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压与静脉炎的关系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低渗溶液 <240 mOsm/L 使水分子向细胞内移动,细胞水份过多--细胞破裂、静脉刺 激与静脉炎,用于稀释或调节高渗药物 等渗溶液 240-340mOsm/L 与血液等渗而不会造成细胞壁水分子的移动 高渗溶液 > 340mOsm/L 吸取细胞内水份,血管内膜脱水、内膜暴露于刺激性溶液而受损--静脉炎、静脉痉挛、血栓形成。不常用于稀释配置药物 药物 渗透压 甘露醇 1098 5%碳酸氢钠 1;血流时,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而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不容忽略血流变缓的的因素: 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 卧床或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 局部包扎与滞动
血液稀释不足
静脉
直径
流速
指/ 掌静脉
2-5 mm
10 ml/min
前臂头/贵要静脉
6 mm
20-40 ml/min
静脉炎处理原则:早发现、早处理
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静脉炎的处理:
一般处理 冷热敷及红外线理疗照射。患者发生静脉炎部位用湿毛巾热敷, 以手腕内侧试温, 不烫手为宜, 湿热敷5~ 10 min, 或者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临床表现:沿静脉的走向出现条索 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 痛、机能障碍 临床分型: 红肿型、 硬结型、 坏死 型、 闭锁型
临床分型
根据静脉炎发生的时间及症状,国内分型: 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肿,沿静脉走向发红,触痛明显 硬结型:沿给药的静脉节段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形成淤斑达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
药物治疗
直接用喜疗妥乳膏均匀涂于患处皮肤表面, 轻轻按摩3~ 5 min, 2~ 3 次/ d, 连用3 d, 能有效改善静脉继发高凝状态, 增加局部血流和循环, 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及再生。 50% 硫酸镁湿敷患处皮肤表面, 并加薄膜固定, 2~ 3 次/ d, 连用3 d, 再将聚维酮碘涂擦患处, 5~ 6 次/ d, 局部红肿疼痛改善及静脉条索状改变消失, 有效率达100% , 表明聚维酮碘配合硫酸镁对治疗、级静脉炎疗效显著。 美得喜乳膏外敷, 其主要成分为肝素钠, 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及止血等多种生物功能。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不同部位、不同管径、不同血流量的血管直接影响到静脉炎的发生率
留置针(30%)
临床表现
红——炎症初期血流速度加快,局部红。 热——炎症中期血流慢或停止,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沉积。 肿——炎症中期血管内皮损害,通透性增加,输入液体外渗。 痛——炎性物质刺激神经末梢。 坏死——局部组织缺乏血供,代谢毒物沉积。
I.N.S 推荐判定静脉炎分级标准
级别
临床标准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感染因素
预防感染的新观点: 实施输液治疗时应使用手套,关注袖口污染; 考虑设施最大的无菌屏障(消毒直径8cm)预防感染; 不建议应用持续碘剂抑菌; 使用密闭、隔水、透气、能吸收、顺应性好的无菌透明敷料;
康惠尔透明贴用于静脉输液
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静脉炎发生6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 使用时不应裁剪,面积覆盖广,保护穿刺点以上10-20cm周围血管 贴敷时避免张力性水泡产生
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静脉注射的化疗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病理改变
静脉炎是静脉壁一层或几层发炎,静脉内膜受到刺激即是静脉炎的最初症状(触痛),若有皮肤颜色的改变(发红),说明刺激波及到中、外膜、皮肤及真皮,后期静脉变硬呈条索状。
土豆湿敷 原理:土豆中富含淀粉、茄碱、各种盐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龙葵素,淀粉可加快药液吸收,茄碱、龙葵素有缓肿疼痛、减少渗出作用。
4、细菌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 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 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 主要有穿刺部位感染,或留置 导管逆行感染。 不正确洗手 不正确皮肤消毒 未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预防:
加强无菌观念及技术能力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苦练基本功, 提高穿刺成功率。 静脉的选择 血管的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因此, 选择血管时选择弹性好, 回流通畅, 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避免多次穿刺。血管管径越小,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和静脉炎。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 避免短时间内血管内药物浓度太高而刺激血管壁; 而刺激性小的药物, 平衡液应后输, 则可避免刺激性药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静脉炎。
静脉输液并发症: 21%的外周静脉输液病人都会发生不同的并发症:
62% 皮下血肿 27% 药物外渗 6% 静脉破裂损伤 2% 留置管道脱落 2% 表浅静脉炎 0.5% 静脉渗血 0.5% 局部过敏反应
定义 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分级 分型 分类 原因分析 预防 护理
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敷贴敷于穿刺部位前端。 局部热敷 具多年的实践观察, 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 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 营养不良,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应加强营养, 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 必要时补充血液或能量合剂, 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炎症的抵抗能力。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固定、保留及更换。 加强巡视。
4.5-7
糖盐
3.5-5.5
青霉素
6-7
654-Ⅱ
5.5
安灭菌
4.8-5.5
吗啡
3.0-6.0
万古霉素
2.5—4.5
溶液
3.5-6.2
环丙沙星
4.0
大伦丁
12.0
渗透压—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 >600mOsm/L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低度危险 <400mO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健康宣教
严格掌握配药时间 严格掌握药物配制后的有效时间,规定现用现配。禁止将多瓶待输入药物同时配制, 避免配好的药物长时间放置, 防止药物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 控制微粒输入 治疗室应早晚各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 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加药时尽量减少针头的反复插入,吸药时将针头垂直插入安培底部可减少微粒对人体的损害。 避免药物及机械因素对血管的损害 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 要充分稀释后应用, 并缓慢滴注, 选择弹性好、回流畅的大中静脉, 避免在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
药液的PH值
常见药物的pH值
药物通用名
pH值
5%碳酸氢钠
9—10
盐酸多巴酚丁胺(10mg/ml)
2.5—4.5
奥美拉唑钠(2%)
10.3—11.3
氯化钾(10%)
5.0—7.0
氨茶碱(25mg/ml)
8.6—9.3
氯霉素
6.5-8.5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6.0-7.5
灭菌注射液
5-7
0.9%生理盐水
PICC 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6%~9.7%)
CVC中心静脉置管 (2%左右)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2%~50%
2、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及溶液的刺激) PH值 渗透压 血液稀释药液不足:与输液速度有关(小静脉 粗导管) 留置时间过长 消毒剂未干 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冲管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药液PH是引起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常血浆的PH值为7.35~7.45,过酸或过碱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 pH<4.5时 在无充分血流下,静脉内膜组织明显改变; pH=6.0-8.0 内膜刺激小 pH> 8.0时 使内膜粗糙后,可能形成血栓;
使用方法: 穿刺成功后,将康惠尔透明贴覆盖在穿刺部位及针翼上。 有静脉炎史者,同时将康惠尔透明贴覆盖在穿刺血管的主干上。 更换时间: 留置针:3~7天更换一次,可随针去除。 最长保留时间不宜超过7天。 如有渗出或汗液,透明贴吸收后变为乳白色提示更换。 中心静脉插管或PICC: 首次24小时更换,以后3~7天更换;如渗出较多,及时更换。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的长度大于1英寸(约2.5cm),有脓液流出
静脉炎分级:INS标准
静脉炎的分类和处理
机械性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上臂贵要静脉
8 mm
90-150 ml/min
腋静脉
16 mm
150-350 ml/min
锁骨下静脉
19 mm
350-1500 ml/min
上腔静脉
20 mm
2000 ml/min
3、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血管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 反复穿刺 穿刺不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栓子 封管技术不当,造成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