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教育更靠近原点
- 格式:docx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1
尊重成才规律:尊重是素质教育的原点作者:张福州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28期素质教育是什么?定义上说: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
定义还从教育目的、对象、内容、评价、结果上,作了系统解释。
一望而知,其实就是两个字:“尊重”。
在中小学阶段,更无须把“素质教育”说得过于复杂,归根结底,也是“尊重”。
尊重孩子,尊重教师,尊重真理,尊重事实,尊重学生成才的规律。
一、要尊重学生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可爱的天使,是正在学习、等待成熟的群体;细细一想,其实就是一群个性各异、渴望长大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梦想。
孩子与孩子之间,在经历、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意志等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
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差异。
孩子有可塑性,未来有多种可能。
一般来说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在镜子里面的是尊重,显现出来的就是尊重;照在镜子里的是虚伪,显现出来的还是虚伪。
笔者身处教学一线,发现社会、学校及家庭越来越尊重孩子,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但有时经历的一些事,也似乎与“尊重”大相径庭。
比如,在个别地方,每天早上七点,学生就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苦心攻读;下午大约六点,才可以背着沉重的书包离校。
问:为什么要让孩子苦苦“加班”?是分数,是分数不好,想提高分数,于是有时就剥夺学生的额外时间。
又要问了:课堂上,没有教好吗?为什么非得课外补?如果课堂上教好了,为什么课外还要补?——这部分学校,有时存在不尊重学生的现象。
学生内心愿意补课吗?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自己的课余时间?学校有统一的课表,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为什么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来?——这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
既然国家规定的课表与作息时间都是科学的,为什么要违背科学?这些值得认真思考。
当占用学生的休息与玩乐时间去给学生补课时,这“补课”倒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了。
有时,好像谁不去补课,倒成了对学生的不负责?——不尊重“师者之道”。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尊重”,那么映在一些孩子眼里有“尊重”二字吗?在孩子踏进学校的第一步,心情是多么激动而豪迈呀!当这么多的“不尊重”在孩子面前摆出来时,一些孩子又学会了尊重谁呢?有的孩子天天在书堆里学习,难得有机会仰望星空,难得有机会亲自大自然,难得有机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养正”沃土滋养教育蓬勃生长作者:赵倩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7期教育的意义大抵就在于“养成”与“改变”,它对人格的塑造、行为的规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惯,带有极为明显的人性色彩,是个体内在思维的外化。
“养好习惯之根,正好人生之本。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着眼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尽心为学生上好人生的修养课程。
“做教育,经不起忽悠”这是李乃让校长任职20余年来所坚守的态度与原则,也是学校治学精神的一个代表。
经过实践的打磨与锤炼,“养正”文化已在学校生根,成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引领。
从百年沧桑中走来——“养正”教育的文化脉络事实上,对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来说,“养正教育”的关键就是“养”,而“养”的对象就是习惯。
1906年建校,迄今,学校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
在漫长的教育岁月中,学校始终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李乃让校长上任之后,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在原有的“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的办学思想基础上,开启了关于学校教育理念的探索。
最初,学校提出以养成教育为出发点,逐步使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做人的办学思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3年,学校开始明确“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的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印发好习惯指导手册,率先实施德育导师制,倡导“尊重人本、立足校本、务求效本”的“三本管理”,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提高了管理效能。
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学校紧跟时代进步需求,确立起“好习惯、好人生”的工作品牌,摸索出“五个一致”(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相一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一致,文化浸润与行为训练相一致,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一致,教育要求与表彰激励相一致)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
五个一致保证了好习惯培养的深入实施,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以“自理”为起点的生活习惯,以“倾听”为前提的学习习惯,以“守规”为主导的行为习惯。
在北师大张东娇教授等专家的帮助与指导下,依托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积极心理视角下好习惯方法与途径的探索”的研究,学校全力打造包括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公共关系文化等七个纬度的“文化城北”,构建完整、科学的养成教育办学实践体系。
回到原点中考优秀作文_回到原点作文800字回到原点,从零开始,不要抱有侥幸,你的成功必须从原点开始,你的硕果也必须从零开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回到原点中考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回到原点作文800字【1】只顾低头向前,我迷了路。
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都走得好仓促。
回首,望中国文化,回到原点。
他一个人,一间茅屋,一园爱菊。
一碗清酒。
回到心灵之原点,这是陶渊明的选择。
他不要宝玉财富,他独爱满院菊色;他不要名利双收,他唯恋与南山相伴。
便提笔一挥“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爱无世俗喧嚣的一方净土,他恋在那里每天“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地云卷云舒”的悠闲。
陶渊明回到原点,不是怯懦,是看破红尘后的返璞归真。
如今,有多少人沉溺于灯红酒绿的城市,有多少人被金钱模糊了双眼。
他们每天劳累奔波,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只为了再赚一些钱去机械化地买车买房。
有人说,不是为了钱,为了情。
而情比钱坚,何必如此?两个人有情,就会幸福。
何必盲目效仿?不是有房才可以幸福,不是有钱就能够幸福。
让我们追溯根本,放平心态,正确看待金钱,回到心灵的原点。
选择自己的选择。
再望李太白。
“天上谪仙人”的直爽豪气,如此狂傲。
自称“天子呼来不上朝”,等级制度森严的朝廷又怎能容得如此狂傲之人,他远离朝廷,浪迹天涯。
放弃官场而拥有本真,仍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
远离官场中心,回到心灵的原点。
心中狂气长存,使人听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最强音。
回到心灵原点,不消磨傲骨,回到心灵原点,不为权力斗争。
驻足,回顾历史。
爱唐诗之神韵,爱唐人之潇洒。
回顾文化,让我们回到心灵原点。
远离机械化,过于物质化的生活,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现代化的如今,权力,金钱与贪婪让人们忘记了原点与本真,忘记了唐诗之中唐人的智慧。
忘记了陶渊明看破红尘后的返璞归真,忘记了李太白远离官场后的惬意,回到心灵的原点,领悟心灵的真谛。
唐人有回到原点的智慧和勇气,而如今多少人忘却了回归本真,忘却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的命脉。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功利化、应试教育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从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在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功利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让教育变得功利化,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才的初衷上来。
其次,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
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回归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最后,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失去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通过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只有让教育回归到原点,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人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7年第5期(总第245期)名家理念▲在守望中走向教育的远方钱希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们总是愿意把仰望星空比作是追寻理想的一种姿态,而把脚踏实地比作是实现理想的一种行动。
倘若只是仰望天空,没有脚踏实地的耕耘,那么再美的天空终究只是一个无法靠近的梦;倘若只专注于脚下的耕耘,而缺失对天空的仰望,那么,不断的耕耘会容易止步于简单的重复,而无法在不断的自身超越中走向教育的远方。
从教三十多年,在脚踏实地与仰望天空之间,我找到了一个引领我走向教育远方的词:守望。
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所谓的“守”,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始终坚守,所谓的“望”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寻,正是在“守”与“望”的不断切换中,使我无论是带着一脸的稚气初涉讲台时,还是历经一次次教学历练,走向“省培”“国培”的讲台时;无论是坐在最普通的课堂里倾听老师们家常课的时候,还是带着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课堂里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无论是和老师们在一个个夜晚切磋教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每次学术会议向同行们讨教的时候,“找寻属于自己的教学”始终是自己不变的教育愿景。
正是这份愿景,养成了守望的自觉,即使是那些最平凡的课堂或者研讨活动,我都会带着一份感恩与欣赏,用心去体察与思考,并及时记录那些随感随思,不知不觉中,感觉通向教育愿景的路在敞亮、在舒展……2016年的盛夏时节,当我的第三本教育专著《找寻属于自己的教学》出版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个农民,在过去漫长却又短暂的一个个日子里,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辛勤播种的过程中,不时地坐在田埂上仰望天空,似乎看到了童年时代满是星星闪烁的星空,看到了自己从一个青涩的教师在走向教育的远方。
一、在思考中看到教育的愿景记得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小威廉姆斯·E·多尔教授在他的《课程愿景》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去创造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句话起码表达了如下两层意思:一是美好的未来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二是美好的未来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唯有不断的努力方能不断地收获不断更新着的美好未来。
龙源期刊网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作者: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3期现代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能力的“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人,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实现以综合为导向的转变,也就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
让教育返璞归真,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小学教育素养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鉴于此,教育首先应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一种常态的教育,也是一种朴实的教育。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充满活力的、完整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需要与愿望,尤其有发挥独特能动性的愿望。
教育不应割裂其身心发展而孤立地培养他们,而应塑造和培养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应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状态,开展正确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以人为本,保留、引导、升华孩子好动、好奇、率真、善良等本性,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工作重点,也是全体教职工努力的方向。
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全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当你走进校园,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勤奋努力、守纪律、讲礼貌,每个学生都是快乐的、身心健康的。
这一切,靠的就是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靠的就是全体教师精心教育的结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各种活动:广播操比赛、“六一”运动会、演讲、绘画、书法、手工制作、读写大赛等……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手把手地教。
教师忙碌着,学生快乐着,校园内到处是欢歌笑语。
我们为何而教育?这就是答案。
如何实践办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中得到启示: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回到原点初三优秀作文1000字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回到原点初三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回到原点初三优秀作文1“当你迷茫的时候就回到原点看看,看看最初的坚持,你是否遗忘了什么,你是否走对了路线,亦或者你的原点选对了没有。
”曾几何时,有人曾这么对我说过。
人生就像一场即时储存的游戏,每个人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履行的职责,你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举动都会改变命运线的方向,不要期待有什么回档重来,一旦按下开始键就没有回头的余地,当你选择退出的时候,也就是去马克思那里报到的时候。
因为人都有失意的时候,人生在世失败挫折神马的是难免,也因为结果的不可逆转性,当你感到无助乃至绝望的时候,一句“让你回到最初,回到原点,一切从来,一切从头开始”无疑是最让人无法抗拒和拒绝的诱惑。
可是,你可知这却是一句彻彻底底的屁话,臭不可闻。
你说它不现实,但又有很多人希望它是真的,也正是这么一句话,或者说这一类的幻想让无数人沉沦,堕落……基于这种“美好”的希冀,一堆衍生物就不断出现,时间机器啊,穿越啊,后悔药啊这一类的东西。
归结成一句话:谁不想回到过去,谁不想改写历史,谁不想回到原点,可是问题在于谁都回不去。
在最近很火的动画《魔法少女圆香》中,晓美焰为了拯救平时十分照顾自己的好友圆香的生命,以灵魂为代价,获得了倒流时间的能力,开始了无数次的时间倒流,无数次的轮回,一句“我的战场不在这里”让无数观众泪流满面。
可是结果怎样?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只是让历史不断的重演。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男主角为了缓解自己心中那份害死爱妻的负罪感,只能通过做梦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回到过去与妻子重温旧梦。
可是不管怎样,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活在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世界中,令人感到可悲。
行走在普爱教育的大道上作者:李宏伟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14期【作者简介】李宏伟,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校长。
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连云港市首批中小学名校长,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
【我的主张】普爱:育人的基点万物的生发,离不开阳光的滋养;人的成长,离不开土壤的培育。
我的求学之路从新海起航,我的教育之行从新海扬帆。
1975年,我以一名学子的身份在新海读书,开启了我的美好的中学时代;1984年,我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在新海教书,追求着我的教育理想;如今,我则是以一名校长的身份在新海践行着我的教育理想。
因为我的母校新海中学前身是建立于1930年的普爱学校,故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浸润着新海那底蕴丰厚而又独特的“普爱”文化,我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新海连绵不绝、历久弥新的“行健”精神,并逐渐形成了“普爱教育”思想。
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随之,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我有幸作为首批培养对象入选。
这进一步促使我怀着一种作为校长的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开始全面搜集、整理新海高中80年的办学发展历史,凝炼普爱文化精神,思考自身的教育哲学。
我深深地感受到,在风雨兼程的80年里,无论是在传承中西文化、解放思想、民族独立的办学初期,还是在反饥饿、反压迫的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锐意进取、负重自强、追求卓越时期,还是当下教育发展步入后生命阶段,新海高中一直秉承“普爱·行健”的优秀文化传统,从来就不曾改变过。
在人到中年后所沉淀的对生命的体悟中,在多年传道授业的教育实践的反思中,我愈发感悟到“普爱”精神是人间大道,是教育正道。
没有爱,教育便失去了根基,没有爱,教育也就没有了未来。
普爱而和,行健而立,在普爱的基点上,教育还应当“行健”,教人明辨是非,教人为民谋利,教人奋发向上。
回归幼儿原点,追随生活踪迹——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理念下的改革与实践摘要:一日生活课程是检验幼儿园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法的重要指标。
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下的改革中,回归幼儿原点,追随生活踪迹,就成教师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指标,本文提出了相关策略,可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生活;深度学习;环境创设前言:日本幼儿教育家仓桥物三首次提出:幼儿教育应该“以孩子为原点”,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彻底理解幼儿、信赖幼儿,倾听幼儿心灵之声,走进幼儿内心世界。
他在《幼儿园真谛》一书中指出:既然与生活活力的整体发展为目的,就应该以生活为本位,保持生活的自然性,才是真正的幼儿园教育。
一、在生活中寻找与儿童深度对话的机会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走向以成人指导为中心,幼儿在成人铺就的轨道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按照成人的意愿被调教,如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统一规格的零部件,缺乏生命力。
当幼儿园的小朋友看见成人不会打招呼,有很长的时间是在活动室内枯坐玩手指,而我们的教师懵头在电脑上敲文字,看不到背后的儿童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当我们的玩具高高搁置在幼儿够不着的地方灰尘密布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出了问题;当我们的游戏区域用围栏围隔,孩子不能靠近的时候,我们的环境建构也出现了问题……等等。
一系列问题的核心或许就是我们平时少了一些自问:我们的儿童在哪里?以成人的想法和愿望来建构和实施课程?还是儿童才是幼儿园真正的主人?我们有没有和孩子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也许有人说孩子懂什么?其实那是犯了经验主义的说法,真实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3—6岁的儿童,大脑发育成熟度是成人的90%,7岁时几乎接近成人,只是体力和技能技巧的缺乏而已,这样的儿童你能说他们什么都不懂吗?儿童天生就是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者,这一点有许多专家理论都已证明。
“是一招一式地教给儿童固定范式,让孩子们模仿学习和整齐划一地培养?还是更大程度给予每一个儿童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机会?”我们开展了这样深刻的研讨,大家一致公认我们给予儿童自由、自主的游戏时间太少,幼儿的一日生活作息需要优化,室内外游戏内容和幼儿游戏经验需要丰富等等成为大家的共识。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一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的引人!一直很佩服上课激情澎湃的窦桂梅老师,所以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刚购了这本窦桂梅所著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把这本书借来好好看看。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
”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
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我把下面的这段文字摘录下,引以为戒吧:以书为友,学会子啊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的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苦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她爱写作,“语言是开出来看得到的心灵之花。
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写什么——记号这一课的实录,写好这一课的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充分反映教学的自主和自省。
为什么而写——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额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不拘一格、多样多样的书写形式,“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有了这样的记录,便具有了理性的色彩,“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最终改变我们的课堂。
她从三方面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
专业自信——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专业自信。
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从这些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
回归教育本质,化解教育焦虑为主题的演讲稿分论点下午好:固本强基,德育为首,还原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不是分数的高低,不是金钱的多少,不是地位的高下,不是名声的大小。
教育的外在表现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的内在本质是打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教育不仅只是教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平。
德行为个人成长之本,国家强盛之基。
父母、老师应共同坚守德育优先原则,还原教育的本质。
家校需联合,从幼年、童年阶段为孩子们打牢道德基础,看重孩子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
贯彻个人品行修养高低胜过分数高低原则,并能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导孩子在思想上认识到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智慧相助,温暖相伴,消除教育焦虑。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老师考核评比的制度,让教育从轻松欢乐的氛围转向了焦虑紧张的形势。
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分门别类的知识竞赛,浩如烟海的假期作业,给孩子们增加了心理压力,消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作为父母、老师应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做一块高效能、能持续发电的蓄电池。
引导孩子热爱学习,辅助他们知识技能的提升,在智慧方面给予助力。
更要用温暖、平和的心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让孩子在轻松、阳光的环境下爱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教育的目的则水到渠成。
政策引导,去除功利,改善教育大环境。
教育大环境即是国家对于教育颁布的一些政策,社会导向对于教育产生的一些影响。
教育本身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慰藉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心智。
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拜金思想、利己主义不是教育的初衷。
人人向善,人人好学是教育的出发点。
政府应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号召人们重视品德修养,去处功利思想。
引领社会树立正确教育导向:成绩并非一切,品德修养优先。
将全社会营造为德行为首,技能相辅的良性循环的大环境。
让教育还原本质,让教育回归本位,让教育重焕光辉,应成为当下重要课题。
为什么幼儿园教育要贴近幼儿园生活作
文
哎呀呀,我虽然还是个小孩子,但我也知道幼儿园教育得贴近我们的生活呢!嘿嘿。
你想呀,如果幼儿园教的东西都离我们好远好远,那多没意思呀!嘿呀,我们又不懂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但是贴近生活就不一样啦,哈哈。
比如说,我们在幼儿园学怎么洗手,哎呀,这多有用呀,我们每天都要洗手呢!这样我们就知道怎么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啦。
还有呀,学怎么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也是生活里的事情呀!我们每天都在和小伙伴们玩呢,学会了怎么友好相处,那多开心呀,哈哈。
要是不贴近生活,教一些我们根本听不懂的,哎呀,那我们肯定都不想学啦,多无聊呀。
但是贴近生活的教育,我们就很容易懂,也很愿意
学呢,嘿呀。
而且贴近生活的教育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呀,嘿嘿,我们会觉得幼儿园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一样。
所以呀,幼儿园教育一定要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在幼儿园里快快乐乐地成长呀,哈哈!哎呀,我可太喜欢这样啦!。
现代教育的核心原则与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现代教育的核心原则和理念也应该随之更新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中的核心原则和理念,并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与过去注重灌输式教育相比,现代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教师应该摒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而应该聆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终身学习随着知识的快速积累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也要求学生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的能力,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三、跨学科融合现代教育倡导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跨学科融合。
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跨学科融合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育场景多样化与过去限于教室的教学环境相比,现代教育提倡多样化的教育场景。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实验研究等形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场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与学的互动现代教育中,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相较于单向传授的教育模式,教与学的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提问、讨论、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六、培养综合素养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大班家长会的教育理念宣传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大班家长会。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主要是为了交流和分享关于孩子们在大班阶段的教育理念,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大班阶段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
大班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们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以孩子为中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天赋和需求。
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努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老师会耐心倾听并给予回应。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游戏中,我们都会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和兴趣来设计活动,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班,我们会逐渐引导孩子们学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管理时间和完成任务。
比如,在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自己思考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们能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学习,我们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品德教育。
我们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友善、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会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会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友好地解决问题。
另外,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如今的社会,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会组织各种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分工、协作和沟通。
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契合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是孩子全面成长所必需的两个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理念是学校对于教育目标的定位和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而家庭教育则是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契合,并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和个人能力。
学校教育致力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广泛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习惯和情感修养,通过家庭环境和亲子互动,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互补关系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补关系。
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教师的指导,帮助孩子全面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而家庭教育则通过亲子关系和亲密的沟通,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价值观的传递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方面也能相互促进。
学校教育注重公共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家庭教育则传递家庭价值观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三、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契合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互补关系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帮助孩子在不同领域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契合能够为孩子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实现人生价值。
四、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实践策略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的契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策略的探索。
1. 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及时交流学校教育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的需求。
让教育的种子在爱中成长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所在。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
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让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但是,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科学知
识的传授,而在于爱的传递。
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教育的种子才能得以成长。
教育始于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
在家庭中,我们
应该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孩子做人做事的准则。
比如,要尊重他人、尊重
自己、遵守规则等等。
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品德,还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安全
感和信任感。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也是孩子们接受正式教育的地方。
在学校中,除了学习知识,孩子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在集体中相处、如何合作等等。
要想让教育的种子在学校中得到成长,一个关键点是教师的爱。
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怀孩子,用爱来包容孩子、引导孩子。
只有教师用爱心来感化孩子,他们才会对知识充满热情,以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
尚的人。
教育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社会给予教育者、家长、孩子正面的支持与鼓励,让
教育的责任感不单单只在于老师和家长,让孩子的成长不再孤立。
社会的支持与认可,让
教育更有信心,也更有前途。
教育不能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应该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注重关爱带来的积极
影响。
只有让教育的种子在爱中成长,才能让儿童成为拥有仁爱之心的好孩子,社会才能
多一份温暖,一片和谐。
因远中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所著名的中学。
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890年
建校以来,历经百年风雨,传承了百年历史沉淀出的精髓和灵魂,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远中学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优质的教学服务深受社会的赞誉。
学校
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以热情、严格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学
校的课程设置也十分完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艺术等课程。
此外,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让学生们有机会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学校还拥有一流的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学生们的运动需求,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因远中学教育理念为“让学生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学校一直
秉承“让学生们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下获得充分的发展”,通过实施多种教育改革与创新,让学生们在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因远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学校一直坚持着“让学生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
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在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中,以
最充实的学习精神和最充分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潜力。
让我们的教育更靠近原点
我们来谈谈“立德树人”,大家对这个理念不会异议,但如何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教育才算是好教育,哪些东西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培养的?让我们用返朴归真的心态,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来看看,也许能触动我们。
台湾著名学者蒋勋的在《生活十讲》中对谈到: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容易教出一批“怪人”。
年青人价值观出了问题,教育有责任。
我们常常看到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
我们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
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蒋勋举个自己的例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
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于是,他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
他在书店读文学,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
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他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几次考试都非常糟。
他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孩子。
他说: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个时间,他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
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
他们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出国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
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让我们回望古书,如《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基本上都是在谈人的定位,很少是技术、知识上的东西。
这些书里讲的都是很根本的、属于人性的东西。
知识回不到人的本分,那就一定会出问题。
老师一定要是人师,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
当然,在体制内做最大的争取与改革,不能只靠老师。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
就好像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
当一个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最后他会非常不快乐,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无法了解的。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
但他永远不会想多开几家分店。
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