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理想课堂,追寻有效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7
构筑理想课堂, 追寻有效教学
2010年3月27日上午参加了江苏省海门市XX局,XX局组织的“构建理想课堂”学习讨论会,会上共同学习关于加快“理想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向。
构筑理想课堂,是一个大工程,是教学改革洪流中的强音,它拷问着我们教师,迫使我们抉择、改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深深感到教学参与的有效性将是衡量课堂教学理想状态的关键尺度。然而现在的真实课堂却充斥着无效教学。如:教师精心设计着课堂问题,大问题套着小问题,一环紧扣着一环,讨论场面热闹非凡。小组各成员大张旗鼓,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师生忙于小组讨论成果的整理、收集、展示,问题成了课堂的摆
设。又如:为了体现参与,课件、道具都成了教师手中的万花筒、魔术棒。老师忙于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有开展真正
师生间没意义上的对话,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很多教学
内容刚一开锣,便草草了事,急着揭晓问题的标准答案。
这些现象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没有时间去诵读、感悟、积累,语言的感觉能力并没有提升,负面影响和干扰倒是不少。很多时候,学生的参与是一种伪参与,小组合作中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讲闲话、默然等待,这些都无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无
效教学即便有光鲜的外衣,也只是浮光掠影。只求形式,没有过程,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有个性和有创见。学生被剥夺了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这种无效参与必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教学的有效性应正视教学的实际利益,充分利用每一堂课的四十分钟,切切实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仅是指外在的言语形式,更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对话主体(学生、教师、文本)
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
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如何使对话走进
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丰富对话内涵,选择契合的话题
有效对话的设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的思辨,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其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有效对话的设置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展延度,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在的说话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对话内涵才丰富、有深度。
案例:冰心诗《成功的花》对话教学片段。
师:再次品读,找出需要重读的词语,用心触摸这些词儿,
生:现时与当初,是一组对比词。
生:明艳。显示成功带来的荣誉,光环。
生:浸透、洒遍。成功的背后是血泪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蓿蕾。
师:是啊,我们不要惊叹别人事业的成功,要知道成功背后的艰辛,
是血泪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蓿蕾。让我们带着这深刻的人生哲理,再次品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获取了成功,现在你们面前就站着一位成功的人。(幻灯出刘翔的图片)他,刘翔,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为国人赢得荣誉。当他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甲:刘翔,你是我们的骄傲。
生乙刘翔,你的成功源自不为人所知的艰辛、努力。为你鼓掌,更为你加油!
生丙:刘翔,你真牛!
生丁:文y翔,我佩服你,一个黄皮肤的亚洲人在田径赛场上征服了世人!
(生热烈,思维敏捷)
这个对话案例中,教师不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偏离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无序低效。语文课堂
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 对话的双方围绕一个主题互相 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仅仅为了向“成功背后是艰辛”这 个主题上靠拢,会使师生的对话呈单向发展, 限制了对话中学生
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适 时适量地拓展开发和文本有关的资源,
以便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 文内涵。
二、巧设对话氛围,提高对话效率
理想课堂的对话不是作秀,应有层次的营造氛围。民主、宽
松、大气的课堂氛围会创设良好的课堂对话情境。 在这种平等和 谐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个体得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得以展示,
教师则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深度。
在激趣、观察 点拨、质疑、反思中的对话最能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从而拓展对话外延、提升对话效率。
案例:《故乡》对话教学片断。
师:细读课文后,我想让大家谈谈小说中出现的几个人物。
用一些词语或人物形象的绰号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注意二十
年这个时间分割点。
生:少年闰土是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迷信麻木 的木偶人。 生:杨二嫂在二十年前是豆腐西施, 二十午后的杨二嫂则是 教师 生:少年闰土是天真的,活泼的。 中年闰土是忠厚老实的。
个悍妇。
生:二十年前她是店里的“活招牌”,二十午后她贪婪、泼辣、自私。
师:能在“我”离开故乡的几段文字里找到几个词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
生:辛苦、麻木、恣睢。
师:这二十年,这些人就生活在一个地方一一“我”的故乡。
这故乡历经二十年,前后的不一样能找出来吗?关注描写故乡景象的句子。
生: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是萧索、阴晦的。
生:二十年前的故乡有瓜地,有精神,二十年后的故乡没有一丝儿活气。
师: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生:闰土的变化有原因,文中有原句就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闰土苦得像木偶人。
师:闰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以改变,帝国主义在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各踞一方,连年混战。灾荒、苛税,让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文中的“我”在这没有希望的故乡面前仍憧憬着“理想” 的故乡。在课文的哪几段,显现出作者深广的情怀。
(学生纷纷陷入沉思,后不约而同找到结尾三段,切实体会
鲁迅的那份郁闷、悲凉、无望的希望。)
在这个对话案例中,教师就较好的创设了课堂对话的氛围。
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只止于文章表层意蕴的理解,教师意识
到这一点后,从人物解读到背景探究都相应地做了必要的铺垫,
不断深入地开掘文本的文化积淀,架构起作者、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