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走绛州》教学反思(2篇)
- 格式:docx
- 大小:11.46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走绛州》教学反思
《走绛州》表现的是挑夫们担着扁担挑上东西走绛州的情景。
在课中,我以“西部放歌”为主题情境,结合了视、听、看、说、跳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在听、唱、跳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中,了解西部的风土人情及灿烂文化,感受、体验西部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特点、韵味及其内涵的情感和精神,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活动中得到升华,从而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成为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的一种自觉动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诱发孩子们的兴趣,将情境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堂导入部分我通过视频资料直接展现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既能直观地表现风貌,避免了枯燥的图片欣赏,又结合动静,快速地抓住学生兴趣,为本堂课顺利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的情景体验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情绪,并为接下来的歌曲教学埋下伏笔。
整堂课教学重难点突出,集中体现了“软溜”、吆喝的学习和处理,重在表现陕北民歌的独有特点,那就是粗犷的嗓子,朴实的演唱和高亢的曲调。
歌曲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相似,歌词都是:软溜软溜溜呀哈哈,只是旋律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结合律动的方式,通过播放挑扁担晃动的节奏律动,从而感知“软溜”个数的不同。
歌曲结束句为表现吆喝劲的乐句,我请学生回顾前面做的情景体验,学生迅速就抓住了特点,并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歌曲教学内容的拓展我选择了阿宝演唱的《兰花花》作为欣赏曲目,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陕北民歌
的多样化,并和《走绛州》风格形成对比,最后我选择让学生欣赏并学习陕北秧歌作为整堂课的结束,让课堂在陕北中开始,在陕北中结束,紧扣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使整堂课都沉浸在黄土高原中的氛围中。
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我今后教学的重点。
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老师也能教得开心。
语文《走绛州》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选择了《走绛州》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古代作家李贺的作品,通过描述行走在绛州的美丽景色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和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并能够在阅读中培养对美的感受和人生的思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学生的情感引导不够。
《走绛州》这篇作品是以美丽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景色的美丽,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但是,我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
这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共鸣和情感体验,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理解上。
其次是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不足。
《走绛州》作为古代的诗歌作品,语言比较晦涩,句式也较为复杂。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很多障碍,如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把握作者的情感等。
然而,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策略和解读方法,导致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困惑重重。
我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找到阅读的突破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是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不足。
《走绛州》这篇作品虽然写的是古代景色和人生的思考,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思考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质疑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辨空间,仅仅让他们理解并背诵诗歌,而忽略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我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和讨论,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辨。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作出一些改进。
首先,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我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策略和解读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最后,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提供一些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作品和人生进行思考和质疑。
总的来说,在教学《走绛州》这篇作品中,我在情感引导、阅读策略培养和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和思考这篇作品,并培养他们对美和人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