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作业钢丝绳选用计算书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常用起重索具、吊具计算
一、钢丝绳计算
1.钢丝绳实际受力计算
当被起吊物体重量一定时,钢丝绳与铅垂线的夹角a 愈大,吊索
所受的拉力愈大;或者说,吊索所受的拉力一定时,起重量随着a 角
的增大而降低。
(1-1)
P ——每根钢丝绳所受的拉力(N );
Q ——起重设备的重力(N );
n ——使用钢丝绳的根数;
a ——钢丝绳与铅垂线的夹角。
2.钢丝绳绳径选择
选择钢丝绳直径时,一般可根据钢丝绳受到的拉力(即许用拉力
P ),求出钢丝破断拉力总和ΣS 0,再查表找出相应的钢丝绳直径。
如所用的是旧钢丝绳,则以上所求得的许用拉力P 应根据绳的新旧程
度,乘以0.4~0.7的系数。
详见下表1。
钢丝绳的容许拉力可按下式计算:
(1-2) 式中P ——钢丝绳的容许拉力(kN );
ΣS 0——钢丝绳的钢丝破断拉力总和(kN );
a ——考虑钢丝绳之间荷载不均匀系数,对6×19、6×37、
6×61钢丝绳,a 分别取0.85、0.82、0.80;
P= Q ncosa P = a ΣS 0 K
K——钢丝绳使用安全系数。
见下表2
表1钢丝绳合用程度判断表
表2 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3.钢丝绳的选用
钢丝绳在相同直径时,股内钢丝越多,钢丝直径越细,则绳的挠性也就愈好,易于弯曲;但细钢丝捻制的绳不如粗钢丝捻制的绳耐磨损。
因此,不同型号的钢丝绳,其使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6×19+1钢丝绳一般用作缆风绳、拉索,即用于钢绳不受弯曲或可能遭受磨损的
地方;6×37+1钢丝绳一般用于绳子承受弯曲场合,常用于滑轮组中,
作为穿绕滑轮组起重绳等;6×61+1钢丝绳用于滑轮组和制作千斤绳
(吊索)以及绑扎吊起重物等。
4.钢丝绳选取中的经验公式
(1).在施工现场缺少钢丝破断拉力数据时,也可用经验公式近
似估算的方法:
当公称抗拉强度为1400 Mpa 时,ΣS 0=428d 2
当公称抗拉强度为1550 Mpa 时,ΣS 0=474d 2
当公称抗拉强度为1700 Mpa 时,ΣS 0=520d 2
当公称抗拉强度为1850 Mpa 时,ΣS 0=566d 2
当公称抗拉强度为2000 Mpa 时,ΣS 0=612d 2
式中ΣS 0——钢丝绳的破断拉力,N ;
d ——钢丝绳的直径,mm 。
目前市场上有的钢丝绳公称抗拉强度为1470、1570、1670、1770、
1870等型号,可按其抗拉强度数值进行修正。
如抗拉强度为1470Mpa
的钢丝绳,其破断拉力总和的经验公式为
(2).在已知钢丝绳实际拉力P 0时,则可按下式估算钢丝绳直径:
式中 d ——钢丝绳直径(mm )
P 0——钢丝绳实际承受的最大拉力(N )
5.钢丝绳曲率半径对吊索安全起重量的影响
√ P 0
d ≥0.1 1470 1400 ΣS 0= ×428d 2
上面是一般钢丝绳强度计算方法,用作绑扎吊索的安全起重量不仅与绳索的夹角有关,而且与绑扎时钢丝绳的曲率半径有关,如下图,一般曲率半径大于绳径6倍以上时,起重能力不受影响;当曲率半径为绳径的5倍时,起重能力降低到原起重能力的85%,4倍时降低到80%;3倍时降低到75%;2倍时降低到65%;1倍时降低到50%。
6.绑扎方式对安全起重量的影响
绑扎吊索的绑扎方式也影响吊索安全起重量,因此在进行绑扎吊索的强度计算时,其安全系数应取得大些。
在估算钢丝绳直径时,应按此进行折算。
单位是什么?
答:抗拉强度(Rm)指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
钢材从弹性阶段过渡屈服阶段,其性质从弹性转化为塑性,引起了质的变化,反应了钢材材料内部组织起了变化(晶格滑移),过屈点后,钢材的内部组织重新建立了新的平衡,又恢复了抵抗外力的能力,此时曲线又向上升,直到最高点.该点对应的应力(由产生大量塑性变形到断裂时最大应力值)称为极限强度,又叫抗拉强度,用σb表示(现为Rm).
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MPa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