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07.02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几个世纪以来,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都是美学的关注点。
在中国,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不像西方那样疏离,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里。
对于汉字的书写、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高建平曾在他的书中做出很有洞见性的分析:“我们可以说中国画主要是受到了书法的影响,而不是书写,但我们同时必须牢记,这两者之间并无实质的差别。
”在很大程度上,书法和绘画都依赖于创新和表达,这与象征性符号不同,象征性符号的主要目的在于图示化以实用。
书法和绘画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环境,比如说中国画匠的作品与来自更高社会地位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功能。
据此而言,在中国书法与绘画语境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要比西方语境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更近。
这是由中国的书画传统所决定的。
西方文化中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讨论,常围绕着争论绘画和诗歌哪个更具重要性。
莱辛的《拉奥孔》探讨了诗歌和绘画的相对优点,充分地显示了它们各自对于认知理解的贡献。
莱辛意在突出诗歌的优越性,能够比绘画达到更广泛的境地。
绘画受限于视线,需要将焦点固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所得为视线所过滤。
即便被理解的物体已经发生变化,从焦点出发也还是有诸多局限。
莱辛认为诗歌能够运用所有语言能动用的更大范围的资源,同时也包括直觉和想象,能够提供一个关于对象的更为整体的观念。
随着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的发展,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地发生转变。
比如,20世纪40年代,格林伯格的写作是在寻求一种纯粹的、互不混杂的艺术介质,强调每门艺术的相对彼此的独立性。
也因此,他攻击文人化的绘画,辨析诗歌在视觉艺术上的局限,以及叙事与绘画的不同。
他想维护的是绘画的纯粹性,反对诗歌(文学)对于绘画的入侵。
强调绘画的艺术介质的纯粹性,意味着将它从与诗歌和叙事的联系中摆脱出来,同时也从模仿以及对于绘画深度的幻觉中摆脱出来。
因而,他认为帆布平面以及绘画内含的抽象性,是使得绘画能够真正自我实现的必经之途。
很显然,格林伯格20世纪末期的创作是要努力将这一实践正当化。
然而将艺术介质纯粹化的努力都遭遇失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
浏览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至今的那些视觉艺术家们的实践发现,在西方的绘画和其他形象艺术中,文字与图像实际上已经以多重方式融汇到一处。
有意味的是,不仅诗人在学习视觉艺术的实践中将图像融入文字,而视觉艺术家也在他们的影像作品中大量引入文字。
而对于在书画同源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将文字融入图像,将图像融入文字的实践,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变动。
中国当代艺术也在继续探索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互动。
这表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艺术家都在加紧努力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补充到视觉形象中,将文字融入到视觉形象之中是一个大的趋势。
(摘编自柯蒂斯·卡特《艺术中的文字与图像》)
文本思路:在中国书法与绘画语境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要比西方语境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更近→莱辛认为诗歌能够比绘画达到更广泛的境地→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地发生转变。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将文字融入到视觉形象之中是一个大的趋势。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美学的关注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中国,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不像西方那样疏离。
B.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里,高建平曾在他的书中对于汉字的书写、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很有洞见性的分析。
C.在很大程度上,书法和绘画依赖创新、表达,离不开社会环境,中国画匠的作品与来自更高社会地位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功能。
D.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使中国书法与绘画语境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要比西方语境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更近。
解析:以偏概全。
原文第1段“几个世纪以来,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都是美
学的关注点。
在中国,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不像西方那样疏离,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里”中,“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都是美学的关注点”不等于选项“美学的关注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不同,西方文化中常常需要借讨论绘画和诗歌哪个更重要来探讨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
B.莱辛认为诗歌能运用所有语言能动用的更多的资源,从而能够提供一个更为整体的观念,达到更广泛的境地,因此更具有优越性。
C.尽管当代诗歌理论和视觉艺术的发展使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发生转变,但东西方艺术介质纯粹化的努力都遭遇失败。
D.与莱辛的观点不同,格林伯格强调每门艺术的绝对独立,追求写作和绘画的纯粹性,攻击文人化的绘画,反对诗歌对绘画的入侵。
解析:偷换概念。
原文第3段“20世纪40年代,格林伯格的写作是在寻求一种纯粹的、互不混杂的艺术介质,强调每门艺术的相对彼此的独立性”。
格林伯格“强调每门艺术的相对彼此的独立性”,而选项偷换成了“强调每门艺术的绝对独立”。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中西方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随着诗歌理论和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二者的关系更为紧密。
B.西方现当代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诗人在学习视觉艺术的实践中将图像融入文字,视觉艺术家也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大量引入了文字。
C.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只要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一直发展下去,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就会持续发生转变。
D.当代艺术家们都在加紧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补充到视觉形象之中,努力将文字融入到视觉形象之中,以使文字与图像更好地融汇在一起。
解析:不合逻辑。
原文第3段“随着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的发展,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地发生转变”,选项强加了“只要……就……”,改变了逻辑关系。
答案: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11分)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
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
让河流把我洗黑
当我成熟以后被抛在地上
我仰望秋天
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秋天的存在
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我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确切的两项是(5分)( )
A.“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这里,“辉煌的屋顶”比喻的是天空,这和“天似穹庐”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秋天的风光“比人类存在更古老”。
诗句含蓄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永恒的主题。
C.“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思想用“荡漾”来形容,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思想”的活跃,也为诗篇增添了活泼的动感。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诗人选用“歌唱”一词,旨在响亮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E.因为要抒发“热爱”之情,所以诗人选择的语言多为亮色。
比如“成熟”“深沉”“优美”“泛着金光”。
解析:D项,“歌唱”一词,陈述的是秋天,而不是“秋天的风光”,也不是响亮地说明,而应看成是含蓄地说明。
E项,“深沉”并非亮色。
答案:DE
5.《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思想意蕴深厚,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不仅仅歌咏作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达自己对秋的热爱,更在诗中表达出人类创造永恒的信心。
第一节作者直抒胸臆,以历史的漫长衬托出自然的永恒,和诗人对自然永恒的爱。
第二节作者通过抒情主体的多变性,吟唱着秋的颂歌:劳动人民亘古不变的创造,大地河流广博无私的奉献,辉煌丰硕的成果在创造者和奉献者的怀抱绽放。
第三节作者在自然的秋天中思想得到升华:“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 灵魂得到洗涤,从而反思到“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启示我们能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精心地劳作,创造永恒的风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
“一种独特的诗声歇息了,中国现今诗坛一颗明亮的诗星陨落了。
”2013年2月14日,当代杰出诗人、作家雷抒雁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享年71岁。
雷抒雁早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特质。
上学的时候,很多东西他都能比别人早发现,要快半拍,还很勤奋,口袋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本子,听到一句什么话,看到一个感兴趣的画面,他就记下来,这成为了创作的素材库。
“钟的名字叫声音”,这是雷抒雁的诗句。
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他同《小草在歌唱》《空气》《父母之河》《太阳》《告别永恒》等诗篇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将自己的诗视为人生的一道道“擦痕”,或伴着小草存在,或在树叶上留痕,甚至如同波纹一样在河流中出现和消失。
但不管如何,他的诗作都有着分明的个性。
他是现今很少真正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才的诗人。
由于对诗歌投入了一生的情感,所以雷抒雁始终关注诗坛的一举一动。
2013年,《星星》诗刊扩刊,二十多天前,雷抒雁还向诗刊主编梁平提及此举是诗坛的一件大事,是大动作。
去年,他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赵若凡的儿童诗集《月亮生锈了》撰写评论,并提出恳切的期待:“孩子的写作,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像蓄满水珠的云朵,让雨点自己降落。
我读过许多孩子的作品,感到那雨水像是‘人造雨’,极不自然,不时露出成人的‘马脚’。
”
爱之深,责之切。
他一度痛陈如今的部分诗人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缺乏厚实的生活和真情的投入,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力度,热衷于流行一时的“网络体”“微博体”诗歌。
他指出这种诗歌没有提供诗最本质的东西,诗人没有用心沉静思考,随心地用键盘敲击,这跟跳迪斯科一样,想怎么扭,就怎么扭,很快就被人淡忘了,“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雷抒雁告诫同道们。
敢说话,敢说真话,雷抒雁把诗人气质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雷抒雁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
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这风骨,这名节,真豪杰!
雷抒雁能够生长成为一棵诗歌常青树的秘密在于他生命至上的诗歌创作观。
雷抒雁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
沿着这个方向,他逐次拷问生命的重大系列命题,例如永恒与瞬间、生与死、城市生活体验与乡村生活经验。
这个过程中,雷抒雁的诗歌进一步转向对生活世界的个体体验的关注,朴实贴切的语言表达,贡献着他过人的生活智慧,为新诗开辟一条稳健的道路。
雷抒雁的诗歌为诗坛提供了一种灼人的热度,一种深邃而大气的方向,一种“力”的美与震撼。
诗人对大地和祖国的深情,真诚崇高的人格之魂,以及他丰赡的文学经验与业绩,都成了当代中国诗坛的精神象征。
“桥”是雷抒雁诗歌创作的重要意象,这恰好是诗人的自我象征,他连接了传统和现代的两端,从传统走来,向现代走去。
他的诗作既有泥土气息,又有现代意味,在真挚中透着深刻,在大气中蕴含灵秀。
“我们全民族正在努力完成一个‘中国梦’。
这正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一个梦想。
”这是他去世前二十多天的时候写下的励志之语,如今,诗梦犹在,斯人已逝!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雷抒雁早就具备了一名优秀诗人的特质,这主要体现为他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勤奋努力,积累素材。
B.雷抒雁作为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才的诗人,主要体现在他的分明的个性上。
C.雷抒雁关注诗坛,为诗歌投入了一生的情感,对《星星》扩刊表示了肯定,对赵若凡则有些许批评。
D.雷抒雁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以此作为诗歌创作的方向,为新诗开辟了一条稳健的道路。
E.以“桥”为代表的诗歌意象是雷抒雁的自我象征,具有泥土气息和现代意味,成为连接了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纽带。
解析:B.诗人的气质和诗才主要体现在诗作的个性上;C.雷抒雁对赵若凡的态度是期许,他批评的是不正常的现象;E.“具有泥土气息和现代意味”的是雷抒雁的诗作,只理解成“意象”,片面。
答案:AD
7.简要概括文中雷抒雁的诗作具有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作个性分明,以诗作来表现人生;②坚持生命至上的诗歌创作观,诗作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③诗作大气、深邃、真挚、有力;④诗作既有泥土气息,又有现代意味。
8.文章标题“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如果改成“诗人雷抒雁”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不好。
文章用“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做标题,具有强调作用,表现了雷抒雁最本质的特征,他的生命和诗歌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诗歌倾注了毕生的热情,生命的全部就是诗歌,而且他的个性特征也是诗歌性质的,他的诗作都有分明的个性。
同时也能表现出他是中国当代诗坛的精神象征。
而用“诗人雷抒雁”做标题,“诗人”只是一个身份或职业,作为定语出现,属于客观的介绍,缺乏情感。
示例二:好。
“诗人雷抒雁”比“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更为平实明了直接,文章对雷抒雁的介绍都是围绕他作为诗人的事例和其诗作来谈,文章也处处强调突出了他作为诗人对于中国诗坛的影响。
从文体上看,本文作为人物传记,“诗人雷抒雁”作为标题比“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更为客观真实。
四、(6分)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仓廪实而知诗书,阅读是需要物质保障和时间的。
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疲于奔命状态,__①__,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
反过来,那些表现出很高国民阅读水平的国家,__②__。
总之,__③__,虽说不上严格的充分必要关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为基本的物质保障殚精竭虑;②无不是物质文明发达的地方;③人的生存境况与国民阅读之间
14.结合下面的漫画内容,请简要说明其寓意(不超过60字)。
(5分)
争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巨资打造、虚假文化、激烈争吵:漫画讽刺了不顾本地文化根基,巨资修建文化建筑,打造虚假文化,并为此激烈争吵的肤浅行为。
六、作文(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最近,南京一群小学生记录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机”场景,汇编成一首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②《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
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超过一半家长承认回家看手机的时间多过陪伴孩子。
回家后还放不下手机的爸爸妈妈在关注什么呢?大部分家长表示,其实是随便刷刷,“微博一刷,微信群里回几条,一两个小时没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或多或少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
材料中,父母对手机依赖而影响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解题时要注意到“家庭”“手机”“孩子”三者的联系,不要割裂开仅从一方去立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一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做了不良示范,休息就是玩手机,这让孩子误认为,手机最好玩,孩子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宅,甚至沉迷于手机。
二是从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入手。
专刷手机影响亲子关系,时间久了,家长变得不会跟孩子交流,不知道如何交流,孩子与家长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
当然也可以综合立意。
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在谋篇布局“五步”,以下“五步” 助你写新材料作文得心应手。
第一步:引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
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第二步:提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
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
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第三步:议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
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步:联
“联”就是“引申” “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
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
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
是从“小”到“大”的深化。
第五步:结
“结”就是收束全文。
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
可以借用名言,再做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佳作展台】
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
有一种花叫烟花,它绽开在黑暗的夜空,燃烧着空气中的原子;有一种灯叫指明灯,它照亮在茫茫大海之中,照耀着黑夜的空间;有一种亲情叫陪伴,它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拉近着父母与子女间亲近的关系。
当你玩手机时,当你与朋友聊天时,当你刷微博时,请父母们不要忘记了多陪陪孩子,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
(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已经走入了每家每户。
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能与亲朋好友视频聊聊天,不用出门便了解很多天下大事。
于是父母们就开始了上网聊天,刷微博,聊微信,整天抱着手机乐呵呵地笑,甚至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都很少,夫妻关系渐渐疏远,与孩子的关系慢慢地也淡了。
这不能说是手机造成的,而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反思自己。
不能只是爽了自己,而疏忽了孩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对孩子疏于管教,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提)
请放下手机,多花点时间去陪陪孩子吧,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为人父母者的首要责任。
与孩子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才能成为您最幸福的记忆。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是不能用金钱去买的,中央电视台的那句公益广告词说得好——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
(议)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陶艳波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并不是因为抚养孩子成人伟大,而是因为花时间去陪孩子。
她的儿子从小就是耳聋,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收留他。
但陶艳波为了让儿子在学校不受歧视,她陪读了整整十八年,从小学到大学,几乎与儿子的水平学历相等。
她学习手语,在学校听完老师讲课后,回家亲自教给儿子,遇到不懂的就跟在老师后面问,为的是让孩子学得更好。
如今,儿子也成才了,这不仅仅是靠她的努力得来的,更多的是她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孩子的结果。
她能够以身作则,为那些为人父母者树立了好榜样,因此才伟大。
(联)
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写母爱亲情的,正是因为母亲给她温暖的陪伴,他才能够从心底发出对母爱的赞颂。
近段时间,电视上经常播出关于亲子的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
节目中那些明星父母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为孩子穿衣做饭,和孩子一起参加任务,让人心中不免产生感触。
不知道那些整天玩手机,很少陪孩子的父母看了节目,心中作何感想?(联)
不要等亲情离你远去了,才知道后悔;不要等到孩子身上满是坏习惯了,才悟出教育已晚。
请放下手机,多些时间陪陪您宝贝孩子。
愿得一安静世界,让父母感受到亲情的幸福,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慈的驻存。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用静心守护,让亲情常在。
(结) 【名师点评】该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作者开篇用语不俗,排比句的运用引出中心论点“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同时又照应题目,这是提出问题。
接着宕开一笔谈及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并由此引出手机挤占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成了手机的“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