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 格式:docx
- 大小:17.18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1. 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 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1. 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1.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五年级品社教学计划共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教学计划)虽说已是五班级的同学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力气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学校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
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同学的心灵,激发同学的兴趣,诱导同学主动主动探求学问的欲望。
三、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1.同学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这个主题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或从小到大或从现实生活到将来生活,或从家乡到祖国、到世界,以开放的视角,2.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道德体验是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的,是自身的真实感不是生硬的灌输和说教,是内化为生命的素养,不是外在的要求。
开放性的活动是在敬重同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放的,从而有利于唤起同学探究的热忱,通过发觉问题到慢慢深入到到地进行思索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同学的共性化、多角度地去思索问题和探究问题之目的。
通过同学直接参预的社会生活,并在已有的生活阅历基础上,让同学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的、主动的训练过程。
3.重视从活动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共享与互动。
依据同学身心进展和年龄特点,教科书设计由浅及深、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活动内容,在这些活动内容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强调同学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进展,留意同学之间的合作,、共享与互动,使其在互动中学会合作与共享,在相互共享气氛中,学会敬重与关怀。
4.留意方法的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基础训练课改革重在转变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同学的学习方式。
教科书以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体验性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相互沟通与合作。
同学自主的、合作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体现的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5.体现地域特色,强调共性化。
本省有着特殊丰富的课程资源,这里是儒家的发祥地,诞生过宏大的思想家、训练家,出名山大川,幽谷老的文化,有享誉世界的现代工业产品,有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有革命老区和现代化的城市。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培养正确的品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2. 掌握基本的社会常识,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培养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品德教育(1)培养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念,如诚实守信、友善乐观、勇敢坚强、尊敬他人等;(2)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律,培养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和社会道德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如懂得感恩、关心他人、爱护环境等;(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社会教育(1)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2)学习社会常识,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3)了解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学会公平公正对待他人;(4)了解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3. 体验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创新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品德教育(1)课堂教学:通过讲授和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和道德修养;(2)情境教学:设置一些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教育;(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2. 社会教育(1)图书馆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社会观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创新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主设计和实施一项社会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五年级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工作计划栏目。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本年级学生共45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说明本册教材包括个3单元、9个板块主题、19个活动主题,主要综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点面结合、由近及远的编写原则,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三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设计思路及特点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
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
“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
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
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2024年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二、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
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力: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知识: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下册(五年级)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2. 社会管理与公民责任3.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4. 社会对人的影响与自我保护5. 社会实践与团队合作6. 道德与法律三、教学重点:1.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听课和讲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 组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使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古代诗词、传统节日、传统服饰等。
3. 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第二课:社会管理与公民责任1. 学习社会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2. 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分析社会管理与公民责任的关系。
第三课: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 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了解资源利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四课:社会对人的影响与自我保护1. 分析社会对人的影响。
2. 学习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3. 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课:社会实践与团队合作1.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志愿者活动等。
2. 学习团队合作的方法和意义。
3.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六课:道德与法律1. 学习道德和法律的概念,以及其区别和联系。
2. 了解道德和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进行道德和法律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检测学生对各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本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言行中表现出友善、诚实、守时等良好品质。
2. 通过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品德教育内容:a. 友善与宽容: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培养友善和宽容的品质。
b. 诚实与正直:理解诚实和正直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实和正直的品质。
c. 守时与自律:培养学生守时和自律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d. 礼貌与谦虚:学习尊重他人,懂得如何言谈举止得体,培养礼貌和谦虚的品质。
2. 社会教育内容:a. 人与环境:学习如何保护环境,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b. 家庭与社区:了解家庭和社区的功能与重要性,学习如何与家庭和社区成员进行良好互动。
c. 传统与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d. 国家与世界: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国家的基本制度,培养对国家和世界的认知。
三、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观察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直接感知和理解能力。
4. 角色扮演和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四、教学活动:1. 友善与宽容:a.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话交流学习如何友善和宽容对待他人。
b. 外出实践: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中心或志愿者机构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助人的品质。
2. 诚实与正直:a. 故事讲解:通过故事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b. 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公正评比的活动,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养成诚实和正直的习惯。
3. 守时与自律:a. 情景分析:通过分析不守时和不自律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守时和自律的重要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6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五年级《道德与社会》教课计划(优选3篇)【序言】五年级《道德与社会》教课计划共含3篇,由的会员投稿介绍,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照借鉴作用。
第1篇:五年级《道德与社会》教课计划给大家带来五年级《道德与社会》教课计划范文,供大家参照!一、本册教材主要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由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以五年级小孩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交融,指引学生经过与自己生活亲密有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感情、能力、知识。
包含4个单元:《我是谁》、《我学会与人相处》、《我是班级的主人》、《我们都是炎黄后代》二、本册教材总的教课要求:经过本册的教课逐渐指引小孩逐渐达成两个“自我”的分化,经过小孩与教材的对话,能够发展出自主、自律、自强等质量,也能在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想,逐渐建构起共生型的人品;经过历史与文化的启发引起对祖国的认可感、归属感。
三、各单元教课要求:第一单元《我是谁》:侧重展现“不错”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其实不完满”的自我和能够变得更好的自己,指引他们去正确、全面、公正客观地对待自己。
第二单元《我学会了与人相处》:向小孩体现他们生活于此中的关系:个人之间的、集体之中的、集体之中的,指引他们从这类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关系中,他是不行或缺的,同时他与其余人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指引小孩从他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的是一种“我们感”——意识到我是我们之中不行或缺的、独到的一员,意识到我在我们中的权益与义务(岗位职责),聆听到我在我们中的声音,看获取我在我们中所涂上的那一笔,在我们中我实现了自我;同时使小孩能领会到“我们”的需要,能感觉到“我们”的成功与快乐,能经验到“我们”进步与成功,让我们在永我的心中、行为中,“我们”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生计方式。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本教材第一单元是:民主政治。
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体会民主政治的意义。
了解一些与青少年生活及其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重要的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学*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单元是:振兴中华。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成就,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学*。
第三单元是:睦邻友好。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各国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熟悉我国邻国的一些基本情况。
第四单元是:走向世界。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交流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开放的中国带来的变化,开放的中国需要自主创新。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
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在书本中学,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本年级《品德与社会课》虽然没有教学参考书,但作为任课师在备课及教学中尽可能按照《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通用14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1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3个教育主题,分别是:“可爱的中国”、“民族团结一家亲”、“丰富多彩的生活”。
第一单元:“可爱的中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总体的认识。
本单元从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疆域、自然、气候等入手,采取了先总体介绍,然后再分别介绍的形式,选取了一些主要的点,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文明、名胜古迹,以及我国的首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祖国宝岛台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知道我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教材编排了“我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古老的中华文明”、“我爱你中国”、“中国之最”五个主题内容。
第二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
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
通过对主要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
教材编排了“多民族的大家庭”、“丰盛的民族饮食”、“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形式多样的住房”、“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六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丰富多彩的生活”。
本单元以认识、了解和应用传媒为主要内容。
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传媒是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信息来源。
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从认识自己身边的传媒开始,了解传媒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一些传媒的应用和重要作用,体会书籍、广播、电视、网络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网络发展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新问题等,通过认识现代传媒对人们和社会的影响,了解传媒的多重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五班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从总体上看,本册继承了前四册即5、6、7、8册教材的整体风格。
例如,课主题引领次主题,次主题整合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版式上,上方以导语、卡通人物呈现学习内容或任务要求,下方由卡通动物提出问题或活动设计及要求。
从变化上看,自五班级上册开始,与图片相比,文字量明显加大;与形象的东西相比,观念的引导力度在加大;从语气、语态上看,逐步减弱了儿语化的特点。
从学习方式看,适当增加了辩论、辨析、选择、二难情景讨论的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加以内化。
品德课的学习,肯定要始于情感态度,依托于活动与实践,形成于观念及价值推断。
另外,增加肯定篇幅的阅读材料,以补充不同孩子的学习需要;教材本身留给老师的空间,也有所拓展。
总之,本册教材各单元主题层次清楚、内容突出。
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课标“我在成长”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家庭”的内容,第三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学校”的内容,第四单元主要是课标“我是中国人”的内容。
而且,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与三班级、四班级教材的相关内容自然连接、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班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围绕课程性质,依据五班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五班级上册分解的目标如下:(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念;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观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公平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The opposite of success is not failure, but never acting.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2021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精选6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本班学生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两个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以下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品质。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品德教育a. 培养学生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
b.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培养坚持做正确事情的意识。
c.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和尊重环境的意识。
d.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2. 社会教育a. 认识社会的组织和制度,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
b. 学习社会生活常识和基本规则,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c. 了解法律和社会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d. 培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
2.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培养坚持做正确事情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和尊重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或公益机构,了解社会实际情况。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实际的品德问题。
3. 利用绘画、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学期**1. 第一单元:爱心与同情-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 教学内容:爱护小动物、帮助他人的经验和故事。
-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
2. 第二单元:诚实与守信-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品格。
- 教学内容:诚实守信的故事和案例。
-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班会活动。
3. 第三单元:尊重他人与劳动-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和劳动的意识。
- 教学内容:尊重他人和劳动的经验和故事。
-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艺术活动。
**第二学期**1. 第四单元:礼仪与待人接物-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本《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2024年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评估五年级学生在处理事物时已形成自身的见解和认识,具备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并能认识到何种行为是恰当的、何种是不适宜的。
由于认知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在行动上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偏颇,仍需教师的专业引导与辅助。
二、教材内容解析《品德与社会》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本册教材在秉承《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中学段及高学段的基本精神和特点之上,展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学习内容更为深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教材内容综合度提升,旨在引导学生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引领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
(四)注重将学生生活实践与其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精心挑选了认识社会的几个基本概念,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与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相关的主题,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内容设计上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连续性活动,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疑惑入手,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以“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实践的空间。
教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使用儿童的语言,采用易于儿童接受的形式,如有效运用图片、照片等元素,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习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倡导勤俭节约的情感态度;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热爱科学,注重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具备责任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 能力:培养学生尝试创新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掌握搜集、整理、分析及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培养科学分析复杂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知识: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工业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不同类型的通讯方式,初步掌握通讯礼仪及法规,学会利用现代传媒安全、高效地获取知识;理解科技的发展及其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五年级《思品与社会》的编写是在____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中去,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教材特点:1、人文性: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因为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就是学会做人,为此,教材努力体现“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
如第一单元的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教材只是想借学生追星的这一现象唤起学生的希望、理想、产生一种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这个追求、理想去奋斗的信念。
第二单元的第4课:通过教学了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学了本课之后,能与同学与人交往,体验快乐。
2、经验性: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他们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并在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
就需要为了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
有些还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身参与、体验。
通过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
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综合性:教材将品德、民主与法制、历史与地理,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认识的相互关联和整体发展。
4、基础性: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设置: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着重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亲情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样本《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五年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五年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本年级学生共58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说明本册教材包括个3单元、9个板块主题、19个活动主题,主要综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点面结合、由近及远的编写原则,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三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设计思路及特点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
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
“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
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
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
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
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
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
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
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
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四、与前后册教材的关系本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主要安排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关内容标准。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与前几册内容的区别,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学习内容,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实地调查、思辩活动等适合高年级开展的活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喜欢质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说服力强的科学材料,避免说教式的教育。
材料的选择不仅仅限于我国,而是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措施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三个班的品德与社会。
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内容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要求1、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来自亲人、老师、社会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对人生的艰难与挫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2、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规则和学校纪律,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规则就是通过约束我们的行为,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从而愿意自觉地遵守规则。
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等。
3、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
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4、通过调查、访问、动手体验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创造新生活”。
注意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含义,认识到科学必须为造福人类服务,初步树立科学的道德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时知道我国多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
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
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
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
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学生辅导1、注重全班学生整体发展和提高,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
2、与潜能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转化。
3、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潜能生的辅导。