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38
第一篇基本概念篇
一.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
1.新的信息规则:
(1)信息(知识)产品的研发成本很高,边际成本或销售成本接近于零。
(2)信息(知识)产品的产量无限制生产企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3)追求第一产品无限细化,最终导致个人化。
(4)产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生产的成本,而是基于顾客的期望。
(5)同样的产品可有不同的价格,极端至一个人一个价。
(6)信息产品是经验产品,只有在消费后才知其价值,要想办法让顾客在未消费前了解它,因此要在“给出内容”和“赚到钱”之间做出平衡。
(7)信息产品是知识产品,只有学会了才会用。
安装和学习付出的越多,锁定得越深,转移成本越高。
(8)信息经济是注意力经济。
信息无所不在,信息过载,创造了注意力的贫乏。
(9)广告是购买顾客的注意力,为了节省顾客的精力,“一对一”的方式是未来的需求。
2.信息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1)信息在微观上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
(2)宏观上信息和知识是未来社会的产品。
(3)信息系统逐渐变成一种基础设施。
二.管理的基本概念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2.管理的性质:
(1)管理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2)管理科学和一般管理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强调定量方法。
(3)管理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4)管理是经济的一种手段,经济是管理的一个对象。
3.主要管理科学家的论点:
泰勒:泰勒毕生的主要事情是提高生产效率,他把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归纳如下:
(1)凭科学办事,代替凭粗浅经验办事。
(2)集体行动协调,避免不相合拍。
(3)做到彼此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的混乱。
(4)追求产出最大,而不让它受到约束。
(5)尽最大可能培养工人,使他们和公司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些思想实际上也都是现代管理的基本思想,他还主张劳资双方应把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上,还认为科学管理不仅是生产力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
法约尔:法约尔提出了14条一般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
(2)职权、职责,权责相关。
(3)尊重、协议、服从、尽力、重视声誉。
(4)命令统一,一个上级。
(5)计划统一,指导统一。
(6)个别服从总体利益。
(7)报酬公平。
(8)集中程度。
(9)等级清晰。
(10)各有其位,各就其位。
(11)公道、公正。
(12)使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团结精神。
迈约: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企业应当为社会做贡献,应关心职工,应当认为职工有权在产出中获得生活资料,鼓吹工人参加管理。
康托纳维奇:认为管理的问题主要是计划问题,计划做的好,生产就能搞好。
产生了数学管理学派,在企业掀起了应用运筹学的高潮。
三.信息的基本概念
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2.信息的性质:事实性,等级性,可压缩性,扩散性,传输性,分享性,增值性,转换性。
3.信息的价值由内在价值和外延价值组成。
4.信息的生命周期:信息的生命周期是要求、获得、服务和退出。
要求:是信息的孕育和构思阶段。
获得:是得到信息的阶段,它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以及转换成合用的形式,达到使用要求。
服务:是信息的利用和发挥作用的阶段,这时还要精心维护信息,使之保持最新的状态,准备用户随时使用,以支持各种管理活动和决策。
退出:信息已经老化,失去了价值,没有再保存的必要,就把它更新或销毁。
5.信息传输的一般模型为:信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接收器。
信道中存在噪声干扰。
6.数据的定义: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非随机的可鉴别的符号。
它可以是字母、数字或其他符号,也可以是图像、声音或者味道。
数据项可以按使用的目的组织成数据结构。
7.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可以比喻数据是原料,而信息是产品,原料经过处理器变为产品。
8.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当数据用于决策时才能成为信息,同一数据在不同系统中,可能作为数据,也可能成为信息。
9.全情报价值的定义:是指获得全部情报,对客观环境完全了解,得到最优决策,与不收集情报所得最好收益之差。
四.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1.系统的五要素定义:(1)系统应有一些主量集合,这些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
(2)系统的主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叫Sn的活动性。
(3)系统的主量可以表示于笛卡尔坐标上,叫系统的行为。
(4)每个元素的行为Bj表示,行为的集合叫论域。
(5)系统的状态和转化结构叫做系统的ST结构。
2.系统的分类:
(1)从系统的综合复杂程度方面考虑可以把系统分为三类九等,即物理、生物和高级群体三类。
物理类分为框架、钟表和控制机械三等,生物类分为细胞、植物和动物三等,高级群体分为人类、社会和宇宙三等。
3.系统的特征:整体集合性,功能结构性,适应性,层次性,目的性,动态性。
4.系统性能的评价:
判断一个系统的好坏可由以下4点观察:
(1)目标明确。
(2)结构合理。
(3)接口清楚。
(4)能观能控。
5.系统的控制与计划:
计划是一个预定的行动路线,它表示出目标和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计划是由远至近、由面至点分层进行的,一个系统的计划有以下几层:
(1)战略计划(五年及以上)。
(2)策略计划(1~5年)。
(3)运行计划(1~12月)。
(4)调度和发放(现时)。
系统计划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性工作,有时也是耗时耗资最多的工作,往往由于以下一些原因,使这项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
(1)计划是一项很困难的认识活动。
(2)计划是一项阐明未来不确定性的工作。
(3)计划减少了行动的自由,受约束者不愿要计划。
(4)计划是一项很紧张的工作。
(5)计划在计算上是冗长乏味的。
(6)计划做了,常常是放在一边没有用。
控制是测量实际和计划的偏差,并采取校正行动的过程。
6.系统集成的概念:系统集成是为了达到系统目标,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的过程和结果。
7.系统集成的分类:
(1)按优化程度,可将系统集成分为连通集成,共享集成和最优集成。
(2)按范围分类,可分为技术集成,信息集成,组织人员集成和形象集成。
(3)按具体程度,可将系统集成分为概念集成,逻辑集成和物理集成。
五.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和利益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质:是一个技术系统,人机系统,管理系统,社会系统。
3.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从概念上看,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4.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总是有一个目标,具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之间又有各种信息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形成一个功能结构(或称为职能结构)。
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由市场子系统,财会子系统,人事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供应子系统构成。
5.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软件系统或软件模块所组成的系统结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可用一个功能/层次矩阵表示。
6.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说明硬件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还要说明硬件所能达到的功能。
广义而言,它还应当包括硬件的物理位置安排,如计算中心和办公室的平面安排等。
7.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个成功要素:(1)合理确定系统目标。
(2)组织系统性队伍。
(3)遵循系统工程的开发步骤。
系统开发步骤:①建立领导小组②组成系统组③进行系统规划④项目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评价。
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目标的确定,达到目标方式的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的确定,信息系统主要结构的确定,工程项目的确定及可行性研究等。
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系统数据流程图的确定以及系统方案的确定等。
系统设计包括计算机系统流程图和程序流程图的确定、编码、输入输出设计、文件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等。
系统实现包括机器的购买、安装、程序调试、系统的切换以及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
系统评价包括建城时的评价和运行后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系统更新的请求等。
系统开发应注意的问题:高度重视系统分析,根据系统分析决定机器的购买,在系统分析与
系统设计完成之后,才着手于程序编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尽可能与企业变革同时进行。
8.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计算机科学是与管理信息系统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数学学科和系统学科对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在管理科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是统计学和运筹学。
(3)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俗称“老三论”,也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4)继“老三论”之后,对管理信息系统最有影响的理论是模糊数学、“新三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以及非线性科学(包括分形,分维和混沌理论)。
从根本上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是“新三论”。
“新三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是非线性科学。
六.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1)管理信息系统是先进生产力,是科学发展观。
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能器。
(2)管理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和效率,能帮助企业获得战略优势,从而使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是自上而下发展的。
①首先是对生产管理或者运营管理产生影响。
它的影响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衡量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减少了多少人力,节省了多少人的工资。
用每年节省的工资去回收计算机的投资,看几年能收回,如果三年能收回,技术经济分析就认为是可行的。
②管理信息系统用于管理以提高效益,开始用于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是数据处理系统。
③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计划效率的好处不只在于节省人力,加快速度,它还可以多做出几个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这就是提高效益。
③对生产管理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可以进行计划的控制。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也提高了效益。
④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和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员增效,管理信息系统能减员增效,因为它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对管理行为的影响主要方向是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者的决策习惯的改变。
对组织的影响: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重要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形式的影响主要是扁平化和虚拟化,简称为扁化和虚化。
达到扁平化的条件:
(1)上级要放权。
(2)下级要主动。
(3)信息就是命令。
企业组织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U型组织:即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内部一元化领导的组织形式。
M型组织:又叫矩阵式组织,多维组织。
矩阵组织的一维是直线组织,另一维是任务,这个任务为产品,或项目,职能部门处于第三维。
H型组织:是多头的组织,公司的内部组织有了外“头”的成分,即本公司总部。
V型组织:是虚拟组织,又称为动态联盟,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的组织,是组织扁平化在企业之间的形式。
第二篇技术篇
一.计算机的发展
1.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划分:
(1)第一代是真空电子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51-1958年,其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有纸带、卡片、磁鼓、磁带等。
(2)第二代是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59-1963年。
(3)第三代是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64-1979年。
(4)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时间为1979年至今。
2.计算机的分类:
①根据用户的需求及一些技术特征,把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主干计算机。
②根据应用的分类,把计算机分为主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
计算机分类与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以及支撑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和能力有关。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其主体是向着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性能更强更可靠、购买与维护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五个独立的部分:输入部分、存储库、运算室、控制器、输出部分。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字处理、决策支持、数据库管理、绘画、通信、应用开发、工程、个人与家庭使用。
二.计算机系统原理
1.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的基本思想:存储程序和二进制。
①存储程序的基本思想:如果把程序和处理问题所需的数据均以计算机能接受的二进制编码形式预先按一定顺序存放到计算机的存储器里,计算机运行时从存储器取出第一条指令,实现第一个基本操作,以后自动地逐条取出指令,执行一系列的基本操作,其结果是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运算。
②二进制的基本思想:计算机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存储。
2.二进制存储的优越性:
(1)二进制只有两个数字符号“0”和“1”,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很容易找到有两种对立且稳定物理状态的物理器件来表达,由于状态简单,器件容易设计,且性能稳定,运行可靠。
(2)二进制运算法则简单,只有加法法则,求积法则,甚至求积运算也可以转化为移位求和运算,从而大大简化运算电路。
(3)由于逻辑变量和二进制一样只有“0”和“1”两个取值,采用二进制可使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共享一个运算器。
3.不同类型数据的表示方式:
(1)数值型——字节。
1字节=8bit。
(2)字符型——ASCII码、BCD码、EBCDIC码。
①ASCII码:即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字母与符号的编码。
它用7个二进制数据表示一个字符,共可以表示128种基本字符和功能符。
一般的计算机进行字符处理和信息交换时,在7个数据位的最左边添上一个奇偶校验码,用于检测电气干扰或设备故障引起的传送错误。
近年来,在ASCII码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一种扩充的罗马字符集,它要求用8个二进制数据位表示一个字符,一共可以表示256种字符和功能符,称为扩充的ASCII码。
各进制间小数的转换:先转整数,小数点保留,再转小数。
(3)汉字——汉字交换码(国标码)、汉字机内码、汉字输入码、汉字字形码。
(4)所有文字的通用表示——Unicode。
(5)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表示——模拟信号。
4.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输入、数据处理与控制、输出、主存储、通信接口。
5.计算机运行方式:
(1)计算机指令的执行。
指令的最基本格式包含以下两部分:操作码,一个或几个操作数。
一条指令的执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指令周期与执行周期,指令周期由从主存取指令和控制单元解释指令组成。
执行周期执行经解释后的指令指定的操作。
(2)计算机指令系统。
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指令: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输入/输出指令、其他指令。
(3)计算机程序的执行。
6.网络计算的模式:网络计算的模式可以分为C/S结构、B/S结构、网格计算和云计算。
(1)C/S结构:计算机的处理工作分配给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共同完成,一般的用户在客户端进行操作,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连接,并从服务器端获取资料与服务。
(2)B/S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三层结构。
(3)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是指综合利用分散在网络各处的大量独立的计算资源,组成一种分布式系统,共同完成某个计算任务。
(4)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按需提供计算资源的模式,其中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应用和服务等,云计算模式也分用户端(客户端)和“云”端(服务提供方)。
三.硬件的基本概念
1.硬件的定义:硬件是计算机物理设备的总称,也叫做硬件设备,他们通常是电子的,机械的,磁性的或光的元器件或装置。
2.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由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各种I/O设备及总线(bus)组成。
3.计算机能力的反映指标——时间与容量。
内部总线——数据总线和逻辑总线。
4.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进行符号、数字等操作的场所,也是控制系统中其他元器件的场所。
是计算机系统最主要的部件,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
运算器:运算器可以执行定点或浮点的算术计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也可执行地址的运算和转换。
由算术逻辑单元、累加器状态寄存器和寄存器阵列(通用寄存器)组成。
控制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他按照主频的节拍产生各种控制信息,以指挥整个计算机工作。
主频速度一般与机器型号(或CPU型号)相关,主频越高,则工作节拍越快,运行速度也越高。
5.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因素:
①计算机的能力部分依赖于CPU与总线的一些技术指标。
②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的第二个因素是决定机器时序周期长短的晶片振荡频率(又称时序速度),持续速度越高机器运行速度越快。
③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的第三个因素是数据总线的宽度。
6.多处理机系统内CPU的特点:
(1)辅助处理器。
采用辅助微处理器帮助主处理器执行多种功能。
以使主处理器最主要的程序处理工作。
(2)对偶处理器。
即在同一时刻执行几条指令。
(3)并行处理设计。
使用几个指令处理器,或者成千上百个指令处理器,以网络形式组织在一起。
(4)双核处理器和多核处理器。
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两个或多个功能一样的处理器核心。
7.存储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基本上是依靠一级存储器和二级存储器设备来实现存储功能的。
8.主存储器:主存储器的功能主要是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及执行程序所需的资料。
计算机的主存储器主要是由半导体存储器组成,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繁多,按其性能和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断电后信息自动消失。
计算机系统将立即要处理的数据和程序存放到主存储器内,即一级存储器;而将其他数据资料和程序存放到磁带、磁盘、光碟和闪存等辅助存储器内,即耳机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速度低于主存储器。
最大的优点是单位存储容量的价格便宜。
分为:磁介质存储、
光存储和闪存。
计算机的主存和外存设备进行交换时,交换的基本单位是一条物理记录。
物理记录的长度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外存设备有关,二是与主内存容量有关。
9.输入输出设备:计算机键盘与显示终端,点触式设备,计算机笔,视频输入/输出,打印输出,声音识别,体感设备,光和磁识别,无线射频识别。
四.软件的基本概念
1.软件分类:计算机软件总体上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系统软件,一类是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管理与支持计算机系统资源及操作的程序称为系统软件。
(2)应用软件:处理特定应用的程序称为应用软件。
2.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由于计算机硬件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促进了硬件的飞速发展,现在计算机软件也越来越希望组件化、模块化,强调可复用、可共享,形成了一种从面向对象编程、构建技术,到Web Services体系的软件发展趋势。
3.系统软件分为三类:系统管理程序、系统支持程序和系统开发程序。
最重要的系统管理程序是操作系统和操作环境。
4.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一台计算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软件包。
它管理CPU的操作,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存储资源的分配及一切活动,当计算机执行用户应用时提供各种服务。
操作系统的基本目标:向计算机提供最有效的操作方式,最大化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最小化操作过程中所需求的人工干预。
5.操作系统的功能:用户界面,资源管理,文件管理,任务管理和实用服务程序管理。
①用户界面: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帮助用户实现与计算机系统的交流。
这种用户界面有三种主要的类型——命令驱动,菜单驱动及图形用户界面。
②资源管理: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所有硬件资源包括CPU、主存储器、二级存储器设备以及其他输入/输出设备。
③文件管理:文件管理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文件的生成、删除和存取。
文件管理也包括保持文件在磁盘等二级存储器上的物理地址的轨迹,操作系统将维护该文件目录区。
④任务管理:任务管理程序保证终端用户计算任务的完成。
⑤实用服务程序管理:操作系统还可以进行其它实用服务程序的管理,提供多种支持服务。
6.操作系统的类型:计算机操作系统按处理方式分成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三大类。
随着应用的发展,又有了多处理器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1)批处理操作系统:对用户提交给计算机的作业采用成批处理的方式。
(2)分时操作系统:支持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
(3)实时操作系统: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和即时处理的计算机系统中。
(4)功能较强的计算机都采用——多处理器系统。
多处理器是将两个或多个CPU连接在一起,管理这种并行处理任务的操作系统是多处理器操作系统,它可以将完成一个任务程序中的不同指令或者不同任务中的指令安排给多个CPU并行处理,加快程序完成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