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 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6(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课题:古代的经济政策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方面
1`封建土地所以制的演变及影响.
2`3`”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与评价.
3`”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能力方面
1`阅读这一课时的材料,锻炼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
2`用历史唯物注意和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转型和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2`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物,即任何事物的评价都具有两面性,既要看到”闭关锁国”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方面.
3`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三`教学重点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2`”重农抑商” 政策实施的原因与评价.
3`”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四`教学难点
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2`”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3`历代政策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知道(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
(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土地所
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
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3)在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
因.
4)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考
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
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2)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
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3)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减少,井田知日益瓦解.
(3)井田制瓦解过程.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以制的形成
1)在春秋时期土地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
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2)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
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1)土地兼并的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2)影响:
a)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b)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历朝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a)目的:
i.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
ii.达到增加政府收入。
b)措施
i.均田制
ii.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
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2.明清两代“重农抑商”
3.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方面:有利于封建制度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方面:封建社会后期压抑了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代“海禁”
1)原因: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明朝统治。
2)内容:禁止官民私自下海
3)实质:闭关锁国的政策
2、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2)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3)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内容: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3)后果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碍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
发展,使中国落后与世界潮流。
3)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安全。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跨度比较大,而学生对初中知识掌握比较少,所以理解来就比较难,应尽量放慢讲课速度,概念多多解释。
2、本课内容枯燥无味。
讲述过程中应搀杂一些小故事情节增加其生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