测频次应根据施工量和工期来确定,可以采取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监测时间应覆盖整个施工过程,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
另外,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应指定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责任单位可以是建筑主体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
责任人则是具体负责监测工作的人员,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最后,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应包含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利用。
监测结果应及时传递给相关单位并进行有效利用,如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优化废弃物处置方式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建筑固废监测方案,可以实现对建筑固废的全程管控,提高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水平,有效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建筑固废监测方案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也能够推动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高度重视建筑固废监测工作,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其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