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4
某县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产业。
全县茶叶面积11.65万亩,总产量5700吨、产值4.916亿元。
为省十大茶叶产业强县之一。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名优茶规模优势进一步凸现。
到茶产量4350吨,产值4.83亿元,分别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76.1%和98.3%,占全省茶产量产值的XXXX年“”又以XXXX年来,我县连续多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大佛龙井专场推介活动,有效地拓展了市场。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县先后与全球最大茶叶零售商天福集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研究院等实现强强联合,在销售网络、质量提升、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为茶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茶叶科研与推广项目6项,制订技术规程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XXXX年来我县茶叶“采工荒”愈演愈烈,用工高峰时采摘劳力缺口已达5万,名优绿茶采摘成本已连续多年以每年XXXX年上升,部分茶区春季茶叶失采比重已达15%以上。
茶叶质量控制难。
茶叶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体,户均茶园面积以1~3亩不等,种茶大户、茶场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带来农残控制难度大,茶叶质量标准很难统一,质量安全很难得到充分保证。
品牌效益不高。
我县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名牌创建工作,大佛龙井也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区域性公用品牌维护和提升难度大,我县茶叶价格远低于西湖龙井、大红袍等名茶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在销售中大多数茶叶仍以散茶批发为主,价格、市场仍受制于人。
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前景分析1、茶叶消费量逐年增加。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赣府字〔2024〕10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九江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恳请审批九江市瑞昌市等10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请示》(九府文〔2023〕4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修水县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建设九江市域副中心、赣西北重要生态屏障、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修水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5.896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1.571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17.7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55.25平方公里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69亿立方米。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
浙江省“十二五”农业重大成果转化工程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现状与需求一)产业发展现状.茶产业是浙江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省有产茶县(市、区)72个,茶农超过170万户,各类茶叶市场131家,茶叶加工企业近6000家。
茶叶产值占全省经济作物总产值的10%以上,茶叶收入已成为山区和半山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茶产业在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产业是实现“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浙江省地形特点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地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0%。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
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是解决山区“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茶叶已成为山区、半山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如开化县的茶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2%,茶叶收入占山区农民收入的30%左右,发展茶产业是实现“山上浙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茶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浙江茶产业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名列全国前茅。
2010年全省茶叶面积267万亩,总产量16.6万吨、农业产值90.5亿元。
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五、产量第三、产值第一,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5%、12.4%和17.5%。
名优茶地位突出,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6.4万吨和84亿元,占全省茶叶总量的38.6%和92.8%。
出口茶优势明显,茶叶出口15.52万吨、创汇3.94亿美元,均列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1.3%和50.3%。
茶叶深加工初具规模,浙江是速溶茶和茶饮料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速溶茶产能达1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50%。
企业规模化水平高,拥有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茶叶品牌知名度高,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50强中浙江绿茶品牌占据14席。
二)产业科技发展现状江省是我国的茶叶科技资源集聚地,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级茶叶机构和国家茶学重点学科都落户浙江,部分优势地区组建了市级茶叶研究所。
目录前言 (2)第一章总论 (3)第二章务川县茶产业历史与现状 (4)第一节概况与现状 (4)第二节自然气候特点 (6)第三节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三章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规划目标 (8)第四章产业发展重点 (9)第一节筛选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及良种苗木繁育推广 (9)第二节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10)第三节茶叶加工体系建设及生产标准化、规范化 (13)第四节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 (15)第五节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和完善内外销网络 (17)第六节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21)第五章保障措施 (23)第一节组织保障 (23)第二节体制保障 (23)第三节科技保障 (24)第四节人才保障 (24)第五节资金保障 (25)第六章投资计划及效益分析 (25)第一节投资概算 (25)第二节效益分析 (26)第三节资金筹措 (27)前言根据党的“十七大”和《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文件相关精神,以及制订产业规划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规划的目的是:统筹兼顾,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做大做强,使茶产业成为务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
茶树原产于川、滇、黔毗邻山区,这是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贵州也是茶界所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之一。
黔茶有着悠久的栽培、加工传统,历史上久负盛名。
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即今贵州务川等)、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
东晋《华阳国志》、北宋《太平寰宇记》、明代《事物绀珠》、清朝《贵州通志》等文献对黔茶的称道之词又屡屡见诸相关文献。
宋代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也写道:“今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八香六饼”“味殊厚”。
明朝贵州的贡茶数量居全国第二。
乾隆五十五年“贵定雪芽”被钦定为贡茶。
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前言我州有着悠久茶叶生产历史,茶叶在我州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晴隆、普安等茶叶生产县,茶叶规模种植已有5万多亩,涉及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民4万多人,该区域的种茶3至4亩的农户,每年茶叶纯收入基本都要超过5000元,发展茶叶是我州宜茶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茶叶产业是一项能大量吸纳就业人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
为做优做大做强我州茶叶产业,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及我州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黔西南州2009—2015年茶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我州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现状1.1生产现状1.1.1种植现状。
全州茶叶种植总面积有9.8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万余亩,低产面积4万余亩,幼龄面积0.9万余亩。
各县(市)茶叶种植面积分别为:晴隆县2.74万亩,普安县2.32万亩,安龙县0.75万亩,兴义市2.57万亩,贞丰县0.9万亩,兴仁县0.6万亩,册亨县、望谟县0.04万亩。
茶叶总产量2500吨,总产值5000万元。
1.1.2 产品现状。
全州现有国营茶叶加工企业3个、民营茶叶企业15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包括正在申办)、一定批量生产加工个体农户200余户。
产品主要有:晴隆县茶业公司“贵隆”和“贵翠”注册商标的“一级云岭绿茶”、“贵隆绿茶”、“贵隆毛峰”等产品;普安茶场“普天”和“金雀”注册商标的“细寨银芽”、“普天云峰”等产品;新桥茶场注册商标“新桥牌”的“春螺”、“新桥绿茶”、“御茗”等产品;其余的还有兴义“七舍茶”,兴仁“龙角茶”,贞丰“坡柳茶”、“娘娘茶”等地方传统茶。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先后组织州内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参加了北京第四届国际茶博会,贵州省第二届“万人品茗”活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活动。
某县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某县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某县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第2页
的比例。
二是可进一步挖掘加工的潜力。
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提升加工质量来实现茶叶增值。
目前,我县名优茶的平均价格水平还较低,仅为每公斤110
元,如果全面推行规范化、规模化加工,茶叶单价水平可提高20%以上。
另一方面可进行茶叶深度开发来提高附加值。
如达利发的茶叶香枕、佛缘工艺品厂的茶叶工艺品已成功开发。
而茶食品、茶化工等深加工开发潜力更大。
三是可进一步挖掘品牌的潜力。
虽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但距一线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销售正处在由产品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的新时期,品牌营销可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利润,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和提升消费群体。
修水县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电子政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
加强电子政务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修水县电子政务工作,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的要求,根据《修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结合修水县电子政务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回顾(一)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修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在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修水县电子政务基础逐步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已建立全县电子政务专网,该网络纵向连接国家、省、市电子政务骨干网络,横向连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政府各部门单位。
全县电子政务专网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通过物理隔离器实现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通过防火墙实现逻辑隔离。
政务内网主要运行“金财、金税、金农”等国家十二个重点办公业务系统,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府部门和单位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系统。
2010年,修水县投入60万元,对全县电子政务专网和门户网站中心机房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更新升级了大部分硬件设备,规划部署了县城城南和良塘新区政务专网设备,部署了机房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政务专网络和门户网站带宽扩容到100兆,大大优化了全县电子政务专网和门户网站的运行环境。
修水县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上报)修水县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为全力主攻产业、决战工业,力争5年内实现修水经济跨越发展,特制订修水县2011-2015年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攻产业为核心,决战工业为重点,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产业招商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主抓手,资源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力量向工业集中,以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壮大骨干企业。
二、奋斗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我县工业力争实现“654321”的目标:即着力打造有色冶金、非金属材料、食品医药、服装鞋帽、机械电子、工艺饰品6大主导产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争创茧丝制品、有机茶、工艺饰品、肉食品加工4大省级产业基地,规模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20户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工业税金突破15亿元)。
三、产业布局1、有色冶金产业。
依托丰富的钨、钼资源,进一步联大靠强,引进国字号企业合作,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以大椿、东港、溪口为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推进钒系列开发,实现五氧化二钒生产达产达标,并进一步向下游延伸。
重点支持厦门钨业、香炉山钨业、湘赣有色、昆山钨矿等企业。
5年内使该产业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5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企业2户,10-20亿元企业6户,5-10亿元企业4户,1-5亿元企业5户。
2、非金属材料产业。
依托修水丰富的非金属矿产和林木资源,整顿整合,扶优扶强,引进建筑陶瓷、耐热瓷、石英制品、水泥及木竹制品深加工项目。
加大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力度,5年内形成年产5亿块新型墙体材料(砌块)的规模。
重点支持新中英陶瓷、中节能高新材料、南方水泥、九岭矿业、宸泓矿业、久木木业、黄圆木业等企业。
5年内使该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企业1户,10-20亿元企业3户,5-10亿元企业4户,1-5亿元企业5户。
浙江省“十二五”茶树育种协作攻关实施方案浙江省“十二五”茶树育种协作攻关实施方案一、现状与需求(一)浙江茶产业现状1.茶产业是浙江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有产茶县(市、区)72个,茶农超过170万人,茶叶加工企业6000多家。
2010年浙江省茶园面积17.8万公顷,茶叶产量16.3万吨,实现农业产值90.5亿元。
茶产业在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茶产业是实现“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浙江省地形特点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地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0%。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山上浙江”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是加快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战略重点。
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是解决山区“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相对其它农作物,茶叶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2010年浙江茶叶平均亩产值达到3800元。
茶叶已成为山区产茶县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松阳、开化等县的茶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25%,茶叶收入占山区农民收入30%左右。
因此发展茶产业是实现“山上浙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3.浙江省茶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浙江茶产业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和科技水平等方面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2010年我省茶园面积排名全国第四,产量、产值排名第二。
浙江茶叶以占全国12%的面积,取得了13%的产量、实现了22%的产值。
多年来我省茶叶出口一直居全国首位,2010年我省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6%和53%,对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江省茶叶企业的比较规模在国内水平较高,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是拥有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最多的省份,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
修水县茶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容,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主攻矿业经济,做大中心城区,全力以赴抓项目,铁心硬手优环境,实现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综合实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阵”的总体目标和重大战略部署,确保我县茶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修水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修府办发[2010]19号)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茶业发展概况(一)历史修水曾是历史上产茶大县和名茶大县。
据县志记载,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出口茶叶30万箱,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1.64%。
我县“双井茶”和“宁红茶”更是得到历史名人和外国友人大加赞誉,宋代欧阳修赞誉双井茶为“草茶第一”,俄国太子于1891年赞誉宁红茶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更有香港口岸行规:“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县仍有茶园8万亩,年产茶达6万担,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和壮大了宁红茶、神茶、名优茶、特种茶等系列产品,尤其是“宁红”、“神茶”,不但在国内引领风骚,更兼能走出国门,蜚声海外,茶叶对财政的贡献率曾一度占全县财政总收入20%,茶产业成为我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受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修水茶业在上世纪末一度低靡,茶园面积由八十年代的10万亩锐减至不足2万亩,企业经营艰难。
(二)条件1、优越的资源条件⑴地理气候:修水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与湖北、湖南二省交界,到长沙、武汉、南昌三省会的距离都在二百公里左右。
东西最大跨度97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4公里,地理属“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
修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霜期比较短,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
境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2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
大于10℃期间的日照为1254小时,平均每天有5.6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6%;年平均气温在13—17℃。
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在27—28℃。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3—4℃。
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25℃。
极端最高气温为44.9℃(出现在1953年8月15日)。
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6℃(出现在1967年1月16日和1972年2月9日)。
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最早为10月24日,最晚为12月15日。
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中旬,最早为2月15日,最晚为4月8日,年平均无霜期247天,最长为289天,最短为22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以上。
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4—6月降雨集中,多年平均为700—800毫米,占全年47%,10—12月为140—190毫米,占全年10%。
降雨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54年2296毫米,最少的1968年只有1088毫米。
修水县境内山峦起伏,景色秀丽,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发展茶业得天独厚。
⑵土地资源a地形地貌修水是境内以山为主,四周群山环绕,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均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
中、低山占总面积的65%,高丘占总面积的20.5%,低丘占总面积的13.5%,河谷阶地仅占总面积的1%。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向东北倾斜,略如碗状。
全县地貌分五种类型:①中山类型:海拔1000—1500米,少数山头超过1500米,面积580.4平方公里。
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头有64座,黄龙山主峰高达1511米,五梅山主峰(山门峡)高达1716米。
中山地区农田极少,植被覆盖较好,800—1000米的地带多为针、阔叶混交林,1000米以上多为灌丛和草丛草场,可以种草养畜,发展草食动物。
②低山类型:海拔500—1000米,面积2346.6平方公里。
低山地区,植被差异较大,南部低山植被茂盛,林木蓄积量丰富,是本县木材主要基地。
西部山区,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地区之一。
③高丘类型:海拔300—500米,面积924.9平方公里。
地形波状起伏,地貌形态多姿,多为次生植被,主要有松、杉和油茶林。
这类地区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对发展农村小水电十分有利。
④低丘类型:海拔300米以下,面积606.1平方公里。
山上以松杉和油茶林、混杂灌木林为主。
山腰、山麓广布农田。
东南部以水田为主,西北部水田、旱地各半。
⑤河谷类型:海拔100米以下,面积45平方公里。
分布在修河及部分一级支流两侧,有宽狭不等的岗地、平地和洼地。
农田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肥厚,有机质含量较多,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复种指数较高。
水田、旱地以一年两熟为主,并有部分一年三熟和两年五熟,但在多雨年份,雨量集中,山洪暴发,易遭短期涝害。
b土壤分类修水县全县土壤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混质岩、红沙岩、石英岩、紫色沙砾岩、碳酸盐岩类等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及河积物等。
按土壤普查,土类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水稻土、石灰石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紫色土8类。
亚类有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紫色土、山地草甸土、棕色石灰石土、潮土、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11类,44个土属,140个土种。
主要土类简述如下:①红壤:面积45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0.75%。
②水稻土:面积46.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28%,由各类土壤水耕熟化发育而成。
③潮土:旱地潮土面积2.7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0.49%。
④石灰石土:面积32.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83%。
⑤紫色土:面积1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5%。
此外,还有山地黄壤3.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7%。
山地草甸土5.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93%。
境内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红壤资源是茶树生长最佳的条件。
⑶劳力资源修水县是一个“老、少、边、穷”的红色革命老区,茶产业覆盖全县36个乡镇中的34个,总人口82万,农业人口69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万,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利益的吸引,我县劳动力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因而,茶产业是全县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最好项目之一。
⑷产品优势茶叶具有防癌抗癌、防心血管病以及减肥等多种功能,以其独特的保健优势,成为本世纪的主流饮料。
茶叶也开始跨入食品、化工、医药、水产业、轻工业等行业。
修水是“宁红”和“双井绿”的主要产区,所产茶知名度高,质量上剩,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良好的发展机遇(1)政策合理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茶业发展高度重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现任领导科学决策,政策上倾斜,把它列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强力推进。
“十一五”期间,先后整合国土、林业、扶贫、水保等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予以扶持茶叶产业发展。
(2)机制科学我县就确立了产业发展遵循“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民办、民营、民受益;扶持重点场、重点户)、品种选择坚持“三个不引进”(即不是国家级良种不引进;未通过我县试种的不引进;不是无性系茶苗不引进)、基地培植明确“六个不支持”(即集体投资建园的不支持;开发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不支持;土地未合法流转的不支持;种子直播的不支持;经营能力弱的不支持;配套资金不足的不支持)的发展机制,采取“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扶助方法,采用“建立台帐,分段检查,通报得分,年终汇总”的管理考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引导,市场运作主导”的发展模式。
3、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全国知名的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坐落于我县,另外国家农业部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落户我县。
目前各基层茶叶技术服务站所正在建设之中。
(三)现状2002年,修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之一。
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把茶叶列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使一段时期处于低谷的茶业得到了恢复性快速发展。
几年来,先后整合国土、林业、扶贫、水保等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予以扶持茶叶产业发展。
1、面积初具规模。
在茶业发展规划上,修水县始终坚持规模化发展的方向,积极组织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即万亩乡、千亩场、百亩以上基地、十亩以上专业户)采用“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措施推动茶园扩建,使得茶园面积由2002年的1.68万亩迅速递增至2010年6.1万亩。
2、机制逐渐科学。
在新一轮茶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产业发展遵循“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民办、民营、民受益;扶持重点场、重点户)、品种选择坚持“三个不引进”(即不是国家级良种不引进;未通过我县试种的不引进;不是无性系茶苗不引进)、基地培植明确“六个不支持”(即集体投资建园的不支持;开发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不支持;土地未合法流转的不支持;种子直播的不支持;经营能力弱的不支持;配套资金不足的不支持)的发展机制,采取“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扶助方法,采用“建立台帐,分段检查,通报得分,年终汇总”的管理考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引导,市场运作主导”的发展模式。
3、生产日趋标准。
为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县茶叶办还编制了《修水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指南》和《修水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南》,开展了主要名优茶产品的地方标准和初制厂建设标准的研讨与编制工作,茶叶标准化生产理念得到增强。
目前该县茶厂基本实现清洁化生产,且通过了QS认证,“宁红集团”、“神茶实业”还通过了GMP认证。
4、产业逐渐专业。
为确保茶叶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在良种茶苗繁育上进行探索。
首先在茶叶生态科技园内恢复建立了茶树品种园,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茶树良种453个,是除中茶所外江南诸茶区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茶树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结合良繁基地的不断繁育与推广,大大丰富了我县茶树种质资源,为全县优质茶基地建设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平台。
在基地建设上,我们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将全县划分为宁红茶区、双井茶区、眉毛山高山茶区、黄龙山高山茶区和五梅山高山茶区等“五大茶区”,对“五大茶区”内原有的23个乡村集体茶场以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转换了经营机制。
引导新增的109户茶业专业户自我整合,新注册场(或公司)49个。
经过几年来的培育,各场(厂)、专业户之间有信息、技术、厂房设备嫁接的基础和准备,已注册茶叶商标17个,有“宁红”、“双井绿”系列等多个茶叶品种花色,“宁红”、“梅山”、“霞森”牌获省著名商标,“凯球”牌获市知名商标。
使品牌与基地建设实现联动、互动发展。
茶叶生态科技园科研大楼、茶博馆、茶叶一条街、茶文化广场、草圣堂等项目建设全面竣工,生态园宾馆主体工程已完成。
5、品牌逐渐集约。
针对修水的茶叶品牌品牌“多、乱、杂”的现状,自2005年起积极引导茶企茶农走品牌整合之路,对各企业五花八门(实际是同茶异名、一茶多名)的牌子进行大胆整合,借助历史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红、绿茶分别整合在“宁红”和“双井绿”两大品牌内,对企业产品实行了“母子”商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