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兰喀斯特森林圆叶乌桕AM真菌多样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生态系统的瑰宝,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暗色真菌(AM真菌)是一种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复杂共生体的微生物。
这种真菌不仅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还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进行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某地,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AM真菌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培养。
三、AM真菌的分离与鉴定1. 样品采集与处理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土壤样品采集。
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用于AM真菌的分离和培养。
2. 分离与培养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土壤样品中的AM真菌进行分离。
在无菌条件下,将分离出的AM真菌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观察。
3. 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出的AM真菌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包括AM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信息。
四、结果与分析1. AM真菌的种类与分布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共分离出XX种AM真菌。
这些真菌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2. AM真菌的生长特性通过对AM真菌的培养和观察,发现这些真菌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共生关系。
其中,某些AM真菌与特定植物种类的共生关系更为紧密,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 AM真菌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AM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关系,参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有机物的分解等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AM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特征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茂兰喀斯特森林中的树木生长方式和特征与其他地区的森林有很大差异。
本文将就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以及与林隙环境的关系。
一、形态特征1.树高和冠幅: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树高一般较高,可以达到20米以上,冠幅也相对较宽。
这是因为茂兰喀斯特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降雨充沛,温度适中。
2.树干: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树干多呈直立的圆柱形,表面光滑。
树干粗壮,树皮一般为灰色或深褐色。
3.树皮: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树皮具有防御性功能,一般较厚且具有纵裂纹。
这是因为茂兰喀斯特地区的林隙环境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保护树木的内部组织免受外界侵害。
4.叶子: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叶子多为长圆形或卵形,叶片一般比较大,颜色多为深绿色或青绿色。
这是因为茂兰喀斯特地区的光照充足,而且由于林隙的缘故,树木叶片需要更大的面积来进行光合作用。
5.枝干分布: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枝干分布较为密集,枝干之间常常交织在一起。
这是因为茂兰喀斯特地区的竞争压力较大,树木需要尽可能利用林隙环境来获得阳光和养分。
二、生长习性1.生长速度: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生长速度一般较快,这是因为茂兰喀斯特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降雨充沛,温度适中。
同时,林隙边缘的环境也较为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2.竞争能力: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的竞争能力较强。
由于茂兰喀斯特地区的植被密度较大,树木需要与其他树木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等资源。
林隙边缘木通过调整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与林隙环境的关系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与林隙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林隙环境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和养分,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通过调整自身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适应了林隙环境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利用了资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Doi: 10.19675/ki.1006-687x.2020.09069茂兰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叶的功能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熊玲龙翠玲**廖全兰薛飞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550001摘要叶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外界环境的重要桥梁,与植株资源获取与利用密切相关,能直观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对策。
为探讨原生性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性状的适应性特征,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形(槽谷、漏斗、阴坡、阳坡)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的叶鲜重(FW)、叶干重(DW)、叶厚度(LT)、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绿素含量(Chl)和叶组织密度(LTD)8项叶性指标,研究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生长型、不同地形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1)茂兰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呈现出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大、叶厚度及叶干物质含量低的性状组合,叶性状的变化范围不同,其中叶鲜重和叶干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叶绿素含量较稳定。
(2)叶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好,比叶面积与叶鲜重、叶干重、叶厚度、叶绿素含量及叶干物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叶鲜重对叶干重、叶面积、叶厚度及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促进效应。
(3)不同生长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不同,常绿树种的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高于落叶树种,比叶面积则相反,落叶树种的叶干重数值较为集中,常绿树种的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数值较为分散。
(4)不同地形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叶面积表现为阴坡>槽谷>阳坡>漏斗,比叶面积为阴坡>阳坡>漏斗,叶厚度则是阳坡>槽谷>阴坡。
乔木的叶干物质含量为阳坡>阴坡>槽谷>漏斗,灌木的差异性不显著。
本研究表明原生性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的LA、SLA较大而LDMC较小,叶功能性状间的相互作用强烈,植物采用不同的叶性策略来适应微生境。
喀斯特地区药用植物金樱子AM真菌多样性研究摘要:对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根围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金樱子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为51.6%。
从金樱子根系土壤共分离到am真菌2属42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27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5种。
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枫香球囊霉(g. liquidambaris)、纯黄球囊霉(g. luteum)、明球囊霉(g. clarum)和棒孢球囊霉(g. clavisporum)为优势种。
关键词: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am真菌;侵染率;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948.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044-04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属蔷薇科多年生野生攀援植物,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药用植物,又名糖橘子、蜂糖罐、刺梨子、山石榴等,广泛分布于西南、华中、华南地区,尤以贵州分布广、产量高。
金樱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和活性成分(多糖、黄酮、皂甙、甾体化合物、三萜类物质及其衍生物),其皂甙含量可达17.29%,具抗氧化、降低血脂血压、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等广泛药理作用[1]。
其干燥果实入药,为中药“金樱子”,具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等功效[2],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金樱子也是三金片、金鸡胶囊、壮腰健肾丸、金樱子糖浆、古汉养生精、首乌片等重要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药材之一[3]。
金樱子不仅药用价值极高,而且风味独特,可开发出具营养、保健功能的产品,如饮料、果酒、果脯、天然色素等产品。
喀斯特生境岩石出露率高、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水分渗漏性强,造成植物根系生存空间狭小[10]。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摘要】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乔木种群资源。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具有不同的生态位特征。
生态位分析揭示了各种乔木种群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中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探讨了它们的适应策略。
结果表明,不同地形部位的优势乔木种群在生态位上存在差异,这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差异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开展更深入的竞争与共生机制研究。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茂兰喀斯特森林、地形特征、乔木种群、生态位、适应策略、竞争、共生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茂兰喀斯特森林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是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质景观。
茂兰喀斯特森林地形崎岖,岩溶地貌发育,水源众多,气候湿润,物种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乔木是茂兰喀斯特森林的主要植被类型,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展现出各自的适应策略和竞争与共生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生态位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探讨其生态位差异、适应策略、竞争与共生关系,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独特的地形与植被特征,对于了解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可以深入探讨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保护与管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北方,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AM(Arbuscular Mycorrhizal)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保护区内的关键菌群。
它们在促进植物营养摄取和生长中起到关键作用,为植物生长的助力器,并且能形成土壤生物网络的桥梁。
本文旨在研究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种类、分布及其分离培养方法,以期为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以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生态类型的区域进行采样。
(二)研究方法1. 采样与分离:在研究区域内进行土壤采样,并从土壤中分离出AM真菌。
2. 形态学鉴定:对分离出的AM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对AM真菌的DNA进行扩增,并利用测序技术进行鉴定。
4. 分离培养:对AM真菌进行纯培养,研究其生长条件及生理特性。
三、AM真菌的种类与分布(一)种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本研究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多种AM真菌,包括常见的种属如Glomus、Acaulospora等。
(二)分布AM真菌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受到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生态类型的区域,AM 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
四、AM真菌的分离培养(一)培养基的选择AM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本研究选择了不同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成分进行培养基的配制,并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对AM真菌生长的影响。
(二)生长条件AM真菌的生长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一般为25℃左右),适宜的湿度和光照条件对AM真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三)生理特性通过对AM真菌的纯培养,我们研究了其生理特性,如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对重金属的耐受性等。
这些生理特性对于了解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北方,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AM(Arbuscular Mycorrhizal)真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M真菌能够与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形成菌根结构,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同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还能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为AM真菌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研究方法(1)样品采集: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土壤样品采集。
采集的土壤样品需进行无菌处理,以避免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2)AM真菌的分离与培养:采用常规的分离培养方法,对土壤中的AM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
在无菌条件下,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观察。
(3)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分离得到的AM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其种类和亲缘关系。
三、研究结果1. AM真菌的种类与分布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我们得到了多种AM真菌的菌株。
这些菌株在种类和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特点,表明该地区AM真菌的多样性较高。
2. AM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我们成功地从土壤中分离出了多种AM真菌的菌株,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了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菌株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通过对分离得到的AM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我们确定了其种类和亲缘关系。
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的AM真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优势种群。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了解了该地区AM真菌的种类、分布和特点。
AM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功能研究进展麻云霞;李钢铁;梁田雨;马媛;潘羿壅;童春元【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科技》【年(卷),期】2017(043)003【摘要】AM真菌物种多样性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促进植物营养吸收、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全球碳氮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作用.由于它们在农林、环境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国内外关于AM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受到较高的关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AM物种多样性及相关生态学研究等已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从目前对AM真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分布、影响因素和生态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内生真菌进行阐述,探索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理和生态功能,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促进我国在菌根学上的进一步发展.【总页数】7页(P32-38)【作者】麻云霞;李钢铁;梁田雨;马媛;潘羿壅;童春元【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相关文献】1.草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J], 王长庭;龙瑞军;丁路明;来德珍;李有福2.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时间变异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J], 覃光莲;杜国祯3.AM真菌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影响因素及维持机制 [J], 杨海水;熊艳琴;王琪;郭伊;戴亚军;许明敏4.河北峰峰矿区构树AM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 [J], 李华健;贺学礼5.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 [J], 李禄军;曾德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北方,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其中,AM(Arbuscular Mycorrhizal)真菌是一种与植物根系共生的重要微生物,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研究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种类及其分离培养方法,以期为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为AM真菌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研究方法(1)采样方法:在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地区设置采样点,采集根系土壤样品。
(2)AM真菌的分离与纯培养: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AM真菌的分离和纯培养。
(3)鉴定与分类:对分离得到的AM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种类和分类地位。
三、AM真菌的种类与分布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采样和分离培养,我们得到了多种AM真菌。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我们确定了这些AM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种类丰富,不同种类在保护区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中分布存在差异。
四、AM真菌的分离与培养对于AM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我们采用了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
首先,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和根系残留物。
然后,采用梯度稀释法将土壤样品稀释至适当的浓度,接种到含有适当营养基质的培养基上。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AM真菌即可在培养基上形成明显的菌落。
通过多次纯化培养,我们成功获得了多种AM真菌的纯培养物。
五、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进行采样、分离和纯培养,研究了保护区的AM真菌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AM真菌种类丰富,不同种类在保护区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中分布存在差异。
茂兰喀斯特森林特有种植物叶片重金属含量特征罗绪强;陈光美;张桂玲;杨鸿雁;容文枝;李茜【摘要】为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几种特有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含量>100 mg/kg的元素有Fe和Mn,10~100 mg/kg的元素有Zn和Pb,<10 mg/kg 的元素有Cd和Ni.按鲍恩和埃塞林顿的划分标准,Pb 、Cd 、Fe、Mn 、Zn含量均已达到甚至超过植物中毒水平,植物存在着受重金属毒害的潜在风险,但除Pb外,各重金属含量均处于世界陆生维管植物元素平均含量范围内.Cd、Pb、Mn和Zn 为正偏态分布,Fe和Ni为负偏态分布.不同种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植物重金属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和变异系数均表现为Mn>Cd>Pb >Zn>Fe>Ni,反映了植物所处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21【总页数】4页(P149-152)【关键词】喀斯特森林;植物;特有种;重金属【作者】罗绪强;陈光美;张桂玲;杨鸿雁;容文枝;李茜【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18;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18;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贵阳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5;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14;Q948.13重金属是指比重>4.5 g/cm3的金属,重金属大多属于过渡元素,它们能与各种无机和有机配合基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重金属被植物所利用成为必需元素,包括Fe、Mn、Cu、Zn、Ni和Mo 6种,占全部19种植物必需元素(含Na、Si)的31.6%,而正常地以低浓度存在于环境中的另一些重金属元素如Ag、Cd、Hg、Pb等,植物吸收微量就可能中毒,这类元素非植物必需,属于有害元素[1-2]。
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乔木植物功能型分类郑振宇;龙翠玲【摘要】以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内不同地形部位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通过计算重要值,选取22个优势度相对较大的乔木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及相关性分析,以x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等方法来测定乔木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及其在不同地形部位的数量变化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优势乔木树种可划分为5组功能型,第一组功能型为轮叶木姜子、黄梨木、梓叶槭、掌叶木、云贵鹅耳枥、翅荚香槐,以轮叶木姜子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坡地地形中;第二组功能型为青冈栎、圆叶乌桕、朴树、齿叶黄皮、桂皮、香港四照花、狭叶润楠、灯台树,以青冈栎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第三组功能型为四照花、尾叶罗伞、樟叶槭,以四照花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第四组功能型为多脉榆、黄连木,以多脉榆为优势种,较均匀地分布在漏斗、坡地和槽谷地形中;第五组功能型为巴东荚莲、香叶树、柿树,以巴东荚莲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槽谷地形中.不同功能型对不同地形部位的适应特征有明显差异.【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54)004【总页数】5页(P843-847)【关键词】茂兰;喀斯特森林;功能型;优势种;种间联结【作者】郑振宇;龙翠玲【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植物功能群是指对环境条件表现出相似反应,对主要生态过程有相似影响的植物组群,以植物功能群为研究单元能降低复杂生态系统的研究难度,提高研究效率[1]。
目前,许多生态学者正在研究全球变化条件下不同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特征[2]。
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往往是该地区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植被与动植物物种地带性分布特点[3],影响了植被的结构,反映着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状态。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一个地形复杂、植被丰富多样的地区。
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中,不同地形部位拥有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这对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中不同地形部位的优势乔木种群进行生态位研究,探讨它们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竞争关系。
一、研究区域介绍茂兰喀斯特森林位于中国云南省,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地形复杂,分布有众多的溶岩洞穴、岩溶峰林和峡谷地貌。
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因素等原因,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组成,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等多种类型的森林。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域内,不同地形部位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为研究不同地形部位的优势乔木种群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数据基础。
二、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选择代表性样地,并记录下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组成、数量和分布情况。
2. 样地调查:在选定的样地内,进行细致的样地调查,记录下各种乔木的数量、树高、胸径等定量数据。
3. 生态位分析:通过采集到的样地数据,对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进行生态位分析,包括生长形态、生理生态特征、生态位宽度等方面的研究。
三、不同地形部位的优势乔木种群生态位分析1. 峭壁地貌上的优势种群在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峭壁地貌上,常见的优势种群包括黄连木、板栗、杜英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耐旱能力,它们的根系深入峭壁缝隙中,以便获取水分和养分,适应了这一地形的特殊环境。
它们的生长形态多呈现为矮小且株型扭曲,生理生态特征呈现出抗干旱、抗风蚀的特点。
在茂兰喀斯特森林的河谷地貌中,常见的优势种群包括水杉、云杉、水青冈等。
这些树种生长在水源充足的环境中,其根系向深层发达,可以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由于其生长地具有充足的水源和较高的湿度,这些树种的树高和胸径相对较大,而且树冠茂盛,生态位宽度较大。
茂兰自然保护区四药门花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陈晓熹;申长青;洪文君;曾思金;周玉洁;黄久香【摘要】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Loropetalum subcordatum communities in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Guizhou in October,201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42 species belonging to 60 families and 104 genera,dominated by Lauraceae, Theaceae, Moraceae, Euphorbiaceae, Rubiaceae, Rosaceae and Myrsinaceae. Analysis showed that 67.02% of genera of seed plants were tropical distribution,among them,22.34% pantropic distribution.Species diversity analysis resulted that 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species diversity was the highest at shrub layer, and the lowest at herb layer. Evenness index was the highest at shrub layer and the lowest at tree layer. The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d that L.subcordatum communities in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ad difficulties for natural regeneration was by fewer seedlings, indicating L.subcordatum would be regenerated by other broad leaf tree species.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ed such as thining and making gap in the investigated communities for better conservationrate of seedlings.%2015年10月,应用样方调查法对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群落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42种,隶属60科104属;群落以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桑科Mo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茜草科Rubiaceae,蔷薇科Rosaceae和紫金牛科Myrsinaceae为优势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7.02%的种子植物属为热带分布型,以泛热带分布最为丰富,占22.34%.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以灌木层最高,草本层最低;均匀度指数以灌木层最高,乔木层最低.调查显示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四药门花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弱,小苗数量少,表现为衰退型种群,在演替过程中很可能被其它阔叶树种取代,致使该种群面临灭绝的威胁.建议适当疏林、开林窗改善林下生境,提高四药门花幼苗的存活率.【期刊名称】《浙江林业科技》【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7页(P22-28)【关键词】四药门花;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茂兰自然保护区;调查【作者】陈晓熹;申长青;洪文君;曾思金;周玉洁;黄久香【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南方石灰岩植物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南方石灰岩植物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乳源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广东韶关512700;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南方石灰岩植物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三亚572023;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南方石灰岩植物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南方石灰岩植物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南方石灰岩植物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檵木属Loropetalum常绿灌木或小乔木[1]。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侯满福;沈庆庚;覃海宁【摘要】采用典型样方法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特征.主要结果有:①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但单种科单种属多,单种属占总属数的61.74%;乔木层优势种不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较明显;乔木层重要值最大的种类可能并不占据优势层片,群落类型十分复杂多样;②在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最高不同,仅物种丰富度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都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③茂兰喀斯特森林原生性强,是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植被的典型代表.针对这类复杂多样的植被,深入研究并明确揭示其群落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可为同地带喀斯特退化环境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的物种配置提供科学参照.%Based on investigating data of 10 000 m2 of 9 plots,details of phytocoen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community,such as species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diversity,were provided. The ma in results are:①vascular plants in the original forest are very divers while neither species in genus or genus in families is scarce. Up to 61.74% of the total genera constitute only one species. Dominant species are unclear in tree layers, and the species with biggest important value may not be those in canopy. Shrub layer are dominant with species of Bambusoideae,Lauraceae,Fagaceae,Myrsinaceae,and herb layer are dominant with species of Urticaceae,Acanthaceae and Dennstaedtiaceae;②differ from the typical ever green broad leave forestin the same belt,which shrub layer is the highest in all layers of the community,except species richness,Shannon-Wiener index,Simpson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of tree layer are the highest,following by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 er in turn;③The fact that the community has complicated species composition but unclear dominant species may indicate that most of species have been survival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the forest contain much information of what it should have had. It may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to afforestation to the larg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in similar karst environment in Southwestern China.【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9)001【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作者】侯满福;沈庆庚;覃海宁【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息中心,北京,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息中心,北京,1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1-2],深入研究原生性森林群落的各项特征,对揭示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指导退化环境的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龙翠玲
【期刊名称】《山地学报》
【年(卷),期】2009(027)003
【摘要】分析了茂兰瞎斯特森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隙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140~210 m2时最大,随林隙面积的进一步扩大,H'呈下降趋势.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指数 H' 在林隙形成的20~30 a间达最大值,随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 H'在林隙形成初期至40 a时逐渐增加,在40 a时达最大值,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其他生长型滞后.各生长型物种丰富度指数R1和均匀度指数 J 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生态优势度λ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和草本植物和缓,灌木和草本植物对林隙环境的时空变化最为敏感.
【总页数】7页(P278-284)
【作者】龙翠玲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4
【相关文献】
1.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更新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J], 龙翠玲;余世孝
2.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植被恢复的物种组成及生活型特征 [J], 龙翠玲
3.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种子雨、种子库空间变异 [J], 龙翠玲;余世孝
4.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大小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J], 龙翠玲
5.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更新的动态规律 [J], 龙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茂兰喀斯特森林优势灌木植物功能群划分郑振宇;龙翠玲【期刊名称】《林业科技开发》【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选择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灌木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内不同地形中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
通过重要值计算结果选取了灌木的24个优势种,根据植物种间联结性,对优势种进行植物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该灌木优势种共可划分为5组功能群,F1: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以革叶铁榄为优势种;F2: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以裂果卫矛为优势种;F3:主要分布在槽谷地形中,以长梗罗伞为优势种;F4:主要分布在槽谷地形中,以球核荚!为优势种;F5:主要分布在坡地地形中,以中华蚊母树为优势种。
由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推断喀斯特地区植物种间松散的联结关系可能是森林植被物种共存的机制之一。
%The communities and the shrub species at different topography sites in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importance values,24 shrub dominant species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funct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nctional type 1(F1)mainly distributed in funnel terrian with the 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 as dominant species,the functional type 2(F2)mainly distributed in funnel terrian withthe Euonymus dielsianus as dominant species,the functional type 3( F3 ) mainly distributed in valley terrian with the 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as dominant species,the functional type 4( F4)mainly distributed in valleyterrian with the Viburnum propinquum as dominant species,the functional type 5( F5)mainly distributed on hillside terrain with the Distylium chinense as dominant species. Based on th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communities,a conclusion could be drawn as that the loos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might be one of the coexistence mechanisms of Karst forests species.【总页数】5页(P36-40)【作者】郑振宇;龙翠玲【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乔木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J], 覃弦;龙翠玲2.茂兰喀斯特森林优势灌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 [J], 秦随涛;龙翠玲;吴邦利3.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乔木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 [J], 覃弦;龙翠玲4.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 [J], 秦随涛;龙翠玲;吴邦利5.茂兰喀斯特森林亚优势种短萼海桐树干液流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 [J], 刘延惠;舒德远;崔迎春;侯贻菊;赵文君;丁访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茂兰喀斯特森林圆叶乌桕AM真菌多样性研究摘要:对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进行了初步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桕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为44.3%;从乌桕根系土壤中分离到AM真菌2个属29种,分别为球囊霉属(Glomus)21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8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枫香球囊霉(G. liquidambari)和凹坑无梗囊霉(A. excavatadun)为优势种。关键词: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多样性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 Diversity in Sapium Rotundifolium inAbstrac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in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Libo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to study their divers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oot colonization rate of S. rotundifolium was 44.3%. 29 species in 2 genera(21 Glomus species and 8 Acaulospora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rhizospheres soil of S. rotundifolium. Glomus was the dominant genus; while G. liquidambari and A. excavatadun were dominant species.Key words: 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fection rate; diversity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陆生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共生微生物,能够与90%的维管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1]。AM真菌通过延长的菌丝提高植物对水分及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改善根际环境[2,3],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抗病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植物代谢过程[4-6]。AM真菌又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而产生的菌根技术有望解决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中造林成活率低、植被生长缓慢等技术难题。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是在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土等特殊生境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植被和AM真菌多样性。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又名雁来红、红叶树,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乌桕属(Sapium)落叶乔木[7],耐高温、干旱,速生,根系沿岩缝的穿透能力强,常在岩面生长,对喀斯特环境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是该地区森林中耐旱、喜钙的建群植物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先锋树种之一。圆叶乌桕又是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8],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种子含油率高、品质优良、用途广泛。另外,乌桕中含有槲皮素、多酚类、香豆素及鞣花酸类、萜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炎及降低胆固醇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及过度垦殖造成石漠化进程加剧,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因此寻找应对策略探索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重建首先是植被定植,对于西南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特有植物AM真菌多样性调查、植物与AM真菌菌种的最佳共生组合的筛选是成功植被的基础。本研究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为取样地点,研究喀斯特地区的特有树种圆叶乌桕土壤和根系内AM真菌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并获得了优势AM真菌菌种,有助于建立规范的菌根化育苗技术,对于菌根技术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工造林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2010年10月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森林里,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圆叶乌桕根际土壤[9]。首先去除5 cm的表层土,挖10~20 cm深的土壤剖面,收集根际土壤1~2 kg,装入到塑料袋中,同时剪取圆叶乌桕的部分新鲜幼嫩根系,装入到盛有福尔马林-酒精-醋酸混合固定液(FAA)的小瓶中,分别将土样置于阴凉处,根样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1.2 样品鉴定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圆叶乌桕的根系进行处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侵染程度,测定其侵染率。其计算公式[10]如下:菌根侵染率=∑(10%×根段数+20%×根段数+30%×根段数+……+100%×根段数)/观察总根段数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镜检孢子,记录孢子数和孢子的分类特征[10],参照检索表和近几年发表的新种、新记录种以及网站()提供的种的描述及图片对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进行鉴定。1.3 AM真菌各指标测定及计算根据刘润进等的《菌根学》[10],各指标测定方法如下:①孢子密度(Spore number,SN)指10 g土样数中AM真菌的孢子个数,SN=某土样中AM真菌所有孢子数/土样。②分离频度(Frequency,F)指AM真菌某属或种在样本总体中出现的频度,F=(AM真菌某属或种出现的次数/土样数)×100%。③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RA)指该采样点AM真菌某属或种的孢子数占总孢子数的比率,RA=(该采样点AM真菌某属或种的孢子数/该采样点AM真菌总孢子数)×100%。④重要值I=(F+RA)/2,分离频度和相对多度的平均值。⑤将AM真菌的优势度按分离频度(F)划分为5个等级:F>80%为优势属(种),60%<F≤80%为最常见属(种),40%<F≤60%为常见属(种),20%<F≤40%为少见属(种);F≤20%为偶见属(种)。各参数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物种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来描述,其计算公式如下:H=-■pilnpis为土样中AM真菌的种类数,Pi为种i所占的比例,H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1.4 数据分析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2 结果与分析根段压片、镜检后可观察到圆叶乌桕根皮层组织细胞间及细胞内均存在大量的AM真菌菌丝、孢子、泡囊(图1)及菌丝圈(图2),并在根系外部形成根外菌丝围绕根系,其菌丝多沿根系生长方向延伸;有一些菌丝直接侵入皮层细胞,形成胞内卷曲菌丝和菌丝圈。在圆叶乌桕根系中,AM真菌生长旺盛期开始形成孢子和泡囊结构,泡囊结构在细胞外或细胞内。AM真菌对植物的侵染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从早春开始上升,夏秋季达到顶峰,而后开始下降。同一植物的不同土层菌根侵染率也不同。圆叶乌桕是在秋季采集的,采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测定圆叶乌桕的根系侵染率为44.3%,这表明AM真菌能够与圆叶乌桕形成很好的共生关系,圆叶乌桕根内含有丰富的AM真菌,为AM真菌的菌根依赖性植物。圆叶乌桕根际土壤中的AM真菌的多样性丰富,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2个属29种,球囊霉属(Glomus)21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8种。优势种2种,为球囊霉属(Glomus)中的枫香球囊霉(G. liquidambari)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中的凹坑无梗囊霉(A. excavatadun);最常见种为脆无梗囊霉(A. delicate);常见种较多,共16种,其中球囊霉属有12种,无梗囊霉属有4种;少见种有10种,其中球囊霉属有8种,无梗囊霉属2种(表1)。枫香球囊霉和凹坑无梗囊霉的孢子密度分别为38.33和12.67个/10 g土,分离频度分别为98.33%和80.67%,相对多度分别为31.92%和9.66%,重要值分别为65.13%和45.16%,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6和0.22。对鉴定出的两个属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在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多样性指数5个指标中差异均显著(表2),且球囊霉属分离频度大于80%,说明球囊霉属为圆叶乌桕中的优势属,其能够与圆叶乌桕形成更好的共生关系。3 讨论喀斯特森林起源古老,植物区系复杂,石灰岩特有植物异常丰富,磷含量较低,生态环境特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喀斯特森林中植物的分布和生存、生长和发育、群落演替和其AM真菌的多样性密切相关。AM真菌的多样性及其对宿主植物根的侵染率受到宿主植物、土壤环境和群落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对宿主植物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其种属的组成和孢子密度在不同宿主植物根围有明显差异[11]。不同种属的AM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且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存在一定的差异[12-15]。喀斯特森林的圆叶乌桕根围土壤中AM真菌多样性丰富,其中球囊霉属为优势属,枫香球囊霉、凹坑无梗囊霉为优势种。有研究发现[16,17],球囊霉属在中性或碱性土壤条件下出现较多,在pH 5~9的范围内,土壤碱性越大,球囊霉属所占的比例越大。喀斯特森林中,基岩及土壤富钙、偏碱性,圆叶乌桕根际球囊霉属为其优势属,这与张美庆等[12]的研究结论一致。赵莉[18]研究表明球囊霉属是荒漠地区的优势种。陕北干旱地区中AM真菌球囊霉属的种类最多,其次为无梗囊霉属和盾巨孢囊霉属[19-22]。AM真菌可以促进土壤循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稳定土壤结构,产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23],还可通过自身生长繁殖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等固定在生态系统中[24],AM真菌的菌丝高度分枝,在土壤中构成一个菌丝网络,形成菌丝桥,将不同植物的根系连接起来,而菌丝对矿质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比植物的根系快,可以提高植物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性。冀春花等[25]研究表明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条件可能是AM真菌发生和分布的重要制约因素。喀斯特地区水分亏缺,水分是该区域的限制因子,圆叶乌桕为荔波县喀斯特森林的适生植物,耐旱能力极强,一方面与它自身的生理特性相关,同时也可能和其根际AM真菌多样性丰富关系密切[26]。圆叶乌桕对喀斯特环境有特殊的适应能力,可以作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先锋树种,树种的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是关键问题。调查圆叶乌桕中AM真菌的多样性并分离筛选出其中的优势AM真菌菌种,制作相应的菌剂,培养圆叶乌桕菌根苗,可为石漠化的治理及喀斯特地貌植被恢复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参考文献:[1] AKHTAR M S,SIDDIQUI Z. Ab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s potential bioprotectants against plant pathogens[J]. Mycorrhiza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Forestry,2008,1:61-69.[2] TANAKA Y, YANO K. Nitrogen delivery to maize via mycorrhizal hyphae depends on the form of N supplied[J].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2005,28:1247-1254.[3] LAPOINTE L, LERAT S. Annual growth of the spring ephemeral Erythronium americanum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mycorrhizal status[J].Can J Bot,2006,84:39-48.[4] 陈双臣,刘爱荣,孙三杰. 丛枝菌根真菌对有机基质性状及番茄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598-13599.[5] GRUNWALD U, GUO W B, FISCHER K, et al.Overlapping expression patterns and differential transcript levels of phosphate transporter genes i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Pi-fertilised and phytohormone-tp [7]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517-518.[8] 周俊新,李宝银.乌桕综合评分法选优性状指标体系[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30(3):237-241.[9] 吴丽莎,王玉,李敏,等.崂山茶区茶树根围AM真菌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9,17(5):499-505.[10] 刘润进,陈应龙.菌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 钱伟华,贺学礼.荒漠生境油蒿根围AM真菌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9,17(5):506-511.[12] 张美庆,王幼珊,邢礼军. AM真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各土壤气候带的分布[J].菌物系统,1999,18(1):25-29.[13] 张美庆,王幼珊,邢礼军. 环境因子和AM真菌分布的关系[J]. 菌物系统,1999,18(2):145-148.[14] 盖京苹,刘润进.土壤因子对野生植物AM真菌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470-472.[15] 盖京苹,刘润进,李晓林.山东省不同植被区内野生植物根围AM菌的生态分布[J].生态学杂志,2000,19(4):18-22.[16] 张美庆,王幼珊,张弛,等.我国北方V A菌根真菌某些属和种的生态分布[J].真菌学报,1994,13(3):166-172.[17] 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23.[18] 赵莉.毛乌素沙地豆科植物根际AM真菌生态分布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19] 杨宏宇,贺学礼.陕北柠条锦鸡儿根际AM真菌研究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2005(4):43-45.[20] 何跃军,钟章成,刘济明.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77-1081.[21] 何跃军,钟章成,刘济明,等.构树幼苗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09-2213.[22] SMITH S E,READ D J.Mycorrhizal Symbiosis[M].London:Academic Press,1997.[23] OLA′H B, GOUGH C.Nod factors and a diffusible factor from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stimulate lateral root formation in Medicago truncatula via the DMI1/DMI2 signaling pathway[J].Plant Journal,2005,44(2):195-207.[24] 杨宏宇,赵丽莉,贺学礼.丛枝菌根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中的作用[J].干旱区地理,2005,28(6):836-842.[25] 冀春花,张淑彬,盖京苹.西北干旱区AM真菌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7,15(1):77-83.[26] 张帆,宋林华.滇东南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与圆叶乌桕的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岩溶,1993,12(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